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曹妃甸:騾馬大了值錢 人大了不值錢

中國曹妃甸:騾馬大了值錢 人大了不值錢

按照曹妃甸民間傳統的家風,上了歲數的老輩人總是不厭其煩地和小輩絮叨:做人要正,做事要實。在待人處事上,常用俗話"騾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 告誡後人,希望小輩人越謙恭越好。

"滿招損,謙受益"的標準,是曹妃甸老輩人古來的處世原則,可能是這句話太文,在無數個春夏秋冬之後,老輩人更形象、更直觀地用現實生活中的具像改變了字面。由此,將"滿招損,謙受益" 變成"騾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使其更加通俗化、生活化,更容易理解了。

在雙龍河畔祖祖輩輩生活的人們,因傍海而居、依河而生,遠古文化得已沉積,多了很多靈性。

"騾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 這句民間俗語說得是什麼意思?有什麼更深的內涵嗎?

話說那一年,雙龍河西岸麻坨下小坨子村的梁家父子,在沙崗下開了幾畝薄地,種棉花不生,種大豆不長,種高梁不收,爺倆愁得團團轉。

俗語說:"人勤地不懶"。梁老漢不信邪,帶著兒子小禮起早貪黑地揀了一冬天糞,堆在院子發酵了一個春天,然後趁晚春陽光好,背進地裡和薄土拌勻,深耕細做,秋後終於得到了好收成。

尋常百姓家都有個樸素的情懷,總是在家道寬餘的時候,希望兒女出人頭地,有個出息,光宗耀祖。梁老漢也是一樣,家道剛有起色,他讓兒子小禮拜師學個買賣,將來好有個生存立世的手藝,讓兒子小禮成為一個和別人不一樣的人物。

小坨子村幾里之外,是個比較大的集鎮,鎮上有很多做買賣的店鋪。

梁老漢經過觀察、比對,看準了鎮上的一家木匠鋪。這家木匠鋪不僅打造大小車輛,而且還打製各式傢俱,人來人往,生意紅火,當家的老闆手藝好,就是人性有點怪。梁老漢三上木匠鋪求當家的老闆,拿上點心和酒,賠上無數次笑臉,人家才答應讓兒子小禮來學徒。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開始,兒子小禮在木匠鋪學徒就是

打雜。給師兄師弟們打下手,搬塊木頭抬抬板凳,掃掃鋸末收拾收拾刨花。為師傅們點點菸倒倒水,擦擦工具撿撿傢伙式。這一晃,一年過去了,師傅什麼也沒教,他啥也沒學著。

到年跟前了,木匠鋪放了兩天假,兒子小禮回到家一肚子委屈,和梁老漢冒著冤氣:"啥也不讓摸,啥也不教,白去一年,過了年不去了。"

梁老漢勸著,說:"別急別急,當學徒都得三年,說不定明年就教你手藝了。"

第二年,兒子小禮在木匠鋪學徒又是打雜。這一晃,一年又過去了,師傅又是什麼也沒教,他又是啥也沒學著。

又到年跟前了,木匠鋪放了兩天假,兒子小禮回到家又是一肚子委屈,又和梁老漢冒著冤氣:"啥也不讓摸,啥也不教,白去一年,過了年真不去了。"

梁老漢好言好語勸著,說:"別急別急,當學徒都得三年,說不定最後一年就教你手藝了。"

第三年,兒子小禮在木匠鋪學徒還是打雜,當家的老闆師傅還是沒有教他的一丁點意思。

兒子小禮抽空跑回家,說啥也不想回木匠鋪了。

梁老漢嘆口氣,說:"瞅著別人眼神過日子的生活不好過呀,誰有不如自己有。唉,學藝不如偷藝,兒子你要有骨氣,他們不教你,你要把手藝學到手,才叫真本事!"

當家的老闆師傅壓根就不想教小禮,只是白使喚三年不要錢的小工。他心裡有自己的小九九、小算計: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不能教徒弟,尤其是家跟前的徒弟,教會他們我掙誰的錢?

