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龍的書拍成電視劇後反響都一般?

蕙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古龍小說是真正的新派武俠小說,除形式上創新外,創作視野上也完全創新,重視人的內心和情感。古龍的小說都是寫意的,他的代表作都是沒有招式的描寫,陸小鳳的靈犀一指,李尋歡的小李飛刀,楚留香的武功,都是沒有辦法還原的。且古龍的小說不像金庸有歷史結合,人物刻畫的那麼豐滿,他的小說人物很單調,但又很高大,如果導演和編劇理解得不透徹,拍出來的效果自然不好。



【1】故事過於寫意,無歷史結合

古龍小說不同於金庸,更加註重寫意,主人公往往都是浪子形象或高手,出場即巔峰。其主人公沒有金庸小說人物逐步成長修煉的過程,並且武功招式更加虛無縹緲。沒有具體的招式,往往以無招勝有招,這樣的主人公不太好去刻畫,招式武功也不好展示,所以導致了拍成的電視劇反響一般。我個人認為鄭少秋的《楚留香》和張智霖的《陸小鳳》系列改拍的都不錯。

再就是歷史的結合,金庸的劇,他的人物多取材於歷史,再不濟,背景也是真實存在過的。書中的人與當時的時代命運相連,比如倚天屠龍記的明朝背景,明教來歷,跟歷史結合的很到位。



【2】人物過於理想化,主線不明確

古龍小說裡的人物,男的皆驚才絕豔,視功名利祿為糞土,女的皆傾國傾城,不食人間煙火。 小說中的人物描寫跟其性格有關,古龍是個大男人主義的人,對女性偉大的一面描寫得很少,他的小說人物 、角色 、劇情架設的太現實也太理想化,很美好,讀古龍的書之後留給人們的想象空間大, 小說留白的地方很多。 每個人對留白地方的理解,電視劇編劇對書的想象或者理解都不同 ,所以拍出的效果也不同。




【3】編劇和導演未理解小說內涵

其實古龍小說有拍成影視作品很成功的,比如古龍在生前親自操刀做過編劇,拍攝出來的《蕭十一郎》就極為賣座,比如鄭少秋、趙雅芝主演的《楚留香傳奇》也極大的還原了原著中的人物,到後來很多導演拍的作品,胡編亂造,將古龍作品改的亂七八糟,觀眾看了自然不買賬。

假以時日,能遇到對作品領悟深刻的導演,有一個好的編劇,再加上現在高超的武術特效,古龍筆下的那些大人物將能更美好的展現出來,當影視劇製作團隊的整體水平得到提高,觀眾的審美情趣得到提升以後,古龍的小說精髓終將在大熒幕上再次綻放出其獨特的芬芳。


大志讀書


如果你眼光高一點,往往會認為所有武俠劇都不如原著。不過金庸小說的改編劇,即使神不似,起碼有不少做到了形似,可近年來古龍小說的改編劇,基本成了爛劇大全。如果你要找像點樣子的古龍劇,甚至要追溯到梁朝偉和吳岱融版的《絕代雙驕》。

為什麼會這樣?首先跟古龍小說的風格有關。金庸小說要拍成電視劇,往往因為其宏大架構、超長篇幅和紛繁人物,必須要做減法。人物方面,桃谷六仙變成桃谷四仙算是經典段子。情節上更是要刪減,不然幾十集的容量根本拍不完。

但古龍呢?他的作品大概分為四個階段,區別明顯。早期作品多半是模仿之作,而且模仿對象還是臥龍生和諸葛青雲之流,加上古龍任性,許多作品爛尾,實在不值一提。中期作品仍是模仿金庸式的宏大江湖,格局比前期作品強得多,如《絕代雙驕》、《浣花洗劍錄》、《大旗英雄傳》等,客觀來說,這段時期的作品從文學性上來說比不上此後,但卻是古龍作品最適合改變的,因為江湖格局宏大,兼具情節奇詭。

