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鋪墊出路;進另闢蹊徑——石嘴山市推進工業旅遊創新發展側記

據國家旅遊局2018年《中國工業旅遊發展報告》顯示,我國工業旅遊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很快,工業旅遊遊客接待量年均增長31%,旅遊收入年均增長24.5%。同年發佈的《全國工業旅遊創新發展三年行動方案》提出,計劃到2020年,培育100家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全國工業旅遊年接待遊客量達到2.4億人次。

工業旅遊前景可期,但機遇和挑戰相伴而生。作為國家“一五”時期佈局建設的十大煤炭工業基地之一、“三線”建設的重要佈局點,寧夏工業的多個“第一”均誕生於石嘴山,這裡有著豐富的工業旅遊資源。如何讓這些見證城市記憶的工業遺存“煥發新生”?在進與出的思維轉換和理念創新之間,工業旅遊為石嘴山開闢了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出,鋪墊出路;進另闢蹊徑——石嘴山市推進工業旅遊創新發展側記


出,鋪墊出路;進另闢蹊徑——石嘴山市推進工業旅遊創新發展側記


出,鋪墊出路;進另闢蹊徑——石嘴山市推進工業旅遊創新發展側記


出,鋪墊出路;進另闢蹊徑——石嘴山市推進工業旅遊創新發展側記


出,鋪墊出路;進另闢蹊徑——石嘴山市推進工業旅遊創新發展側記

黑灰髒亂清出去 拉力賽車開進來

伴著一陣陣轟鳴的馬達聲,一輛輛賽車如奔騰的駿馬,飛馳在賀蘭山(石炭井)蜿蜒曲折的峽谷中,車輪揚起的沙塵彷彿穿梭在山間的絲帶,在颯颯秋風中飄散成一道道流動的風景。

“賽車雖然把沙子揚起來,但一點也不髒,就是沙土的味道。不像前些年,山上沙土表面都是黑的,嗆人呢。你看現在,抓起一把來,都是自然的沙土,很乾淨!”在石炭井生活了40多年的曹衛東一邊忙著和呼嘯而過的賽車合影,一邊頗有感慨地說。他眼前,正是最近霸屏各媒體平臺的石嘴山首屆賀蘭山(石炭井)大峽谷汽車越野拉力賽的現場。

曲徑通幽的峽谷,盤旋而上的坡臺,綿延起伏的河道,草長鶯飛的溼地。在40公里的賽道上,車手們盡情地發揮著嫻熟的賽車技術,雄渾壯美的景緻不停地從他們的視野中掠過。“我最早踏入賽車行業就是從寧夏開始的,今天又來到這裡,有種親切感。石炭井變化很大,以前到處是煤礦,連樹都是黑乎乎的,現在治理得很好,像個旅遊區,是一處原生態的好賽場!”國內知名專業賽車手趙向前伸出大拇指動情地說。和他搭伴的樊午悅是所有參賽車隊中唯一的女領航員,這幾天忙裡偷閒,也拍了不少美照。“前面的那個綠草覆蓋的坡地,高低錯落,路上開滿了野花,賽車一路開上去感覺非常美、非常爽!”25歲的樊午悅難掩興奮之情。

這處起伏的坡地實際上是石炭井二礦治理平臺。石嘴山曾經是寧夏重要的採煤生產區,幾十年來,過度採挖使這裡的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原本的自然風貌變得煤塵四起、滿目瘡痍。痛定思痛,石嘴山市委、市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勢如雷霆的幹勁,舉全市之力打響了賀蘭山自然保護區清理整治攻堅戰。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治理,拆除工棚、削坡降臺、平整場地、回填礦坑、覆土植綠……多處原本黑灰髒亂的礦區現在都像石炭井二礦這裡一樣,佈滿綠色,變了模樣。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石炭井良好的生態環境、多樣的地形地貌、齊備的配套設施讓主辦方之一的寧夏汽摩運動協會主席王耀武稱讚不已:“這次汽車拉力賽的場地非常棒,周邊環境也非常好,石嘴山把汽車競技運動與自然生態、工業旅遊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可以說形成了一個地域特色和吸引力都非常強的越野賽事品牌,賽事舉辦得非常成功,大家都盼著明年在這裡再相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了賀蘭山生態環境的清理整治和逐步改善,才有了吸引汽車越野拉力賽等活動的條件。這場拉力賽讓來自全國的200多名車手和數萬名觀眾記住了石嘴山,讓無數人刷新了對創新型山水園林工業城市石嘴山的的認識,也開啟了下一場賽車之旅的美好約定。

