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

我的同桌是小哇啦


你好,我是陈夕吖,很高兴回答楼主这个问题,下面是我对楼主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切艺术作品都是以质量取胜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顶峰。

  对于高鹗所续的《红楼梦》后四十回,不能将它和曹雪芹的原作相提并论了。散文家、红学家俞平伯几乎全盘否定了高鹗后续的四十回,张爱玲直接称其为“狗尾续貂”。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高鹗“补《红楼梦》当在乾隆辛亥时,未成进士,‘闲且惫矣’,故于雪芹萧条之感,偶或相通。然心志未灰,则与所谓‘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的露出那下世光景来(戚本第一回)’者又绝异。是以续书虽亦悲凉,而贾氏终于‘兰桂齐芳’,家业复起,殊不类茫茫白地,真成干净者矣。”

  鲁迅批评续作的突出特点,就是他能够从高鹗当时的思想状况和所处的环境出发,并联系作品的实际,来考察续作的优缺点。

  清代研究《红楼梦》续书第一人裕瑞,在《枣窗闲笔》中写道:“此四十回同以前八十回人名事物,苟且敷衍。若草草看去,颇似一色笔墨,细考其用意不佳,多杀风景之处”。的确,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的确有许多“致命”的错误。

一是贾府结局的错误逆转。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通过种种方法,暗示了贾府彻底败落的结局。如第五回曹公《收尾 飞鸟各投林》概括了贾府衰败的结尾:“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巳尽......”

  还有秦可卿去世前在梦中给凤姐的托付提示之语“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

  高鹗开始续书时似乎也还是注意到了这一点的,在续作的前二三十回中,描写了贾府等贵族家庭的败落和人事的衰颓。甄府被抄、薛家囊尽、元春薨逝、王子腾骤亡;紧接着宁荣二府被抄、革去世职,贾赦贾珍被捕充军,贾母、王熙风先后郁郁而死,确实形成了衰败的趋势。

  但后来却出现了贾政承袭世职,宝玉、贾兰中举,贾赦贾珍也免罪遣返,薛蟠出狱归正,宝钗有孕,一派“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景象。

  这样的结局,不仅在艺术上又落入了曹雪芹所深恶痛绝的大团圆的小说旧套,而且更重要的是违反了历史和生活的真实,冲淡《红楼梦》的悲剧气氛,减却了悲剧色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整个作品的反封建的思想力量。

二是情节描写的悖于伦常。在前八十回中,曹公多次从判词以及六十二回众姐妹抽签活动中,暗示出探春的结局“家里已经有个王妃,难道你也是个王妃不成?”然而高鹗所续写的探春只是嫁给了镇海总制的公子,这“公子”怎可会是“王子”?

  得知探春远嫁的消息之后,众人心里都不是滋味。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但是探春的亲妈赵姨娘却是一派“欢天喜地加上幸灾乐祸”的表现。

  “我这个丫头在家忒瞧不起我,我何从还是个娘,比他的丫头还不济。况且洑上水护着别人。他挡在头里,连环儿也不得出头。如今老爷接了去,我倒干净。想要他孝敬我,不能够了。只愿意他像迎丫头似的,我也称称愿”。

  不知道探春如何挡住环儿“出头”了,也不知道赵姨娘为什么希望探春的婚姻像迎春一样悲惨。虎毒尚且不食子,亲娘在女儿出嫁前为什么会给予这样的“祝福”呢?