之後,古龍以《風雲第一刀》的“小李飛刀”開創了自己的時代,《歡樂英雄》、《蕭十一郎》、《流星·蝴蝶·劍》等經典作品紛紛湧現。後期的古龍作品,風格延續過往,只是水準有所下降,當以《三少爺的劍》和《白玉老虎》為轉折點。

但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古龍獨創的散文詩體和短句風格。這種特質會帶來相當的閱讀快感,卻很難在電視劇上完美呈現。同時,小江湖、少人物的格局,也使得這些作品很難在電視劇裡鋪陳。說白了,越是古龍的好作品,越不適合拍電視劇。


葉克飛


好的電視劇往往都由好的小說改編而來。古龍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作家,所寫的武俠小說,大約有73部,拍成電視劇的其實不少,也不能說反響一般。

至少,他的《天涯明月刀》、《絕代雙驕》、《陸小鳳傳奇》、《蕭十一郎》、《小李飛刀》、《楚留香傳奇》等六七部,都是比較經典的了。大家圍爐相聚,偶一談及,畫面感即便有些模糊,但印象還是深的吧。所謂新武俠小說三大宗師,我自己覺得在影視改編上,相較之下,最不見效果的,是梁羽生,而不是古龍。

但是,平實地講,古龍的小說改編之路,若拿去和金庸度短衡長,確實又是比較失敗的。金庸才是小說電視劇化運作的奇蹟,古龍這點成績,要去跟金大拿爭奇鬥豔,只能說馬馬虎虎。

這裡面的原因,若辯稱只是因為古龍命短1985年就去世,無“暇”顧及,恐怕也是說不過去的吧。


這裡面,最核心的緣由,老生常談,我以為是古龍作品的性質決定的。武俠電視劇最吸睛的,是打怪升級,什麼秘籍流、吃藥流、抗戰流,這些俗套,古龍統統罷免。

一句話,古龍文如其人,太拽比,不按常理出牌,當“案頭文學”意淫爽歪歪,可要真的搞成電視畫面呈現,編劇只怕都會焦慮成便秘。要知道,新武俠三大宗師之中,古龍個性最狂放,文筆最奇異,加上也可能成名最晚,有金庸、梁羽生兩大佬珠玉在前的緣故,他勢必需要突圍,更導致其文風、故事、情節,那種求新、求變、求突破的格調最明顯。而這些反傳統武俠套路的寫作,使他在最大化贏取年輕讀者、當代讀者歡迎的同時,其實不自覺地,也更加遠離了被電視改編的可能性。

本來,我們都知道,武俠面眾的核心,是塑造江湖世界,是貫穿俠義恩仇,是通俗的,是大眾的,是講故事的,是說傳奇的,是談武功的,是頌英雄的,是有歷史感的,是有現實投射的,這樣的武俠才是最常規的,最保險的,也最適合做影視改編的。

古龍偏偏反其道而行,是以可以在文字經營上別具匠心,但真弄成拖沓的電視劇,這種毫無歷史背景、情節時常斷連、人物天馬行空、注重內心活動、講究氛圍調適的武俠電視,不僅改編會很費勁,也讓古龍小說的精髓大半流失,更會讓觀眾看了也莫名其妙。

由此,可以說,相比之下,古龍小說,本身就是比較小眾的。多數男觀眾覺得不夠爽,女人對打打鬥鬥感到無聊,年紀大點的又嫌棄他不夠厚重,是眾口難調。


還有,就是古龍作品,歷史感極其不足,搞成連續劇讓人為難。因為歷史感的確實,也就斷了現實感的投射,結果說奇幻不是,說歷史劇不是,說武俠劇又沒啥傳奇打鬥,盡都是些男男女女莫名其妙的愛來愛去,弄成文學可以,整成畫面很熬心。

