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孩子时到底怎么用力才对?

乌鸦点点点


生孩子时到底怎么用力才对?


一位30岁的怀孕妈妈来到医院待产的时候,可能是有点产前焦虑症的原因。时常能在走道上听见她和老公吵闹的声音。我对她印象不深,因为我也没见过她几面,更多的是听她的声音。

算了算日子,她也快到预产期了。没想到还没到晚上,她肚子便疼痛起来,最后因为她老公实在焦急,便赶紧通知医生前去查看,医生按照预产期的推算来看孕妇并没有到预产期,而孕妇除了疼痛也没其他异常症状。

医生本来以为只是阵痛,没想到一疼就是好几个小时。最后看孕妇实在疼痛,医生在与家属商量之下决定让孕妇进产房进行顺产。而这一过程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顺利,而是历经千辛万苦。

本来这位孕妇的情况还算良好,但因为孕妇提前没有这方面的了解与储备,在顺产的时候更是没有配合医生的指示。原本几个小时便能生下来,却足足痛了2天,孕妇自己也被折腾得精疲力尽才把孩子生下来。

孕妇歇斯底里的哭声,加上产房里医生急促的准备过程,都让人更加紧张,加上我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面,更是紧张得手心里都冒冷汗,虽说不是亲身经历,但经过这一次的事情还是让我对产房都有了些许阴影。

但更让我意识到的是一个怀孕妈妈必须要为顺产做好准备,在顺产的时候能配合医生用力,让孩子安全出生有多么重要。即便是顺产,即便是没有威胁到生命安全,也不可忽视,至少可以让产妇少吃很多苦头。

如果你是一位准妈妈,或是一位准备顺产的产妇,那么对于了解在顺产时如何配合医生用力最有效是十分重要的,我们接下来来看一下到底应该怎样配合医生用力呢?

⒈准备工作:要保持充足的精力

这一点是首要,很多产妇在生产前没有做好这一项准备,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使不出劲,甚至昏迷的情况,许多产妇在生产前觉得自己反正也不懂,只要相信医生,自己却没有一点准备,顺产就会很顺利。可以说,这样想无异于是自我洗脑,这样做是完全错误的想法。

生产一半靠医生,一半靠自己。孕妇要在生产前补充体力,不能因为自己不想吃东西便不吃,有的孕妇在生产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宫缩的情况,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会耗费更多的体力,如果没吃东西根本撑不下去。

对于补充体力的办法有很多,可以适当地吃一些甜品,例如巧克力、奶糖等。如果出现什么不适的情况,告诉家人及时请医生查看就可以,不要大声呼叫,这样也会让自己体力损耗。

⒉生产过程中,听从医护人员安排与指令

有的孕妇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医生指挥,最后导致顺产情况发生变化,或是自己身体出现损伤。可见配合医生也很重要,在医生让用力的时候就用力,在医生让放松的时候便不可再用力,若让用力的时候没用力,往往会疼痛加剧。在放松的时候用力很可能导致阴部牵拉受伤。

还有很多较为迷信的孕妇会听从一些民间传言,想要孩子出生在吉时良辰。而在生产前有异常状况不反映,即便是羊水破了急需顺产还依旧挣扎。或是在生产过程中便故意不听从医生指示,这样的行为是非常愚蠢的,无疑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做赌注,这是切忌不可采取的做法。

⒊遇到突发情况,应冷静对待

在产前或产后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突发情况,如果自己不幸恰好遇上,也应保持冷静,不要焦虑或是出现大喊大叫的情况。这样损耗体力不说,也会给自己造成心理暗示,在生产过程中恐惧感增加,很不利于生产。相反我们应该充满信心,积极配合医生的操作,相信自己一定能平安。

此外生产前生产中最容易出现宫缩情况,一旦出现宫缩,首要做的是深呼吸,在深呼吸的过程中加重呼吸,这样有利于腹部压力下降,形成一股推力,缓解宫缩。在宫缩之后也可以适当休息一会儿,让自己的体力恢复一些,对之后的生产增加体力。

