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里赵刚与李云龙丈人田墨轩的那段对话放在剧中有什么意义?

陈结华


在《亮剑》中,李云龙丈人田墨轩是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但是却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因为田墨轩代表了一类人,精英知识分子。剧中,田墨轩有过与李云龙有过两次对华,一次是和李云龙、赵刚二人,说的是关于法律与特权的问题;另一次是和李云龙、丁伟二人,说的是关于国防政治和经济民生的问题。今天就来探讨一下第二个问题,以及这段在剧中的意义。

听说李云龙和丁伟去军事学院学习了,田墨轩说道,我们这样的农业大国,缺的是科学家,工程师,缺的是各种这样的管理人才,将军已经够多了,一个朝鲜战争,就把国民经济往后推了10年,应该吧精力集中到经济建设上,再造那么多将军干什么!

丁伟则回应到,老先生,帐不能这么算,就比如说朝鲜战争,如果我们忍了,那今天是什么后果呢?全中国半数的工业产业都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又半数集中在南部,都在美军的轰炸范围之内,如果不打,只靠防御,鸭绿江有一千多公里的防御线,需要多少部队去防御,又要花费多少开销?而且年复一年,看不到尽头,这样迟早会把国民经济拖垮。况且,中国周边都是美国的势力范围,美国即使不在朝鲜打,也会有可能在台湾打,在印度支那打,防不胜防。因此,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与其晚打,不如早打,大不了打完了在建设。

不得不说,但从这段来看,丁伟的水平就要高出李云龙一大截。那么,丁伟和田墨轩两人到底说对谁错呢?

应该说,这两人的话都没有错,只是考虑的立场不一样,但是历史证明,丁伟的看法是更加有远见的。田墨轩就是典型的传统读书人的思想,他希望国家发展好,人民生活好,不要打仗,这当然没问题,可问题是,以当时中国的情况,美国会让我们安安生生的搞经济建设吗?显然是不会的。说白了,和平不是别人拱手让来的,而是靠我们用血和生命去换来的。从剧中的几次谈话可以看出,田墨轩话里话外都表现出对战争、对军人的厌恶,对军人永远充满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穷酸封建腐儒,眼高手低,用嘴巴指点江山,真要让他么去做点实事,可能一件小事都做不好!


一卷青史




这一段谈话的背景是这样子的,李云龙到北京来开会,正好赵刚在总参谋部工作。所以两个人作为老战友,自然是要聚一聚的。

李云龙和赵刚利用空闲的时间,就带着小孩子去看电影。碰到两个市民在买票窗口在吵架,李云龙就批评吵架的双方,应该做自我批评,双方互让一步。



结果这些北京的市民根本就看不上李云龙这些外来的人,当然是不知道他的身份。所以他们就联合起来,向李云龙发起了攻击,李云龙和赵刚就被迫卷入了一场打架斗殴。

结果他们被请进了派出所,受到了民警的批评。当李云龙亮出自己的军官证时,民警却吓坏了。



当李云龙和赵刚回到家中的时候,李云龙的岳父田墨轩老先生正好也来北京开会,于是他们接受了赵刚的邀请,三家人在北京聚会。

在宴会上,赵刚作为知识分子和田墨轩老先生很谈得来。但当林龙谈起刚才打架的事,田墨轩老先生就陷入了深思当中。

老爷子认为: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不管打架斗殴的双方是谁,理应受到惩处。当违法者亮出自己身份时且得到极大的宽容,执法者都惶恐不已,莲生向违法者道歉,像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田墨轩进一步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法制健全,如果法律失去了公正,后果无疑是可怕的。



田墨轩问赵刚,知道罗伯斯庇尔吗?赵刚是燕京大学的高材生,对法国大革命自然是了解的。

赵刚连忙回答:他是雅各宾派的领袖。田墨轩继续讲:这个人做事非常激进,动不动就以革命的名义剥夺别人的生命,把自己凌驾在法律之上。



“最终的结果是任何人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包括他自己,随后罗伯斯庇尔也被送上了断头台。这种悲剧最后的结果是不会有赢家,大家都输了。”

在小说原著中,田墨轩回忆起了建国初期的胡风一案,这个案子只是因为一个御批,就把胡风给打倒了,根本就没有走民主程序。如果连公民的利益都没有办法得到保障,那么最后可能每一个人都是受害者。