像金庸和梁羽生這兩大咖,最大的長處就是將武俠寫得真實可感,構建江湖大環境,甚至直接和歷史掛鉤,改編起來就成了武俠傳奇點綴的歷史劇,足以大獲成功,屢編不止。古龍簡直就是武俠小說界的古龍.美斯特·邦威,不走尋常路的,基本不大理會這些。

比如,金庸作品,《射鵰英雄傳》放在宋元之交,呈現宋、元、金幾方力量的博弈;《倚天屠龍記》講元末中原武林各大門派最終走向反蒙之路,都更最好地讓觀眾接受這些故事,還欣賞裡面的俠客形象。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白髮魔女傳》諸作,更都是直接和中國歷史攀附的,家國情懷,兒女情長,有始有終,看的人激情澎湃,熱血沸騰。

是以導演徐克,是最愛弄武俠改編的了,什麼還珠樓主,什麼金庸,什麼梁羽生,都反覆不厭其煩改編,唯獨古龍的東西,他直接罷手。看他訪談所說,不是不喜歡,也不是陌生,而是不敢。以他閱讀之多之熟,以他才情之好,以他改編能力之強,都是噤不敢受的,何況其他庸才?


以上所說這些條件, 古龍有麼,不說沒有,至少也是極弱勢的吧。再加推論,不僅如此,他的作品,時間、人物、情節其實都是缺失的、是支離破碎的,是混亂的。

他的作品,什麼《小李飛刀》、《浣花洗劍錄》之類,酒、男女、友情這三者才是核心,什麼情節、什麼打鬥、什麼武俠,基本都是陪襯。甚至說,他乾脆消解了歷史和現實,故事與人物純屬虛構,根本不理會歷史、背景和現實因素。我們作為觀眾,對郭靖、楊過生活在宋末,張無忌生活在元時,陳家洛生活在滿清,都耳目能詳,但是有幾人知道李尋歡、楚留香、謝曉峰、陸小鳳、蕭十一郎是哪朝哪地的人呢? 這樣的小說,一切天馬行空,任情任性,甚至要找到符合的演員都難,比如上官飛燕,任何女人來演,都容易演成狗屎。

古龍會這般操作,客觀上是因他的現代派的文學理念,還有與為人的灑脫個性有關,但主觀上,得坦白說,也是和他才情所限相關的。梁羽生、金庸這兩位,出生早,家學淵源,是有深厚的歷史學養的。金庸不說了,海寧查家,數百年詩書名門,自身所期就是要做一名史學家;梁羽生呢,畢業於嶺南大學,曾師從太平天國史研究大家簡又文,史學功底是極好的。


古龍呢,是淡江英專(淡江大學前身)背景,只是在那的夜校部讀過一年書,既無金庸之家學淵源,也乏梁羽生的際遇,西方文學讀的多,對中國史的諳熟程度基本上和我等常人無異。是以他肯定無法和梁、金二人那般熟練地駕馭歷史材料,遊刃有餘地在中國歷史中擷取素材進行創作。

加上他一生落魄潦倒,根本無法安心創作,除了有幾部寫的真不錯,其餘都不免有混稿費之嫌,像中後期的作品,似乎從未超過十六個字,除開《流星.蝴蝶.劍》和《楚留香》,剩下的越看多了越煩,幾乎都是一個套路。原因在哪,其秘訣在以行算稿費而已,既然都混了,質量肯定下來。

這一點,他肯定不如金、梁,這二位爺幾乎都精打細磨,是不是都是經典不說,至少都是認真的,是更完整的結構,自然也更容易改編成影視劇,而古龍能拿去改編的,也翻來覆去只能取《小李飛刀》、《絕代雙驕》等寥寥數部,儘管他一共寫了70多部,論數是最浩繁的。

