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到底有多可怕?

小小嬴政


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早晨,长安城中气氛沉重,一场阴谋正在酝酿之中,就要爆发。


秦王李世民率领手下十多员征战沙场的老将,发动玄政变,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混乱中被杀,李世民逼迫唐高祖李渊立自己为新任皇太子,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奠定了唐太宗李世民对大唐王朝绝对的统治地位。政治上,太宗自创天策府!大唐王朝成为集政治,经济,国家政策于一身的政治体系!在笼络天下民心方面,李世民一些列的政策获得老百姓广大支持,赢得大唐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而盛唐无论在军事还是国际影响力上,都跃上了一个空前的台阶。李世民更是扬名海外,被外族尊称为“天可汗”!

李世民对唐朝人来说就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一个神级别的人类。他是帝王,政治家,经济学家,军事家。他被外族人尊称为“天可汗”,他劝李渊起兵反隋,据太原,平西北,破洛阳,占中原,把隋末乱世一统的天才人物。

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兵变前的势力已经是非常庞大,庞大到什么程度呢?

政治上,创立天策府。

天策府其实是李世民的官邸,在李世民攻克洛阳了以后,由李渊亲封,于长安建立融合军政为一体的府邸,由李世民一人担任天策府的上将,这是一个50多人组成的团队。

旗下设立的主要职位有:长史、司马、从事郎、主簿、参军、兵曹、录事等职位,管理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世民的高瞻远瞩,还有雄才大略。在各国都忙于征战的时候,李世民已经在思考国家安定和政治稳定之后治理国家的方法。

天策府其实就是微版的国家政治体系,在李世民称帝后所设立的很多官职也是以天策府作为模型和参考的。

收纳民心,获得老百姓广泛支持。

玄武门之变之前,朝廷上李世民虽然处处被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针对和被打压,但是他始终隐忍不发,而是收买民心,把自己安放在一个很低下的位置。

大唐的百姓也不傻,他们自然知道到底谁对他们比较好。李世民在朝堂之中不得志,但是在百姓中却深受爱戴,也做了许许多多对大唐百姓有确实帮助的事情。而且大多数战士的家人们都深受战士们的影响,对李世民自然是好感多于太子李建成,在民心方面恐怕连大唐皇帝的李渊都比不上。

除了收买民心,李世民在军队之中的威望无人能及,这也是他能够在玄武门之变取得胜利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由于大唐的军队出外作战大多由李世民亲自带领,在李世民带领下征战四方,并且连战连胜,军中对李世民的崇拜是到了狂热的境界。

李世民也把军中的大部分主要职位换成了自己的亲信和熟悉的兵曹,在军队中有绝对的控制劝和话语能力。大唐的军队多由李世民亲自训练,并从中挑选出各个军队中优秀的将士组成一支人数只有100人却所向无敌的“黑甲军”,令敌人闻风丧胆。

拥有了强大的军队而且对军队拥有绝对指挥权的李世民,立下无数丰功伟绩,汗马功劳,毫不夸张地说,李唐的天下,大分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世民首先是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西部的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之后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在李世民的带领下唐军不畏艰险彻底消灭了敌军,收复了丢失的土地。

在和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中,李世民先将王世充击败,围困在洛阳,令其无粮草供应,待其自毙。并在虎牢之战中大败窦建德军,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

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之后,李世民继续率兵征缴刘黑闼。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下,他打着为窦建德复仇的旗号,在河北起兵反唐。李世民指挥了平定其第一次起兵的战役,仅仅两个月就取得了胜利。

李世民在所有占领和经过的地方都实施仁政,对百姓爱护有加,不烧杀抢掠,很多百姓也把李世民当做平定天下的真命天子,威望一时无两。

在玄武门之变取得成功,登上皇帝的宝座之后,李唐的江山就尽在李世民的掌握之下。

在对待外族,邦国之交方面,李世民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本着天下一家亲的理念,对外族主要采取以施以恩惠、以和为贵的政策。李世民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族的拥戴,被西域多国尊为天可汗。

