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裡趙剛與李雲龍丈人田墨軒的那段對話放在劇中有什麼意義?

陳結華


在《亮劍》中,李雲龍丈人田墨軒是一個戲份不多的配角,但是卻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因為田墨軒代表了一類人,精英知識分子。劇中,田墨軒有過與李雲龍有過兩次對華,一次是和李雲龍、趙剛二人,說的是關於法律與特權的問題;另一次是和李雲龍、丁偉二人,說的是關於國防政治和經濟民生的問題。今天就來探討一下第二個問題,以及這段在劇中的意義。

聽說李雲龍和丁偉去軍事學院學習了,田墨軒說道,我們這樣的農業大國,缺的是科學家,工程師,缺的是各種這樣的管理人才,將軍已經夠多了,一個朝鮮戰爭,就把國民經濟往後推了10年,應該吧精力集中到經濟建設上,再造那麼多將軍幹什麼!

丁偉則回應到,老先生,帳不能這麼算,就比如說朝鮮戰爭,如果我們忍了,那今天是什麼後果呢?全中國半數的工業產業都在東北,東北的工業又半數集中在南部,都在美軍的轟炸範圍之內,如果不打,只靠防禦,鴨綠江有一千多公里的防禦線,需要多少部隊去防禦,又要花費多少開銷?而且年復一年,看不到盡頭,這樣遲早會把國民經濟拖垮。況且,中國周邊都是美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即使不在朝鮮打,也會有可能在臺灣打,在印度支那打,防不勝防。因此,與其被動防禦,不如主動出擊,與其晚打,不如早打,大不了打完了在建設。

不得不說,但從這段來看,丁偉的水平就要高出李雲龍一大截。那麼,丁偉和田墨軒兩人到底說對誰錯呢?

應該說,這兩人的話都沒有錯,只是考慮的立場不一樣,但是歷史證明,丁偉的看法是更加有遠見的。田墨軒就是典型的傳統讀書人的思想,他希望國家發展好,人民生活好,不要打仗,這當然沒問題,可問題是,以當時中國的情況,美國會讓我們安安生生的搞經濟建設嗎?顯然是不會的。說白了,和平不是別人拱手讓來的,而是靠我們用血和生命去換來的。從劇中的幾次談話可以看出,田墨軒話裡話外都表現出對戰爭、對軍人的厭惡,對軍人永遠充滿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種人就是典型的窮酸封建腐儒,眼高手低,用嘴巴指點江山,真要讓他麼去做點實事,可能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一卷青史




這一段談話的背景是這樣子的,李雲龍到北京來開會,正好趙剛在總參謀部工作。所以兩個人作為老戰友,自然是要聚一聚的。

李雲龍和趙剛利用空閒的時間,就帶著小孩子去看電影。碰到兩個市民在買票窗口在吵架,李雲龍就批評吵架的雙方,應該做自我批評,雙方互讓一步。



結果這些北京的市民根本就看不上李雲龍這些外來的人,當然是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他們就聯合起來,向李雲龍發起了攻擊,李雲龍和趙剛就被迫捲入了一場打架鬥毆。

結果他們被請進了派出所,受到了民警的批評。當李雲龍亮出自己的軍官證時,民警卻嚇壞了。



當李雲龍和趙剛回到家中的時候,李雲龍的岳父田墨軒老先生正好也來北京開會,於是他們接受了趙剛的邀請,三家人在北京聚會。

在宴會上,趙剛作為知識分子和田墨軒老先生很談得來。但當林龍談起剛才打架的事,田墨軒老先生就陷入了深思當中。

老爺子認為:按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不管打架鬥毆的雙方是誰,理應受到懲處。當違法者亮出自己身份時且得到極大的寬容,執法者都惶恐不已,蓮生向違法者道歉,像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田墨軒進一步說:一個正常的社會應該法制健全,如果法律失去了公正,後果無疑是可怕的。



田墨軒問趙剛,知道羅伯斯庇爾嗎?趙剛是燕京大學的高材生,對法國大革命自然是瞭解的。

趙剛連忙回答:他是雅各賓派的領袖。田墨軒繼續講:這個人做事非常激進,動不動就以革命的名義剝奪別人的生命,把自己凌駕在法律之上。



“最終的結果是任何人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包括他自己,隨後羅伯斯庇爾也被送上了斷頭臺。這種悲劇最後的結果是不會有贏家,大家都輸了。”

在小說原著中,田墨軒回憶起了建國初期的胡風一案,這個案子只是因為一個御批,就把胡風給打倒了,根本就沒有走民主程序。如果連公民的利益都沒有辦法得到保障,那麼最後可能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



