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围困饿死30万人?蒋军“杀民养军”酿悲剧,士兵无一挨饿

近些年来,有一些“公知”试图对一些早有公论的历史翻案,以种种貌似“科学求实”的姿态,行翻案歪曲事实之实,每每语不惊人死不休,千方百计混淆视听。

长春围困饿死30万人?蒋军“杀民养军”酿悲剧,士兵无一挨饿

比如,近些年有人翻出解放战争时期,辽沈战役中的重要战场之一的长春围困战,究竟有没有出现饿死平民以及究竟谁之过的问题。这个话题较早的的一个源头,出自台岛龙应台的一本《大江大海——1949》。在这本书中,龙女士对这段历史全然陌生,系根据长春围困战中饿死10万到65万之间不同版本的传闻,通过“加权平均法”得出的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30万!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长春围困饿死30万人?蒋军“杀民养军”酿悲剧,士兵无一挨饿

从1948年6月直到10月之间的长春围困战,究竟死了多少人?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是非常有必要做一番梳理的。

长春是解放前东北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对于我军而言,是必须攻克解放的。而对于蒋军而言,他们重兵驻守长春,就是意图牵制更多我军兵力,并且在我军南下时切断退路。

长春经过日伪和蒋当局的经营,早已形成一整套复杂而完备的坚固防御体系,严密程度堪比“斯大林格勒”。而此时的我军,攻坚能力还非常薄弱。以四平战役为例,四平的防御体系比起长春是差了许多,可就是这样,缺乏攻坚能力的东北野战军还是损失很大,最终失利。

有此教训,东野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这在战法上是无可厚非的。

关键是如何对待城中民众的问题。长春战役打响之际,长春人口已不足40万,所以龙女士通过各种谣传的数字“加权平均”得出的30万本身,就是没有根据的信口雌黄。

根据战犯郑洞国的审讯记录,他在据守长春时,曾经对长春市民进行挨家挨户的搜查盘点,得出居民近40万,军队10万,以及军警公职人员8000多人。而长春市存粮如果按全部人口计算,只能维持到7月份,

所以打算做长期固守计划的郑洞国,就萌生了“夺民之口以资军用”的念头。

长春围困饿死30万人?蒋军“杀民养军”酿悲剧,士兵无一挨饿

不愿意和民众共用粮草,为什么不提早疏散民众呢?同样是包围战的济南战役,蒋军将领王耀武尚能本着人道,将民众进行疏散,而郑洞国不这样做,原因是在他眼中,这些民众是大有可利用用的价值的。第一,他们可以作为“肉盾”,让我军投鼠忌器,不能使用重型武器攻击。甚至还能用这些民众做掩护,突围时当“人体盾牌”。

第二,围困战势必造成民众伤亡和饥饿,这笔血债就可以转嫁给我军,造成我方被动。

第三,万不得已必须疏散平民时,还可以在其中裹挟大量化装的残兵败将,实行变相突围。

有了这样的阴谋,长春守军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疏散市民。

围困战期间,长春守军多次对市民家中进行野蛮的抄掠,犹如土匪而无不及。一户家庭,一天就可能会遭到三四波游兵散勇的洗劫,这些匪兵其实搜罗的重点根本不是粮食(他们从来就没有饿着),而是借“括粮”,行使抢劫之实。他们手拿铁铲撬棍,在居民家中翻箱倒柜,凿壁掘地,凡是有价值的东西都劫掠一空,其间不乏奸淫等恶劣案件发生。

守军还会以搜集燃料为由,大肆砍伐树木、拆毁居民房屋、破坏挖掘道路,取走上面的沥青。曾经是远东繁荣大都市之一的长春,被破坏得到处残垣断壁。

长春围困饿死30万人?蒋军“杀民养军”酿悲剧,士兵无一挨饿

解放长春,我军设立多个难民收容站

在长春守军的野蛮虐待下,长春居民很快陷入饥荒之中,开始大量外逃,我军在极为被动的局面下,也尽量收容难民。到了9月,得知城中惨状后,我军甚至以不计战局得失的精神,对所有出城逃难居民尽数收纳救济。

到了10月19日长春解放,我军打开长春各处粮仓粮库,尚见大量进口白面大米以及美国罐头、饼干、白糖、油品……可谓应有尽有,而蒋军并无一人饿死,相反,蒋军高官大发战争财,奢靡浪费的现象一点没有收敛,居民饿死现象最严重的9月份,长春警备督察长关梦龄33岁生日宴会就花费900亿(蒋当局金圆券)!

长春围困饿死30万人?蒋军“杀民养军”酿悲剧,士兵无一挨饿

长春解放后,郑洞国被押往哈尔滨

长春解放后,我军立即对长春围困战期间和平居民的伤亡进行统计,当时就得出过准确的数字——五万八千多人,根本就不是龙女士的“谣传数字平均值”。

这场惨剧究竟该谁负责,早有历史公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