飛播草籽撒出去 野生動物跑進來

草木蔓發,春山可望。雨後的沙巴臺草色遙看寂靜安詳。小鳥在樹枝間婉轉鳴唱,野花在陽光下自由綻放,岩羊在小溪邊悠然地喝水,時不時躥出幾隻野兔,從黃守業的身邊跳過,遠處偶爾還會跑出幾匹野馬、野駱駝,轉瞬間又消失了蹤影。

這些在賀蘭山裡稀鬆平常的景象,放在幾年前,黃守業想都不敢想。“我在這一片巡邏看護快20年了,開煤礦前這邊環境美得很,岩羊一群一群的,還有馬鹿、狐狸,結果一開礦都嚇跑了。這幾年煤礦停了,礦坑都覆上了黃土,飛機在天上撒草籽,你看這草長的、樹綠的,好多野生動物都又回來了。”每每說到這些,黃守業黝黑的臉上泛起燦爛的笑容。他從小就在賀蘭山裡放羊放馬,後來封山禁牧,因為熟悉這裡的地理環境,就當上了巡護員。和黃守業不同,王建軍以前就在這片煤礦打工,賀蘭山生態環境整治後,他從以前的“挖山人”變成了現在的“護山人”,看著山裡生態環境漸漸恢復了,被環境破壞逼走的野生動物也一天天回來了,走在飛播草籽後長勢不錯的草地上,他們覺得一天徒步6個多小時的辛苦巡山也值了。

今年7月,賀蘭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岔溝起降點人頭攢動,伴著旋翼快速轉動產生的風浪,填裝好草籽的直升機順利起飛,開始飛播造林作業。這是我市首次實施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飛播項目。由於清理整治工作成效顯著,目前包括大榆樹溝、白芨溝、汝箕溝、原石炭井三礦、李家溝、驢子溝、小棗溝、北岔溝和沙巴臺9個片區119處點位,均已完成削坡、回填、土地平整、覆土等恢復治理工程,地表土壤鬆散,具備飛播條件。為了抓住7月至9月降水量集中這一時機,我市開始大面積實施賀蘭山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修復飛播項目,項目總投資538.62萬元,修復總面積達 111877.1畝。實施項目通過在民用飛播直升機上安裝更加先進的播撒器,使飛播作業面積更均勻、範圍更集中、成活率更高。“飛播項目對已實施整治的礦區進行植被恢復,不但鞏固了賀蘭山石嘴山段生態環境綜合整治成果,還大大提高了植被覆蓋率,加快了生態修復步伐。”大武口區副區長李宏山說。

時節如流,雨潤賀蘭。經過幾個月飛播撒種,9個片區逐漸披上了綠裝,巍峨雄渾的賀蘭山也更顯蔥蘢綠意。乘坐賀翔通航小鎮的遊覽直升機從空中俯瞰,昔日的黑色渣臺已被黃土覆蓋,經過治理的賀蘭山各片區已形成了一片片綠色的屏障,連片的植被已經和山體相融,逐漸成為一體,也成了各地遊客“打卡”的新地標。遊客李曉梅在飛機上一邊遊覽,一邊激動地說:“以前從來沒從直升機上欣賞過賀蘭山的美景,今天一看好美好壯觀,印象最深的就是修復成梯田式的那些山坡,綠綠的就像我們四川老家的茶園一樣。”依託生態環境改善和工業遺存資源而新開闢的“低空觀光旅遊”——賀翔通航小鎮僅在國慶節期間就累計接待遊客4.25萬人次,總營業收入75.8萬元,為石嘴山發展工業旅遊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變化在俯仰之間。“一年整治、兩年修復、三年提升”,我市對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石嘴山段)損害生態環境共性問題集中整治,個性問題分類解決,有計劃、分步驟解決“父親山”的生態環境問題,不但讓治理整治成果看得見摸得著,還帶動了工業旅遊發展的新模式,巧幹加實幹,讓壞事變成了好事!