⒋产后安静恢复体力

生产结束后,听从医生安排产后观察,放心休息,静心恢复体力,不用急于一时看孩子或者是有所担忧。一方面只有自己恢复体力了,才有精力去照看孩子。

方面产后也可能会出现产后出血、产后羊水栓塞等紧急情况。自己本来体力耗损已经过多,不宜再耗费体力,以防出现紧急情况时因为体力透支而加重。

关于用力的方法也很重要,有的人只知道用力,却没有用对力,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我们在顺产过程中最好的用力方式便是用力辅助深呼吸,在吸气过程中不用力,尽量吸气,等呼气的时候顺带送力。另外,尽量不要大声喊叫,这样不仅不能帮助生产,还容易失去体力。

除了上面这些方法也有很多顺产的用力技巧。我们知道了不一定有用,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能够完全掌握这些方法。希望每一位准妈妈都能掌握技巧,为生产增加一份保险,减少一份风险。

除此之外,在待产期间也可以多多和周围孕妇,医护人员交流,一方面能缓解烦躁的心情,另外也能互相交流一些顺产经验,让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至于在顺产过程中乱了手脚。


J妈学堂


生孩子时到底怎么用力才对?

我是二胎宝妈,我的两个孩子都是顺产的,生孩了学会用力很重要,这关系到产程长短和宝宝的健康。

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分娩的产程,分娩有几个产程?

第一产程:从有规律的宫缩到子宫口全开

第二产程:从子宫颈开全到宝宝娩出

第三产程:从宝宝出生到胎盘娩出

生孩子时到底怎么用力才对?

第二产程,当子宫口开全时,此时如果加上用力的动作,可促进分娩,并缓和子宫收缩所引起的强烈刺刺激,使产妇轻松地度过这段时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用力:

1.仰卧用力:两腿充分张开,膝盖弯曲,后脚跟尽量靠近臀部。两手向后举,同时充分吸气,紧闭嘴唇,慢慢地像要排便一样逐渐用力,直至吐气完毕。

2.侧卧用力:用力姿势好似排便时采用侧卧一样,任何人都能轻易做到。根据经验,这个方法最舒服,我生女儿时就是用这个方法用力,宫口开全到宝宝出生只用了15分钟,且没有侧切和没有撕烈。

3.仰卧时抱住双脚用力:举起双腿,双手从外侧抱住膝盖内侧。双脚尽量靠近下腹部的两侧,并充分地张开,注意深吸气呼气。

温馨提示:躺在产床上等候,配合助产人员分娩,该用力时用力,不该用力时好好休息。


小书虫妈妈


很多孕妈妈都希望能够顺产,可真正到了产房,又不知道该如何用力,而感到害怕。其实大可不必,放松心态,该来的总会来。

当你听到护士说,开了十指了,这时你会被推上产床,准备迎接宝宝的到来吧。

1、爬上产床后,双腿分开,架在两侧支架上,两手握住把手;

2、慢慢的深呼吸,肚子开始痛时,即有宫缩,然后屏住气开始用力,就像窝粑粑那样向下使劲儿,增加腹压;

3、肚子不痛了就放松,这时可以换气后接着再屏气用力;

4、如此步骤反复,宝宝就会持续往下降直至出生。

等到宝宝的脑袋出来了,这时就不是你的事了,助产师会抓住往外牵引,随手一拎,宝宝便出来了,这时宝宝的啼哭声便会响起。

这就是一个姑娘做妈妈的过程了。


暖暖妈妈育儿说


生孩子的过程,其实不是一开始就要开始用力的,而是要经历一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二产程。


在第一产程的时候,通常都是要经历一个宫缩的过程,随着宫缩越来越频繁,子宫口会慢慢的扩张,到第一产程末的时候,每一到两分钟就会有一次子宫收缩,每次维护维持一分钟或者更强,这个时候子宫口就开全了。


宫口开全以后进入到第二产程,这个时候产妇才需要开始用力,而这个时候用力也是需要有技巧的,一定要正确的应用腹压,将胎儿挤出来。

当宫缩来临的时候,产妇要用手抓住床两边的带子或者把手,把屈起的两腿分开,吸一口大气屏住,然后像解大便一样的用力的往下推,等宫缩过去后,立刻争取时间休息,以保持精力,配合下一阵宫缩来临时再用力。


胎儿娩出以后会进入第三产程,第三产程的话,主要是娩出胎盘,如果胎盘娩出,然后产道没有裂伤,医生会缝合好侧切的伤口,这个分娩过程才会才算完成。



这就是整个顺产的过程,在生产的过程当中准妈妈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大喊大叫,保持正确呼吸和用力,才能保证胎儿平安降生。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能帮到你!