  再者是探春出嫁的情节本应是小说中的重头戏,然而高鹗却是“辞别众人,竟上轿登程,水舟车陆而去”,寥寥数语、一笔带过,实在是令人不解。

三是人物性格的莫名突变。贾宝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道者,蔑视封建礼教和功名利禄,是他反抗精神最重要的表现。但在后四十回的一些章节中,续作者把他写成为一个拥护封建礼教和追求封建功利主义的“禄蠢”了。

  如第八十五回,宝玉闻贾政升郎中“心中自己甚喜”,以至于“喜得无话可说,忙给贾母道了喜,又给邢王二夫人道喜”。一百零二回,探春远嫁,临行来辞别宝玉,她“将纲常大体的活,说的宝玉始而低头不语,后转悲作喜;似有醒悟之意”。

  这与在第十六回中的宝玉听说亲姐姐元春封妃时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贾元春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对于贾府来说,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宁荣两处上下内外人等,莫不欣喜”,独有宝玉“置若网闻”,“对于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府近日如何热闹,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人“皆视有如无”。

  另外是宝玉对爱情的“背叛”。在前八十回中,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是坚贞和专一的,“你死了我就作和尚去”。然而在后四十回中,宝玉和宝钗成亲之后,宝玉“见宝钗举动温柔,也就渐渐的将爱慕黛玉的心肠略移在宝钗身上”,并且认为黛玉已死,宝钗又是第一等人物,相信“金玉姻缘”有定。

  第一百零一回,宝玉、宝钗准备去给舅舅做生日,宝玉“两个眼睛呆呆地看着宝钗梳头”,后来宝玉先走,半路上特地叫焙茗回来传话:“二奶奶若去呢,快些来吧;若不去呢,快别在风地里站着”。凤姐见他们俩口儿这般恩爱,十分羡慕。

  还有一个小人物贾芸,在前八十回中,贾琏和凤姐夫妇是有恩于他的,但在后四十回中,贾芸却成了偷卖巧姐的“狠舅奸兄”中的成员。

  为了使贾芸成为“狠舅奸兄”中的成员,高鹗甚至在八十八回中作了个铺垫,贾芸再次去凤姐处要“工程”做,巧姐一见到他便大哭不止,此情节似乎在有意模仿曹公的“伏笔”之法,但却不符合贾芸这个人物的性格和世事常理。

四是怪力乱神的大量描写。何其芳同志在《论红楼梦》一文中曾指出:“至于求签占卦,闹鬼见怪,这类关于迷信的描写层出不穷,也是高鹗续书的败笔”。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的确多处鬼怪中邪之说。

  八十七回妙玉坐禅中邪;八十九回水月庵的尼姑疑似“中邪”,半夜满口吐白沫,继而凤姐屋里的小丫头听见空屋子像有人在叹气,半夜凤姐惊醒寒毛一乍;九十五回中宝玉失玉,请来妙玉扶乩;一百零一回,凤姐在凄寂的大观园中遇到陡然出现的大狗,还有秦可卿的鬼魂。

  一百零二回,尤氏从大观园中路过,便撞了“伏尸白虎”谵语绵绵,继而贾珍亦病,到大观园中烧纸后方好;一百一十三回,赵姨娘在铁槛寺内,也被“鬼附身”,因为“使了毒心害人被阴司里拷打死了”,还有凤姐梦见了尤二姐,还有疑似自尽的守备公子和女孩张金哥的“一男一女”。

  其中的一些描写虽能衬托大观园凄凉荒芜景象和人“做贼心虚”的心理现象,但是如此大量的篇幅描写鬼怪神灵,让人感受更多地是他在宣扬宿命论和因果报应,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红楼梦》批判旧世界的思想力量。

  但是,客观上讲续书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有时甚至比创作一部新的作品还要困难,何况是为《红楼梦》这样一本旷世奇作续写,更是难于上青天。

  不理解这种困难,就可能会把续作一笔抹倒。高鹗作为《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能把《红楼梦》续写四十回,也说明他是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才能的,《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应该是第一功臣。

  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也是有一些出彩之处的。

一是爱情悲剧的艺术描写。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是《红楼梦》的中心情节和主要线索。前八十回,宝玉和黛玉的爱情还是萌芽阶段。如何把这个萌芽残忍的“掐掉”,成为了小说的关键。正是在这个关键性的问题上高鹗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高鹗绘声绘色、逼真鲜活地描写了贾母、王夫人的冷酷凶残,王熙凤的狠毒阴险,贾宝玉的痴迷,林黛玉的愤恨,傻大姐的呆傻等等。黛玉在宝玉和宝钗成婚的鼓乐声中死去,贾宝玉也终于在苦闷和痛苦中出走。