綠皮火車開出去 四方遊客逛進來

清風徐來,春和景明。

伴著熟悉又陌生的“哐當哐當”的綠皮小火車的行進聲,車廂裡傳來了一陣陣動人的歌聲。唱歌者是來自山東兗州的旅行團。領唱的徐朝陽嗓門洪亮,他對記者講:“我們這個團是由礦區職工、家屬組成的,這次是慕名而來。聽親戚朋友說石嘴山這邊礦區現在還原模原樣的都在,學校、衛生院、電影院……還有這個綠皮小火車,滿滿的都是溫馨的回憶啊,這些個老物件在我們那兒是看不到的。”和如今的快節奏生活相比,平均時速30多公里的7525/6次綠皮小火車猶如慢鏡頭一樣,每天從市區大武口穿行到賀蘭山深處,進進出出之間記錄著沿途一朝一夕的風景。這趟普客列車,已經運行了48年,是國內目前仍在運行的“最高齡”的列車。“這列綠皮小火車在銀汝鐵路上運行,既為工業旅遊提供了最好的體驗物和核心吸引物,也為開發工業旅遊解決了最大的交通成本。”大武口區文化旅遊局副局長劉洪建告訴記者,“火車運行沿線就是一條經典的旅遊線路,線路一直延伸到石炭井、汝箕溝等賀蘭山腹地,今年4至9月份就有近四萬遊客來這裡感受工業旅遊的魅力。”

巍峨雄渾的賀蘭山,廣闊蒼涼的河道,斑駁褪色的紅磚瓦牆,錯落有致的工業廠房,縱橫交錯的火車軌道,特色鮮明的時代標語……這些時代印記,既是一個城市的記憶,也是對歷史歲月的致敬。

作為眾多旅客中的一員,吸引彭志敏登上綠皮小火車的不僅是故地重遊:他曾在綠皮小火車經停的石炭井礦區工作、生活過,對這裡懷有深厚的情感;更重要的是,這裡已被石嘴山市委、市政府規劃為工業旅遊特色小鎮,相關開發建設正如火如荼。“這些工業遺址是石嘴山得天獨厚的資源,把它們保留下來,實際上保存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符號和發展印記。在這些地方建設陳列館,展現煤炭工業基地的發展歷史,既能夠吸引遊客,也能讓這裡煥發生機。”而對90後“城市娃”龍妍來說,此次綠皮小火車之旅吸引她的是“體驗父輩們的創業精神”。“通過工業遺址、老照片、老物件等,我瞭解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軌跡,更瞭解到父輩們過去創業的艱辛,是一次觸動心靈的教育洗禮。”

綠皮小火車就像遊走的“飛針”,一路“穿針引線”,將沿線的工業遺址及周邊景點巧妙地串聯起來,這些工業遺址資源,沉澱著石嘴山工業發展的艱辛歷史,映射出寧夏工業發展的時代脈絡。據瞭解,目前我市有27處工業遺產,“全國少有、寧夏唯一”的石炭井完整工礦行政區,規模宏大、體系完備的大武口洗煤廠等都已經通過政企合作的模式逐步規劃建設,以工業遺蹟綜合開發激活傳統工業資源,實現從“幹工業”到“看工業”,綠皮小火車作為特殊的旅遊資源,讓工業遺存真正“活”了起來。“遊客們既可以欣賞沿途風景,又體驗了得以保存的工業遺存,石嘴山在幾十年前開發建設中形成的獨特歷史文化,如今用以轉型發展工業旅遊,無形中豐富了這裡的旅遊新業態,也賦予了工業旅遊鮮明的城市特色。”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副局長謝寧說。

工礦企業退出去 影視大片拍進來

青山隱隱、綠水迢迢;人工智能、英雄出世……隨著攝影機鏡頭快速轉切,科幻電影《天逆騎士·變體》正在石炭井工業旅遊小鎮緊張拍攝。

為什麼選擇石炭井作為拍攝地?導演麒麟快人快語:“就是因為石炭井的工業遺存所呈現出來的精神氣質和電影所要表達的奇幻世界十分相像,特別是這裡的礦山和老建築給予這個地方充足的時代感,這恰恰是我們這部電影所需要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就是緣於石炭井有科幻電影、戰爭題材需要的原八號泉水泥廠殘破震撼的現場;有軍旅題材的原蘭州軍區第20師師部、58團團部、防空洞舊址;還有外景高大巍峨的賀蘭山以及眾多縱橫交錯的峽谷溝壑等。

