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成兆才畫像

1874年的一個冬天,一個名叫成兆才的嬰兒在唐山灤南的一個貧苦農家裡出生了。

成兆才的祖父和父親都是長工,家境非常貧寒。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懂事的成兆才從很小的時候就給本村的大戶人家放豬、打雜做短工。

年少的成兆才不但勤勞、儉樸、懂事,而且聰穎多藝,經常受到鄰里讚美。像橫笛、板胡、嗩吶等諸多樂器無師自通。每當正月鄉里辦花會時,鄉親們都爭著看他演奏。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聊齋志異

成兆才少年有志,深感不識字很難有所作為。所以多方留意,用可能的機會向一切識字的人學認字。18歲時,本村“古槐堂”私塾聘請金秀才教書,成兆才便經常從窗戶眼兒裡偷偷跟金先生學識字,聽講《今古奇觀》和《聊齋志異》中的故事。

很快他就學會了《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等啟蒙讀本,並在閒暇時以樹枝代筆、沙灘為紙,練習寫字,竟由此粗通文墨。

成兆才結婚後為了養家餬口,拜蓮花落藝人金開福為師,學唱蓮花落,並參加了二合班。後來,成兆オ加入豐潤縣魏莊趙小齋班,隨二合、慶順、義順、義合等班首次進天津演出。

成兆オ由於勤奮好學,很快就成為一名能與西路著名蓮花落藝人“西來順”相媲美的男旦,深受灤州鄉村集鎮群眾的喜愛,得藝名“東來順”。

在藝術實踐中,成兆才深感對口蓮花落節目單調,不能滿足觀眾的欣賞要求和演員的水平發揮。

1900年,他開始編寫《烏龍院》等拆出劇本,作品多為移植、改編其他劇種的劇本,從此開始他的創作生涯。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清末農村生活

他編寫的劇目,表現了清代未期農村生活的某些側面,反映了農民樸素的道德觀念和對美好、友善和睦家庭的嚮往,因此,受到了農村觀眾的歡迎。第二年,成兆才與二合、慶順、義順等九個班社,由唐山再入天津,在法租界天福樓、下天仙和胡家墳等地演出蓮花落,被直隸總督楊子祥以“有傷風化、永幹力禁”的禁令驅逐出天津。

同年,繼室張氏與帶來的幼子皆亡,成兆オ家門不幸,內外交困,陷於悲苦之中。一連幾年他無心演出。

歇業期間,他當過釀酒工人、扛活、打短工,也賣過香料、荷包、蓋簾等,歷盡艱辛,但也為他的舞臺生涯和劇本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1908年,光緒帝、慈禧太后相繼去世,百姓戴“雙國孝”。其間,全國禁止戲曲活動,蓮花落班紛紛解體,蓮花落藝人陷入絕境。

同年秋天,待略鬆動,為了爭取民間藝術的生存和發展,成兆才又和同任連會、杜知義、張化文、張德禮、侯天泰、張化龍、劉春生等人聚集在灤縣吳家坨張德禮家中,對拆出蓮花落進行大膽改革。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六月雪》劇照

成兆才從劇本入手,創作了具有本劇特色的大型劇本《告金扇》、《六月雪》、《馬寡婦開店》、《秦雪梅弔孝》、《劉伶醉酒》等。

大劇本的出現促進了各行當,即小生、小旦、老生、老旦、醜、武生的出現和聲樂的改革。他又會同名演員金菊花等進行唱腔的創新,在保持蓮花落傳統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秦腔、樂亭大鼓、灤州皮影的板調,使不同行當具有各自的唱腔特色。

1908年,成兆才和張化文、金菊花等人重整班社,帶著蓮花落子《開店》和拆出戲《烏龍院》、《鬼扯腿》,闖入北京,並一度唱紅,從此定名為“平腔梆子戲”。

1909年,為挽救平腔即拆出階段的蓮花落衰微的命運,再開生路,成兆才與月明珠、張化文等另外組建了慶春班社,在打開北京之後,兩次進入唐山演出。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河北梆子《殺廟》

初到唐山的平腔梆子戲藝人,不得不先學幾齣河北梆子戲,如《殺廟》、《武家坡》、《桑園會》等,以站穩腳跟。

蓮花落藝人為使蓮花落的拆出節目得到發展,取得廣大觀眾的認可,他們便根據當時群眾的興趣愛好,與河北梆子以及京劇的一些鼓師、演員合作,對蓮花落及其拆出節目,進行了全面的改革與創造。

成兆才他們首先刪掉了節目中的淫詞濫調,從反映群眾的生活願望出發,然後編寫了《父子巧姻緣》、《開店》、《佔花魁》等新劇本,為其他方面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隨後,他們建立了樂隊,學習河北梆子的鑼鼓經,去掉竹板,改用底鼓、梆子控制節奏。並採用板胡、橫笛、笙、嗩吶伴奏,加強音樂氣氛。

