民國時期的少林寺(僧兵)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王李世民與王世充激戰於河南。少林寺僧因為寺產為王世充部隊佔據,於是幫助唐軍襲取了擐州城,這就是有名的“少林十三棍僧”的來歷。從那以後,少林寺被特許保留僧兵,在冷兵器時代漸漸成為中華武學的至宗。

民國時期的少林寺(僧兵)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在近代,少林寺也曾經擁有過強大的武力,不僅使用傳統的大刀長矛,而且還擁有步槍、機關槍等現代兵器,少林寺僧兵集團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史中曾經留下過濃重的一筆。民國初年,軍閥混戰,土匪肆虐,民不聊生。這時的少林寺已呈衰落勢態,寺僧惟以寺宇平安為念。少林寺的恆林和尚,為寺廟的平安做出了貢獻。恆林,伊川縣宋寨人,俗姓宋。他在參禪之外,又習拳術,武藝高超。由於地方治安混亂,縣府便命他為“少林寺保衛團團總”,他只好“以菩薩心腸作金剛面目”,購置槍械,訓練僧兵,以備不測。

民國九年(1920年)秋,恆林率民團在登封縣城、梯子溝、白玉溝等處,與土匪大小數十戰,每次皆獲勝利。一次,匪首朱保成、牛邦、孫天章、段洪濤等合夥夜襲鞏縣魯莊鎮,天將明時被發覺,向西南逃竄。鞏縣九區民團緊緊追擊。匪過偃師府店,偃師縣十四區、十五區民團也加入追擊隊伍。土匪逃至少林寺西熬子坪,遭恆林所率少林寺民團截擊,大部被消滅。這次戰鬥繳獲槍支、彈藥甚多,皆藏於少林寺內。恆林因其英勇善戰,名聲大振,土匪不敢犯境,環寺數十村得以安居樂業。恆林因此受到縣府的表彰。

民國時期的少林寺(僧兵)

民國十二年(1923年)十月初二日,恆林因積勞成疾去世,享年59歲。次年春,登封、鞏縣、偃師、臨汝四縣民眾三百餘人集資為恆林立碑悼念。恆林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妙興接任了少林寺保衛團團總的職務。妙興,字豪文,俗姓金,臨汝縣謝灣村人,家境貧寒,八歲投少林寺恆林為師,自幼學拳習武,技藝超群,綽號“金羅漢”。

民國十一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時,直係軍閥吳佩孚部師長張玉山至登封,意在收撫陳青雲、任應岐的部隊。張玉山手下的河南暫編第四團團長樊鍾秀到少林寺休息,見大雄寶殿殘破,發心修補,因軍務倥傯,無暇及此,暫捐四百元,預作購買物料之用。寺中僧眾感激,因而與樊有聯絡。次年秋,吳佩孚受命為直魯豫三省巡閱使。張玉山奉命在登封一帶收編湖北第一師別動隊,其第一旅旅長盧耀堂得知妙興武功出眾,寺內又藏有槍支,便極力拉攏妙興,以妙興為團長,組成第一旅第一團。這樣,妙興就加入了吳佩孚的軍事集團。

民國時期的少林寺(僧兵)

民國十四年(1925年)二月,豫西爆發了“胡憨之戰”。陝西的劉鎮華派憨玉琨率軍入河南,與河南督軍胡景翼作戰,爭奪中州。胡部樊鍾秀派蘭世勳運動駐偃師的憨部李慎亞倒戈。當憨部崔繼華自密縣退卻時,妙興率部隊幫助李慎亞攻打崔繼華,大大支援了樊鍾秀。自此,妙興與樊鍾秀關係更加密切。民國十五年(1926年)七月,廣州革命軍開始北伐。九月,馮玉祥宣佈脫離北洋軍閥,參加國民革命。吳佩孚聯合張作霖攻打馮玉祥,被北伐軍擊敗。1927年春,馮玉祥佔領西安,配合北伐軍進攻河南。二月,妙興所率第一團奉命開往鄭州,又調往舞陽。三月六日,在與任應岐部交戰中,妙興陣亡,年僅三十七歲。

民國十七年三月,建國軍樊鍾秀乘馮玉祥的國民軍後方空虛,奪佔了鞏縣及偃師縣,但不久被馮部將石友三奪回。

民國時期的少林寺(僧兵)

樊鍾秀南撤,轉攻登封縣城,其司令部即設在少林寺內。石友三部向南追擊,至軒轅關,少林寺僧助樊狙擊,終不敵而潰。三月十五日,石友三追至少林寺,遂縱火焚法堂。

次日,駐防登封的國民軍(馮玉祥部)旅長蘇明啟,命軍士抬煤油到寺中,將天王殿、大雄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處,盡付一炬,以洩其憤。少林寺以武功名揚天下,曾因此而榮,也曾因此而蒙受災難,但無論如何,少林寺在中國歷史上更多的是以“武”的面目留給人深刻的印象。並且對中華文化貢獻最大的是其持久的尚武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