  一对封建叛逆者的爱情,终于以动人心弦的悲剧终结。特别是黛玉香消玉殒与二宝洞房花烛“同步”烘托反衬和强烈对比,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可以说是运用艺术对衬手法成功的典范。

二是以小见大的巧妙运用。傻大姐作为《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在前八十回出场捡到了绣春囊,成功引发了大观园抄检风波。在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她的第二次出场时无意之间把宝玉与宝钗婚配之事告诉了黛玉,彻底击倒了本已孱弱的黛玉,把黛玉推向了死亡的快车道。

  让小人物发挥大作用,这也是高鹗对傻大姐这个智力不健全的女孩的“人尽其用”了。另外,在九十二回中,冯紫英向贾政兜售了以“母珠”为代表的“四种洋货”,连冯紫英都觉得“这四件东西价儿也不很贵,两万银他就卖”,但是此时的贾府却连这一点儿闲钱也没有了,冯紫英“只得收拾好,坐下说些闲话,没有兴头,就要起身”以一颗小小的珠子来衬托贾府的日渐衰败,也是高鹗的巧思。

  三是官场丑恶的丰富补充。在续写的后四十回中,高鹗对于封建官僚制度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第八十六回“受私贿老官翻案牍”,正面描写了封建社会中的官场生活。

  豪门望族的花花公子薛蟠杀死酒店当槽儿张三,理当偿命,但知县受薛家的贿赂之后,徇情枉法,减免了薛蟠的罪行。复审翻案一场,知县假作声势,要打要夹,对于贪官情状,写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高鹗的这回文字,既揭露了封建官僚机构的腐化,又揭露了封建社会中财可通神的丑恶现实。还有“守官箴恶奴同破例”一回,贾政调任江西粮道,原想“做好官”,所以到任之日,就出示严禁,不许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民。

  谁知他的长随和家人原是为了发财才跟了他来的,如今见弄不着钱,十分不满,于是合伙磨洋工。贾政因此感到“样样不如意”;后来随从李十儿钩连内外官吏,作威作福,贪污勒索,无所不为,哄着贾政办事,反觉得“事事周到,件件随心”。

  这些描写更说明了封建官僚制度已经完全腐朽,是一个“做清官而不可得”的空前黑暗的时代。高鹗在后四十回中关于官场生活的成功描绘,是对前八十回对封建社会批判的一个重要补充,增强了《红楼梦》的批判力量。

  高鹗在后四十回中,对一些次要人物的艺术处理也是得宜的成功的。如司棋和鸳鸯的刚烈结局,袭人的喜逢“昔”人蒋玉菡,金桂的撒泼放刁,虽然都是数笔勾勒,却也逼真传神。


以上就是我对楼主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陈夕吖


如何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学术界、专家学者和普通读者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各说各词,各有各的看法,说来也正常,百家争鸣嘛。而且这种争论还将持续下去,难有个最终的统一认识。

本人是红书的爱好者,读了几十年,也仅知道皮毛,那样的精深,包罗万象,不下真功夫认真研读,难获真谛。

一、不能割裂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应看作一个整体。我们说《红楼梦》名列四大名著之首,博大精深,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仅指前八十回吗?非也。一百二十回本是一个完整本,如果将其腰斩,变成半截子残本,谁会去看,至少会留下遗憾,到底书中那些人物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

二、程伟元和高鹗整理续编后四十回,作出了巨大贡献。曹雪芹曾批改十年,增删五次,付出了那么多心血。程高二人进行整理续编,也必然是呕心沥血。我们不能说是伪作,是狗尾续貂,要赞赏,要庆幸,要感谢,哪能去贬损呢?若二位地下有灵,是会寒心的。