在对待吐蕃王朝的问题上,李世民采取了和亲政策,将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解决了李唐王朝的后顾之忧,为盛唐发展赢来宝贵的时间,以便从隋朝末年的纷争动乱中恢复元气,才有了接下来的“贞观之治”。

如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历史会怎样发展呢?很难说。但是庆幸的是,历史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李世民也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博书


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六月初四,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在玄武门附近杀死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随后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不久又继承皇位,改年号为贞观。那么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的权势到底如何呢?<strong>

李渊当年在太原准备起兵的时候,就派李建成和李世民这两个亲儿子分别聚集力量,将来协同作战。

此时成败未定,身份也没有区分,所以兄弟俩的矛盾还没有显现。李渊称帝后,立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建成被立为太子后,主要工作就是协助李渊处理政务,为将来接班做准备。而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不是天下太平,平定四方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李渊最值得信任的亲儿子秦王李世民就被派出去南征北战。

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这个分工客观上来讲对李世民较为有利,为李世民创造了建立军工的机会的同时,也使得李世民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增长了才智,积累了民心,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世民平定盘踞在河南的王世充后,几乎可以说是掌握了全国的兵权,随着国内大股反对势力的覆灭,李世民的势力也达到了一个巅峰。<strong>

后来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直接参与玄武门之变的有十二位:长孙无忌、杜如晦、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段志玄、屈突通、长孙顺德、侯君集、张公瑾、程知节、秦叔宝,玄武门之变前支持李世民(至少没帮太子)的三位:李靖、李勣、萧瑀。除此之外,张亮在洛阳执行任务,配合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前后李世民身边的亲信差不多就是这些人,还有一些在外有军事任务的,比如刘弘基、刘政会等人。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可以看出来,虽然玄武门之变这件事情很突然,但李世民和李建成发生正面冲突这件事并不突然,早早晚晚的事情。李世民夺权之心应该是在平薛举前后,当时李建成已经坐上了太子的位置,平定薛举之后李世民被封为太尉,持节陕东道大行台,独掌地方军政大权,势力逐渐巩固。<strong>

而李世民为夺取皇权所做的准备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网罗人才,当时唐朝刚刚建立,缺乏人才,秦王府不少文武官员被调到各地为官,其中就有被调往陕州府的杜如晦。这些官员被调离自己身边搞得李世民很是紧张,房玄龄对此表示“府僚去者虽多,盖不足惜”,随后又表示“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才也。若大王守藩端拱,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听后急忙将杜如晦调回秦王府,后来又开办文学馆,并直接放手让房玄龄为自己招揽人才。

从唐朝的建立到统一,李世民作为领兵作战的主要将领之一参加了大部分主要战争,麾下不仅拥有众多猛将和谋臣,更是树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势力,否则即使在玄武门干脆的杀掉李建成,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完成权力的交接。


邓海春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权势并不大,谈不上可怕,虽然被封天策上将,并允许置府纳僚,但在李建成蓄意的排挤和打压下,李世民差不多快成光杆司令了。李建成瓦解秦王府势力主要采取了两种手段:一、鼓动伊德妃和张婕妤经常给李渊吹着枕边风,说李世民的坏话,致使李渊逐渐偏坦自己。二、李世民的谋臣良将先是被李建成拉拢,拉拢失败后或被是刺杀或是遭贬斥。而李建成却在不断的扩充军备、积蓄力量,为日后的武装斗争未雨绸缪。


(唐太宗李世民)

其实兄弟俩的明争暗斗、水火不容,李渊是心知肚明的。为了避免事态严重化,李渊曾经有过将兄弟俩分开的想法,就是把陕州之东的土地包括洛阳划给李世民。如果李世民按李渊最初的意向进驻洛阳的话,李世民将开辟另一番如日中天的景像,到时候李世民与李建成的斗争就上升到国与国之间的性质。所以在大臣们的再三劝阻下,李渊权衡利弊,打消念头。由此可以,李渊为了化解兄弟俩的矛盾,可以说是绞尽脑汁、费尽周折,但最终还是酿成大祸,铸成悲剧。


