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陪伴每個父母和小孩,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這個手機普及,計算機盛行,萬事加速的年代,人與人的關係也有了大變動。傳統的關係裡,主管對下屬、老師對學生、父母對子女,只要下命令就行了。但是,“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當老師要維持秩序、讓孩子投入學習,父母要孩子正向、能夠負責,醫生要讓病人理解醫囑,業務讓客戶瞭解產品,上司對員工有所要求……透過“對話”是最好的方式。

尤其父母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更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那是孩子認識世界的開始,培養好奇心的關鍵,懂得負責任的開端。

親子天下溝通顧問李崇建,用真實案例展示對話的基本框架,幫助父母從中領會對話的力量。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曾任教於體制外“全人中學”七年,擔任臺北自主學習課程發展核心教師。李崇建老師將諮商和教育的成功經驗寫成《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沒有圍牆的學校》、《麥田裡的老師》、《心教》等書。同時現於臺中市、新竹市、臺南市結合親職教育創立“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李崇建老師的文字創作曾獲時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教育部文藝獎。也是現任臺中曉明女中特約作家、於多家機構擔任溝通學習顧問〈南投佳音英語、新加坡耕讀園、馬來西亞薩提爾全人發展協會、馬來西亞德信中學、香港自然學校……等。〉


維吉尼亞.薩提爾女士,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大師之一,被譽為家族治療的哥倫布,1972年她出版《家庭如何塑造人》(People Making)一書,提過“冰山”一詞。

薩提爾的學生約翰貝曼博士,根據對薩提爾女士的觀察,發現薩提爾女士的“對話”,非常有穿透力且具啟發性,因此貝曼根據薩提爾對話脈絡,歸納並發展了冰山模式,此模式運用於與他人溝通,也運用於釐清自己。

很多學習冰山的人,紛紛讚歎冰山的奧妙。

冰山只是一張圖,怎麼會有這麼強大的力量?冰山就如同吉他的弦,一把吉他只有六根弦,冰山還比吉他更多一點兒。透過吉他的六根弦,能彈奏出美妙的琴音,只要你練好基礎指法,便能彈奏屬於自己的音樂,冰山也是如此美妙,而每個人都有彈奏的指法,彈出不同的節奏與韻律。

冰山模式是什麼呢?

冰山理論其實是一個隱喻,人就像一座冰山,能被人看見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為、事件或者故事。亦即水平面以上的部分,水平面的那一條線,指的是人應對的模式,亦稱為“求生存的姿態”。

而人更大一部分,卻藏在更深層次,那是人的內在。人並看不見內在,恰如一座冰山,只有七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七分之六藏在水面下,分別是:感受、感受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焦急母親的冰山

此處要呈現的是家長,我與一位媽媽的對話。

媽媽遇到的問題,是十九歲的女兒要休學了,媽媽不斷打電話求助,希望我跟女兒談話。媽媽在電話那頭很焦慮,說話急促又生氣,抱怨女兒突然的決定,又抱怨女兒不堅持。她希望女兒回心轉意,好好將大學讀畢業,責怪女兒這麼任性?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我答應媽媽的要求,前提是女兒願意來談話,而不是被媽媽逼來,因為女兒十九歲了,十九歲當然可以決定休學。況且媽媽誤解了,我的談話並非滿足媽媽期待,而是讓女兒為自己負責。

但是女兒不願意前來,無奈的媽媽只好自己來見我。

然而媽媽很疑惑,是女兒休學呀!為何要和媽媽談話呢?

