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士官朱铭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当农民

在西藏战友座谈会上初识朱铭,他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两眼却炯炯有神,骨子里流露着军人的本色,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同时还因为他在做自我介绍时,详细介绍他返回家乡湖北巴东县信陵镇驻扎深山养殖原生态富硒土鸡。

退伍士官朱铭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当农民

图为:湖北广电《湖北之声》记者正在养殖基地采访朱铭

为探究竟,近日,与湖北广电《湖北之声》记者一道,探访了湖北巴东县信陵镇,得知,朱铭扎根西藏16载,先后二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5次获得嘉奖,18次被评为两级军区先进个人,1次被中央军委四总部联合评为全军优秀士官人才,2次被评为军区优秀士官。

他退伍不褪色,深藏功名,放弃在武汉已安置舒适的工作,不忘初心,自愿返乡来到老家湖北巴东县贫困山区创办原生态养鸡场。他的创业艰辛与立志带动身边战友,农户一同致富的创业精神受到了当地政府领导和村民的广泛赞誉。

1999年,20岁的朱铭从河南铁道部警校毕业后,回到生他养他的巴东县茶店子镇下坪村。正当他准备发挥所学刑事侦察专业知识、从警后为家乡做出一番贡献的时候,得知当年将在该镇征召入藏新兵的消息后。踌躇满志的他,毫不犹豫地就报名应征入伍了。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却想到西藏高原去当兵,家人及亲朋、同学均不理解,更不支持。而朱铭想的是,自己还年轻,应该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朱铭通过层层考核,成了一名西藏高原兵。

入伍后的朱铭,刚开始在西藏军区兵站,站岗、种菜、喂猪,一晃半年过去了。枯燥的部队生活,让朱铭感到困惑不已:“与其这样,何必读大学,何必来参军呢?”看着雄伟的高原冰山,美丽耀眼的雪景,想着自己当初的志向,不安分的他触景生情,提笔写了第一篇散文《红雨》,以此抒发内心的情感,并邮寄到《四川日报》社。不久,他就收到了《四川日报》寄来的样刊。《红雨》的发表,引起了部队首长的注意。由此,他离开了原先的工作岗位,当起了连队的通讯员。从此,他与新闻结缘,而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顺畅。10多年时间过去,朱铭已是西藏军区专职新闻工作者,多家媒体的特约记者。

在这10多年里,他用执著和勤奋谱写着青春华章。在海拔4000米——6200米的青藏、川藏高原,留下了他的足迹;中尼边境线上,闪现着他的身影;险象环生的世界屋脊上,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零下40℃的气温和含氧不足40%的空气,练就了他不屈困难的坚强性格和乐于奉献的现代军人的优秀品质。

2005年5月,西藏军区汽车部队给边防送物资,朱铭受命随行采访。在海拔5200米的曲德贡山上,一天一夜的大雪深达1.3米,车队无法前进,当地百姓给子弟兵支援干粮和饮用水的情景、汽车部队官兵团结斗天灾的画面都成为朱铭要抢抓的新闻。持续6个多小时的时间,他顾不上强紫外线在雪面上的反光照射,在最危险、最艰苦的地方拍摄影像资料,记录感人事迹,并连夜写出了报道。

由于长时间紫外线强光的照射,他的眼睛像进了沙子一样刺痛,怎么也止不住泪水。任务完成后,他被送到军区总医院住院治疗20多天。而这,只能算是他10多年深入雪域高原采访部队官兵的一个缩影。

辛勤耕耘换来的是丰厚收获。16年的军旅生涯,朱铭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山里娃变成了一名合格的优秀士官。10多年来,他始终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与狂风暴雪搏斗几乎是家常便饭。他先后被中央电视台、西藏电视台、解放军报等6家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聘为驻西藏军区特约记者,他有400余件作品被中央级媒体采用,1000余件作品被省级新闻媒体采用。

朱铭无数荣誉在身,又有着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文笔和品格,退伍后是可以留在省电视台工作的,可他被同入伍返乡的战友一席话而感动,战友说:“朱铭你在城里干,你想想我们在家乡是多么的需要你,你能否回乡与我们一起创业呢?”战友真诚邀请,深深地打动了他,于是他放弃了电视台的工作,2017年5月返乡,来到当年同时入伍的战友家所在的巴东县信陵镇黄家湾村;这里平均海拔1200米,山多地少林大,同时是全县的贫困村,村中多半是老人和留守儿童。就是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却来了一群退伍兵,他们分工明确,干活雷厉风行,互相配合,朱铭负责抓外联、外销,他同年入伍的退伍兵黄欢,主要负责生态养鸡场管理工作;今年才25岁的退伍军人黄祖兵负责鸡舍打扫、鸡食的补食、补水等勤杂具体工作。