他的這種學問路數、教育背景、生身經歷等,實際也導致他的作品,不僅歷史感不足,也是難以接地氣的。那些哲學性的表述,詩化的語言,虛化的框架,人物呢,情節呢,環境呢,幾乎什麼都沒有,連製造情緒和氛圍都比故事重要。這等架構,早期邵氏公司拿去弄電影可以大受歡迎,但編成電視劇真是勉為其難。連他的文筆,其實也是富有爭議的,愛的人愛的欲仙欲死,挑剔的讀者會覺得純口水,純裝逼。

可以說,古龍的創作生涯,自1960年第一部武俠小說《蒼穹神劍》發表開始,迄於1984 年的《獵鷹·賭局》封刀,一以貫之都是如此做法。這種文風和取向,風格非常西化,寫意飄渺,怪誕、象徵、隱喻都成為文體要素,有著最大化的文藝範和西洋格調,最不符合世俗,與最通俗化的影視劇觀眾,必然也是有距離的吧。

不過,我想,是不是改編成電視劇,或者成功與否,對於古龍這位當事人來說,都不再重要了。逝者已矣,再多的名利、再多的熱鬧,都和他無關了。對於喜歡他的人來說,他永遠都在那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2019,3,16,晚,閒談幾句


劉愚愚


根據古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武林外史》在熒屏上不聲不響地播完了。金庸、古龍是新派武俠小說雙峰並峙的大人物,可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古龍飄零一生、短命早死,他雖然擁有大量讀者,但社會輿論對他的認定卻不及金庸的十分之一。這種差別並不僅僅體現在文壇上,他們的作品改編成電視劇後遭遇也不盡相同。金庸的作品,從早期黃日華、翁美玲版的《射鵰英雄傳》,到一兩年前多家電視臺爭映《天龍八部》、《神鵰俠侶》,再到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央視版《笑傲江湖》,或成為武俠劇的經典,或引起巨大的爭議,總能處於輿論的焦點。而根據古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或默默無聞地從熒屏上消失,或遭到觀眾激烈的批評,比如多個版本的《小李飛刀》,比如《絕代雙驕》、《武林外史》。

金庸作品改編的電視劇往往成為造星運動,其實古龍的電視劇一樣有明星當家。《小李飛刀》的主演是焦恩俊、蕭薔、俞飛鴻;《絕代雙驕》則有林志穎、蘇有朋坐鎮,但是他們在劇中的表現總是無人喝彩。問題並非都出在演職人員的陣容上。古龍小說改編電視劇,到底是哪不對勁呢?崔承是焦恩俊版《小李飛刀》的製片人,他在全片拍攝完成後大吃一驚:“沒想到比我預想的還壞得多。”於是只得在後期製作上下工夫,做後期的時間並不比拍攝時間短。崔承認為,金庸以情節帶動小說發展,而古龍著重的是人物內心和意境的刻畫,武打沒招數,用鏡頭表現很困難。比如說,小說裡寫“小李飛刀,例不虛發”,見過小李飛刀的都是死人。把這種神話一般的描寫用鏡頭轉變成一把實實在在的刀,怎麼拍?怎麼能讓古龍迷接受?崔承說這一切太難了,他今後再也不拍古龍的戲了。

有位古龍迷則一腔怨氣:“古龍的電視劇拍不好,是因為導演、編劇、演員都不好,他們都不領會古龍這種邪派高手的精神,動不動把它拍成言情劇。”

可是仔細想一想,古龍的文學手法未必就是電視劇的剋星。古龍小說在情節上的最大特色就是借鑑西方偵探小說的筆法,懸念極強,引人入勝,他成熟的作品奇麗詭異、匪夷所思,而又基本符合邏輯,環環相套,結局出人意料,比如《多情劍客無情劍》、《楚留香》系列、《陸小鳳》系列等等。這樣的小說沒有理由拍不了電視劇。問題在於,以往改編古龍小說的編劇們,對現成的素材視而不見,往往沉溺於多角戀愛不能自拔,甚至還要畫蛇添足把情感問題弄得更復雜。結果古龍筆下那些性格分明的人物無一例外變得婆婆媽媽。