他们这段谈话对于原著小说来说是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他们几个人最后的命运。

在后来的反右派斗争中,田墨轩夫妇被下派到东北去劳改。后来田墨轩就死在了艰苦的折磨和劳动中,幸亏有孔捷照顾李云龙的岳母,才保住了一条命。李云龙和赵刚夫妇后来都在政治运动中自杀,他们的后代同样由孔捷来负责照顾。


不管是李云龙还是赵刚,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都是法治和正义的化身。但在人治中,只要有大人物的一句话,任何一个人都能被打倒,甚至剥夺生命,就算是李云龙和赵刚这样的高级干部,也不能幸免。

他们这三家人的聚会的谈话内容,竟不幸而言中了。在这场运动中没有赢家,大家都输了,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损失。


新知传习阁


在李幼斌版的电视剧《亮剑》里,田墨轩仅有三次出场:

第一次是李云龙伤愈雨归队的同时“收获”了美女田雨。归队途中先去拜见田雨的父母、李云龙未来的岳父母田墨轩夫妇。当李云龙说出此行的目的是请求田墨轩夫妇同意田雨嫁给他时,遭到田墨轩的断然拒绝,理由是李云龙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之间文化差异很大,自己的女儿会过得不幸福。无奈田雨把李云龙视作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一生只屈服于真理”的田墨轩,还“屈服”于自己的女儿。

第二次是丁伟把田墨轩夫妇带到李云龙的家里,田墨轩的一番“宏论”让李云龙大光其火:抗美援朝战争把中国的国民经济拖后了十年;中国不需要那么多的将军,应该把精力经济建设上来;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有组织的残杀,当初如果搁置意识形态的争议,就不会有国共三年内战;和美国关系也应该搁置意识形态的争议,等等。作为政协委员、民主人士的田墨轩,这些观点在当时确实很危险,难怪李云龙说,这些言论简直就是反革命、是要杀头的。李云龙对鄂豫皖苏区的“肃反”残酷性记忆犹新。

学识渊博的田墨轩在军事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来没有单纯的军事,军事和政治、外交是密不可分的。如果一个国家周边出现一个军事强国,必然对他构成潜在的威胁,无论它现在奉行什么主义、和你的关系如何密切,作为一个有战略眼光的将军应该对此有冷静的判断和预见。丁伟的毕业论文就是受此启发,虽然小说中丁伟的结局很惨,但不可否认其前瞻性和远见,没过几年中苏关系的变化就应验田老先生的观点。

第三次是李云龙到北京出差,住在赵刚家,田墨轩正巧也在北京开政协会议。身为高级干部的李云龙、赵刚因“多管闲事”在公共场所打架。由于这件事情,赵刚便和李云龙老丈人田墨轩开展了一段对话。在对话中,田墨轩指出当时的法制不健全,公民的法制挂念淡薄等弊病,法律面前不能人人平等,这不是一个民主国家健康的发展方式。看似普通却反映出深刻问题。田墨轩认为,如果李、赵二人不是高级干部而是普通百姓,即使有理也属于违法行为,按《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理》应受到处罚,但当李、赵二人亮明自己的身份却得到了极大的宽容,甚至连执法者也惶恐不已。说明建国初期,国家法制的不完善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执法者不能公正执法是不争的事实。

赵刚,出身燕京大学,参加过12.9抗日救亡运动,抗大毕业,受过高等教育的,从129师386旅独立团政委开始,不断升迁,当时来说是为数不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级干部,和田墨轩也算是有共同语言的。

田墨轩,学贯中西,长袍马褂包裹着一颗崇尚西方的心。从其观点来看时左时右,不能区分战争的正义性和非正义性,向往西方的法律制度。他认为如果法律失去了公正后果无疑是可怕的,他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重要的领袖人物、雅各宾派政府的代表罗伯斯庇尔为例,认为在一个没有法律公正保障的社会里没有赢家,正是因为赵刚、李云龙的身份而没有收到任何处罚。赵刚深有所思、很受启发,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和公平正义正是赵刚革命的初心。正是由于赵刚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差距,而许多现实他又无能为力,大家都知道,小说中赵刚的结局同样悲剧。

赵刚与田墨轩的那段对话,其实就是作者在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的思考,而正因为有了这种反思和思考,这部作品的思想才得到升华、才显得难能可贵。只是这段在电视剧中这段对话被很多人忽略了。


罐头辰


我个人觉得,这是作者在对革命目的的思考,是对作品思想的一种升华,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二人对话的来由