當家的老闆師傅一個勁偷著樂:沒花一分錢,小禮學了三年徒當了三年小工,為我掙了三年錢,這買賣划算。

兒子小禮有骨氣,把梁老漢的話記在心裡。最後一年,他一邊打雜一邊偷藝,等到學徒屆滿,所有的木匠活,他全都學會了。

學有所成,梁老漢和兒子小禮都挺高興。梁老漢誇兒子小禮機靈、腦瓜好使,兒子小禮佩服老爸看得準、招法多。這三年,梁老漢的地掙了點錢,再加上積蓄,爺倆在村頭路邊也開了個木匠鋪。

兒子小禮心靈手巧,幹活實在,做工精細,買賣越做越大,沒用三年,木匠鋪在方圓幾十裡都有名。

買賣大了,人也就變了。兒子小禮心有不滿,向鎮上的木匠鋪開刀了,用低價收活、精細做工,把鎮上的木匠鋪生意搶過來,讓他們吃不飽餓不死,只有半死不活的維持著。看到這種狀況,兒子小禮神氣十足。

錢掙多了,人也就變了。十里八村的都來兒子小禮的木匠鋪做木匠活。然而,兒子小禮卻忘了初心,他見到鄉里鄉親不像從前那麼客氣了,不僅見人愛答不理,而且把眼皮一抬,學會了哼哼嘰嘰、裝腔做勢,裝出了大老闆、大人物的架式。

這不算,兒子小禮隨著生意越來越紅火,心眼開始活動起來,他私下吩咐夥計們減料不減工,也就是說不管來料加工,還用木匠鋪的料,做工不變,用料一律減兩成。

梁老漢得知兒子小禮的做法後,苦口婆心、好言相勸,可他就是不聽。

梁老漢和兒子小禮說:"老祖宗留下一句話說:大道惟成,無信不立。咱祖祖輩輩都是實實在在的莊稼人,偷奸取巧糊弄人的事可不能做呀!"

兒子小禮聽了滿不在乎,說:"沒事的,蘿蔔快了不洗泥,我自有分寸。"

梁老漢自責教子無方,他不願意挨鄉親們罵,更不願意兒子小禮不成人,他苦苦找尋著讓兒子小禮回心轉意的辦法。

有天晚上,梁老漢和兒子小禮說:"別人家種地都用上騾馬了,明天正好是大集,咱家也買一匹吧!"

兒子小禮把手一揮,說:"不是個事。"

第二天大早起,梁家爺倆來到集市上,在牲口市場轉了幾圈,梁老漢選了個小騾子,兒子小禮選了一匹大高馬。

梁老漢選的小騾子人家要價三十錢。

兒子小禮選的大高馬人家要價五十錢。

別看兒子小禮開著大木匠鋪,有的是錢,但他還是特別小氣,他和賣牲口的講著價:"這匹馬三十錢我要了。"

賣牲口的說:"少五十錢不賣。"

兒子小禮指著梁老漢選的小騾子問:"這騾子人家三十錢咋賣呀?"

賣牲口的不緊不慢地說:"你以為是人哪都差不多,知道不,這騾馬越大越值錢。"

梁家爺倆牽著五十錢買的大高馬往回走的路上,梁老漢和兒子小禮說:"有錢人和沒錢人上集市買東西一樣,賣東西的不會因為你有錢和你少要錢,也不會因為我沒錢而多要錢。"

見兒子小禮沒吭聲,梁老漢接著說:"在外面,有錢人和沒錢人一樣,每天都吃三頓飯。在村裡,你有錢沒錢也是一樣,都在自已過自己的日子,你有那麼多錢沒給鄉親們一文吧,你有那麼多錢鄉親們沒人給你借吧。其實,你有錢沒錢和大夥兒沒有任何關係,之所以鄉親們給你面子,那是瞧得起你,給臉咱得要哇。今天的事吿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騾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

兒子小禮終於明白了父親梁老漢的良苦用心,在以後的生意中放下了架子,以誠信做為根本。他把"騾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這句話做為祖規家訓傳了下來。

久而久之,"騾馬大了值錢,人大了不值錢" 的祖規家訓演變成了這個區域的民間俗語。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