(李世民剧照)

那么,既然李世民的势力不如李建成,为什么能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呢?有三个重要因素:

  1. 抢占先机,积极筹备。李建成密谋在出征突厥的饯行仪式上除掉李世民及其手下,结果情报泄露,李世民只好提前部署应对措施。
  2. 引蛇出洞,攻其不备。李世民向李渊告发太子淫乱后宫,巧妙的利用父亲李渊将李建成和李元吉引出来,在上朝的必经之路玄武门埋下伏兵。李建成既然不怀疑父亲,自然就防备松弛,所以被李世民杀了个措手不及。
  3. 控制李渊,平息战乱。在将李建成和李元吉杀死后,李世民派尉迟敬德武装劫持李渊,迫使李渊下令东宫势力停止反攻,并将军政大权交予李世民。
    (李世民剧照)

总结:李世民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并不是因为人多势众,而是拼的是智慧和谋略。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在李世民4岁的时候,其父李渊请来了一位相士。这位算命先生看到李渊之后立马说道:“您是贵人,并且您家中还有贵人。”等这位相士见到年幼的李世民后,他狂赞:“龙凤之姿,天人之表,此子长到二十岁时既可济世安民!”从那以后,李渊便给自己的二儿子改名为李世民。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四方割据。时任山西晋阳留守的李渊在次子李世民的极力劝说下起兵反隋。从此,李世民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又如龙归大海,击水三千。历史的偶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在千古一帝的李世民身上得到了非常完美的诠释,造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至于饱受史学家诟病的玄武门政变,我以为和李渊的犹疑不决和左右摇摆有着巨大的关系,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啊!

一,历史的偶然性。

李世民自小就跟随父亲李渊四处征伐,见惯了血雨腥风,练就了一身虎胆,且犹擅骑射。公元617年,李世民纵观当时的局势,极力鼓动李渊起兵反隋,史称晋阳起兵。李渊封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发兵攻取长安,灭大隋。后,李世民又率兵攻破洛阳。次年,李渊称帝,长子李建成被封为太子,二李世民做了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从李世民的人生经历不难看出,隋末的天下大乱才成就了李世民,乱世就是历史的偶然性,而李世民很好地把握好了这一点,所以,他取得了赫赫武功。

二,历史的必然性。

公元618年,大唐帝国刚刚建立,各地的军阀林立,所以,李世民担负起了统一天下的大任。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之功。具体来说,六次战役中的四次大战役都是李世民一手谋划并取得了胜利。

1平定陇西之战。通过浅水原之战,李世民大破薛举,解除了大唐帝国来自西面的威胁。

2收复兵,汾之地。此战巩固了大唐帝国的北方,一举消灭了刘金刚,刘武周集团。

3虎牢关之战,此战让李世民走向了军事斗争生涯的巅峰!这一仗击败了割据中原的两大军事集团: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窦建德,巩固了华北地区。

4重创窦建德余部。

李世民自虎牢关之战大胜而归之后,李渊对自己的二儿子是封无所封!所以,他发明了一个空前绝后的职位:天策将军。其位置在王公之上,并允许李世民在天策府自置官吏,天策府俨然成了另外一个小朝廷。然而,此时此刻的李世民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太子哥哥李建成的排挤和打压,更为甚者,李建成的太子帮也在谋划着怎样除掉李世民。所以说,李世民此时此刻如坐针毡,如临深渊。还好李世民经过多年的经营拥有了一定的军政小圈子,如军统六哥有一帮愿意为他舍命的兄弟。这个时候,历史的必然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个沙场上的嗜血统帅果断地发出了雷霆一击。在其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才彻底控制了整个局势。


二十六史记


李世民一战绊倒魏王李密,郑王王世充,夏王窦建德三大势力,为唐一统天下扫平道路。

李渊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职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皇帝李渊和太子李建成。李世民任太尉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秦王等,并独立开府,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一套官僚运作体系。

李世民的职务无以加封,幕府之中文臣武将何尝不是,只有李世民更上一层,这些人才有提升的空间。李世民要是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府中文武就会另走他人,李世民自己就有孤家寡人,任人宰割的风险。



睁眼看西安


玄武门之变对唐朝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唐朝以后的历史有着巨大的影响。它的成功使中国古代诞生了以为十分伟大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那么玄武门之变前,当时的秦王李世民的势力如何呢?