三、后四十回基本上贯彻了曹雪芹的主旨。任何一本小说,其人物的结局大多都是在最后交待的,贾府众姐妹及宝钗、黛玉、妙玉、史湘云等的结局都是在后四十回展现出来的,与曹雪芹的判词、曲子、灯谜、谶语很是一致。比如迎春被丈夫折磨致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还有史湘云丈夫暴病,妙玉被强盗掳走等。主人公宝玉遁入空门,跟着一僧一道跑了。林黛玉未能和宝玉成婚,含恨而逝。都是和前面对应的。

四是语言文字风格较前八十回只是略有差别,沒有截然不同的感觉,也很出彩。从九十六到九十八回写黛玉之死,写得那样悲切,令人心酸,催人泪下。只是感到诗词少了,想来此时众姐妹死的死、病的病、走的走,谁还有心情搞诗社。贾母、凤姐哪还能象以前一样说笑呢。



蓝天夜月


1、我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曹雪芹原稿笔墨的。从程伟元数年间搜集书稿的过程,包括学者高鹗整理书稿的过程来看,当时程伟元交给高鹗的书稿其状况已经是漫漶不堪,而且并不连贯,残稿有长有短,程伟元不可能如此做旧来骗高鹗,他没有这个必要,而且续书比自己写还难,何况作假书稿,还长长短短地续,如果真的是想做假出版,何必费此周章,直接编个瞎话说发现原本不就可以了,何必写书稿,做旧,搞残,再骗高鹗来整理誊抄?高鹗也不是傻子,人家是儒林学者是进士更不可能为了个小说干这事。实际上在胡适之前大多数人都不认为后四十回是伪作,此外脂批本这一个残本就是绝对真实的?就不会是文物贩子故意搞残卖给胡适的?清朝的书稿造假明明就很容易!凭什么一个民国后发现的不知真伪的东西就能推翻从乾隆年间就整理出版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逻辑上讲到底谁先谁后谁可信?

2、此外针对很多读者受脂本学者的误导,认为后四十回不出彩,读着不如前八十回好。实际上这是长篇小说的通病,而且是基本无法避免的,像是水浒传,其精彩部分就是前面的梁山好汉聚义,最终推向全书最高潮七十一回梁山伯英雄排座次,之后自然而然就平淡了。像是三国演义,其高潮部分就是赤壁之战,前面各种铺垫到这里,三家英雄硬硬地干了一场仗,而到后面自然就是收场作结,老一辈英雄渐渐都死了,后辈们三家归晋,其精彩程度怎么可能和前面比?而且红楼梦后四十回本来就是搜集整理初来的残稿,高鹗截长补短,使情节连贯凑成全本,而且是孤本没有对校,而且很可能就是草稿,质量本来就不及前八十回而且是全书的收场结尾部分,作者的创作激情已经退却,读起来不如前八十回是完全正常的。

3、针对后四十回主旨和前八十回不搭这个问题。请问水浒传结尾和前面搭吗?为什么是招安而不是造反?三国演义结尾和前面搭吗?明明是以刘备的蜀汉为正统,为啥三家归晋?(当然这是历史小说,不能改变历史,但是可以改变正统啊,为啥还以蜀汉做正统?)这些小说的时代局限脂本的拥护者都视而不见吗?此外清朝乾隆年间,文字狱大兴的时候,曹雪芹写这个红楼梦那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换句话说就是找死。他敢在前八十回写贾宝玉不爱四书五经,后四十回他还敢写?这和水浒传的招安明明是一个道理,这更反映了这本书的时代真实性。而且正因为曹雪芹不敢明写,所以才在前八十回写了隐喻,但是后四十回是不能明着写出来的,而且必须写皇恩浩荡,这是政治正确,不然怎么过审,怎么出版,难道他是想写出来给自己看吗?