你好,我是希妈,多平台自媒体人,致力于0-6岁育儿知识分享,如果你有育儿困惑,欢迎关注、留言哦!

希妈育儿


想要顺产的孕妈妈在孕期的时候可以多了解一下分娩的知识,了解一下生孩子的时候应该怎么用力,在分娩的时候孩子能不能顺利的生出来以及产程的长短都与孕妈妈会不会用力有着很大的关系,墨妈以前在孕期的时候就经常看一些关于分娩如何用力的文章,所以生孩子的时候产程也都比较顺利,那么在生孩子的时候孕妈妈该怎样用力呢?


我们可以把生孩子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刚开始开宫口到开三指的这个阶段。

初产妇的孕妈这个阶段就会比较难熬,从开宫口到3指大概需要12-16个小时,经产妇妈妈就比较快了,墨妈二胎的时候从开宫口到6指只花了4个多小时,这个阶段孕妈妈感觉但疼痛可以大口呼气,可以稍微缓解下疼痛。

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孕妈妈有想要拉粑粑的感觉到宫口开7-8指;第三个阶段就是拉粑粑的感觉非常强烈到宫口全开。

这个时候胎儿往下走了,就会压迫到肛门,孕妈妈就有强烈的便意,在宫口还没有开全的时候孕妈妈是不能够用力的,一定要忍住便意,墨妈分娩的时候就是觉得忍这个便意非常难受,但是忍不住也要忍。

  1. 宫口全开孕妈妈就要上产床了,孕妈上产床一般都是选择半坐卧位,在产床的两遍有扶手、脚踏板,上了产床医生会让孕妈妈双手抓住扶手,脚在踏板上踩实了,医生让用力的时候孕妈妈才可以用力。
  2. 生孩子就像拉陈年老便一样,孕妈妈要配合阵痛用力,当宫缩来临的时候孕妈妈就长吸一口气,抓住扶手,然后使劲向下屏气用力,头向下看,就像拉粑粑便秘用力时候一样,双腿要打开,当阵痛消失以后孕妈妈就躺好休息调整自己呼吸,准备好下一波用力。

在用力的时候孕妈妈要憋长气,虽然肚子会很疼,但是孕妈妈一定不要大喊大叫,这样只会消耗体力,用力的时候要闭上嘴巴,张开嘴是很难发力的。


如果孕妈妈实在不会用力也不用担心,在分娩的时候助产士都会指导孕妈妈如何用力的,孕妈妈配合医生即可。宝宝生出来的那一刻孕妈妈会感觉像一股很大的暖流就出来了一样……

我是墨妈,二胎妈妈育儿达人,多平台原创作者,专注于孕产育婴等方面的解答,关注墨妈与你分享更多孕产育婴小知识~(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墨妈育儿经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希望我以下的回答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孩子时的子宫收缩痛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有人将其比作全部肋骨断裂的感觉,在无痛分娩还未普及前,很多医院的产房里总是此起彼伏的出现孕妈们忍受疼痛的声音。甚至有些孕妈会因疼痛大喊大叫、被痛哭流泪,其实通过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缓解宫缩的疼痛,还会让孕妈提前消耗过多体力,同时,孕妈还会过度换气导致缺氧,甚至影响宝宝的供氧。那么,如何做才能让生孩子的过程中减少疼痛,合理用力呢?

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如何用力?

1.第一产程

第一产程是宫口的扩张期,此过程需要有效的宫缩促进宫颈管消退,宫口扩张,但这个过程也是漫长且难熬的。在这个阶段,孕妈们应该努力控制自己,尽量避免因疼痛而向下屏气用力,否则容易过早的消耗体力以及造成宫颈水肿,可在宫缩疼痛时进行缓慢的深呼吸缓解疼痛。并且目前无痛分娩镇痛能有效缓解孕妈们在此期间的疼痛,减少她们痛苦,得到更多的休息。