在唐军建立初期,可能是由于李渊认为除了自己的儿子,别人都不可信的缘故,每次大军出征都会派自己的儿子亲率大军。而李世民则是出征最多的一个,可以说是唐朝的江山一大半都是李世民帅军打下来的。李世民先是平定了陇西、收复河东,后又在洛阳、虎牢之战中打败王世充、窦建德,成功的收复了河南、山东等富饶地区。再起苦心经营下,关陇集团、山东集团,成为了其背后的支持者。由于其战功显赫,李渊对其封无可封,最后封其为“天策上将”。要知道在整个唐朝的历史当中,被封为“天策上将”的只有李世民一人,可见其丰功伟绩。当时李世民的地位仅次于李渊、李建成二人。重点是,“天策上将”这个封号,使李世民拥有了自己的“天策府”,建立了自己的文学院。当时的江南是由李孝恭和李靖平定的,所以江南士族这个集团势力,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来说都是真空地带。但是李建成却没有对这个势力进行拉拢,致使李世民的文学院对江南士族的吸引力逐渐大过了太子府的吸引力。就这样李世民又拥有了江南士族的势力。

在唐代初期,李渊对货币进行了改革,启用了“开元通宝”,又是由于李世民的功勋盖世,李渊赏赐李世民三个“铸钱炉”,并拥有的货币发行权,这一权利是东宫所没有的。在李世民势力逐渐强大的同时,其账下人才也是阵容十分豪华,包括:房玄龄、高士廉、柴绍、秦琼、程咬金、张亮、张公瑾、长孙无忌、杜如晦、杜淹、侯君集、尉迟敬德等众多能人。而李建成的人才储备虽然有魏徵、王珪、徐师谟、欧阳、裴矩等人,但是与李世民相比确实星光黯淡了许多。

虽然宣武门之变前,李世民的势力如此之大,手下大将如此之多,并且自身的条件也非常优秀。但还是没有得到李渊的支持。同时,李世民能如此快的积累起功绩,发展势力,也是因为李渊为了培养李建成成为一个合格的继任者,让其长期留守长安,坐镇后方统筹全局有关。这就使李建成的势力与李世民相比有了很大的局限性。


冰冻小胖子丶


说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权势有多么可怕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一是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一方势均力敌,这从史书记载中可看出来;二是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在于犹柔寡听、不听魏征之言,最终丧失战机命丧黄泉;三是李世民为夺嫡从军事到政治早作了一系列精心准备,否则不可能一举成功;四是继承人难选是王朝的通病,李渊也不例外,即然你想让建成继位,何必给世民那么大权力。最终数子相残、殃及子孙和基业,悔恨终身。






江湖夜雨不关情


唐朝能有这样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离不开皇帝们出色的统治。但要说起唐朝这么多个皇帝中,谁算是最出色的话,我认为应该是李世民。他是唐朝的第二任帝王,也是后人尊称为唐太宗的人。他在位的时候,兢兢业业治理天下,让所有的百姓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而且,他不仅在政治方面有出色的表现,在军事上的能力也很让人惊艳,毕竟他是一位上过战场的皇帝,所以带兵打仗也是一流。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统治的期间,其他国家都不敢随意惹唐朝。



但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帝王,也有着一个黑历史,那便是他发起的玄武门之变。这一场宫变,他囚禁了自己的父亲,杀了自己的兄长和弟弟,成功地坐上了皇位。人们说他,为了皇权,连亲情都丢失了。但是,了解他的人就知道,他这也算是被逼无奈。李世民因为能打仗,手上握了很大兵权。但是他又不是皇太子,未来又不会继承皇位,故而他的父亲就开始猜忌于他,做什么事情都要针对他。