创业之初,上山下山就是走在崎岖的羊肠小路上,养殖基地的所有物资全靠肩挑背扛,盖房子,修建围栏、围网养殖设施,投资成本极高,在困难面前,当地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关心退伍军人的创业,从各个方面,尽最大努力关怀、支持退伍军人回乡创业。

信陵镇党委书记书记焦旭东,看到退伍军人养殖基地存蓄天然水难的问题,现场办公多方筹措资金约18万元,为基地修建了蓄水池,解决了缺水的难题。镇长万运泰为了基地的长远建设与发展,提出要致富,先修路。因为路不通,鸡场客户增多,加之每天员工上下山很不方便,于是万镇长拍板,召开相关部门现场办公,不到三个月,一条崎岖的上山羊肠小道,建成了一条能通车行的沙石子路。

万镇长接受采访时说:“我们镇党委与政府十分重视回乡创业的退伍军人,他们为国建功立业,保卫国家安宁,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部队,作为地方基层政府,我们要尽一切努力服务好退伍军人、落实好各项创业优惠政策,并表示全力支持退役军人创业项目又快又好的发展,承诺将在最短的时间内继续筹措资金修建一条水泥路,从山下直通山顶养殖基地,彻底解决基地道路建设的后顾之忧。

退伍士官朱铭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当农民

图为:三个退伍军人后排朱铭(中)黄欢(左一)黄祖兵(右一)与村里帮扶对象合影

据朱铭介绍:他们合伙兴办的养殖基地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经过近二年多的打造,目前生态养殖基地初具规模,散养含富硒的土鸡近三万只,按专业术语,他说,叫林下养殖的生态土鸡,鸡苗平时在山上啄青草、喝山泉、吃昆虫、栖灌木,同时辅以当地原生态种殖的玉米、小麦等喂养,真正是风味十足天然正宗的富硒土鸡。

为了把大山里的富硒土鸡销售到武汉。2019年初,几个退伍兵商议合伙在武汉市东西湖区一清路上,开了一家名叫“木鸡养到”的特色餐厅。体验店虽不大,门口大屏目上有生态养殖基地实时监控播放,让顾客可以真实看到深山里的土鸡长什么样,吃什么等等。 整个餐厅分上下两层,兵味十足,楼道或餐厅包房的墙壁上,挂着老板朱铭的军旅之作,不少是在《解放军报》上发表的文章,餐厅菜肴以富硒土鸡为主题,鸡汤鲜美,地道的瓦灌鸡汤,由于原生态散养,其汤味让人回味无穷。一位孕妇经朋友推荐来此光顾后,敦促老公每周到店里来买鸡汤。

朱铭为适应武汉市民口味,他带着厨师四处品尝,造访老字号无汤不成席的“小桃园”,学习鸡汤的做法,研究武汉人的口味,结合富硒土鸡的自身优势,熬制了有特色的恩施土家族风味的靓汤,让顾客享用独特“富硒土鸡的美味,如今只要到店品尝的顾客,自然不会放过品鸡汤的机会,不少顾客吃完后,还主动要求定制购买富硒土鸡,回家自己煲汤。朱铭说:我开的这家“木鸡养到”餐厅,所有顾客吃到的一定是巴东老家天然散养的土鸡。酒香不怕巷子深,目前销售对象主要有机关、企业食堂和私人会所上门团购,另外,孕妇、哺乳期妇女、老年人等人群上门定购,我们包邮到家。

为扩大知名度,不善经营的朱铭,最近把广告也做到了武汉出租车顶灯上,目的就是让武汉市民能吃到正宗的深山散养的富硒土鸡。

随着销售市场的不断扩大,朱铭也有了自己的发展思路,他不仅自办养鸡场,也动员周边的农户开始散养土鸡,随着市场对正宗土鸡的需求,特殊人员进补的需要,作为有1000多万人口的大武汉,富硒含量高的原生态土鸡,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退伍士官朱铭放弃大城市工作返乡创业当农民

图为:原湖北省公安厅常务副厅长黄永生(右一)得知朱铭功名后,专程为他题字合影

朱铭说:“下步进店体验品尝的顾客会越来越多,定购销售会成常态,把好养殖关,让大众人吃的放心,吃的满意。只有这样才对得起父老乡亲对我的养育之恩,对得起默默在边疆保卫祖国的战友们。”(杨泽文 韦永龙)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