另一個問題是表現人物。古龍的小說人物不像金庸那麼生活化,有時候甚至是造作、不合理的。這在文字閱讀中能帶來意外的快樂,變成影像卻需要費一番周折。其實王家衛的《東邪西毒》已經提供了優秀的範例,這部電影的人物來自金庸,而其中的劇情演進,人物內心、情感、對話,卻基本是古龍式的——其要訣就在於詩意的誇張。當然,這種誇張要根據不同的人物精心設計,最起碼要表現出小李飛刀和沈浪之間的差別。

至於古龍來無影去無蹤的招式,用鏡頭表現應該不成問題,它需要的是一點有想像力的特技效果。其實對一部電視劇而言,特效從來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如果能講好故事,演好人物,觀眾應該不會過度挑剔小李飛刀是否看得見。

古龍生前寂寞,身後淒涼,留下的惟有大批良莠不齊的小說和大量擁戴他的讀者。如果古龍的作品能夠通過優秀的電視劇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那麼上可以告慰這位江湖怪才的在天之靈,下可以達成千千萬萬古龍迷的心願,而對於電視劇自身,也是一種新樣式的探索和突破。


好歌搶先聽


翻開古龍的書看一下,無論陸小鳳,楚留香亦或是沈浪等人,武功智謀過人,心胸寬廣,飛度翩翩!當然,現實中是沒有這樣的人的!但是,我們大家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有一個近似於完美的人,就在我們身邊!那麼他的處境會怎麼樣?我敢說一定不會有多少人接近他!就像古龍的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樣!而金庸的小說,無論再怎麼樣去寫,都離不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句話!看看郭靖黃蓉,再看看蕭峰楊過,無論之前經歷過什麼,最後最終會保家衛國,抵禦外族!而這樣的故事或許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吧!特別是在當今的國際形式之下,南海有菲律賓,東海有日本!都想蠢蠢欲動!這時候就體會了金庸的武俠精神!因此,大多數人會認為金庸的書改編的電視劇要更好一些!


我問你這瓜保熟麼


為什麼古龍的劇都反響平平?

原因可以很複雜,也可以很簡單。

因為,人們可以承認“流氓”有才華,但必然不會推崇他。

王家衛曾說過:“因為古龍是流氓,有才氣的流氓。所以我拍的時候會想,要是古龍去寫這場戲,他會怎麼去寫啊?我喜歡反差,就試著用古龍的口吻來講金庸的故事”。

這部古龍的口吻、金庸的故事,就是《東邪西毒》。

古龍說:“一個人如果沉溺於酒,必定有他傷心的事,而傷心的人必定是多情的人。”

豪飲。多情。

於是。

世上有了醒不了的謝曉峰、醉不倒的李尋歡。

人間有了翩翩人鳳陸小鳳、獨一無二楚留香。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過一個很有意思的說法(以下引號內內容摘自知乎鄭小喬):

"金庸:XX末年,張家村有個李大爺,大爺有個小孫子叫小李子,小李子外出打獵,不小心掉一個坑裡了,沒想到坑裡居然有秘籍!!小李子苦心修煉終成一代大俠。(完)

古龍:大漠 ..風沙..男人武功高強的男人..女人..豔若冰霜的女人..酒..烈酒..唯有沉默(完)"

是的!金庸作品中的人物更符合大眾的期待,平凡的孩子神奇的際遇,各路名師齊上陣,教功夫還送內力,總之一路打怪升級,瞬間神功大成。不僅如此,主角光環滿滿的他們,在人品修為上幾乎沒有任何汙點(韋小寶不算)。即便楊過斷臂難續、無忌年幼孤苦,可除了命運對他們的捉弄,他們本身的人設幾乎完美。