题主所指的《亮剑》里赵刚与李云龙丈人田墨轩的那段对话,起因应该是剧末,李云龙去赵刚家做客,顺便去接赵刚的儿子看电影,在路上和一群路人发生了争执,最后闹到了公安局。而李云龙和赵刚虽然有理,但是却因为高级军官的身份免受惩罚。

后来由于这件事情,赵刚便和李云龙老丈人田墨轩开展了一段对话。在对话中,田墨轩直指新中国刚建立时法制不健全,人民法制挂念淡薄的弊病。天子犯法不能与庶民同罪,这不是一个国家健康发展的方式。


对话的意义

从1840年以来,中国拉开了近代屈辱史的序幕,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都是为了什么?我党历经28年的革命,最终建立新中国,又是为了什么?用政治术语来说,是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如果说得通俗易懂一点,那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

而剧中的李云龙和赵刚凭借自己高级军官的身份,成功的免受法律的惩罚,天子犯法不能与庶民同罪,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对法律的践踏,是与革命目的背道而驰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忘记了革命的目的,那么革命的意义又何在呢?


答主结语

赵刚与田墨轩的那段对话,其实就是作者在对现实的思考,而正因为有了这种思考,这部作品的思想才显得更为的可贵,才是一种升华。各位亲爱的网友,你们觉得呢?


史话漫漫


说知识份子是一个民族的良心,就是说李云龙他老丈杆子,也只有这样的公共知识份子,才会对国家和社会,具备积极的指导意义,用阳谋之类的手段诱杀这些天真的知识份子,当然也是件轻松惬意的事情,不过从此以后,社会上还都留下一些什么样的公知和专家,大家这些年看的也都很有数了,对吧?所幸民智已开,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已无可阻挡,先前这些真正的民族良心,已给民众留下了足够多的种子,让它们在人群中生根发芽,如今即使平凡一如你我,也许没能力去改变什么不公正,不公平,但是我们心里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亮剑原著当中,前后两个部分奇峰突变的承接点,就是这场对话,不过电视剧可没有把惨烈的后半部分拍出来。

后来党对那个特殊年代的定性,是“十年浩劫”,现实当中,李云龙们到没有如同书中一样无能为力,历史当中正是老帅们不顾自身安危,发起了被污为“二月逆流”的大闹怀仁堂事件,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尽最大努力,尽量限制了那场运动朝军队蔓延,得以稳定住了三百万解放军!这才是我们国家没被那场运动拖垮的真正原因!可是代价也极大,运动结束,在拨乱反正之后看,十个老帅剩下不到一半,而十位大将也只剩一半,何其惨痛?!田老先生的话,也被后来所证实:保护不了平民百姓的法律,当然也就保护不了老舍这样的名人,保护不了刘主席。李云龙,赵刚,丁伟们,就是那个荒唐年代所付出的代价,现在社会有意无意的在淡化这些不该付出的代价,然后就是无知与淡忘,无所谓,历史也总会重复到你必须正视,铭心刻骨,无法忘怀为止。只希望我不用看到。


李三万的三万里


我是多域百晓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依稀记得那段对话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赵刚和李云龙外出因为劝架跟两个市民产生了冲突,然后李云龙先动了手,最后双双被带到派出所里面,回来的时候岳父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概的意思就是根据治安条例,不该因为李云龙军长的身份而开绿灯,而事实是在李云龙表明身份之后,身为执法者的警察反而连声道歉惶恐不已。

这段话的意义其实表明了法律的重要性,我们一直在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古代社会讲的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封建的社会里面,这句话只是一个空谈罢了,历朝历代的皇权都是一言堂,从来没听说过哪个皇帝犯了错真的被处罚,所以才会被人民群众推翻建立了一个民主自由的共产主义国家,而李云龙作为推翻这种制度的一个高级将领,却反而违背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宗旨。对于一个法治社会来说,无论是将军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依法行事,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得到特殊待遇,而身为执法者来讲,更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如果刑罚要参考被处罚者的职位社会地位来裁量,那这样的民主社会共产主义还有什么意义呢?社会的发展迟早还是要回归到封建社会的老路中去。

李云龙的岳父虽然是一位文人,但是在剧中和原著小说中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酸腐文人的形象,相反这位老人对政治的礼节和社会的发展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段话其实一方面是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方面也是作为长者对于晚辈的提醒,只有一个真能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才能被称为是一个民主的社会!