薩提爾女士曾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女兒休學本身不是問題,媽媽應對女兒的方式,那就是個問題了。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以下是我們的對話,我在每個提問的後面,標註冰山的各層次,僅供讀者參考:

我:“我們要談女兒的休學,此刻妳有什麼感受?”(感受)

媽媽:“喔,我現在不太能呼吸,要用一點兒力氣,才能吸入空氣的感覺。”

我:“妳能感覺到身體嗎?此刻,當妳說不太能呼吸?”(感受)

媽媽:“嗯,肩膀有點兒緊,胸口很悶很悶。”

我:“我邀請妳,專注感覺身體的訊息,肩膀的緊,還有胸口的悶,並且接納它,妳可以嗎?”(感受、渴望)

媽媽閉起眼睛,手放在胸口處,深深呼吸了,接著說:“我現在很想哭。”

我:“妳接受自己哭嗎?”(觀點)

媽媽:“但是我已經哭了好幾天。”

我:“妳哭了很多天了呀?”(行為)

媽媽點點頭:“嗯!”

我:“妳知道自己的眼淚在表達什麼嗎?”(觀點)

媽媽:“一種無助感。”

我:“妳能感覺這無助感嗎?此刻……”(感受)

媽媽做一個喘不過氣的表情:“我只要一感覺無助,全身就快軟掉,不太能夠呼吸。”

我:“還有別的感覺嗎?”(感受)

媽媽:“還有什麼感覺呢?”

我:“當妳接觸無助時,有其他的感覺嗎?比如生氣、害怕、緊張、無力、難過或者沮喪。”(感受)

媽媽停頓了一下,彷佛經驗自己:“這些感覺好像都有!”

我:“哪一個比較多?”

媽媽停頓了一下:“我分不太出來,好像每一種都很多。”

我:“那說說妳的生氣!氣什麼呢?”(感受、觀點)

媽媽:“我氣女兒不讀書,她竟然要休學。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她竟然要辦休學。”

媽媽說完,似乎累積很久的情緒釋放,忽然掩面大哭。

我停頓了一下:“還有氣別的嗎?”(感受)

媽媽:“我氣自己沒有教好她。”

我:“那妳害怕什麼呢?”(感受)

媽媽:“我怕她將來會完蛋。”

我:“還有害怕別的嗎?”(感受)

媽媽:“我還會害怕什麼呢?”

我:“我不知道妳的害怕。比如也害怕她的未來、害怕她的現狀、或者害怕自己的失敗?”(感受)

媽媽:“害怕自己不是個好媽媽,我是個失敗的媽媽。”

我:“妳怕自己是失敗的媽媽?妳做了什麼呢?說自己失敗?”(觀點)

媽媽:“我用了各種方式,跟她分析休學的後果,但是她就是要休學。”

我:“妳知道她休學的原因嗎?”(觀點)

媽媽:“她說這個科系她沒興趣,但是我覺得是她不認真,功課壓力比較大。”

我:“這個理由妳聽起來不接受?”(觀點)

媽媽:“當然不接受呀!我很生氣呀!她根本就是不能面對困難。”

我:“那妳怎麼對她表達生氣?”(應對、姿態)

媽媽:“我先是罵她呀!又不想對她發脾氣,只好再忍耐生氣,好言相勸。結果她都不聽呀!所以我又罵她。”

我:“那她改變了嗎?”(期待)

媽媽:“就是沒有改變呀!我也不想對她生氣呀!”

我:“提到妳對她的生氣,此刻妳有什麼感覺?”(感受)

媽媽:“我感到難過!我難過自己沒辦法幫助她。”

我:“即使她要休學,妳還是愛她嗎?”(渴望)

媽媽:“當然愛她呀!”

我:“在面臨休學這件事,妳展現的是愛她?還是生她氣呢?哪個才是她媽媽呢?”(觀點)

媽媽:“兩個都是呀!”

我:“兩個都是她媽媽呀?她不困惑嗎?”(觀點)

媽媽:“我也很困惑、混亂呀!但是我沒辦法呀!她怎麼可以這樣呢!我怎麼做都沒有用!”

我:“妳女兒呢?她怎麼面對妳的困惑混亂?”(應對)

媽媽:“她就不說話了呀!乾脆不回家,不接我電話呀!”

我:“聽起來她將妳當壓迫者,她不想和壓迫者接觸,是不是這樣呢?”(應對)

媽媽:“可是我是她媽媽呀!”