工礦企業雖然退出了,但電影進來了。在此之前,《愛在蒼茫大地》《槐秋》《荒草叢生》《瘋狂的拉麵》等數十部影片都曾在這裡取景拍攝,一些影片的成功也讓眾多著名影視製作人看到了在石炭井拍攝電影的前景。《綠皮火車》《獵殺外星人》等劇組在今年也紛紛進駐。

“石炭井四周賀蘭山環繞,自成一個小世界,一方面自然天成的山洞、峽谷、河道,另一方面工礦企業退出後遺存的礦區、坑道、醫院、影院,應有盡有,這是影視拍攝創作基地的富礦。”穿行在山間小路上,一路“指點江山”的寧夏恆方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銘意氣風發,他對石炭井工業旅遊特色小鎮的未來信心滿滿。“再融入戶外野營、賽車越野、電子競技等多種業態,一定可以打造成集觀光、影視、體驗、娛樂、運動等為一體的工業旅遊示範基地。”

孫銘是土生土長的石嘴山人,1998年,他離開家鄉到北京影視界闖蕩。20年後,他回鄉創業。記憶中的石炭井礦區,曾經人聲鼎沸、熱鬧非凡。上世紀50年代初,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會聚在這裡,靠著自強不息的精神,開拓出了一片片沸騰的煤炭礦區。“戍邊要塞”“國防重地”“太西烏金之鄉”,都曾是石炭井的重要“頭銜”。如今,雖然大部分廠礦建築人去樓空,但礦區生態環境正在逐步恢復改善,在孫銘看來,荒涼與殘缺也是一種美。2018年,他把這一理念融入到在這裡投資拍攝的電影《賀蘭英雄》中。

時光飛逝,歲月流金。肖華將軍為蘭州軍區20師的駐地題寫的“賀蘭雄鷹”紀念碑如今依然傲然挺立,彷彿在向人們訴說著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那些永不磨滅的精神。記錄和弘揚這種精神,影視拍攝創作基地成為石嘴山撬動工業旅遊的一個“支點”。“目前,除了影視基地建設,石炭井工業旅遊特色小鎮、寧夏煤炭地質博物館、大武口涼皮經濟產業園3個項目已開工建設,惠農區國家級礦山公園和華夏奇石山2個續建項目也在推進中。今年,我們還成立了石嘴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市文化旅遊投資公司,與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等企業接洽合作,以進一步加大生態、工業旅遊項目投融資和建設工作,積極對接推進創建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工業旅遊已成為推動城市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引擎。”副市長武裕國堅定地說。

“要結合銀川都市圈建設,整合賀蘭山等生態資源,做好全域旅遊文章;要主動對接,利用石炭井礦區、大武口洗煤廠等工業遺存,以工業文化元素展現年代印記、時代特色,發展獨具石嘴山特色的工業旅遊。”自治區黨委常委集體來石嘴山調研,在戰略層面對石嘴山依託工業旅遊推動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指明瞭方向。

工業旅遊對於石嘴山市而言,具有特有的無複製性和可操作性。早些年前就開始的有益探索,如星海湖、賀東莊園、煤城·記憶文化旅遊特色街區等項目,隨著工業旅遊的發展不斷翻新形式和擴充內容,也創造著持續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收益,已經成為石嘴山工業旅遊的品牌項目,並不斷帶動新興的工業旅遊項目落地生根,開枝散葉。今年,市委十屆五次、六次全會更是把發展工業旅遊、生態旅遊作為推進“兩個轉變”的重要抓手,通過對各種資源合理整合,把石嘴山著力打造成集工業遺存旅遊、主題互動遊樂、休閒度假等多元功能於一體的工業旅遊城市。

出,鋪墊出路;進,另闢蹊徑。進出轉換之間,石嘴山以工業旅遊喚醒城市記憶,在實踐中尋道圖強、探索前行,工業旅遊之於這座城市,更像一幅內涵豐富、意蘊深厚的嶄新畫卷,正在理性的運籌施策中徐徐展開,充滿激情的石嘴山大地,正沐浴著新時代的陽光,奏響著轉型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奮進樂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