他們這段談話對於原著小說來說是畫龍點睛之筆,揭示了他們幾個人最後的命運。

在後來的反右派鬥爭中,田墨軒夫婦被下派到東北去勞改。後來田墨軒就死在了艱苦的折磨和勞動中,幸虧有孔捷照顧李雲龍的岳母,才保住了一條命。李雲龍和趙剛夫婦後來都在政治運動中自殺,他們的後代同樣由孔捷來負責照顧。


不管是李雲龍還是趙剛,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都是法治和正義的化身。但在人治中,只要有大人物的一句話,任何一個人都能被打倒,甚至剝奪生命,就算是李雲龍和趙剛這樣的高級幹部,也不能倖免。

他們這三家人的聚會的談話內容,竟不幸而言中了。在這場運動中沒有贏家,大家都輸了,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受到了非常嚴重的損失。


新知傳習閣


在李幼斌版的電視劇《亮劍》裡,田墨軒僅有三次出場:

第一次是李雲龍傷愈雨歸隊的同時“收穫”了美女田雨。歸隊途中先去拜見田雨的父母、李雲龍未來的岳父母田墨軒夫婦。當李雲龍說出此行的目的是請求田墨軒夫婦同意田雨嫁給他時,遭到田墨軒的斷然拒絕,理由是李雲龍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之間文化差異很大,自己的女兒會過得不幸福。無奈田雨把李雲龍視作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生只屈服於真理”的田墨軒,還“屈服”於自己的女兒。

第二次是丁偉把田墨軒夫婦帶到李雲龍的家裡,田墨軒的一番“宏論”讓李雲龍大光其火:抗美援朝戰爭把中國的國民經濟拖後了十年;中國不需要那麼多的將軍,應該把精力經濟建設上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有組織的殘殺,當初如果擱置意識形態的爭議,就不會有國共三年內戰;和美國關係也應該擱置意識形態的爭議,等等。作為政協委員、民主人士的田墨軒,這些觀點在當時確實很危險,難怪李雲龍說,這些言論簡直就是反革命、是要殺頭的。李雲龍對鄂豫皖蘇區的“肅反”殘酷性記憶猶新。

學識淵博的田墨軒在軍事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從來沒有單純的軍事,軍事和政治、外交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個國家周邊出現一個軍事強國,必然對他構成潛在的威脅,無論它現在奉行什麼主義、和你的關係如何密切,作為一個有戰略眼光的將軍應該對此有冷靜的判斷和預見。丁偉的畢業論文就是受此啟發,雖然小說中丁偉的結局很慘,但不可否認其前瞻性和遠見,沒過幾年中蘇關係的變化就應驗田老先生的觀點。

第三次是李雲龍到北京出差,住在趙剛家,田墨軒正巧也在北京開政協會議。身為高級幹部的李雲龍、趙剛因“多管閒事”在公共場所打架。由於這件事情,趙剛便和李雲龍老丈人田墨軒開展了一段對話。在對話中,田墨軒指出當時的法制不健全,公民的法制掛念淡薄等弊病,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這不是一個民主國家健康的發展方式。看似普通卻反映出深刻問題。田墨軒認為,如果李、趙二人不是高級幹部而是普通百姓,即使有理也屬於違法行為,按《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理》應受到處罰,但當李、趙二人亮明自己的身份卻得到了極大的寬容,甚至連執法者也惶恐不已。說明建國初期,國家法制的不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識的淡薄以及執法者不能公正執法是不爭的事實。

趙剛,出身燕京大學,參加過12.9抗日救亡運動,抗大畢業,受過高等教育的,從129師386旅獨立團政委開始,不斷升遷,當時來說是為數不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高級幹部,和田墨軒也算是有共同語言的。

田墨軒,學貫中西,長袍馬褂包裹著一顆崇尚西方的心。從其觀點來看時左時右,不能區分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嚮往西方的法律制度。他認為如果法律失去了公正後果無疑是可怕的,他以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重要的領袖人物、雅各賓派政府的代表羅伯斯庇爾為例,認為在一個沒有法律公正保障的社會里沒有贏家,正是因為趙剛、李雲龍的身份而沒有收到任何處罰。趙剛深有所思、很受啟發,追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統一和公平正義正是趙剛革命的初心。正是由於趙剛的理想主義與現實的差距,而許多現實他又無能為力,大家都知道,小說中趙剛的結局同樣悲劇。

趙剛與田墨軒的那段對話,其實就是作者在對歷史的反思和現實的思考,而正因為有了這種反思和思考,這部作品的思想才得到昇華、才顯得難能可貴。只是這段在電視劇中這段對話被很多人忽略了。


罐頭辰


我個人覺得,這是作者在對革命目的的思考,是對作品思想的一種昇華,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二人對話的來由