4、程伟元和高鹗对红楼梦全本的流传和保存是有巨大贡献的,因为正常人没人会看半本红楼梦,而胡适之流割裂红楼梦才是对红楼梦真正的莫大的戕害,其对后四十回的真实性怀疑更是无稽之谈,根本就没有决定性的证据成立,后四十回是孤本,很可能只是草稿,而且发现时已经漫漶不堪,是经过高鹗整理的,其文字和前八十回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人家曹雪芹批改了十年,增删五次,草稿肯定不止一种。可能性有很多,反而是续书的可能性在逻辑上最不合理,简直是无稽之谈,难道证明不了就是假的吗?那和西方人认为夏朝不存在有啥区别?正常的逻辑应该是,有正常流传的东西,人们公认的东西,不能证明它是假的,那么就应该认为它是真的,而不是反过来!不然历史文献还有什么意义?


文人不如骚客


如何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红楼梦》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所作,后四十回是高鄂续作,通过前后对比,明确看出高鄂对曹雪芹判词的理解不够到位,有如下四点。〈一〉:根据判词意思;“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金陵十二钗中(花袭人)结局应该是在宝玉出家之前就嫁给了蒋玉菡,而高鄂的续写却是在宝玉出家之后,袭人才嫁给了蒋玉菡。〈二〉:“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金陵十二钗正册中贾探春的结局是远嫁海外,从此与贾家再没见面,而高鄂的续写中,贾探春还曾经极荣耀的回家探亲。〈三〉:警幻仙姑让那些歌姬唱巜红楼梦》十二支曲给贾宝玉听,那里面说得太清楚了,八十回以后的结局应该是,最后贾府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是灯将尽”。它的结局应该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按照曹雪芹的意思,贾府应该是灭顶之灾,家破人亡。可是高鄂续写的结局是当朝皇上赦免了贾家,贾家又重新兴盛起来了,变得荣耀了。〈四〉:高鄂把贾宝玉完全扭曲了!宝玉本应是个不俗之人,而是一个和封建王朝主流社会不相融的人,从来读不尽那四书五经,还骂那些去读书,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是“国贼”、“官迷”。他本就恨透了。但是,在后四十回高鄂却把贾宝玉变成了乖孩子,听贾政的话,还两番入家塾,一心去读圣贤书了。后四十回还写到,贾宝玉有一天见巧姐,听说巧姐读了巜女考经》,觉得非好,于是又跟她讲巜列女传》,长篇大套讲封建道德,贾宝王完全不具有这样的本意和作风!高鄂却把贾宝这个人的内心世界硬写扭曲了。高鄂写后四十回当中不少是与曹雪芹的本意不相符的,完全可从前八十回中看出。对于鄂所续巜红楼梦》后四十回,不能将它和曹雪芹的原作相提并论。


冷雨似箭


这个问题千人千面,一直褒贬不一。

比如张爱玲就觉得后40回跟前面的80回相差甚远。

但其实,红楼梦一直是个迷,曹雪芹到底是否写完了红楼梦也是众说纷纭。但从脂砚斋红楼梦的评语来看,曹雪芹十年删减,呕心沥血,定不可能是在一本未完成的书上进行这么多年的修正。所有,在我看来当年曹雪芹是写完了完整版的《红楼梦》,只是在传抄的过程中遗失了后面的部分。至于后面到底有多少回目,也是五证可考,但“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这部鸿篇巨著因为不完整,让很多痴迷于红楼梦的人大为遗憾,但也因为她的不完整,更加耐人寻味,无意间增添了红楼梦的魅力,让故事的结尾成为了永远的悬念。


在当时,大家为了弥补缺憾,很多人参与了红楼梦的结尾著书,出现了有很多版本的红楼梦,而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成为最受欢迎的续书,这应该不是偶然。我们试想,既然曹雪芹写完了红楼梦,并在民间流传,那么就好比我们现在的人看电视剧一样,既然有那么多人看过了,那么其实红楼梦的结尾是有人知道了的,它不应该是个迷,那么高鹗或许就是基于曹雪芹的原稿,来补写,如果是这样,那么高鹗的续书,实际上是遵循了曹雪芹原著的结局,只不过他用自己的描述来弥补了丢失的完整稿而已,这是一个可能。


