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做官39年不被康熙重用,后成雍正心腹,乾隆年间坟墓被夷平

康熙是清朝有名的明君圣主,执政期间不仅巩固了皇权,而且让百姓休养生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开创了一个盛世,有部分学者甚至将其称为“千古一帝”。康熙从亲政开始,就一直非常重视吏治,他提拔过很多有能力的臣子,而且还设计了一些考察制度,避免手下人欺上瞒下。此外,康熙还经常离开京城,到各地去巡视,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地方官员及其治理情况。

此人做官39年不被康熙重用,后成雍正心腹,乾隆年间坟墓被夷平

康熙之所以能够治理好天下,主要是因为手下有很多臣子在出工出力,如果没有这些人执行的话,单靠皇帝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的事情极其有限。需要注意的是,康熙皇帝虽然被人尊称为明君圣祖,可他并不是真正的神人,他也会犯错,也会忽视人才。康熙年间,有一个人做了39年的官,一直都没有得到朝廷的和重用,只是在基层不停地打转。直到雍正上位后,他才时来运转得到了重用。

此人做官39年不被康熙重用,后成雍正心腹,乾隆年间坟墓被夷平

这个人就是田文镜,他出生于公元1662年,22岁的时候就步入仕途,做了福建长乐县县丞,随后被提拔为山西宁乡县知县。此后,田文镜就像是被人遗忘了一样,在知县这岗位上干了很多年。直到公元1705年,才被朝廷提拔为直隶易州知州。此时,田文镜已经步入中年,早就已经失去了出入官场的意气风发。公元1716年,朝廷派他去查验长芦的盐政。回来之后,他写了一封奏折,跟朝廷提议说,应该恢复商人的赋税。

此人做官39年不被康熙重用,后成雍正心腹,乾隆年间坟墓被夷平

因为这项提议,田文镜得到了山东巡抚的认同,不久之后被任命为内阁侍读学士,在朝廷里的地位算是提高了一些。1723年,山西地区发生灾害,宠臣年羹尧上书给雍正皇帝,希望朝廷拿出一些银两赈灾。雍正赶紧把山西巡抚德音找过来问话,希望弄清楚当地的受灾情况。德音或许是担心遭到惩罚,于是跟皇帝说当地没有发生灾害。不久之后,前去华山祭告的田文镜回京述职,他进宫面见皇帝的时候,直接把山西的灾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此人做官39年不被康熙重用,后成雍正心腹,乾隆年间坟墓被夷平

雍正觉得田文镜是一个直言尽忠的人,于是命他去山西地区赈灾。基层经验丰富的田文镜,去了山西之后很快就弄清楚了当地的情况,不仅帮助了灾民,而且还解决了山西的一些遗留问题,让当地的吏治焕然一新。雍正没想到这个六十多岁的老臣这么能干,于是将他作为心腹大臣委以重任。公元1724年,雍正将田文镜任命为河南巡抚,让他全权负责当地的情况。田文镜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上任之后就开始为朝廷办事。

此人做官39年不被康熙重用,后成雍正心腹,乾隆年间坟墓被夷平

田文镜先是用特别清查了一下当地的赋税亏空,然后又鼓励百姓开垦荒田。如果有官员敢懈怠的话,他会立刻下令严惩。公元1727年,田文镜发现黄河上涨特别迅猛,而河堤却不太坚固。如果洪水泛滥的话,肯定没有办法抵挡。他因此跟朝廷提议说,应该及时调集百姓对河堤进行抢修。尤其是夏至期间,应该让河堤附近的村庄出人做工,事成之后再把他们遣送回去耕地。

此人做官39年不被康熙重用,后成雍正心腹,乾隆年间坟墓被夷平

因为这个提议,田文镜没过多久就被提拔成了河南总督。值得一提的是,田文镜在河南任职期间,曾实施过一个摊丁入地的措施,减轻了穷苦百姓身上的负担,也算是做了不少好事。公元1732年,田文镜因病辞职,回到老家后很快去世,享年71岁,谥号“端肃”。雍正特别下令赐葬泰陵附近,还让河南给他专门设立祠堂供奉。后来,因为阴差阳错,田文镜的坟墓,在乾隆年间被当地守陵大臣夷为平地。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