題主所指的《亮劍》裡趙剛與李雲龍丈人田墨軒的那段對話,起因應該是劇末,李雲龍去趙剛家做客,順便去接趙剛的兒子看電影,在路上和一群路人發生了爭執,最後鬧到了公安局。而李雲龍和趙剛雖然有理,但是卻因為高級軍官的身份免受懲罰。

後來由於這件事情,趙剛便和李雲龍老丈人田墨軒開展了一段對話。在對話中,田墨軒直指新中國剛建立時法制不健全,人民法制掛念淡薄的弊病。天子犯法不能與庶民同罪,這不是一個國家健康發展的方式。


對話的意義

從1840年以來,中國拉開了近代屈辱史的序幕,無數的仁人志士前仆後繼,都是為了什麼?我黨歷經28年的革命,最終建立新中國,又是為了什麼?用政治術語來說,是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但是如果說得通俗易懂一點,那就是要建立一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

而劇中的李雲龍和趙剛憑藉自己高級軍官的身份,成功的免受法律的懲罰,天子犯法不能與庶民同罪,從某種程度來說,這是對法律的踐踏,是與革命目的背道而馳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忘記了革命的目的,那麼革命的意義又何在呢?


答主結語

趙剛與田墨軒的那段對話,其實就是作者在對現實的思考,而正因為有了這種思考,這部作品的思想才顯得更為的可貴,才是一種昇華。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史話漫漫


說知識份子是一個民族的良心,就是說李雲龍他老丈杆子,也只有這樣的公共知識份子,才會對國家和社會,具備積極的指導意義,用陽謀之類的手段誘殺這些天真的知識份子,當然也是件輕鬆愜意的事情,不過從此以後,社會上還都留下一些什麼樣的公知和專家,大家這些年看的也都很有數了,對吧?所幸民智已開,歷史潮流浩浩蕩蕩,已無可阻擋,先前這些真正的民族良心,已給民眾留下了足夠多的種子,讓它們在人群中生根發芽,如今即使平凡一如你我,也許沒能力去改變什麼不公正,不公平,但是我們心裡清楚的知道,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亮劍原著當中,前後兩個部分奇峰突變的承接點,就是這場對話,不過電視劇可沒有把慘烈的後半部分拍出來。

後來黨對那個特殊年代的定性,是“十年浩劫”,現實當中,李雲龍們到沒有如同書中一樣無能為力,歷史當中正是老帥們不顧自身安危,發起了被汙為“二月逆流”的大鬧懷仁堂事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盡最大努力,儘量限制了那場運動朝軍隊蔓延,得以穩定住了三百萬解放軍!這才是我們國家沒被那場運動拖垮的真正原因!可是代價也極大,運動結束,在撥亂反正之後看,十個老帥剩下不到一半,而十位大將也只剩一半,何其慘痛?!田老先生的話,也被後來所證實:保護不了平民百姓的法律,當然也就保護不了老舍這樣的名人,保護不了劉主席。李雲龍,趙剛,丁偉們,就是那個荒唐年代所付出的代價,現在社會有意無意的在淡化這些不該付出的代價,然後就是無知與淡忘,無所謂,歷史也總會重複到你必須正視,銘心刻骨,無法忘懷為止。只希望我不用看到。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是多域百曉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依稀記得那段對話的內容大概是這樣的,趙剛和李雲龍外出因為勸架跟兩個市民產生了衝突,然後李雲龍先動了手,最後雙雙被帶到派出所裡面,回來的時候岳父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大概的意思就是根據治安條例,不該因為李雲龍軍長的身份而開綠燈,而事實是在李雲龍表明身份之後,身為執法者的警察反而連聲道歉惶恐不已。

這段話的意義其實表明了法律的重要性,我們一直在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古代社會講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是我們都知道,在那個封建的社會里面,這句話只是一個空談罷了,歷朝歷代的皇權都是一言堂,從來沒聽說過哪個皇帝犯了錯真的被處罰,所以才會被人民群眾推翻建立了一個民主自由的共產主義國家,而李雲龍作為推翻這種制度的一個高級將領,卻反而違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宗旨。對於一個法治社會來說,無論是將軍還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依法行事,不能因為自己的身份而得到特殊待遇,而身為執法者來講,更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如果刑罰要參考被處罰者的職位社會地位來裁量,那這樣的民主社會共產主義還有什麼意義呢?社會的發展遲早還是要回歸到封建社會的老路中去。

李雲龍的岳父雖然是一位文人,但是在劇中和原著小說中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酸腐文人的形象,相反這位老人對政治的禮節和社會的發展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這段話其實一方面是表達了自己的擔憂,一方面也是作為長者對於晚輩的提醒,只有一個真能能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會,才能被稱為是一個民主的社會!


