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为何称赞目不识丁的杜月笙?

潇泊兔


说起民国的大佬,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个人,此人便是称霸上海滩的杜月笙,杜月笙自幼家境贫苦,父母在他小时候去世了,小小年纪的杜月笙,多亏舅舅抚养长大,而杜月笙的一生,也充满了传奇,他目不识丁,却可以得到国学大师章太炎的称赞,杜月笙身上有什么样的传奇经历呢?杜月笙一开始没有那么大的野心,为了能在上海活下去,只能在一家店铺内做小伙计,经过努力奋斗,幸得机缘,杜月笙进入上海黄金荣的公馆工作,杜月笙做事十分细心,为人处事很牢靠,渐渐地就取得黄金荣的信任,而黄金荣有心将其培养成为心腹,有往上爬的机会,杜月笙肯定牢牢抓住,在黄金荣的授意之下,开始负责管理赌场生意。

后来杜月笙越做越大,已经在法租界做起了生意,在当时的上海,几乎垄断了某个领域,挣了一大笔钱,杜月笙属于黑道,坏事自然也做了不少,曾经还帮过蒋介石镇压工人运动。杜月笙走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路子,在我们的印象中,黑帮大佬的形象,应该是像影视剧中纹身大金链子的黑社会大哥形象,但杜月笙不是,他不是常见武夫式大佬,身上带有一些儒生气,处事长袖善舞,黑道白道都吃的开。杜月笙从小没什么文化,被人说目不识丁也不过分,但他这个人能力大,势力范围覆盖全上海,不夸张的说,是上海名副其实的地下皇帝,他不仅和晚年遗老、军界、政治家等关系密切,和文化圈的人,来往也十分密切,尤其是被人称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也是他的座上客之一,两人还是朋友。

有关章太炎的成就,我们在这里就不多加赘述了,胡适曾经如此评价他,说章太炎的古文学,是近五十年来第一作家。了解民国历史的人,都应该知道胡适的话有多么权威。按理来说,章太炎这样的知识分子,应该和杜月笙这样的黑道大佬处不到一块去,可他们就是成了朋友,不仅如此,章太炎还为杜月笙取了几个文雅的名字,给杜家祠堂写了几千字的文章,对杜月笙可以说非常好了。自古有文人孤傲的说法,中国的读书人对骨气、气节之类的东西看的特别重,有时宁愿饿死,都不肯吃嗟来之食。那么杜月笙与章太炎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其实这就要说到杜月笙的为人处事了,混迹上海滩的人都知道,黄金荣贪财,杜月笙则会做人。原本两人是没什么交往的,杜月笙有自己的生意圈子,章太炎也常年混进文学圈,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因为一件事情开始往来。

当时章太炎的侄子在法租界犯事,章太炎有心去解救,奈何自己只是个文人,没什么政治资源,他听说杜月笙人脉广,也善结缘,乐意帮助人,于是章太炎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给杜月笙写了一封信,结果得到杜月笙的回应,他不仅帮章太炎的侄子解决了问题,甚至还跑去苏州亲自上门拜访章太炎,从这可以看出,杜月笙是多么会做人,原本是章太炎求他办事,就算要上门,也应该是章太炎才对,杜月笙不仅帮人办事还上门拜访,几乎给足了章太炎面子。两人在章家相谈甚欢,杜月笙看见章太炎生活拮据,临走时还在茶杯下放了两千块钱,一方面帮助章太炎改善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落文人的自尊,也是这个行为,让章太炎对杜月笙好感大增,也愿意结交这么个朋友,杜月笙对章太炎如此厚待,他肯定也要投桃报李。

于是就有了上面所说的改名字,写家谱的事情,杜月笙原名杜月生,虽读音相同,但从字面上来看,自然是前者为佳,章太炎通古博今,于是建议他把生改为笙,笙字出自于“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就加了一个竹字头,杜月笙的名字立即变得高雅起来,除此之外,章太炎还为他做了件重要的事,就是写杜家家谱。当年杜月笙从高桥出来时,就在心里暗暗发誓过,自己混不出头坚决不回去。如今杜月笙衣锦还乡,成为上海滩叱咤风云的大佬,他回家第一件事,便是请人修缮杜家祠堂。1931年6月,杜家祠堂落成典礼在上海引起轰动,几万人的仪仗队风光万丈,社会各界名流高层齐聚一堂,章太炎本人亲自撰写《高桥杜氏祠堂记》,就连蒋介石也送了东西,家谱中写杜氏应追溯到尧舜时期,后来周天子分封杜氏……

杜月笙不仅和章太炎的关系好,其实和民国文学圈的人都不错,比如杨度曾经为他当过幕僚,与章士钊关系匪浅,在一众文人好友之中,杜月笙也不似五大三粗的大佬,穿着长衫时,宛若一个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在杜月笙的苦练之下,写的一手好毛笔字,如果你不了解的话,根本想不出来,这是一个从来没读过书的人,可以写出来的字。杜月笙有句名言,说刀切豆腐两面光,大体意思是说,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家的利益都要照顾到,不可以独占。杜月笙接触的人大多是三教九流,这些人最注重个人利益,然而拼起来也是最卖命的,很多人其实跟杜月笙没关系,但经过接触之后,基本都和他成为朋友。例如说王亚樵,王亚樵身份不简单,他是斧头帮的帮助,经常帮人暗杀政治家,他的武器是一把斧头,斧头帮的名号就是从这起来的,现代周星驰有部电影还借用这个梗。