還根據人物性格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吸收河北郴子導板、尖板、搭調、安板、哭么、二三等板式中的音樂成分,創造了慢板、二六、大安板、小安板、尖板等一些新的板式,提高與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舊時演出劇照

成兆才他們又根據劇本的規定與表現人物的需要,發展角色行當,學習戲曲表演程式,使人物刻畫的藝術手段增強了。

平腔經過改革與補充,得到了很大提高,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質的變化。

於是,一個有自己的班社組織,有自己的代表劇目,有自己的挑臺演員,有自己通俗、樸素、健康藝術風格獨特、生活氣息濃郁的新興劇種—平腔梆子戲,在唐山小山的永盛茶園正式形成了。

由於這個劇種的演員來自群眾,善於表現群眾加上它的語言、唱腔具有河北東部的地方色彩與通俗易懂的特點,劇目反映了群眾的生活願望,表達了底層人民特別是廣大婦女對生活的合理要求,自誕生伊始,就得到了廣大觀眾的關注與支持。

平腔梆子戲不僅受到河北東部的觀眾歡迎,而且其他城市和農村觀眾也特別歡迎。

這種藝術上的交流,促進了平腔梆子戲藝術的革新,併產生了專職編劇,僅成兆オ自己一生就編寫了近百個劇本,其中著名的劇目有《開店》、《佔花魁》等。這時的平腔戲演唱因用真聲,高弦低唱,故而得名“平戲”,從此評劇作為一個劇種已基本形成。

1912年,唐山小山西坡的王永富、王鳳亭父子籌建永盛茶園,一度成為評劇的第一個劇場。這個劇場可容納近千名觀眾,因它在唐山,劇種便稱作“唐山落子”。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花為媒》劇照

1915年,成兆才帶領慶春班進入天津,以《馬寡婦開店》、《花為媒》、《佔花魁》、《杜十娘》、《王少安趕船》等20多出大型刷目上演,贏得了觀眾的讚美和梨園界的賞識。

就連京劇大師梅蘭芳、劉鴻聲觀看了月明珠的演出後說道:唐山落子大有前途,月明珠是個大有前途的演員。

1917年,慶春班改為“京東永盛合班”,往來於津唐間。

1918年,該班被邀到山海關興業茶園演出,受到熱烈歡迎,盛況空前。

當時,一位曾任奉天稅務處長的名紳奎旭東,他認為該班演出的劇目有“警化世人,移風易俗之新意”,並建議將“永威合班”改名為“警世戲社”。並贈“唐山首創警世戲社”匾額一塊,聲譽傳到東北各大城市。

同年,警世戲社出關,赴東北三省各地巡迴演出,深受當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和喜愛,此時,“警世戲社”在東北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右圖,著名男旦月明硃

演員裡有一位著名男旦月明硃。演出的劇目有《馬寡婦開店》、《杜十娘》、《桃花庵》等。第二位著名男旦金開芳,首演了成兆才創作的現代戲《楊三姐告狀》,飾演楊三姐。

當時,張作霖為岳母祝壽和舉辦賑災義演,特邀京劇名家梅蘭芳、程硯秋與唐山落子名家月明珠到瀋陽同臺演出,獲得軍政界、工商界和市民的熱烈歡迎和極力讚賞。警世戲社名震奉天、長春、哈爾濱等城市,之後,警世戲社長期活動於東北三省各地。

警世戲社進入東北,擴大了評劇流行地域,此時,評劇班社如雨後春筍般地在京、津、冀東一帶誕生了,並出現了一大批花季少女的評劇藝入。如花蓮舫、李金順、芙蓉花、劉翠霞、白玉霜、莜桂花等。並各自搭班,都先後出關到東北三省各地演出。

這一時期是評劇的完善、提高和成熟時期。評劇紮根於群眾中,因而枝繁葉茂,有著廣闊的市場,所以發展和流傳非常迅速。

1923年,警世戲社進入了天津演出,清代末期有名的政治家呂海,見昔日平腔已發展成大劇種,建議將平腔的“平”加“言”字旁,稱“評劇”,被警世戲社採用,從此“評劇”之稱問世,並逐步得到公認。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評戲大觀》

1929年,評劇第一部劇作彙編《評戲大觀》由魏茂、李小舫編輯出版。

奉天落子時期,主要的評劇班社大多在東北活動。由於劇目的唱腔激越高昂,熱情奔放,一直有“大口落子”的稱謂。特別是女演員的出現,標誌著評劇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31年,九ー八事變後,很多班社回到關內在天津、北京一帶演出,形成了眾多的流派。

其中著名的有“天津三傑”,以劉翠霞為代表的“劉派”、以白玉霜為代表的“白派”、以愛連君為代表的“愛派”。此外,還有喜彩蓮、筱桂花、芙蓉花、筱麻紅等,也都有著各自的特色。

將蓮花落髮展為評劇之人——成兆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