其次,如果说高鹗并不是看过原著的红楼梦结局,而是仅凭个人加工完成。我个人觉得那更是了不得,甚至于高鹗的艺术成就书写能力并不亚于曹雪芹。首先原创是比较容易的,而续写别人的作品本身就特别的难,尤其是续写红楼梦这样的鸿篇巨著。虽然刘心武细说红楼梦分析的头头是道,并也根据他的意思补写了红楼梦,但刘心武的文笔和功力,跟曹雪芹和高鹗都相差甚远。而高鹗的续书,在很大程度上跟曹雪芹的文笔难分伯仲,而且后四十回的情节跌宕起伏,环环相扣,黛玉的死的时候,宝钗正好大婚,这样的讽刺和鲜明的对比更具艺术色彩,已经宝玉的出家等结尾,都是遵循了前80回的铺垫,相对于前八十回的情节——个人认为前80回情节虽然精致巧工,但相对后40高鹗的续书比较平铺直叙,没有太大悬念跟起伏,后40回更加充满戏剧色彩。其艺术价值和个人成就,以及高鹗的文学修养,都是非比寻常。


只是在人物塑造上,我唯一觉得不太符合情理的是,后40回,尤其在宝玉的婚姻中,贾母的表现跟前80回比较脱节,在前80回,贾母各方面都表现出有让黛玉嫁给宝玉的意思,王熙凤最会察言观色,一直也在撮合黛玉跟宝玉的亲事,并开玩笑说出:“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什么时候给我们家当媳妇”。之类的话。在这些事情上王熙凤若不是已经深刻感受到贾母的意愿,是不会开这种玩笑的。而贾母对黛玉之宠爱,几乎是跟宝玉等同,两个都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只要贾母没死,贾母是决计不会连黛玉的最后一面也不会去看,也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挽救黛玉的生命。王熙凤也绝不可能献出掉包的计策来促成宝钗和宝玉的婚事,这些便是不太符合前80回的铺设。更可能的情况是,贾母先黛玉辞世,黛玉失去了贾母的庇护,更加的孤苦无依,抑郁身亡后,宝玉最终跟宝钗结婚。


闯入百年读红楼梦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

四大名著之《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的伟大之处是让没有历史常识,文学常识的名人窝头翻个现大眼。这样说有人会不太同意,没关系,要用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等证据来说明一下。

先看看《红楼梦》书里自己带的100条历史常识:

门前蹲着两个大石狮子,宁国府是皇帝下旨建造的,宁国府正面是五个东西走向的大门,这说的是中国大地上独一无二说的北京天安门。“主子和奴才”是清朝满人专用词语,明朝时期,太监称为“厂臣”、“内臣”,大臣统统自称为“臣”,并无奴才称谓。到了清朝,皇宫内的太监、侍女便自称奴才。贾宝玉的贾家大院天天张口主子,闭口奴才,这在大清朝的中国大地上只有一家,爱新觉罗家族的皇宫。

贾宝玉家大院有穿龙绣装的人物出现,封建社会规定绣龙服是皇家专用服饰,是皇帝和皇子才可以穿的。贾宝玉家过年祭祖里的描写:抱厦前上面悬着只有皇帝家才能挂的九龙金匾。贾宝玉家大院满院子跑太医,太医是干啥工作的?学过历史和会查字典的同学都知道。满院子跑太医的地方除了皇宫就是太医院。贾宝玉家大院到处都是进贡的用品,就连过年放的烟火也是各处进贡的。进贡:指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给皇帝送东西称为进贡,皇帝给别人东西叫赏赐。

这些历史常识只要知道就可以了,不需要猜测和推理思考,历史常识都不知道的红学家应该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再看看汉语文学常识:

历史记载曹寅号“雪樵”, 胡周先生说曹寅有个孙子号“雪芹”,当然曹寅家族的家谱里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按胡周先生说法就是一个号:雪樵,一个号:雪芹,爷俩成哥俩。《红楼梦》书里说的明白,借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告诉广大读者,中华民族是百善孝为先的民族,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为尊者名讳的传统,在封建社会如果遇到与长辈尊者名字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要回避或加以变通,所谓耳可闻,口不能道也。结果是曹雪芹老先生刚说完,红学家就让曹曹雪芹老先生自己打脸,曹雪芹对其爷爷曹寅的名讳从来不避开,《红楼梦》书里多次出现“寅”字。红学家这就是说曹雪芹老先生大逆不道,毫无孝顺可言。还装模作样在书里告诉林黛玉要知道为尊者名讳的传统。