古龍從不去迎合觀眾,去描述那些年少至成名的美好。他筆下的沈浪、傅紅雪身負血海深仇,李尋歡在愛恨之中痛苦,楚留香、陸小鳳看似遊戲人間,實則深情之人自有他的無奈與束縛。

金庸的作品,是讓平凡的人變得偉岸,一步步走向光輝;古龍的作品,是扒開了那些偉岸的人身上的光輝,讓你看他們流著血的平凡。

不僅如此,金庸筆下的大俠,“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國恨家仇的背景下,慷慨澎湃,讓人心潮激盪;然而古龍筆下的大俠,都把柔情留給了最愛的人,他們冷漠疏離傲世獨立,不問正不問邪,只問我心。任爾東西南北風,我自蔚然不動。

顯然,主流價值觀更傾向於前者。

因此,你會看到,古龍的小說拍成劇,要改、要大改,刪掉不能演的、改掉演不出的,改編過後,編劇只能在忠於古龍風格和講一個有意思的故事之間,尷尬地權衡。畢竟,古龍筆下陰鬱壓抑的氛圍,不是人人都欣賞;畢竟讓主角既閃耀人性光輝也暴露人性醜惡,不是人人都接受。

個人認為,金庸的作品都在寫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有頭有尾有始有終,連貫有序,這樣的作品適合拍成電視劇;古龍的作品大多再講某個人某段人生的一件“事”,他不想交代原因,或許沒了也沒個結果,這樣的作品更適合拍成電影。

有人說,古龍的作品多一氣呵成,即便有瑕疵也絕不改,或許改一改,拍出來更好看。

可是,沒機會改了。

因為,古龍本身就是他筆下的浪子。

他愛酒、愛女人,很多酒、很多女人。

他不在乎命是否長久,只看他心是否願意。

所以,他去那個他心中熱愛的世界仗劍馳騁、懲惡揚善去了。

古龍的劇並不是不好。它們是熱愛者心裡的熱愛,卻無法像金庸劇一樣讓所有人愛。

推薦幾部古龍的好看的劇劉德凱版《流星蝴蝶劍》,如果你想感受古龍筆下那強烈醉人的氛圍,就去看它。

《武林外史》,雖然經過很大改編,但是不影響它非常好看。王豔的飛飛很棒,黃海冰的沈浪很浪!

張智堯的《楚留香》、張智霖的《陸小鳳》。

它們播過,它們不火。

可是真正的熱愛,誰管他火與不火?

最後,怎能說反響都一般?秋官的香帥、四爺的蕭十一郎、林志穎張衛健兩版的小魚兒與花無缺,焦恩俊的李尋歡,難道不都曾大熱過?在那一代人心中留下恆久的烙印?


蘇的小福


作為一個古龍迷,這個問題還是要分兩方面來回答。我以例子來說明。

八九十年代,香港拍了一系列古龍劇,1985年的《陸小鳳之鳳舞九天》,萬梓良飾演陸小鳳在當時有不錯的反響,無論是劇情還是演員的演繹,都相當出色,作為一個80後,也是近期才看了這部電視劇,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找一下。

1986年劉松仁主演的《九月鷹飛》1991年的《邊城浪子》,張兆輝和吳岱融主演,吳岱融的傅紅雪是最貼近原著的,演技也是一流。

這些電視劇,對於年輕的朋友來說,確實很陌生,而內地所拍攝的古龍劇,往往因為情節變化太大,太雷人而沒有收到好評。即便是被奉為經典的《武林外史》讀過原著的人對這部電視的評價並不高,而類似於《策馬嘯西風》(改編字古龍小說,算是大雜膾)這一類的電視劇,更是雷中之雷,圖片就不放上來了,太辣眼睛,有興趣的自己查。比如《三少爺的劍》,加入了朱棣奪權的故事,失去了古龍小說的一個特點,不涉及歷史,而焦恩俊版《小李飛刀》中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加的情節太不古龍,雖然我很喜歡焦恩俊的扮相,可是還是欠缺一些古龍味。