王亚樵是典型的拿钱办事的人,曾经帮人暗杀过汪精卫、蒋介石、以及诸多日本高层,王亚樵的地盘在上海,自然与杜月笙产生交集,开始时两人关系不睦,因为上海轮船招商事件。身边人一直劝说杜月笙干掉王亚樵,可杜月笙却认为不妥,王亚樵身后有一大帮亡命徒,若是杀死王亚樵,等于跟这些人结仇,那么今后所面临的,是无穷无尽的追杀,即使杜月笙势力大,防得了一时,可防不了一世。杜月笙本人的意思,是与王亚樵结交,让出部分利益,以此来结交王亚樵这个朋友。于是杜月笙派人将王亚樵约出来,他来的时候带了一大帮人,而杜月笙只带了黄金荣和张啸林,一方面让王亚樵占据主动,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绝没有武力威胁的意思,就这样两人握手言和。

除了章太炎、王亚樵,还有许多人和杜月笙成为朋友,个人感觉杜月笙把中国人的精髓理念贯彻的非常好,万事以和为贵,有利益大家一起分享,不必要自己享受。以至于任何有名气的人到了上海,多多少少少都会跟杜月笙扯上关系,杜月笙十分讲义气,身边朋友有经济紧张的,大多都会接济一些,并且他与戴笠、张学良等人关系都很好,杜月笙的面子非常大。其实与章太炎相交,也来源于政治需要,杜月笙虽然有权势,但苦于小混混出身,加上没什么文化,无法挤入社会名流,这时章太炎有求于他,等于两个人做了交易,他帮章太炎摆平麻烦,章太炎帮他扬名,这是双赢。

《章太炎传》许寿裳

《杜月笙大传》杨帆


木剑温不胜


上海滩“三百年帮会第一人”杜月笙的传奇故事很多,他走了很多不寻常的路子,其中有一点就是,他并不是我们常见的赳赳武夫式的青帮头目,他有的是长袖善舞和潇洒出尘的风致。

杜月笙出身贫寒,没有文化,被很多人说是目不识丁也不算夸张了,不过他却把人生的三碗面:情面,体面和场面都吃得极开。他从一个卖水果的成了上海滩土皇帝后,结交的人无数,圈子也涉及很广。他不仅和清朝遗老,黑白道,军政界关系不错,他还和一些文化圈里的人交往密切,成了朋友,其中国学大师章太炎就是他的座上客。

关于章太炎的学术我们就不用再讨论了吧,胡适都给过他这样的评价:“章太炎的古文学是五十年来的第一作家,这是无可疑的。”

章太炎和杜月笙是朋友,他不仅给杜月笙改了个儒雅的名字,还给杜家祠堂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对杜月笙可谓是很好了。可是问题也就来了。文化圈的人素来孤傲,这样一个国学大师为何会和杜月笙来往了?其实还是江湖中的那句话吧:“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一,杜月笙出手帮了章太炎,有了交往。

本来两个人是没有什么交往的,章太炎也有着文人的孤傲,可是有一次他的侄儿在法租界出事了,虽然章太炎有着满腹的才华,可是在法租界里,他只是一个无钱无势的书生罢了。听说土皇帝杜月笙人缘广,爱帮人,就试着写了一封信给他,却得到了杜月笙的积极回应。

杜月笙不仅帮着章太炎的侄儿解决了问题,还亲自到苏州拜访章太炎,两人交谈甚欢。杜月笙走的时候还悄悄将一张两千银元的钱庄庄票放在一个茶杯下,既给了钱又给了面子,这一行为让章太炎觉得杜月笙真的是世人所说的重礼节和讲义气了,决定交往这个人。

只能说会做人的杜月笙很会走不寻常的路子了,他给别人帮了忙,还能跑上门嘘寒问暖,怎么会不打动人了?国学大师章太炎此后成了他的座上客,不仅指点没有文化的他写字,还给他改名写家谱了。

二,章太炎给杜月笙改名,写家谱。<strong>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章太炎给他改成了杜月笙,名字来源于《周礼•太司乐疏》的句子:“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就这么稍作修改加了个竹字头,却成了一个高雅的名字。除了修改名字,章太炎给杜月笙做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写家谱。

杜月笙当初从高桥出来的时候就暗暗发过誓,混得不好不回去。如今的他成了叱咤风云的青帮头马,那自然就得风风光光回去了。他回去后做了一件大事情,那就是大修杜家祠堂。

1931年6月10日,杜家祠堂的落成典礼轰动上海滩,几万人的仪仗队,社会各界名流都来了,蒋介石送了《孝思不匮》,而章太炎更是亲自写了《高桥杜氏祠堂记》,把杜家追根朔底,直接追到了尧舜时期:杜之先出帝尧。夏时有刘累,及周封于杜......