多域百曉生


田墨軒是那個時代一類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們首先不是純粹的學者,有著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其次又不直接參與政治,想在各種政黨權力之間保持中立;不想隨波逐流卻又沒有得以自保的能力。 田墨軒的政治立場始終是獨立的,他堅定地反對內戰,他看不慣任何一黨扼殺民主的行為。但內戰後期,國民黨遲開政協,加之中共不斷爭取民主人士的輿論影響,田墨軒這類中間人士的思想也在不斷改變,從而對中共許諾的新中國充滿期待。 他們選擇留下來。

如同梁思成等留陸學者一樣,在執政黨的禮遇之下,思想獨立眼界開闊的田墨軒急切地想在政協工作中忠言逆耳。站在歷史的頂端,我們當然可以笑他痴,但或許我們已經永遠無法理解,看到久經戰亂的落後祖國終於迎來希望的時候,胸中是何等的澎湃心情 。 “這一次也許會不一樣吧”…… 他不是不懂政治,而是對新生的政權充滿了期待,才會將壓抑心中多少年的判斷和政見釋放出來,才會像自己人一樣不願看到國家走彎路,才會想不到去遮斂鋒芒。

他身上有著舊式直臣與西方公共參與意識的雙重影響,然而他的理想能否實現始終在於執政黨的態度。 執政黨歡迎的時候,他是政協委員,執政黨忍無可忍的時候,他就是勞改農場上一具餓死的屍體…… 田墨軒最終在大鳴大放之後走向了他人生的悲劇終點。 從個人實際能力或權力來說,脆弱卑微不堪一擊……然而從氣節來說,偉大可敬,與後期大革命中暴露本性的那部分“知識分子”區別甚大…… 田墨軒在亮劍中的戲份,正是代表著這是這類知識分子最後的樂章






曉曉影視圈


以點帶面,今天我就給大家來聊一下《亮劍》裡邊一個微小細節設置的作用。

在電視劇亮劍的故事情節中,有這樣一段五分鐘左右的故事情節描述:李雲龍到北京來開會,在休閒時間到趙剛家裡做客的時候,李雲龍的岳父田墨軒和趙剛開展了一段對話。在對話中,李雲龍的岳父田墨軒,針對李雲龍和趙剛在電影院和別人打架鬥毆,後因為亮出身份而被淡化處理這一事件,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個看上去輕描淡寫的故事情節,作者卻在裡面釋放了非常大的能量信息。或者說,僅僅通過這麼一個短暫的對話過程,就把把故事的精髓點化了出來。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小編今天這樣說是有以下幾點理由。

一,宿命論。大家都知道民間都有一語成讖的說法。作者通過田墨軒一個老者的身份,通過一次生活經歷的簡短的對話,把故事中,三個人未來的命運做了伏筆。田墨軒後來勞改被折磨致死,李雲龍和趙剛也雙雙自殺。這在當時,田墨軒跟趙剛的對話中提到的,一個國家如果存在著法外開恩,權力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時候,是無法保證每個人的生命安全的正好呼應起來。對應了一語成讖的魔咒。

二,用田墨軒之口,說出了作者對當時建國初期國家法制建設的看法。很好的把自己的觀點融入到作品裡面的情節設置之中。向外界表達出了對國家的理解與思考。通過人物之口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經典作品裡面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特別是趙剛提出的國民黨執政初期和後期的變化,這一深刻的問題,來闡述權利在有和沒有的情況下出現的轉變。這是作者對作品的整個思考,和對社會的拷問。甚至說是對人性的拷問。

三,情節的設置自然流暢,昇華了作品的境界。一段短暫的對話,把整個故事的思考表現出來。戰爭是為了什麼?我們該怎樣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這是作者要表達的精要所在。劇情正是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細節過程,把整個故事上升到一個高潮階段。


極宙之光


我個人覺得是應該把權力關進籠子的想法。


我們經歷那麼多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取得了政權坐下江山,俗話說創業難守業更難。歷史上農民起義雖然都推翻了暴政,但是農民政權都並不長久。得到了權力之後就開始享受權力帶來的一系列福利。


《亮劍》中的對話其實抨擊的是權力地位凌駕於法律之上這種不健康的社會現象。法不加於尊是歷史上的普遍現象。所以王侯將相好多違法亂紀的行為卻得不到懲罰。新中國就是要實現人人平等,平等的前提就應該是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因為你功高,權大而有所改變。


翻身當家做主容易,真正的從人的精神面貌上站起來,成為精神上挺直脊樑的人。還需要在觀念、法制等方面下功夫。


百萬瀟灑哥


對田墨軒,反對其戰爭觀——因為弱國無外交,弱後必捱打,舊中國國民黨已經無可救藥,必須全面推翻革故鼎新;贊同其法制觀——只有完善法制,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樣才能真正安定人心,有效減少投機取巧甚至巧取豪奪,也讓領導者退下來後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免得老是為“後事”擔心和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