我:“但是她感覺不到媽媽的支持與愛。”(渴望)

媽媽哭了。

我:“此刻妳怎麼了?”(感受)

媽媽:“我很愛她呀!難道她不知道嗎?”

我:“那妳瞭解她嗎?”(渴望)

媽媽:“那她瞭解我嗎?她想過我這麼辛苦?她想過我付出多少嗎?”

媽媽痛哭失聲了。

我:“妳希望她瞭解妳是嗎?她會不會也希望妳瞭解她?兩個人都在求對方瞭解?那誰應該去了解對方呢?”(渴望)

媽媽:“難道是我要先了解她嗎?”

我:“我不知道呀!妳想先了解她嗎?聽起來妳想解決問題,而且妳比較年長,她是妳教導出來的。”(期待)

媽媽:“為什麼又是我?為什麼總是我犧牲?我已經犧牲這麼多了?為什麼?”

我:“妳曾經為了什麼而犧牲呢?”(觀點、渴望)

媽媽:“我上大學的時候,爸爸出車禍癱瘓了!我媽說家裡錢不夠,希望我休學先工作,因為我是大姊,所以我就休學了。”

媽媽的哭聲裡面,帶著憤怒與委屈。

我等了她一會兒問:“當時妳犧牲了是嗎?”(觀點)

媽媽點點頭:“嗯!”

我:“但是妳女兒此刻是自己願意的,並沒有讓妳逼迫呀!妳聆聽她的心聲,怎麼是犧牲呢?聽起來妳希望女兒犧牲是嗎?”(觀點)

媽媽停頓了一下:“我不希望她和我一樣犧牲。”

我:“妳有生妳媽媽的氣嗎?”(感受)

媽媽哭著說:“我怎麼可以生她的氣?她已經夠辛苦了。”

我:“可不可以生氣?跟有沒有生氣?那是兩件事。妳有生她的氣嗎?”(觀點)

媽媽點點頭:“我應該有生她的氣!”

我:“妳還沒原諒她嗎?”(渴望)

媽媽搖搖頭說:“我不知道。”

我:“聽起來妳有一個未了的情結,這個未了的情結和女兒此刻有關嗎?”(期待)

媽媽搖搖頭說:”我不知道。”

我:“但是我現在看起來,妳在強迫女兒犧牲呀!因為她想休學,但她若是為了妳休學,那才是犧牲自己不是嗎?犧牲了自己的意願。妳和當年媽媽的做法,會不會是一樣的呢?”(觀點)

媽媽沉默不說話,似乎在思索著什麼?

我:“妳此刻內在發生什麼?”(感受)

媽媽:“感覺比較鬆開,有一道光進來的感覺。”

我:“那是什麼呢?”

媽媽:“我也不知道。但是……好像看見自己的一種感覺。”

我:“看見自己怎麼了?”(渴望)

媽媽:“好像不是那麼可憐!”

我:“妳以前覺得自己可憐嗎?”(觀點)

媽媽:“嗯……”

我:“剛剛發生了什麼?妳怎麼會突然鬆開?”(感受)

媽媽:“當老師說她如果為我休學,那才是犧牲自己的時候。我好像看見當時休學,自己心裡有一股聲音,其實很清楚會是怎麼樣?但是我忘記那股聲音了。”

我:“那是什麼聲音呢?”(渴望)

媽媽的聲音聽起來堅定:“那個聲音是『我一定會完成學業。』”

我:“當時是什麼掩蓋住這個聲音呢?”(觀點)

媽媽:“對媽媽的生氣,還有覺得不公平。”

我:“但是妳剛剛說了,當時不可以生媽媽的氣呀?妳怎麼知道是這個掩蓋了呢?”(觀點)

媽媽:“剛剛老師問我的時候,我突然知道自己在生氣,還有我只是不想承認而已,但是我一直都在生氣,覺得這一切不公平。”

我:“這個發現對妳而言有衝擊嗎?”(感受)

媽媽:“很大的衝擊,很大的震驚,然後是鬆開的感覺。”

我:“當時妳休學多久又復學呢?”(事件)

媽媽:“只有一年而已。”

我:“妳是怎麼辦到的?”(渴望)

媽媽:“我當時找了一份晚上的工作,還去接了翻譯,我很認真的工作,賺得比白天還要多。”

我:“妳會怎麼看待休學的那一年?”(觀點)

媽媽:“那一年我長大更多,英文能力進步更快,更會利用時間,我覺得自己成長很多,怎麼可以這麼了不起?”