多域百晓生


田墨轩是那个时代一类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首先不是纯粹的学者,有着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其次又不直接参与政治,想在各种政党权力之间保持中立;不想随波逐流却又没有得以自保的能力。 田墨轩的政治立场始终是独立的,他坚定地反对内战,他看不惯任何一党扼杀民主的行为。但内战后期,国民党迟开政协,加之中共不断争取民主人士的舆论影响,田墨轩这类中间人士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从而对中共许诺的新中国充满期待。 他们选择留下来。

如同梁思成等留陆学者一样,在执政党的礼遇之下,思想独立眼界开阔的田墨轩急切地想在政协工作中忠言逆耳。站在历史的顶端,我们当然可以笑他痴,但或许我们已经永远无法理解,看到久经战乱的落后祖国终于迎来希望的时候,胸中是何等的澎湃心情 。 “这一次也许会不一样吧”…… 他不是不懂政治,而是对新生的政权充满了期待,才会将压抑心中多少年的判断和政见释放出来,才会像自己人一样不愿看到国家走弯路,才会想不到去遮敛锋芒。

他身上有着旧式直臣与西方公共参与意识的双重影响,然而他的理想能否实现始终在于执政党的态度。 执政党欢迎的时候,他是政协委员,执政党忍无可忍的时候,他就是劳改农场上一具饿死的尸体…… 田墨轩最终在大鸣大放之后走向了他人生的悲剧终点。 从个人实际能力或权力来说,脆弱卑微不堪一击……然而从气节来说,伟大可敬,与后期大革命中暴露本性的那部分“知识分子”区别甚大…… 田墨轩在亮剑中的戏份,正是代表着这是这类知识分子最后的乐章






晓晓影视圈


以点带面,今天我就给大家来聊一下《亮剑》里边一个微小细节设置的作用。

在电视剧亮剑的故事情节中,有这样一段五分钟左右的故事情节描述:李云龙到北京来开会,在休闲时间到赵刚家里做客的时候,李云龙的岳父田墨轩和赵刚开展了一段对话。在对话中,李云龙的岳父田墨轩,针对李云龙和赵刚在电影院和别人打架斗殴,后因为亮出身份而被淡化处理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这个看上去轻描淡写的故事情节,作者却在里面释放了非常大的能量信息。或者说,仅仅通过这么一个短暂的对话过程,就把把故事的精髓点化了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小编今天这样说是有以下几点理由。

一,宿命论。大家都知道民间都有一语成谶的说法。作者通过田墨轩一个老者的身份,通过一次生活经历的简短的对话,把故事中,三个人未来的命运做了伏笔。田墨轩后来劳改被折磨致死,李云龙和赵刚也双双自杀。这在当时,田墨轩跟赵刚的对话中提到的,一个国家如果存在着法外开恩,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时候,是无法保证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的正好呼应起来。对应了一语成谶的魔咒。

二,用田墨轩之口,说出了作者对当时建国初期国家法制建设的看法。很好的把自己的观点融入到作品里面的情节设置之中。向外界表达出了对国家的理解与思考。通过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也是经典作品里面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特别是赵刚提出的国民党执政初期和后期的变化,这一深刻的问题,来阐述权利在有和没有的情况下出现的转变。这是作者对作品的整个思考,和对社会的拷问。甚至说是对人性的拷问。

三,情节的设置自然流畅,升华了作品的境界。一段短暂的对话,把整个故事的思考表现出来。战争是为了什么?我们该怎样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是作者要表达的精要所在。剧情正是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细节过程,把整个故事上升到一个高潮阶段。


极宙之光


我个人觉得是应该把权力关进笼子的想法。


我们经历那么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政权坐下江山,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历史上农民起义虽然都推翻了暴政,但是农民政权都并不长久。得到了权力之后就开始享受权力带来的一系列福利。


《亮剑》中的对话其实抨击的是权力地位凌驾于法律之上这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法不加于尊是历史上的普遍现象。所以王侯将相好多违法乱纪的行为却得不到惩罚。新中国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平等的前提就应该是任何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因为你功高,权大而有所改变。


翻身当家做主容易,真正的从人的精神面貌上站起来,成为精神上挺直脊梁的人。还需要在观念、法制等方面下功夫。


百万潇洒哥


对田墨轩,反对其战争观——因为弱国无外交,弱后必挨打,旧中国国民党已经无可救药,必须全面推翻革故鼎新;赞同其法制观——只有完善法制,真正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样才能真正安定人心,有效减少投机取巧甚至巧取豪夺,也让领导者退下来后找到真正的安全感,免得老是为“后事”担心和操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