三,杜月笙广交文人,写得一手好字。

最后我想说一点就是杜月笙其实不仅仅是和章太炎关系不错,他和其他很多文人也关系匪浅了。例如他曾经招名士杨度为幕僚,和“民国两章”中的另外一章章士钊也交往密切了。

在这样强大的文化氛围中,杜月笙也不似其他五大三粗的青帮头目了,他穿着长衫,一副文质彬彬的模样。杜月笙也在这些高人的指点下,练就了一手好字,一般人看他的字,压根就想不到这个人的文化其实不高了。

只能说,杜月笙走的还真的不是寻常人的路子,也注定是上海滩的一个传奇人物了。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湘西小木鱼


因为杜月笙这个人太会做人了。

杜月笙有句话,叫刀切豆腐两面光,就是做任何事情,都能够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看看杜月笙接触的那些人,三教九流,不少跟杜月笙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甚至有利益利突,但最终都跟杜月笙成为了朋友。

比如王亚樵。

王亚樵是斧头帮帮主,暗杀政治的大哥大,看谁不顺眼,就要拿斧头砍人,曾经刺杀过蒋介石、汪精卫、日本大将等人。可以说,没有他不敢杀的人,只存在他想不想杀你。

而王亚樵在上海混,自然跟杜月笙产生了交集乃至冲突。

当年,王亚樵因为上海轮船招商的事跟杜月笙起冲突。张啸林建议找机会杀掉王亚樵。但杜月笙觉得此计不行,因为王亚樵手下众多,而且都是亡命之徒,要是杀了他,就等于跟数百人结仇。杜月笙的意见是退一步,让出一些利益,然后结交王亚樵这个朋友。

讲数的时候,王亚樵带着一帮兄弟来,杜月笙就只是跟张啸林还有黄金荣来了,其实就透露出一个意思,他跟王亚樵不比狠,不比人数,只比大家的面子。

这样,两方握手言和。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人跟杜月笙成为了朋友,任何人到了上海滩,只要有点名气的,杜月笙都给予帮助甚至接济,什么戴笠、张学良等等。那杜月笙的面子当然越来越大。

说一下章太炎,此人是学术界的泰斗,他是怎么认识杜月笙的呢?就是平事。

章太炎的侄子在英租界出了事,章太炎虽然是大师,连梁启超都瞧不起,但大师也有短板,社会上的事搞不掂,最后找到了杜月笙。

杜月笙没提任何条件,就帮章太炎把这事给平了。平了之后,还专程上门拜访章太炎。这当然让章太炎感到十足有面子。

要没前面帮忙这事,杜月笙就是拿着银票上门,人家也未必理。但帮了忙,还来送礼这就不一样了。

二来,杜月笙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他对文化人很尊敬,对章太炎也很客气,两者之间,一个是文化人,一个是江湖人,但骨子里很对味,就此成为了朋友。

章太炎就此成了杜月笙这个江湖皇帝的国师,替杜月笙找祖宗,往上找到了北宋名臣杜衍。等于用文化给杜月笙装点门面,替杜月笙修祖谱,还帮杜月生改成了杜月笙。

杜月笙修祠堂,章太炎专门写文章《高桥杜氏祠堂记》,里面把杜月笙夸上天了。

其实无它,关系处好了,什么事都不是事。


脑洞历史观


唐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有云:“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说明文化人自有其文化人的圈子。一个文盲,想进入文化的圈子是很难的,因为人家根本不带你玩。在中国社会里,各种圈子内的壁垒森严,想必大家都深有体会。好,下面由“剑雄品评”来说说,国学大师章太炎,与上海滩大亨杜月笙跨界的因缘际会。

章太炎何许人也?浙江余抗人,晚清著名的国学大师、思想家、学者,著作等身、鸿篇恣肆。他在政界也很有名气。其所持的立场臧否,由历史去评说,但脾气不好、胆气十足属不争的事实,遂被时称为“章疯子”。

章先生无疑是民国大师级的人物,对历史、哲学、政冶、教育、医学等领域,均有很独到的见解。又是刘子骏的私淑弟子。他的门生众多,北京大学里不少著名的教授、学者,都曾投于他的门下,如胡适、钱玄同、鲁迅、黄侃、沈兼士等人。这些人大部份是民国时代堪称鼎鼎大名的专家、教授,他们的文化底蕴、冶学水平、为人师表、爱国情怀,可不是当今的某些专家、教授可以比肩的。

接着说章先生的脾气。光绪21年,在同属”维新派”阵营的情况下,章太炎发文批判梁启超等人,“一边反清、一边勤王”的投机主义,宣布与满清割辫以绝,并脱离维新派。还曾骂过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满汉不分,君民同治”的荒谬。章氏极度排满的立场,与维新派对满清既用又打的手段是格格不入的。实际上,维新派这么做,是利用光绪帝和维新主张,有让自己走到民国政冶前台的目的。

孙文当选临时大总统时,曾聘章氏为总统府枢密顾问。章与孙意见不合,虽到职,不久返沪不任。章氏与孙文、黄兴等同盟会领导人在日后地交往中也多有龃龉。如在建都南京、还是北京等等问题上,均意见不一,说到怒处,章氏甚至主张解散同盟会。

于是,章又将反清救国的希望,放在了袁世凯的身上,并出任了袁氏总统府高等顾问,及东三省筹边使。袁世凯虽出身行伍军中,但对文人还是挺尊重的。后来,章发现又所托非人,遂开始骂袁,遭袁软禁。章毫无惧色,大骂,“不死于反清革命,倒死于民国始建,还有什么话可说?”袁手下的梁士诒、赵秉钧欲捏造证据,致章于死地,被袁所否决。到了民国五年,袁身故后,章氏才被释放。

有一点需要说明,章氏在被软禁期间,袁氏还是比较尊重他的。袁氏每天为其列支2块大洋的伙食费。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都够吃好几天丰盛无比的大餐了,合成一天2块大洋,是什么概念?可章氏对饮食确实没什么追求,给他吃啥他就吃啥。软禁期间,看守们偶然发现,一顿几十个好菜端上席,章只吃离他近的菜,却从不吃离他远的菜。于是,就试着将蔬菜、咸货等普通菜品挪到他的旁边,好么,离得稍远点的山珍海味,硬是“懒”得一筷未沾。