说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说曹雪芹是曹寅孙子的红学家竟然没了人性常识:

红学家说《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家为背景原型写成的小说,曹雪芹就是贾宝玉。结果悲催了。老仆焦大的嘴骂起人来可以说是很黑的,因为他用汉语言中凶狠,恶毒的话在骂人: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是当着贾宝玉和王熙凤及很多族人的面骂的。红学家让曹雪芹自己写书自己去捡骂,不要脸的极端表现,红学家看来是不要脸习惯了!

《红楼梦》书里最狠毒的是柳湘莲的跌足骂:“这事不好,断乎做不得了。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历史有这样丧心病狂的给自己家族脸上贴骂的的吗?不学有术红学家得多么恨曹雪芹啊!竟然让曹雪芹老先生毫无人性的找人用最恶毒和无耻的话骂曹氏家族,最后还让曹雪芹老先生自己写出来,告诉广大读者骂的有道理。中华文人的精神分裂到这样的程度了吗?善良的中国人没人会相信的。这是不学有术红学家没有人性的阴谋诡计。不学有术红学家是在侮辱所有喜欢看《红楼梦》的善良读者的智慧。

一些所谓文化名人研究号称百科全书的《红楼梦》,这些没有中国历史常识,汉语言文学常识,人性常识的文化名人表演了窝头翻个现大眼!《红楼梦》的读者都是上过学,念过书的,对历史常识,文学常识,人性常识都是知道的,这些没常识的红学家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红楼梦真神


高鹗续书后四十回的功过是非


《红楼梦》的成书就是个谜,由于其书最初作为淫书被禁,乾隆年间“文字狱”也多,书中政治怨恨也不少,甚至同性恋尤其多,关于作者一度也都有争议。小说以前的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都有大量“脂砚斋”的朱批评语,最初也被抄录私下传播,在曹雪芹在世时候,究竟写完没有,也一直是谜。

解禁后,书商程伟元拿到手的就七十九回半,掏重金让进京赶考的高鹗补写成如今的120回《红楼梦》,

对于高鹗的续书,一直争议很大,我的观点如下:

<strong>

1、高鹗续书的历史功绩必须承认故事情节完整了,总比继续残缺好,高鹗写的就不是曹雪芹原著,这个从文笔可以看出差别,虽然与“红学家”的推测差别很大,基本还是忠实“判词”的暗示,算聊胜于无,功绩必须肯定。

<strong>

2、电视剧《红楼梦》就是对高鹗续书的批判。央视八十年代版《红楼梦》,结局参照“红学”研究,与高鹗续书差别很大,主要还是续书悲剧性严重降低,对“金陵十二钗判词”不是很重视。

<strong>


3、高鹗文笔比曹雪芹差许多。虽然有人通过电脑分析,惹笑话地肯定是一个人作品,但文笔流畅度差许多,再就是续书诗词太少,而曹雪芹原著里面诗词不但功底好,而且特别符合人物性格、志趣与命运发展。

所以对高鹗的评价虽然不是很高,但大家尊重他唯一补续的功绩


江湖视野


虽然红楼后40回水准低于前80回,但是是后人的续写无人能达到的高度,刘心武的续写只是自鸣得意,自我感觉良好而已,不会流传太久。狗尾续貂很尴尬,红楼的不完整才是它真正的完美。




佐罗310


截止目前,我们依然没有看到,比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本,更好、更有影响的《红楼梦》续本。


寒砚堂


虽然有人说《红楼梦》后四十回高鄂所写,不如曹雪芹,但个人觉得:高鄂基本体现了曹雪芹的本意,没有拉低原著的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