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与苏麻喇姑的一世情缘

苏麻喇姑(约1612-1705年),蒙古族人,初名苏茉儿,或苏墨尔,为蒙语的音译,意思是毛制的长口袋。顺治晚期或康熙年间改称满名苏麻喇,意思是"半大口袋"。她病逝后,宫中上下都尊称她为苏麻喇姑。

苏麻喇姑原来是是清朝孝庄文皇后的陪嫁侍女,出身于普通的蒙古族牧民家庭,随孝庄陪嫁进入后金宫廷。她身历天命、天聪、崇德、顺治、康熙五朝,曾经担任满清康熙帝的启蒙老师。她通晓蒙满文字,参与设计清朝开国冠服 。康熙四十四年,苏麻喇姑以九旬高龄去世。康熙按嫔礼为苏麻喇姑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苏麻喇姑,因近年来众多清朝影视剧的热播为大众所知,剧中大多把她描述为康熙的恋人或知己。其实,康熙与苏麻喇姑之间的岁数要相差32岁。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感情远比影视剧中描述的要深厚的多。

康熙帝与苏麻喇姑的一世情缘

苏麻喇姑

一,康熙帝幼时外出避痘

《啸亭杂录》中《苏麻喇姑》一条记载说,玄烨幼时,“赖其训迪,手教国书”。短短八字,意味深长,它所反映的情况,与当时玄烨所处客观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清初,痘疹在中原北部地区流行,北京尤甚。玄烨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由于痘疹肆虐京城,不满两周岁的玄烨,当在此时被迁往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一所宅第(雍正年间改为福佑寺)避痘;其长兄牛钮前已夭折。

他直至福临病逝前不久,即他六七岁(顺治十六七年)出痘痊愈后,才重返皇宫。

尚在襁褓中的皇子,独居紫禁城外,故照料之人责任重大。玄烨儿时的身边服待人员,最主要有两位,一是孝庄亲自挑选的乳母瓜尔佳氏,一是保姆朴氏。朴氏原是福临的乳母,因敬慎有加,深为孝庄满意,玄烨降生后,孝庄又命她来照料孙儿。瓜尔佳氏与朴氏都是善良、温厚的女性,她们对玄烨“殚心调护,夙夜殷勤”,抚视周详,提携备至。玄烨在她们的乳抱中长大,成为一代英主。

二,苏麻喇姑担任康熙帝幼年的启蒙老师

按理说,孝庄也可以让苏麻喇姑担当同朴氏一样的职任。可是,孝庄却没有这样做,原因何在?

原来,在玄烨避痘期间,孝庄人在紫禁城,她难以每天驾幸孙儿避痘之所。既要对爱孙施行严格教育,又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所以,孝庄惟有派遣一位她最信赖,且有能力之人,每日前往玄烨居处,代替她对孙儿施教,而苏麻喇姑恰堪此任。

孝庄没有让苏麻喇姑像朴氏等人那样,只在生活起居上照料玄烨,而是托付给她一副更重的担子,即充当小玄烨的启蒙老师。

康熙帝与苏麻喇姑的一世情缘

康熙帝

为此,年已四旬开外的苏麻喇姑,每天骑马奔波于慈宁宫与玄烨避痘所之间,春夏秋冬,风雨无阻。北长街上,无数次留下她的辛劳身影。

苏麻喇姑辅导玄烨学习满文,手把手地教他书写。康熙一朝,谕旨奏报,多书以满文。玄烨的满文字体舒展流畅,雍容大度,这是在苏麻喇姑的精心教诲下,从小习练的结果。尽管苏麻喇姑本人的文墨字迹早已无存,但可以肯定,她的满文写得相当漂亮,玄烨的满文书法,受到她的较大影响。