媽媽說到這兒,眼淚泛出來了。

我:“當年那個犧牲的女孩,為了家庭去打工,妳會對她說什麼?”(渴望)

媽媽開始啜泣,過了好一會兒,媽媽緩緩的說:“妳很了不起,妳知道自己可以的,因為妳很努力的幫助家裡。妳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妳不是被命運安排的人,妳幫助家裡度過難關……”

我:“妳會對這樣的自己欣賞與感激嗎?”(渴望)

媽媽流出眼淚點點頭。

我:“那請妳對當年那個女孩說。”(渴望)

媽媽:“對自己嗎?”

我:“嗯!對當年那個女孩,說說妳的欣賞與感激。”(渴望)

媽媽:“謝謝妳,妳怎麼可以這麼了不起……妳是一個這麼努力的女孩……”

我:“當年這個女孩有創意嗎?”(觀點)

媽媽點點頭:“有。”

我:“當年這個女孩禁得起挫折嗎?”(觀點)

媽媽說:“當然。”

我:“這個女孩長大了,她要面對女兒的學業問題,她也會有創意麵對嗎?也會允許女兒有創意的走一條自己的路,而不是一個犧牲的人?她會坦然面對期待落空的挫敗嗎?”(觀點、渴望)

媽媽深深吸了一口氣說:“她是個好媽媽,是個有創意的媽媽。她可以是一個有彈性的人。”

我:“那妳怎麼看女兒的休學呢?當年的女孩也休學了,如今成為一個出色的媽媽。雖然情境不一樣,妳會怎麼看呢?”(觀點)

媽媽:“我比較放鬆了,沒那麼著急了。雖然我不想她休學。”

我:“現在呢?關於女兒的休學?妳打算怎麼面對?”(應對)

媽媽沉默了一陣子:“老師,我還是覺得她有點兒可惜耶!我當初是想要好好讀,現在她有這麼好的機會,竟然考上了還給我休學。”

我:“妳可以覺得可惜呀!妳可以怎麼理解女兒呢?”(觀點)

媽媽:“老師,好奇怪喔!我現在好像比較理解她耶!她有自己的想法,雖然我還是覺得可惜,但是我覺得她不會這麼笨,不會笨到放棄人生。只是休學而已,她遇到的困難,應該會想辦法突破吧!跟當年的我一樣。”

我:“妳可以怎麼支持她呢?也可以好好表達自己?而不是討好她?”(應對)

媽媽:“我沒有討好她。我真的可以接受了,我會問問她需要我幫什麼忙?看她休學想要做什麼?我可以幫助她什麼?”

我:“妳的轉變怎麼這麼快?”(渴望)

媽媽笑了:“我也不知道。我就是很愛她呀!”

我:“妳的看法改變了,期待改變了?發生了什麼?妳突然想通了什麼?”(觀點、期待)

媽媽吐了一口氣:“我也不知道……大概我看到自己吧!自己有想法的,女兒也有想法,但是我沒看見女兒的想法,我太不相信她了,我怎麼會這麼不相信她呢?好奇怪……”

媽媽說到這裡笑了。

我:“妳現在深呼吸一下,感覺一下自己。”(感受)

媽媽深呼吸之後說:“我感覺體內有光了。身體感覺很輕鬆。很想跟女兒說我愛她,我會陪她,她已經十九歲了,可以自己做決定了。我十九歲的時候,已經做三份工作了。”

我:“妳還是覺得她很可惜嗎?”(觀點)

媽媽停頓了一下:“還是有一點兒,但是我可以接受,我可以好好和女兒談了,她決定要休學,我不會那麼生氣焦慮了……唉……”

我:“妳嘆了一口氣,這是什麼呢?”