这个发现,让看守们高兴至极,食堂全都不去了,大家到点情愿饿着肚子,耐心地等章氏吃完饭,把完好的山珍海味移到别处,大伙再一起吃掉。从此,看守们唯一的新年愿望,就是祈祷多关章太炎几天。真是天天赛似过年哈。即便后来章氏知道了,也懒得向袁世凯举报。只可怜,袁大总统每天的2块大洋,全给招待了章太炎的看守们了。



发现没有,北洋时代虽乱,总统换得比那一朝都勤,但无论㖿个总统上台,对文人或政治对手都还是挺宽容的。后来,孙文和黄兴以“宋教仁被刺案“为由,发动了讨伐袁世凯的运动,上文说了孙、黄与章也不合,故袁、孙、黄,这一次同时被骂。章氏骂得大意是“这次反袁是对的,但这两个人不行”。

下面再来说说杜先生。杜月笙,少年时因生活所迫,从浦东高桥出来,到上海滩去混社会,绰号“水果月生”,削得一手好梨皮。后来成为上海滩黑社会三大亨中的老大。文化程度很低,几乎目不识丁。杜月笙后来混得飞黄腾达的情况,大家都很了解,就不多说了。

这两把勺能搅到一个锅里么?对,不仅能搅在一起,而且还搅成了亦师亦友之交。听说杜先生写得一手好小楷,秒杀了大部分的人,这也是章先生手把手教出来的。老天,这得是什么样的关系,又得花多少功夫去指点杜氏呀?关键是杜是目不识丁啊。怪不得,国学名宿章太炎对杜月笙很是称许,如此也就不奇怪了。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名字老土,在结识章太炎后,章氏旁征博引,为其改名为杜镛,号月笙。语出《周礼·太司乐疏》,以西方之乐为镛,以东方之乐为笙,更有“月月笙歌、钟鸣鼎食”之吉意。章太炎不愧为国学大师,只加个“竹”字头,便化腐朽为神奇,很好地贴合了杜月笙切割过去,欲进入上流社会“隐秘”的期望。

为什么说杜氏的期望是“隐秘”的呢?先看杜先生的穿着,他平时非长衫不穿,而且每一个扣子,都系得紧紧的。长衫,在民国,百姓、苦力是不许穿的,即便是硬要穿,也是沐猴而冠招人耻笑,这是一种在“衣着”上的阶层壁垒。杜氏坚持穿长衫,而不穿流氓寻常穿的“短打”衣衫,就是通过外在的打扮,将自己想象成文化人;系扣紧而又紧,则表达了一种急于与现状切割,进入文化人阶层的潜意识的表现。

杜氏这种穿长衫的心态,表达在心理学上,学名叫“禁果效应”,它是人类的一种越得不到,就越想得到的曲折潜意识的表现。即便是暂时得不到的,也要用衣著等表象,与自己所鄙视的同类先行分开。鲁迅的笔下,在咸亨酒店里,孔乙已是唯一个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人。混得很落魄的孔乙己,用了一件长衫,便可勉强捍卫住自己文化人的尊严。

从社会结构上说,儒家文化礼制主导下的等级序列中,“天地君亲师”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在古代,君是天子,天子以半人半仙的姿态,来联结天地和人间的联系。所以,天子不算是世俗的之人,是奉天承运俗世的领袖。而“师”是文化人中的精华和代表,是授业解惑、引领其他人进入仕绅阶层的核心。所以,“师”作为仕绅阶层的代表理所应当。

在封建社会的汉唐宋,士绅阶层是可以与皇帝“合而治国”的。这样算来在礼制中,“文化人”的地位,是仅次于血亲长辈的排序。再加上科举考试的设置,通过科考的书生,能跻身于士绅阶层即官僚阶层之中。还有一个,欲当皇帝,除可以凭血缘继承以外,其他人只有起兵造反一途,而这种成本是普通人根本付不起的。所以在和平年代狂热追求“官本位”,是国人是跻身于上流社会合乎逻辑的可行途径。由此全社会爱屋及乌的极为尊重文化人,也是很自然的事。

杜氏所厕身的黑社会,在古代属于帮派会众,且是一种无政冶意识、打打杀杀,最原始的帮派形式,远不如天地会、同盟会等偏政冶色彩的组织来得高端。所以,杜先生在上海滩里,虽手眼通天、为所欲为,且已至上海滩青帮的顶层。

但他还是极想洗白上岸,进入官员阶层的行列。这种”隐秘“的心思,岂堪与外人道哉?这种格局,象黄金荣、张啸林等粗人莽夫也是看不懂的。至于,杜月笙闻人称其“杜先生”便欣喜不已,与孔乙己偷书被打七晕八素,尤自强辩“窃书不算偷”的自欺,看似相差殊异,实则殊途同归,不过在表现形式有较大的不同而已。

事实证明,在“四一二事件”中,充当蒋介石在上海的急先锋之后,南京政府终给予杜月笙,陆海空总司令部顾问、军委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之职。虽然都是一些虚职,但对仅混迹上海滩打打杀杀的杜氏,已是相当的不容易了。同时,这也是杜氏追求洗白上岸,进入政府官员行列“隐秘”期望的一次终极释放。杜氏长袖善舞,上下通吃。对政府高层、政客军阀、社会名流、工商巨子,无不执礼恭谨、倾心相交,或义结金兰、或收为门徒、或月奉规银、或与人销事。与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戴笠等军政高层结交,更是不遗余力、竭尽所能。