2.第二产程

第二产程是胎儿的娩出期,从孕妈宫口开全开始,直至宝宝娩出。这个阶段是孕妈分娩用力的最关键时期,孕妈这时候所感受到的宫缩也是频繁的、强烈的。此产程孕妈有效的用力应该是双腿屈曲打开仰卧在分娩床上,双手分别紧握手柄,在宫缩快到来的时候,根据助产士的指引,在宫缩越来越强烈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向下尽可能持续的屏气用力,像解大便一样,用力尽可能长,待实在憋不住时,快速换口气,接着持续屏气用力。在宫缩间歇期,孕妈也要放松下来,为下一次的用力储存体力。但是当宝宝的胎头着冠后,助产士会指引孕妈用力就要轻柔或停止用力,尽量呼气,避免宝宝娩出过快,造成孕妈产道的严重裂伤。

3.第三产程:

第三产程是胎盘的娩出期,此时宝宝已经娩出,孕妈应避免情绪激动,保持镇静。接着配合医务人员,模仿第二产程的向下屏气用力,来加快胎盘的娩出以及减少出血。


淼哥故事会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我是高级育婴师、母婴KOL福林妈咪,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其实在上产床后,产妇无论是心理,还是身体,都在承受着压力,分娩时需要用对方法,才能将宝宝快速娩出,以下这3点注意事项,也能帮助产妇早点“解脱”。

1. 配合宫缩

孕妈在整个分娩过程中都应该知道,宫缩才是顺产时的中坚力量,阵痛的时候就是宫缩的力量发动之时,只有配合好宫缩的力量,产妇才能更快的将小宝宝娩出,所以关于如何配合宫缩,孕妈还是要根据产程进度来配合。

①处在第一产程:这时宫口还没有全开,孕妈不能过早用力,当疼痛时,应调整呼吸。

②处在第二产程:孕妈宫口全开,这时就是宫缩发动最后冲刺的时间了,频率也快了,大概两分钟一次,一次疼痛一分钟左右,这时孕妈要做的就是疼痛时用力,越疼说明宫缩越厉害,这时用力可以配和宫缩一起助宝宝一臂之力。

虽然宫缩我们没法支配,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疼痛来感受,有不少宝妈回忆自己生孩子时,护士都是在自己最疼的时候让自己用力,这就是为了配和宫缩,所以想要快,得好好利用宫缩,并且还要利用宫缩间隔时休息一下,好在下一次宫缩发动时能更好的利用它。

2. 调整呼吸

呼吸时,也要配合宫缩,在宫缩间隔将近两分钟的时间里,产妇要调整自己的呼吸,在宫缩到来的时候,尽可能大吸一口气,憋住气将力量像向下方倾泻,尽可能的多憋一会儿,直到宫缩暂停,如果宫缩时间长,那就听从护士指令中间换气,尽量利用好每一口气,到宫缩暂停时,调整呼吸,避免缺氧。

但要注意,当胎头娩出时,产妇就不要再深吸气闭气了,而是应该改为小口地喘气,身体放松,避免造成撕裂伤。

3. 用力方式

上了产床以后,此时的疼痛程度已经很难忍受了,产妇需要等待宫缩,在宫缩来临之时,也就是疼痛达到峰值的时候,产妇要收缩下巴将嘴巴闭紧,睁开眼睛看着自己的肚脐部位,握住产床两边的把杆,依靠腰背部下坠和脚跟踩踏,将力量汇集在下半身。

此时会有便意的感觉,不要腹部用力,而是臀部用力。当宫缩暂停时,产妇可以趁现在放松一下,等下一次宫缩到来时,利用好手抓和脚踏的着力点,再次发力,同样注意,胎头分出后,不再用力,宝宝会自行利用宫缩的力量出来,避免自行用力造成撕裂伤。

如果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请关注@福林妈咪,每天为您推荐落地实用的育儿知识,陪伴孩子一起健康快乐的成长。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福林妈咪


关于生孩子用力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在生孩子之前一直在安娜贝儿孕校听课,课上就有讲过拉玛泽呼吸法、快乐分娩等知识,而且在这里生孩子,如果是顺产身边会有助产士一直陪在身边,什么时候呼气、什么时候吸气、什么时候用力都有助产士指导。

如果你这些都没有听过,建议你可以去学习一下拉玛泽呼吸法。


我家有个帅小伙伙


宫缩的时候。像便秘拉粑粑一样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