李世民心知肚明,但他又不能轻易交出兵权,否则的话,他有可能性命都保不了。既然现在已经到了两难的地步,那何不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直接发生宫变,这样一来解了自己的危机,二来还能成为自高无上的人。那么这一场宫变他能够取得成功,说明他手上握有的权势很高。有人就好奇了,他究竟有多厉害?手上有多大的权力呢?才能让他的兄弟外加父亲都不是他的对手? 在李渊造反成为皇帝的时候,李世民对他的帮助相当大。他本来就是一位军事实力出众的人,所以带领着部队,打赢了不少胜仗,立下了不少战功。可以这样来说,他父亲的皇位,有一半是来自于他的努力。但是,如此出色的他却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并没有成为太子。他当然觉得不甘心,同时,朝中看到了他付出的大臣们,也为他觉得不值。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将才们就不用说了,本来就是一心向着他。
而后,他又凭借自己的出色才能,得到了朝中一大半文臣的辅助,比如秦叔宝、房玄龄这些人,都对他很是赞扬。这样分析局势,朝中一大半的人都开始变成了他的人,那他想要拿下天下,这不就是易如反掌的事了吗?


合肥历史


这个问题问的有意思!你不能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竞争者成功取得帝位就说李世民在此之前权势滔天,如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权利很大,那他完全没有必要费心劳力的发动"玄武门之变"大可以兵不血刃的夺得帝位。

反到是"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已经到了"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地步了,虽然李世民被李渊史无前例的封了个"天策上将军"位居帝国三号人物看似很唬人,实则中看不中用。由于李渊的偏袒李世民在与李建成的斗争中长期处于下风,在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长期排挤打压下,其府中文武大臣所剩无几,武将尉迟恭、程知节等坐牢的坐牢,外放的外放,文臣房玄龄、杜如晦等被斥逐流放。以至于到最后只剩下其大舅哥长孙无忌一人还在身边,其身边可以调动的军队只有府中亲兵八百人,连齐王府的兵多都没有,更别说是李渊手中的大内禁军了,你怎能说他权利很大那?李渊不支持,李建成与李元吉兄弟又咄咄逼人,如果此时李世民还优柔寡断儿女情长,那么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有可能就是李建成死的哪一个就一定是李世民了。


二蛋哥读史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势力确实很强大。让我们来看看,封秦王,天策上将,开府建衙,可以任命自己的官员,帐下有大批运筹帷幄的谋臣和能征善战的名将。气势上直逼太子了,在古代将领中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天下能指挥的动的人只有其父李渊了。

但玄武门之所以成功,跟其他一件东西也很有关系,那就是人格魅力。大家知道,有势力不代表能成功,古代多少位极人臣,最后打烂了一手好牌。

那李世民有那些人格魅力呢。首先,带兵打仗。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自古能带兵者,无出李世民之右,其次朱元璋尔”。关于李世民带兵打仗的描述由于篇幅和本人上班时间限制,自己去查阅。

其次,能忍。在武德九年发动玄武门政变,中间快经历了十年时间,最后已给唐朝带来最小代价夺取政权,这很能说明问题。

再次有谋略和胆魄。急袭长安,经常带侍卫侦查敌情和分析地形,虎牢关战役,以及后来的白马之盟。

然再次,大度虚心接纳意见。这从贞观之治的各种事迹间接表现出来。

最后,爱才,善待有才人,能和有才的人心贴心。力保陈文静,招降蔚迟恭魏征等等。最后跟他的人基本上都善终,很多不是他的原因。

如果说李世民的强大势力是他的外部力量,那么他的人格魅力就是强大的内在力量。事实证明,玄武门政变之所以成功,不全是外部力量起作用,李世民用人格魅力收服了玄武门三个守将,李世民是好领导,是值得用命去追随的好领导,为了报知遇之恩,三个守将有两个战死在玄武门。这股力量,使得李世民能够斩荆劈棘,一步步成功,开创与汉朝齐名的盛世。

以上只是个人观点,非喜勿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