再回来说章、杜之交,那么,身处两个圈子的章、杜,是如何跨界走到了一起的呢?说来凑巧,恰逢晚年的章太炎,踞苏州而潜心治学。其侄在上海的法租界,和某商人闹起了纠纷。这商人背景有点好,其侄始终搞不定,遂向已退出政坛的章太炎求助。如果章太炎还在政坛,或性情少点鲠介耿直,或得罪的要人、领导少点,想必是决不会去求助,在文化人看来,“夏虫不与言冰”的黑社会大亨杜月笙。

可见,章氏也是被逼无奈。又风闻杜月笙为人不错,实力很强。故虽跟杜氏不熟,不得不拋下文人斯文,给杜氏写了封信,请杜氏或可施以援手,杜氏接信后异常高兴。久仰文政两界赫赫有名的章氏来信请援,自然机会难得。遂立即吩咐手下,去解决章氏之侄的纠纷,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事后,杜氏借机亲往苏州,向章太炎通报此事处理结果。双方竟抚手相谈甚欢。临走时,杜月笙还不忘将2千元的银票,悄悄压在茶杯之下(这可以是性情,也可以是用心,待到性情和用心合二为一,手到情至、运之无痕之时,你就是杜月笙)。送客回转,章太炎见之颇为感动。后来,得知章太炎冶学清贫收入不多,杜月笙还每月偷偷通过别人转交的方式,来接济章太炎的生活用度。章太炎知道后,背后对杜月笙就更生好感。于是,自然要急于要投桃报李,让杜门经“修家谱”的文化手段加持,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

据章太炎了解,杜氏先祖由浙江海宁迁徙至上海,由此“考证”出“杜之先出于帝尧”,“直系祖先为山阴杜衍”,一下子让血统贫寒的杜门跻身于贵冑名流之列。而且,民国大伽章太炎对考证结果的背书,又等于在这张巨额支票上,盖上“中央银行”的重戳。积压在杜月笙心底的隐秘的期望,由此得到了一定的释放。杜氏闻后,乐不可支,真是“千金难买我喜欢”。以后,在真正的王公贵族之前,杜氏再也没有发自内心低人一头的怵感。人是需要文化来支撑的,家族亦是。

回想起来,此事之玉成,当与杜先生的为人处事的实践,和对人世至理的透彻理解不无关系。杜先生曾有很多处世箴言流传于后世,这些看似白话的真言,却是杜先生从上海滩一路杀出来,带着血迹的人生总结。“剑雄品评”挑了十条罗列于后,以便读者朋友品鉴。这些离今近百年的行事铁律,即便到了今天,也还是很有用的。不过,为人与做事异构同源,都需要禀赋加努力的双管齐下,否则,即使对该十条倒背如流也对修炼人性毫无用处。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2.花一文钱,要收到十分钱的效果,这才是花钱的能手。3.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4.做人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5.我是个中国百姓,碍于国家的民族主义,恕难从命(日占上海期间,日本人想以做大生意来拉扰杜氏,诱其做汉奸,杜氏在出走香港前,掷地有声地回绝了倭寇的劝言)

6.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7.锦上添花的事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8.做人不能当刺猬,能不结仇就不结谁都不跟谁过一辈子。9.如果日本人利用租界来打中国人,我杜月笙要在两个小时内把租界全部毁灭。10.每个人都有床头金尽的时候。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剑雄品评文史经济


杜月笙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杜月笙其实从小是个很可怜的人,早早的父母就去世了,有舅舅把他养大。

之后又在一家小店里做伙计,后来机缘巧合,杜月笙进入了上海黄金荣的公馆。慢慢的读学生得到了黄金荣的信任,开始负责管理黄金荣的赌场。

后来杜月笙开始在法租界贩卖鸦片,几乎垄断了贩毒界的鸦片生意,挣了不少钱。

杜月笙也做了很多坏事,想想吧,在黑道上混,能不做坏事吗?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杜月笙设计活埋了上海工人运动领袖,镇压了这次运动,也因为这件事获得了蒋介石的支持。

杜月笙在法租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肮脏的生意也是越干越大。但他也帮过共产党,他为共产党筹集过大量物资和一些军需用品。上海沦陷后,杜月笙拒绝了日本人的拉拢,从内心杜月笙是不愿意给日本人做事的。

解放前期,杜月笙得罪了蒋氏集团无法退居台湾,最后决定前往香港,后来在香港病逝,终年63岁。

杜月笙从小在底层打拼,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上海最大黑帮的帮主。他本人头脑机灵,善于玩弄权术。虽然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坏事,但是也做过救助灾民公益慈善的事。


追记历史


杜月笙称得上是屌丝逆袭的典范,他曾经是黑帮老大。


他一生的坎坷经历以及他充满的传奇故事色彩,被很多人铭记,至今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津津乐道的佳话,但是无论是历史学者还是当代的评论家对他褒贬不一,有的人称他八面玲珑,而有的人又称他虽然做着坏事,但却有着坏人的道义原则。


首先杜月笙出生于1888年,在1951年在上海去世,他一生当中经历的坎坷使得他对于人情世故有着更为敏锐的洞察力。


从1902年进入青帮,并且在整个法租界运营赌场混得风生水起,直到1925年成立了自己的三鑫公司以后,完全垄断了整个法租界的鸦片交易事业,他和黄金荣张啸林又组织了中华共进会,也称得上是在整个上海滩有头有脸。