苏麻喇姑禀照孝庄的意图,对小玄烨进行培养教育,这使他受益终身。玄烨的良好习惯、作风,大部分是在少儿时期养成。正是在避痘期间,由于苏麻喇姑的循循善诱,他产生了喜读书,爱钻研的志趣。可以说,在玄烨的幼年、童年时期,孝庄对他的启蒙教育,最初是通过苏麻喇姑而进行,孝庄将玄烨培育为杰出帝王的漫长历程,开端于苏麻喇姑的数年教诲。

训迪玄烨,手教国书,是苏麻喇姑在此时期的首要职责。此外,关于玄烨的日常起居,饮食调理等方面,苏麻喇姑也会加以关照,随时将有关情况奏报孝庄,并将孝庄的旨意带给朴氏、瓜尔佳氏等人。

苏麻喇姑对玄烨生活上的照料可能并不很多,但却处于一个相对更高的位置,即代表孝庄对朴氏等人进行督促指导,并就照料事宜,同内务府等处人员联系、磋商。少儿玄烨身心发育良好,为其后60余年的治国生涯打下坚实基础,这和他避痘期间,苏麻喇姑、朴氏、瓜尔佳氏等人鞠育佑护密不可分。

碍于苏麻喇姑的身份,正史中对于上述情况从未提及,但是她曾辅导幼年玄烨学习满文一事,却被传为佳话,直至嘉道时期,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礼亲王昭梿将此事书于《啸亭杂录》中,为我们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

康熙帝与苏麻喇姑的一世情缘

孝庄皇后

三、康熙帝尊称苏麻喇姑为“额娘”

一份康熙年间内务府官员奏报宫内食用猪肉数额的清单上写道:“……苏麻喇额涅格格、爱新之妈妈(妈妈即汉语中奶奶,爱新的身份不详。),猪肉各三斤……”

此外,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十月初二日,议政大臣、领待卫内大臣兼内务府总管马思喀等,就宫内外各项人员的口粮数额,向康熙帝奏报,其中也述及苏麻喇姑:“……苏麻喇额涅妈妈、格格等八人,萨满一人......”

苏麻喇姑的上述不同称谓,为进一步考察她在宫中的情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额涅格格(eniye gege)”、“额涅妈妈(eniye mama)”,都是满语。“额涅”,即额娘、母亲;“格格”,本意为“姐姐”,是对女子的尊称,亦用于皇室女儿的称号,对于苏麻喇姑所取之意,当是前者;“妈妈”,即奶奶、祖母,也可用来泛称年长的妇人。苏麻喇姑的这几种称谓,体现出她同孝庄、玄烨及其儿女们之间的关系,即孝庄称其为“格格”,玄烨称其为“额涅”,皇子、公主们则称其为“妈妈”(即汉语“奶奶”之意)。因为只有“主子们”对苏麻喇姑如此称呼,宫内才能仿而效之,作为通称,并见诸内务府大臣的奏折。

孝庄称苏麻喇姑为“格格”,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是对忠诚老仆的回报。在孝庄培育、保护福临、玄烨两位幼龄皇帝的艰难历程中,曾得到苏麻喇姑多方面的帮助。苏麻喇姑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清皇室,亦即对清朝建国初期的巩固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孝庄对这位跟随自己几乎一生的女子,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第二,是由孝庄同苏麻喇姑的特殊关系所决定。她俩之间,实际上早已超过一般的主仆。苏麻喇姑与孝庄自小相伴。皇太极去世时,孝庄刚刚三十出头,在其后长达四十四年的寡居生活中,她虽然身为国母,位极至尊,但作为正常人,特别是女性,不能没有一位能够倾诉衷肠之人,而聪颖伶俐、善解人意的苏麻喇姑,则无可替代地胜任这一角色,不仅为女主人办理大小事情,是她的得力助手,并以一颗在情感上同样欠缺的心灵伴慰着她,是她可以无话不谈的知己。如果说前一原因体现出一定的政治色彩,后一原因则更多地包含着孝庄本人对苏麻喇姑的深情。

“额涅”,是玄烨幼龄、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对苏麻喇姑的称谓。他这样呼之,其来有自。

