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 “四川話”是以成都話為代表的“湖廣話”?

《四川省志·方言志》 封面

【胖娃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我是成都人,我是廣安人,我是南充人,我是內江人,我是樂山人,我是雅安人,我是宜賓人。

一樣的四川人,不一樣的四川話。

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 獻禮新中國70華誕 方言文化傳承專題節目----《四川方言》,帶你回望四川方言千年發展歷史,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

上茶嘍!聽眾朋友們,網友們,大家好!歡迎收聽大型廣播專題《四川方言》。我是浩岷。一句典型的四川方言,“上茶嘍!”拉開了這組方言文化傳承節目的序幕。

為什麼典型呢?因為呀,四川方言在四川境內形成了多個分支和語言片區。但是,不同的片區語言,又有著一些共同點,比如,沒有平舌和翹舌之分就是四川方言大部分片區的一個顯著共同點。上茶,把普通話中的“上茶”翹舌音唸作平舌音,就是比較標準的四川方言了。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3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各有特色,而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各地的方言。四川方言主要是從北方傳入四川的,語音語調大體和普通話接近,但又有很多音調和發音發生了變化,聽起來就像是蹩腳的普通話,大概可以聽懂,但要確切地理解其中意思,又有些懵懂。開口學說四川話,更會意外收穫幾分喜感。這應該就是四川話讓人喜聞樂見的原因吧。

在這裡, “四川話”指的是我們通常說的以成都話為代表的“湖廣話” 。湖廣話音系簡單,聲母比普通話還要少些。比如:沒得翹舌聲母,普通話中的翹舌音湖廣話都讀平舌音,如老師的“師”、詩歌的“詩”與司機的“司”同音。又比如:普通話中的大部分鼻音聲母和邊音聲母,湖廣話分不開,都讀成一樣的,男女的“男”和藍色的“藍”同音。這些特點,使成都話成了全中國漢語方言中語音最簡單、溝通度最大的方言,東西南北,哪兒的人都聽得懂。

四川師範大學周及徐教授: 簡述四川話沿革】

四川方言與其他的漢語方言一樣,有漫長的發展演化的歷史。對於四川語言早期的歷史,由於缺少資料,我們目前還知之甚少。早期古巴蜀語言可能是非漢語的民族語,歷經漫長髮展,在戰國時期,與秦嶺以北的中原移民漢語融合演變以後,逐漸形成的。元明清代以來的歷史,則比較清楚。今天的四川方言分佈較為整齊,大致形成以岷江為界的兩個片區,即岷江以東北的成渝片和以西南的灌赤片。(灌赤,指都江堰的灌縣和貴州與四川交界赤水河,這片方言分佈於這長條帶狀地區)岷江以東以北為成渝片,是明清兩個時代,湖南、湖北移民先覆蓋了重慶,然後繼續向西,最終到達成都。這些移民分佈在重慶、南充、成都以及成都的東北,他們形成的四川方言就叫湖廣話,因為明清時期湖北湖南省叫“湖廣行省”。岷江以西以南為灌赤片,這主要是我們經常說的“南路話”,這是四川本地明代以前的方言的存留。又可以分為三個小塊,以大邑、邛崍、溫江以及雅安等為代表的西部地區,以樂山為代表的中部地區,以宜賓、瀘州地區為代表的南部地區,語音小有區別。由於成都在四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成都話在四川方言的中代表地位是無可置疑的。

【方言美食推薦:“來廣安一定要吃酸菜豆花面”“南充-……”“內江-……”“樂山-……”“雅安-……”“宜賓-……”“來成都看大熊貓,肯定要吃火鍋三!”】

當地道的四川美食遭遇地道的四川方言,到底哪個更有味兒呢?不著急,一共35期的《四川方言》節目,跟著我細細品味。

一樣的四川人,不一樣的四川話,《四川方言》,讓你在鮮活接地氣的四川方言中感受巴蜀文化獨特的魅力。 特別鳴謝四川師範大學四川方言研究中心和周及徐教授對節目的精心指導!更多精彩內容您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 “方誌四川”或者“故事882” 。下期再會!

本節目取材於《四川省志•方言志》,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語言研究所、成都故事廣播FM88.2傾力製作,聯合打造。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