他的公司在鸦片贩卖和运营事业上可以说是做到了无出其右的地步。他也通过自己鸦片事业,为自己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并且在1925年他又同时担任了商会的联合主席,在当时他和下野的黎元洪有着良好的交情和关系,并且黎元洪对他称赞有加。


而他所结交的名门望族也绝对不是仅有黎元洪一个人,他的杜家祠堂建立以后,来为他剪彩的也绝对都是大人物,无论是蒋介石还是孔祥熙他都混得很熟。

而杜月笙有一个特点,就是他十分注重情谊,有时候金钱在他的眼里都没有情义重要,因为他始终认为多个朋友多条路多的并不是求生之路,更是聚集钱财的道路。


他有一句至理名言: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这样为人豪爽并且十分仗义的性格特点,使得他在整个上海的高档贵族朋友圈儿混的顺风顺水。例如他曾经在赌场里面叱咤风云和戴笠结成了生死兄弟,并且和各路友人军阀以及政府官员都能够相处得十分融洽。


章太炎是名噪一时的大文豪,他的侄子当时与人发生纠纷,章太炎一介书生毫无应对之策,无可奈何之下便写信给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够从中斡旋,帮助一下自己的这个侄子。


杜月笙极为敬重文人,收到章太炎的来信之后,不仅仅顺利解决了这件事情,还亲自登门拜访找章太炎。杜月笙此举让章太炎极为感动,这原本应是章太炎登上拜访才对,没想到最后却阴阳颠倒。


两人见面之后,相谈甚欢,章太炎给杜月笙起了一个新的名字---杜镛,号月笙。不仅如此,杜月笙在离别的时候还偷偷的将二千银票放在了茶几下面。文人最爱面子,倘若杜月笙当面给章太炎这些钱,对于章太炎而言绝对是侮辱,杜月笙此举更是让章太炎极为欢喜,二人也成为了知心好友。


那么之所以仍然有着很多民族英雄,甚至是学术界的名流,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就是因为杜月笙并非一无是处,他在当时也是对整个社会民生所做出了贡献,所以功过参半,自然而然,评价也就有所不同。


他在1931年整个中国洪水肆虐之时,他带头募集捐款,向整个受灾地区捐款达到几十亿。


并且在整个的抗日战争期间,他购买的抗日国债在上海滩首屈一指,并且大量的资金的捐助又帮助整个战争,安置了很多流民,并且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儿来发起各种战争援助协会,亲自出台担任一把手,这也称得上是拥有着一腔爱国热情,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做到身先士卒。


他与八路军的故事,不仅仅是在412事件中成为屠刀,被人利用,他还在1937年的10月份,像整个山西北部的抗战,八路军捐献了许多防毒面具来应对生物和化学武器的侵扰。



所以无论从跌宕起伏的人生还是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佬和黑帮大佬来看,杜月笙都称得上是一代枭雄,而又从散尽家财来倾囊捐助抗战,我们又对他有着极高的评价,所以章太炎就是能够看准杜月笙的为人以及他做人做事仗义直言的性格特点,才能对他拥有极高的评价。


历史总探长


章炳麟是文化界中的革命家,又是革命党中的文化家,然则人称“章疯子”,因心中自有一杆称量天下人心的秤,所以颇显愤世嫉俗。

光绪皇帝被他骂成了“小丑”。

康有为过寿,章炳麟送了一副对联:“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康有为气得说不出话来。

袁世凯称帝,章炳麟用袁给的二等勋章当折扇的吊坠,然后在总统府闹了一通,又骂袁“非惟民国之叛逆,亦且清室之罪人”,袁再生气,也没动他分毫。

当然,章炳麟还骂过孙先生......他之所以退出同盟会,便是因为和孙先生不和。

可是,骂人骂出了高度的章炳麟“章疯子”,却对一个出身江湖又目不识丁的杜月笙赞叹有加,颇让人费解。

难道杜月笙之为人为事,比之康、袁、孙等人还要更高一筹不成?

杜月笙和黄金荣、张啸林曾在上海纵横一时,可时人对他们三人的评价却不一,黄金荣被评爱财,张啸林被评善打,杜月笙则被评会做人。

杜月笙会做人,几乎成了那个时代所有人的共识。

他出身于社会的最底层,3岁死了娘,5岁死了爹,8岁和他相依为命的继母不知所踪,从此寄人篱下。

他流落到上海,辛苦打拼,却又拼命挥霍纵欲,一度命悬一线,好在被姑母一顿乱救给救活了过来,随后又经青帮“爷叔”黄振亿介绍入了黄金荣公馆谋事,这才得以迅速崛起。

但是,他的崛起也离不开黄、赌、毒这三样,只是他到底心中装着更广阔的理想,所以才会在崛起之后不断地洗白自己,想要脱离江湖而跃入庙堂之中,为此理想,他大抵做了三件事——

一是尽量放弃黑道生意,然后将手伸到合法的生意当中,如金融行业。

二是多行善事,为国出力,换一个好名声。

三是结交军、政、文化等各界名人,为自己织一张几乎覆盖了社会所有行业领域的“人情网”。

杜月笙很会捞钱,但实际上他更会花钱,他曾经说过:“别人存钱,我存交情。”用钱来换别人的交情,对于杜月笙而言绝对是一笔物超所值的买卖。

当然,杜月笙用钱打通了交情,却用真心诚意来维持交情,他这个人很简单,要么不和你做朋友,要么便真心地和你做朋友,这是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是这么多人推崇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所以,上到总统黎元洪,下到深陷泥淖的“小瘪三”戴笠,他都能够诚心诚意地结交。

