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在中國近代史上,晚清經歷的那些事情對於我們國人而言是永遠不能忘記的,是一段恥辱的歷史,要知道我們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那可是世界上的大國,是世界的經濟政治中心,但是這個位置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已經被其他國家踩在了腳底下,一無所有,就因為清朝末期的政治腐敗和閉關鎖國,導致國力迅速下降,周圍國家都想來侵犯這個土地肥沃的國家,尤其是倭國,之前還曾向我們虛心求學,在我國內憂外患的時候也趁機來一下。

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的失敗也代表著洋務運動的失敗,中國的地位在世界上急劇下滑,開始賠款割地,不過這個時候也湧現出了一大批的愛國人士,比如今天說的這位四川籍的大官,曾在甲午戰爭的時候設計了一個去襲擊日本國土的方案,要是可以的話就直接和日本打開了,也能挽救一把清朝,但是這個計劃被慈禧給拒絕了,最後反而扭轉不了局面了,只能是任人宰割。

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這人也是四川歷史上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宋育仁,他是重慶維新運動的倡導者,而且曾創辦了《渝報》,在巴蜀這個地方宣傳維新運動,他是四川富順人,在光緒十二年的時候進士及第,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後來又改成了檢討。就在1894年的時候,他因為一次機會偶然獲得可以去英法意比這四個國家去做公使,考察西方的政治,經濟等,想用維新變法來實現民主共和,就是這次的出國讓他很明白了清朝和其他國家的差距,也知道了日本的野心多大。

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大家都清楚甲午戰爭意味著什麼,在外面日本迅速崛起了,而中國失去了大國的位置,對於亞洲而言和事業而言都是格局的大變化,北洋軍隊的失敗讓洋務運動這麼長時間努力白費,還被迫簽下更讓其他國家想要瓜分中國,為日後中國危機埋下禍根。

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宋育仁剛好在倫敦,他知道中國的現狀很著急趕緊上書,並說: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他覺得日本土地面積小,自然資源缺乏也很多,所以物質比較匱乏,只要清政府一直抵抗,日本自然會自動退回去,等到他彈盡糧絕在追擊,但是慈禧太后卻不管這些,她腦子裡只有自己的六十大壽如何舉辦的隆重才好,甚至用買軍艦的銀兩來舉辦。

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就在日本史料上也證明了,的確在甲午戰爭當中日軍物資匱乏了,所以當時他們的財力根本沒辦法打持久戰,人民負擔也很重,當地爆發了農民運動,要是當時中國在堅持一下,也許就真的會不一樣的結局,而且當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也因為內憂和清政府提出要和談,前提是必須讓李鴻章來看,而這個時候晚清也早就疲憊不堪,加上黃海海戰讓宋育仁難受,要繼續這樣下去,清軍絕對敗退。

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於是他想了個辦法,直接去日本的國土去打仗,而且還專門密謀了一系列計劃,購買了英國和阿根廷以及智利國家的五艘軍艦還有十艘魚雷快艇,還專門招納了澳大利亞的水兵兩千多人,從菲律賓北上直接去打日本的東京和長崎,也許大家會覺得不可思議,可是要按當時來說真的很有可能,當時他為了讓這個計劃萬無一失,還專門和英國銀行借了三百萬的英鎊,來買兵船,三個月後一切完工,手裡也有了很強的海軍。

若不是慈禧阻攔,這名四川籍大臣的“突襲日本計劃”也許就成功了

但是這個計劃被龔照瑗給知道了,於是告訴了清廷,可是清廷早就想議和了,李鴻章這些人都很反對宋育仁的想法,慈禧更是無心在戰,所以就以宋育仁私自購買船艦和招兵,把他從英國召回來,讓他更生氣的是,沒過幾天清政府就簽下了,而這個計劃還沒開始就結束了,他的忠心報國也只能覆滅了。

後來清政府降了他的官職,他晚年也開始隱居了起來,從此不問朝中之事,在1931年去世,享年74歲,不過我們也要知道若非慈禧等人當時攔住,也許這個計劃就真的實行了,先不說能否扳回一局,最起碼可以讓日本人有所害怕,起到震懾的作用,而現在他的精神也繼續影響著一代人。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