內地有一部不怎麼知名的古龍劇,可能也只有資深古龍迷會注意,《凡人楊大頭》,改編字《大人物》,主演吳京,劇情還可以,但總覺得欠缺些什麼,拍古龍小說,最難的就是就是所謂古龍味。事實上,古龍小說最適合拍成電影,70年代邵氏拍了不少古龍電影,無奈年代久遠,除非是鐵桿古龍迷,很少有人會去翻那麼舊的電影。

古龍小說重意境,而意境恰恰是最難拍出來的,讀過古龍大多數作品,想來想去,也只有《絕代雙驕》和《多情劍客無情劍》等少數幾部小說適合拍成電視劇。


又見葉飄零的飄零驛站


古龍的小說比較傳奇,主角的很多經歷,很多見聞都很傳奇,並且有很多是不符合中國電視劇的播出規則的,而這樣的情節如果拍成電視劇很可能被退回,比如楚留香見到石觀音和她的婢女的那種同性之間的愛,肉體的愛和情感的愛,都有;比如陸小鳳裡面宮九的受虐傾向;比如小說中沈璧君是結婚了的,可她還是愛上了蕭十一郎,如果照實拍出來沈璧君就是出軌了;比如白飛飛真的嫁給了快活王和他成親而快活王的確是白飛飛的親爹等等,很多情節即使拍了也不會播出的,小說中可以寫,但是播出卻是另外一回事,古龍的小說中有很多這種情節,並非古龍變態,只是他的人物性格及其生長環境決定的,不能照拍就只能改編,所以每一部古龍的電視劇都與原著相似度極低,也造成了書迷不喜歡的原因。而金庸的小說則是按照歷史寫成,很多事情都插在歷史事件中,讓人更加有代入感,也沒有那麼多不能播出的情節,完全可以照著小說拍電視,比如郭靖楊康的名字,就在靖康之恥之後,也由此而來;比如朱元璋曾經依靠過的明教,在倚天屠龍記中就成了主要描述對象,這些與歷史符合度很高又不過於影響歷史觀價值觀的故事情節拍成電視劇自然也會受到很多人喜歡,原著書粉也會因為還原度高高度讚揚,所以看金庸小說的人看了電視劇也不會不滿意,而看了電視劇的人會更有看小說的興趣,反過來,看了古龍小說的人覺得電視劇完全是瞎扯,而看了電視劇的人又覺得小說不如電視劇美好,過於悲傷,因此造成了古龍電視劇反響並不大的原因之一


大雪滿弓刀


我是一個古龍粉,不愛看金庸,不請自來。

反響都一般……?

首先你需要了解的是,古龍作品被搬上熒幕基本上是最早和最多的,翻拍數量可能也是最多(沒查過)。《小李飛刀》,當年在整個東南亞,歌手開演唱會不唱它的主題歌就可以直接下臺了。

《楚留香》《陸小鳳》《絕代雙驕》哪一個影響力不夠?只能說,在大陸,相比金庸,影響力不足,但也沒有題主說的這麼不堪。

不過在大陸,影響力確實比金庸低一些。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1.大陸因為播金庸劇比較多,大家看的多認可的多不假,但是請不要隨便就說人家古龍的不紅。

2.敘事手法。金庸寫作手法以敘事為主,反轉較少,古龍思路反轉多且寫作手法在當時“比較另類”不符合大眾審美。

3.金庸作品之間有關聯,將大量真實歷史人、物代入小說,給人有連接的代入感。最明顯的是“時間線”,例如《天龍》是北宋,緊接著南宋《射鵰》和《神鵰》,明朝的《倚天》。古龍小說之間大多數沒有太大關聯,且時間、地點人物大多為虛構,人物代入感不強。