黎元洪为酬杜月笙招待庇护之恩,让秘书长送了他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消毒城南五尺天。”

戴笠也一生记着杜月笙急人之所急的“一饭之恩”。

章炳麟作为文化界的名人,又是和“孙黄”一辈的革命家,虽仕途不如意,可地位仍然尊崇,对于结交章炳麟,杜月笙可谓思之已久,只是囿于没有门路罢了。

但是,让杜月笙没想到的是,章炳麟却自己主动“送上门”来了。

章炳麟有一个侄儿住在上海法租界,后来和人发生了纠纷,一时解决不了,又惧于对方的身份背景,所以便想到了章炳麟。

放在别的地方,章炳麟说句话,可能谁都会卖他几分面子,可是发生在上海,又在租借当中,章的手便伸不进去了,怎么办呢?他突然想到了此时已在江湖上声名鹤起的杜月笙,于是写了一封书信给杜,让他出面帮个忙。

杜月笙收到章的信,简直如获至宝,在帮章炳麟的侄儿解决了麻烦之后,他还趁机以此为突破口,亲去苏州拜访章炳麟,一番交谈下来,章炳麟发现杜月笙为人坦荡真诚,一身长衫,又文雅有礼,对杜月笙的观感顿时为之一变,章、杜由此结交。

此后,章炳麟每遇到经济上的困难,杜月笙便总会适时地送钱过去,章也知杜的为人,所以毫不客套地手下,可见章、杜交情之深。

杜月笙送钱,却又没有铜臭味,真诚坦荡,这是章炳麟称赞杜月笙的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章炳麟之所以如此推崇杜月笙,还在乎于杜月笙的气节。

1932年1月28日,日本为了侵占上海这个经济之都,从而企图控制国民政府的经济命脉,突然袭击了驻守沪上的蔡廷锴第十九路军,挑起了“一二八淞沪抗战”。

当时,日本为了能够尽快攻占上海,还制定了一个计划,派一部分日军借到法租界,绕到蔡廷锴的右后侧,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杜月笙获知此事后,迅速将消息告诉了蔡廷锴和吴铁城,然后为了争取在日本实施计划之前破坏他们的计划,又出面组织了各国领事开会商讨此事,当各国领事默许日本人借道时,他拍案而起:“好,东洋兵可以进租界、住租界、利用租界打中国人。你们尽管通过这个议案,不过,我杜月笙要说一句话:只要议案通过,我请日本军队尽量的开来,外国朋友一个也不要走我杜月笙要在两个钟头以内,将租界全部毁灭!我们大家一道死在这里!”

这话说得够狠,可是却没人怀疑他能不能办到,所以,日本借道法租界之事只能不了了之。

杜月笙以一人破日本之阴谋,可谓壮哉,章炳麟闻之,岂能不赞叹?

1937年杜月笙再行一壮举,屡拒日本人三千万的收买,在日本特务眼皮底下逃离上海,摆脱日本人的控制,随后倾尽家资为国出力。

只可惜,此时章炳麟已逝,不然肯定又是一顿猛夸。

总之,杜月笙的为人和气节,为人所敬,所以才能得待人苛刻的章炳麟的称赞。


吾与吾国


章太炎对杜月笙的确是大加称赞的,杜月笙出身贫困家庭,自小目不识丁,但杜月笙却会识人,说实话,民国时期,能够与杜月笙交恶的中国大人物却是没几个。

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这三个人也就是当时的青帮三巨头,其中,杜月笙识人,黄金荣识才,张啸林却是在军队里有些人脉。

杜月笙的识人,表现在许多方面,尽管当时的杜月笙已经是上海一手遮天的人物,但杜月笙却是从未在待人接物上落下个传统黑帮大佬该有的恶俗形象。杜月笙经常是一袭长衫,文质彬彬,完全看不出黑帮大佬那种视财如命,视人命如无物的样子。

杜月笙虽然是文质彬彬的,但怎么说他杜月笙都是没什么文化的人。

反观章太炎,章太炎可不是个普通人,章太炎有才,但也爱瞧不起人,尤其是一些文化程度低的人,更是为章太炎所不齿,但就是这样的章太炎,竟然能够夸赞杜月笙。

为何章太炎会夸赞目不识丁的杜月笙呢?俗话说,拿人家嘴短,吃人家手短,章太炎其实也曾经受过杜月笙的恩惠。

章太炎尽管再有才,也不过一介书生,而杜月笙却是实际上的整个上海滩地下帮派的领袖人物,两人之间,本应该无所交集,但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两个人有了联系。

当时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滩犯了事,眼看就要遭遇牢狱之灾,急忙向章太炎求助。

听说了侄子的遭遇,章太炎却是大感头疼,奈何,上海滩本就不是章太炎的主场,章太炎又是一个普通文人,自然没有人脉救下自己的侄子。上海滩杜月笙的名号如雷贯耳,章太炎于是便想起来求助杜月笙。

两人本不相识,但两人都是很有名气的人,杜月笙收到了章太炎的来信,当即派人将章太炎请求的那件事办妥,不仅如此,杜月笙甚至还在时候亲自登门拜访章太炎居所。

要知道,求人办事的人是章太炎,章太炎都还未登门拜访杜月笙,杜月笙反而是前来拜谒章太炎,给足了章太炎面子。


仅仅因为这件事,章太炎重新认识了杜月笙,原本在他心目中,杜月笙不过是一个会做人的地痞流氓,等到杜月笙亲自放下身段拜谒他,这才让章太炎对杜月笙的为人有了新的了解。

就连杜月笙的名字,其实也是章太炎帮助修改的,杜月笙本名为杜月生,还是章太炎帮助他将生改为了笙,将杜月笙整个人的气质都提升了一个档次。


魏青衣


杜月笙和章太炎结缘


护法运动失败后,章太炎寓居苏州,因为他是革命元老、国学大师的身份,杜月笙一直想与其结识,但一直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始终未能如愿,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杜月笙让章太炎特别高看一眼!