康熙帝与苏麻喇姑的一世情缘

玄烨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他幼年很少得到亲生父母爱抚,继位后,对待儿时曾照顾过自己的人,如乳母、保姆等,格外亲近。玄烨称呼苏麻喇姑为额涅(额娘),说明他对苏麻喇姑的情义。

对于玄烨的这种称呼,苏麻喇姑倍觉欣慰,也感慨万端。她的年龄与孝庄接近,但孝庄是玄烨的亲祖母,苏麻喇姑既为侍女,自然要屈居下辈。玄烨呼之为额涅,恰如其分,无僭越之嫌。再者,苏麻喇姑没有子女,她对自己辅导、照料多年的玄烨怀有母爱,乃人之常情。她内心深处,十分希望玄烨称其为额娘,因为从这一称呼中,她可获得更多的慰藉与满足。

四、康熙帝让儿女们尊称苏麻喇姑为“妈妈”(即汉语“奶奶”)

妈妈(即汉语奶奶)”是玄烨的儿女们平时对苏麻喇姑的称呼。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皇子们奏报苏麻喇姑病情的折子中,都称她为“苏麻喇妈妈”,而康熙帝的朱批,也随着皇子们,称其为妈妈(见下文)。这说明苏麻喇姑步入高龄,特别是的下一代长大后,人们对她的称呼也有所变化:“格格”、“额涅”等渐渐弃而不用,“妈妈”成为当时宫内对她的通称。概括而言,“额涅格格”、“额涅妈妈”和“妈妈”,是苏麻喇姑在世时,宫中不同时期对她的称谓,这实际上是仿照孝庄、玄烨及其儿女们的叫法。尽管有时也兼而并用,但总的趋势是后者逐步代替前者,最终以“妈妈”相统一。至于“苏麻喇姑”的称呼,看来是她去世后才出现,并逐渐取代“妈妈”,成为后人们对她的通称。

还需指出的是,“额涅格格”与“额涅妈妈”,均为两种称谓的混合体,同指一人。这是当时人们称谓中的一种习惯用法。满文档案及其它有关史料中,类似的例子很多,而且有不少是出现在皇室人员之间。如玄烨称祖母孝庄为“太皇太后圣祖母”;皇子们称嫡祖母孝惠为“太后祖母”,称生母或庶母为“妃母”(妃额涅)”,对王公之母呼为“母福晋(额涅福晋)”,等等。有时名号在前,家庭称谓在后,有时反之,约定俗成,并无一定。

康熙帝与苏麻喇姑的一世情缘

五,苏麻喇姑在清宫内的特殊地位

写于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的宫中用肉数额报单,其人员排列顺序,透露出苏麻喇姑在宫内的微妙地位。

报单上人员顺序依次为:皇太后、皇上、妃、嫔、贵人、常在、公主、乾清宫宫女,乳母、祭祀萨满、皇太子、大阿哥……(皇子以长幼序,直到)十七阿哥。其后为翊坤宫公主、永和宫公主、长春宫小格格……。

皇室成员(包括各自的服侍人员,如宫女、嬷嬷等)后,紧接着便是“苏麻喇额涅格格、爱新之妈妈”。再往下,则全部是非皇室成员,即在宫中服役者,如妈妈、太监、待卫、工匠、剃头人、译书人,等等。苏麻喇姑恰恰是被放在皇室成员与非皇室人员之间,即前者之末,后者之首。

苏麻喇姑并非清皇室成员,但由于前述各种主客观原因,实际上,她已不属于一般服侍皇室之人。她与皇室之间,特别是与孝庄和玄烨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系。这使得她的名分较为特殊,即游离于皇室人员与非皇室人员之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需要,将她置于前者或后者。

综上所述,苏麻喇姑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位特殊人物,作为孝庄太后的陪侍侍女,历经四朝,却与清室结下了不解之缘。特别是在康熙身上,苏麻喇姑更是"赖其训迪,手教国书",最终帮助成就了康熙的千古一帝盛名。他们之间的特殊感情是超出一般人想象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