4.人物成長。首先看武俠小說男生比女生多吧?而且什麼時候男生看小說多?學生(沒讀過書的看不懂字就別槓了)。學生有個特點,窮(金錢或者事業上暫未證明自己)但懷有志向。金庸主人公大多身世坎坷,逐步走上巔峰,這和廣大勞苦人民通過拼搏走上人生巔峰的理想抱負是一致的,所以易產生共鳴。 然而古龍小說主人公一出來就是滿級,花不完的錢,舉世無雙的武功和智慧,最重要的,世界最美的人都要倒貼。 這分明就是高富帥! 別說以前,現在的窮酸學生和屌絲對高富帥是什麼態度?所以結果一目瞭然。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民工熱血漫那麼多的原因之一。

5.可能還有一點,古龍死的太早了,沒辦法擴大影響力。


葉飛175698837



​/<font>首先,金庸對人物的師承來歷寫得非常清晰。比如郭靖一開始由江南七怪傳授武功,期間偶遇全真教的道士馬鈺學了全真教的氣功,後來遇見丐幫掌門洪七公,一是這小子運氣好,也是黃蓉嘴皮子會說,加之廚藝不錯,所以七公傳給了降龍十七掌的前十幾掌,後來又補全了後幾掌。在桃花島時,老頑童周伯通騙他學了九陰真經、又學了空明拳和雙手互搏。

古龍就不是這樣,比如他寫李尋歡飛刀厲害,但是哪個門派的,誰傳的,怎麼練的,練了多久,都沒說。

另外,金庸的武俠小說建立了一個龐大完整的武俠體系。差不多幾本書看下去,就很清楚武林主要幾大宗派,怎麼開創,代代又有什麼厲害人物。這個和上一點是有聯繫的。對古龍小說還沒做到通覽,不敢肯定,但是就我所知,這個和古龍也不同。

​​
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取材歷史,聯繫歷史,甚至頻繁有歷史人物出鏡,這個寫作特點和我之後要提到的金庸的寫作風格也有關。比如射鵰英雄傳的成吉思汗,更明顯的還有鹿鼎記,很多人說鹿鼎記的暗線就是康熙盛世。在金庸小說中,歷史既是背景,也是情節推動,書中人物親身參與、見證、甚至左右著歷史,或者被歷史做左右,書中人物的人生觀和最終的命運,也和時代緊密聯繫。比如郭靖曾見證過蒙古大軍屠城,這個和他後期“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思想是有緊密關聯的,所以才會有後來的殉城,不得不說,他身處的時代和他的個人際遇決定了他的思想,進而又決定了他的命運。


寫作手法來說,
差別太大,完全不同,古龍當年寫作據說是按行付錢的,結果某種程度上成就了他特殊的文字風格。金庸的手法很有古文底蘊,所以他寫歷史背景的東西不是不犯錯,但是就文字上到底駕重就輕。
嗯,放一段感受一下。‘
/<font>
​很經典,也很多段。
金庸小說比如 天龍八部的第一章叫 青衫磊落險峰行
再比如《神鵰俠侶》
/<font>

​情感表達,
個人感覺,金庸是,雖然也有寫作主旨,比如鹿鼎記很重要的立意是,借韋小寶來反面諷刺官場甚至為人處世之間的虛偽狡詐,某種程度上有點類似“雪隱鷺鷥飛始見, 柳藏鸚鵡語方知。”但是他中間有意無意也會表露出很多人世間的其他情感,比如小玄子和小桂子之間的感情還有放一段倚天屠龍記中心愛的段落。
/<font>
殷離這一段,實在很觸動人心,很顯人生洞見和經歷。但是退一步說,這個洞見,助推了情節(否則張無忌可能還要和殷離在一起),也是作者有意無意的一個情感流露點。
金庸的情感表述,一方面自然要借力於複雜、好看、體系完美的情節,另一方面也會被情節束縛,金庸構造一個完整的體系,就是所謂的“戴著鐐銬跳舞”。架構分明,舞姿動人。/<fo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