当时,章太炎的侄子在上海和人发生了房屋纠纷,就写了一封信求到他这里,但是章太炎如今“落魄”,对此事根本无能为力,于是他就想到了杜月笙这位上海滩大佬,于是就修书一封,拜托杜月笙帮忙,杜月笙看到自然也高兴,满口答应下来,三下五除二的就办好了。

办好之后,杜月笙提出想要拜访章太炎的打算。杜月笙帮了自己的忙,不好拒绝,章太炎也就答应下来了!


相识,夸赞杜月笙

杜月笙只上过几天的私塾,说他目不识丁倒也不为过,但是他和黄金荣等黑道大哥不同的是,他成名后,一年四季,一袭长衫,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让人根本看不出来是黑帮大哥!

章太炎见到杜月笙的时候也是大吃一惊,第一印象非常好,两人相谈甚欢。章太炎想感谢杜月笙,但一想,人家什么都不缺,唯有自己读的四书五经,于是就提议给杜月生改个更好的名字。


杜月笙自然也是欣然应允。于是他就引用《尚书》中的“笙镛”一说,给杜月笙改名“杜镛”,号“月笙”,国学大师就是不一样,自己的名字只是稍微改动,就变得典雅庄重,饱含文化气息,惹得杜月笙连连叫好!

另外,杜月笙知道章太炎如今生活拮据,临别的时候偷偷在茶几上留下了2000银元的银票,在以后得日子里,每月都会给章太炎一笔钱。章太炎因此也非常高兴!

杜月笙知道这些自认为清流名士最注重个人名望和尊严,因此在拉拢的时候就巧使手段,不仅帮助人家,该尽量顾及到对方的面子、尊严。采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杜月笙拉拢了不少名人,如秦连奎,章太炎等人都是他的座上宾!
(关注@微历史看客,每天更新历史资讯,剖析不一样的历史!)


微历史看客


杜月笙目不识丁,也没有经受过系统的知识学习,他称霸上海滩却能不受非议不被人指摘飞扬跋扈,无非靠的是一个“诚”字。

杜月笙能“实诚”到什么地步?他为了打通关节,活动各方,那些被他行贿的人不会有罪恶感,反而觉得理所应当,份内的事情。

还有像章太炎这样的文化人,按说对于一个目不识丁的庶子,取得比他们看上去似乎还要高那么一点点的成就,应该来说是很不感冒的。

至少不可能再接受杜月笙任何的赠予或者说施舍,但是杜月笙却可以做到让这些文化人心安理得应当应分的接受钱财,丝毫没有不舒服或者被怜悯的感觉。

按照杜月笙的说法,他这是在发放俸禄,领受的人不过是在拿自己该拿的俸禄,也就是这个钱不是只送一次,而是按时按点每月奉上一笔钱,当工资发。

杜月笙始终觉得财散人聚,别人存钱我存交情,钱用的完,交情用不完,但是杜月笙给人“俸禄”却并不是怀着有求之心。

他奉予别人人钱财完全就是按照自己的做人原则,该给的一分不少,不该给的能给就给,杜月笙不但送给有文化的章太炎钱。


即使于上海滩的记者、军、警、地痞流氓、帮会大佬甚至是乞丐,都要在杜月笙哪那里领“俸禄”,这就是杜月笙的“用”钱观。

这里强调一个“用”字,而不是“花”,花完了就没了,而用,则是强调功用,强调所达到的目的,杜月笙的钱向来是左手进,右手出,到底散出去多少钱,他断然没有根底。

那么杜月笙到底挣了多少钱,才能保证他如此大包大揽的用钱?

杜月笙主要有两大利源,一个是赌,一个是土,当然不是土坷垃的土。

而是烟土的土,赌且不说,仅就烟土一行,杜月笙开办有三鑫公司,老上海都叫它“大公司”,因为规模大利润多搞垄断经营而得名。

杜月笙拥有烟土从海外进入上海滩及分销的专线,1944年的时候,英租界烟栈土行交给杜月笙大公司的保护费就在百万以上。

而杜月笙本人经营的“大公司”,就是最大的烟栈土行,年盈利在五六千万元银元,这绝对是一笔旷世巨款,当然正如钱所说,杜月笙没有都留给自己,也留不住。

鸦片贸易是荼毒生灵的罪恶贸易,能支撑这一行的买卖,那必然是手眼通天的人,在通天的过程中,军、警、宪的关系。

运烟通道上各路江湖豪杰的关系,还要堵住别人的嘴,搞好媒体关系,这是一个大工程,考验着杜月笙外联内结上下攀附的能力,而这所有的路子,就是用丁当作响哗哗的大洋铺出来的。

但不管怎么说,能把钱送的让接受者舒服心里毫无负担,还能反过来说杜月笙的好,一旦他日有事,竞相为其奔走,这本身就是有本事的体现!

本文根据专栏《透过杜月笙看时代:直面人心》相关内容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