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爱憎分明,为原则牺牲仕途

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无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出身官宦家庭,祖父陈洎(jì),官至三司盐铁副使,退休的时候获赠工部侍郎,享受副部长的待遇;父亲陈琪,官至国子博士通判绛州,大致相当于副市长。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陈师道形象

父亲死后,家境衰落,陈师道把可怜的一点儿家资留给弟弟们,自己"净身出户",日子过得非常拮据。朝请郎郭概将大女儿嫁给他,他却无力养家,经常需要岳父接济,有时妻子孩子吃住都在岳父家里。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曾巩画像

但这个穷书生却固执、清高、爱憎分明。元丰四年(1081),曾巩负责编纂五代史,举荐陈师道为属官。陈师道没有功名,需要通过吏部举办的资格考试。当时朝廷以王安石经学取士,而陈师道在政治上抵触王安石变法,就不去参加考试,错过了这次走入仕途,从而改善生活的机会。

闭门觅句,无力照顾妻子儿女

陈师道跟唐朝诗人贾岛一样,爱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坊间流传,陈师道每每有了灵感,就马上跑回家,卧在榻上,细细构思,谓之"吟榻"。他还怕受打扰,讨厌听见声音,紧紧地用被子蒙住头,方能入静。家人知道他这个习惯,就把鸡啊狗啊都撵出去,把婴孩抱到邻居家,直到他慢慢将诗吟成,才敢恢复平常状态。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苦吟图

元丰七年(1084),郭概提点成都府路刑狱,陈师道不得不让妻子带着三个孩子随从岳父入川。因为家里还有老母和妹妹,他本人不能同行,只能眼巴巴地望着他们离开。小儿子尚在襁褓中,被母亲抱在怀里;女儿刚刚束发成儿童,已懂得生离死别,知道要长久离开父亲,便赖在他怀里,不肯起来;大儿子咿咿呀呀刚学会说话,叫一声"爹呀,我要走啦!"陈师道听得心如刀绞,只能感叹老天为何这样不仁慈,让他落到这等悲惨的田地!

不计后果,只为主张胸中正义

元祐二年(1087),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秘书少监傅尧俞等人推荐陈师道担任徐州教授,掌管学校课试等事。有了这份固定的工作,也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陈师道才把老婆孩子从岳父家接到徐州,全家人得以团聚。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苏轼形象

两年后,苏轼因党祸被贬,出知杭州,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陈师道无限感激苏轼的荐引之情,也无限仰慕苏轼的才华,有一种强烈的追随心态。别人仰慕苏轼,是精神上的仰慕,当苏轼失势,都避之不及。唯独陈师道将仰慕转化为实际行动,不顾上司阻拦,托病请假,到南京为苏轼送行。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傅尧俞形象

行为很悲壮,后果很严重,陈师道因为擅离职守,被免去官职,重新回到无业状态。傅尧俞来看望他,跟他谈古人,谈文章,谈得高兴,过了午时,不见午饭端出来。傅尧俞环伺陈家,屋里除了一床一桌,别无它物,当真是一贫如洗,连顿午饭也招待不起。他本来揣了十两金子,准备送给陈师道,又怕被陈师道看俗,几次把手伸进怀里,始终没敢把金子掏出来。

矢志问学,提炼读书心得

尽管生活窘困,吃了上顿没下顿,陈师道仍然矢志问学,每日读书吟诗,笔耕不辍。一天,他一口气将一本书读完,渴望同朋友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而他的知心朋友却都远在别处,音信难通。怅惘之余,写下了四首绝句,其中第四首为: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喜欢读书的人都有一种体验,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读到结尾,往往会有一种意犹未尽、害怕读完的感觉;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交谈,分享读书得到的启示和快乐。陈师道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并精炼概括成两句满含哲理的诗句:"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然而,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好书不知不觉就读完了,知心朋友偏偏不见踪影。陈师道只能自我安慰:人生本来就难得有舒畅愉快之时,何必自寻烦恼呢?

受教苏轼,亦被苏轼连累

元祐六年(1091)八月,苏轼出知颍州,陈师道也调任颍州教授,二人时常见面,互为唱和。苏轼希望收他为弟子,他却说:"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陈师道15岁时,曾拿着文章前去拜谒曾巩,被曾巩收入门下,传授学业。"曾南丰"就是曾巩,陈师道的意思是既然当初拜了曾巩为师,就不再拜别人为师了,委婉地拒绝了苏轼。但苏轼并不以为忤,反而感于他的忠义,继续对他加以指导。陈师道尽管没有学生的名分,也被后人视为"苏门六君子"之一。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苏门六君子

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官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陈师道作为苏轼余党,被罢职回家。此后六年,没有一文钱的收入。脾上的毛病和风疾轮番发作,有时也同时发作,极其痛苦。陈师道曾向好朋友黄庭坚写信说,如果不被饿死、冻死,也会被疾病折磨死。

物极必反,死于固执的持守

中国古代对文人士大夫有很高的道德要求,如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士大夫进行一些适当的道德要求是必要的,但过于强化道德操守,提高标准,可能会物极必反。比如儒家提倡"不食嗟来之食",强调骨气高于脸面,道德高于生存,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真的按照这个原则行事,可能会丢掉自己的性命。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不受嗟来之食故事图

建中靖国元年(1101),陈师道终获起用,除秘书省正字。第二年冬天,天降大雪,极其寒冷,陈师道要在深夜到郊外参加祭祀。正要出门,妻子见其衣衫单薄,便拿来一件棉袄让他穿上。陈师道问:"这是谁的棉袄?"妻子说:"妹夫见你衣衫单薄,今天又是郊祭,才送件棉袄过来。"妻子嘴里的妹夫叫赵挺之,娶了郭概的小女儿,是陈师道的连襟。赵挺之拥护王安石变法,与苏轼、黄庭坚等人结怨甚深。早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就曾数次弹劾苏轼,或者罗织罪名,说他起草的诏书"民以苏止"是"诽谤先帝";或者牵强附会,说他的"辩试馆职策问"大成问题。而苏轼及其追随者亦不甘示弱,对赵挺之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陈师道也鄙薄赵挺之的人品,从不与他来往。听妻子说是赵挺之送来的棉袄,陈师道马上感到受了侮辱,大发雷霆道:"你难道不知道我不穿那家人的衣服吗!"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陈师道形象

一夜风寒,陈师道回家就病倒了,不久即死于家中,年仅49岁。家人无钱置办棺材,朝廷特赐绢二百匹,让往来者买下,才得以将其安葬。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