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脫貧決戰


貴州脫貧決戰

貴州省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的村民正在售賣特色農產品。

《瞭望》新聞週刊文章

◇貴州堅持把最會打硬仗、最能打勝仗的精銳部隊派到一線去,推動幹部資源向脫貧攻堅一線聚集

◇“貧困不除、愧對歷史,群眾不富、寢食難安,小康不達、誓不罷休。”當前,貴州正在向千百年的絕對貧困發起“總攻”,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貴州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落實“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持續向貧困發起總攻,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統計顯示,全省貧困人口從2012年底的923萬減少到2018年底的155萬,貧困發生率從26.8%減少到4.3%,33個貧困縣脫貧摘帽,成為全國脫貧攻堅的“省級樣板”。當前,貴州正“牢記囑託、感恩奮進”,全力向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衝刺。

打破千年“孤島”狀態

92.5%的面積為山地和丘陵、73%的面積為喀斯特地貌、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從秦朝開五尺道,到元朝修建驛道,再到明朝形成五條通往外省的主要驛道,歷經千年,貴州的交通仍然閉塞,處於“孤島”狀態。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貴州貧困群眾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但由於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貴州長期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全省88個縣(市、區)中有扶貧開發任務的達85個,其中貧困縣有66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50個。

“貴州山多地少,貧困問題、生態問題交織,脫貧難度很大。易地扶貧搬遷是最徹底、最有效、最根本的脫貧措施。”長期從事移民搬遷工作的貴州省委副秘書長、貴州省生態移民局黨組書記王應政說。

為徹底斬斷窮根,貴州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的“當頭炮”,規劃2020年之前,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188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49.4萬人)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是全國搬遷人口最多的省份。其中,重點是50戶以下、貧困發生率50%以上的自然村寨。

在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中,貴州要求“六個堅持”,即堅持“建設資金由省級統貸統還,以自然村寨整體搬遷為主,城鎮化集中安置,以縣為單位集中建設,不讓貧困戶因搬遷而負債,以產定搬、以崗定搬”。

嶄新的居民樓、整潔的街道……記者近期在遵義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銅仁市、六盤水市等地走訪看到,各地移民安置小區與原城市居民區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有的配套設施還更齊全。

目前,貴州全省搬遷任務基本完成,各地正在把工作重點轉向後半篇文章,讓老百姓穩住而逐步致富。在全力抓好搬遷的同時,貴州集中資源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向基層延伸。

據統計,2017年6月底,貴州省近19萬個30戶以上村民組公路通暢率僅68.9%。農村公路不暢通,就會資源進不去,農產品出不來,嚴重製約農村經濟發展。

綜合研判之後,貴州省提出按照“通不了就搬,搬不了就通”的原則,對不能搬遷的地區,加大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在實現縣縣通高速、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的基礎上,2017年8月,貴州開始實施農村“組組通”公路三年大決戰。截至目前,已修建近8萬公里通組硬化路,徹底解決沿線1200萬農民群眾出行不便問題。

推進農村產業革命

“好的東西不多,多的東西不好。”長期以來,貴州農村主要種植玉米、土豆、水稻三大作物,勞動生產率低。尤其是玉米有1200萬畝,平均每畝玉米收益僅600多元,傳統的小農經濟嚴重製約了農村的發展和脫貧攻堅的進程。

實際上,貴州獨特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可生產出品質一流的農產品,歷史上貢品多,能出產上好的辣椒、綠茶以及中藥材等。為此,貴州把發展穩定、可持續的產業作為按時打贏攻堅戰的硬支撐,堅持把推進農村產業革命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2018年,貴州省委向全省做出了“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產業革命”的部署,要求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施工隊長”職責,牢牢把握好貴州農村產業發展即產業選擇、培訓農民、技術服務、資金籌措、組織方式、產銷對接、利益聯結、基層黨建等“八要素”,有序推進農業產業調整。

2018年起,貴州以調減玉米等低效作物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今年以來,貴州在上一年調減785萬畝玉米的基礎上,繼續調減500餘萬畝用於種植經濟作物。

為確保農戶利益,貴州以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為紐帶,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讓農戶獲取土地租金、務工、分紅等多種收入。據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測算,全省種植蔬菜等經濟作物相比傳統種玉米,平均每畝新增純收益3000餘元。今年上半年,貴州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帶動45.53萬戶貧困人口增收,戶均增收8200餘元。

當前,貴州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特色農產品發展勢頭很好。按照規劃,貴州將對已確定的蔬菜、茶、食用菌、中藥材、辣椒、石斛等12個重點產業加大扶持,採取超常規手段迅速做大做強,帶動更多群眾致富。

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廳長楊昌鵬說,通過“一減一增”的產業結構調整,今年上半年貴州農業增加值超過900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574元,同比分別增長5.5%、10.3%,增速均保持全國前列。

攻克深度貧困地區最後堡壘

貴州有深度貧困縣16個,2016年末共有貧困人口115.6萬,佔到全國深度貧困縣貧困人口的1/5,縣均貧困人口8.3萬,是全國深度貧困縣縣均貧困人口的2.8倍。為不斷增強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貴州推動扶貧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基礎設施建設、幫扶力量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

早在2016年,貴州根據貧困發生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貧困人口規模和發展環境等情況,同時適當考慮區域平衡和發展示範帶動作用的要求,對全省934個貧困鄉(鎮)的貧困程度進行評估,最後確定了20個極貧鄉(鎮)進行重點幫扶,覆蓋17.3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定點包乾極貧鄉(鎮)是貴州大扶貧戰略行動中的一場超常規戰役。”貴州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人說,極貧鄉(鎮)是貴州脫貧攻堅的“硬骨頭”和“決戰點”,必須以超常規的力度和辦法、集中火力打贏這場攻堅戰。

當前,貴州面臨的脫貧任務和鞏固脫貧成效依然艱鉅,全省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的縣還有11個,貧困發生率在30%以上的鄉鎮還有3個,還有1721個深度貧困村未出列。

為此,貴州要求各市州黨委書記、市州長要深入到貧困發生率30%以上的村,縣委書記、縣長要深入到貧困發生率20%以上的村,既當指揮員,又當戰鬥員。

同時,設立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專項資金,支持深度貧困村。貴州還調整省級財政支出結構,今明兩年每年再向每個深度貧困縣增加專項扶貧資金1億元。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