媽媽:“本來很簡單的事情,我怎麼弄得這麼複雜,休學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呀!老師你大學還不是考五年……”

媽媽的焦慮減緩了,變得有幽默感了。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與孩子的期待同步

我邀請媽媽深呼吸,覺察一下身體與內在,媽媽回饋身體感到放鬆了。

這一次的對話,透過女兒的事件,探索了媽媽的感受,媽媽能接觸自己的感受,但媽媽的感受很豐富,在對話中媽媽覺察更多感受,釐清她的憤怒有幾個部分,其中她覺察了未滿足期待的部分,她最大的失望與憤怒,和她生命中未了的情結有關。

女兒的休學事件,觸動了媽媽生命中未了的情結,那兒有媽媽的憤怒,有媽媽的失落,還有媽媽的資源,但是媽媽並未整合自己,因此當女兒要休學了,和媽媽的期待不同,媽媽就看不見孩子了,無法跟孩子站在一起,陪伴孩子思索該如何應對?

我與媽媽的對話中,這句話是一個轉折的關鍵:“但是妳女兒此刻是自己願意的,並沒有讓妳逼迫呀!妳聆聽她的心聲,怎麼是犧牲呢?聽起來妳希望女兒犧牲是嗎?”

這句話是從觀點切入,這個轉變從媽媽不想自己犧牲,也不想女兒當犧牲者轉變,打開了她連結自己的渴望,也連結了女兒的渴望。

當年的她渴望被愛,被關懷而不是犧牲,這部分連結了女兒,媽媽和女兒的渴望在此連結。

媽媽也從這個“犧牲”的事件,連結了自己的資源,逐漸從自己的渴望處打開,對女兒的休學事件,就有了比較舒緩的開展,轉變也就會出現了。

媽媽看過文字紀錄後,我邀請她寫了一段回饋放在後面。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媽媽的回饋

看這一篇紀錄,我心裡還是很激動,好像回到那個時候,我要深呼吸好幾次才敢看,好像做了一場夢。

那時候女兒不去談話,結果老師要我去談話,我以為老師要教我技巧,教我怎麼跟女兒說話,老師竟然一句也沒有提,反而都在談我自己,怎麼會這樣?

我看了紀錄,還不知道那時怎麼了?自己好像慌了手腳。

那時候我怎麼這麼著急,對女兒都不相信了,不想知道她的想法,也不想知道她發生什麼?也不是去想要幫她?好像都是在想自己該怎麼辦?現在想一想很丟臉,但是老師說要欣賞自己,我又覺得自己很勇敢,敢跑去向老師求救,現在女兒研究所都畢業了,也有好的工作了,我只要陪著她就好了,根本不會有什麼問題,我那時心裡實在太著急了。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冰山的對話,並非說服人改變,而是讓人覺知,為自己負責任,這和說服人改變不同。人的心智在生存模式之下,讓人不覺知“自己”,一旦覺知“自己”,就能為自己負責任,無論做什麼選擇,都是為生命本身服務,就會是好的選擇。

很多人誤解對話的本質,遇到孩子出現問題,想透過對話改變孩子,忽略了彼此應盡的責任,忽略自己如何覺察感受、觀點與期待,忽略和自己的渴望連結;但唯有與孩子內在連結,才能瞭解孩子的問題,協助孩子度過難關,為自己負責任。

若是父母一味執著“應該”如何,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期待,卻不知道自己期待、觀點的由來?讓生命的流動卡住,無助於孩子也無助自己。

若是透過冰山探索自己,也探索孩子,生命就會攜手往光明之處,因為薩提爾模式的精神,就是尊重、相信生命的成長。

“聽話”的年代已經遠去了,當今的年代,需要的是“對話”

★從大腦發展到情商教育,親子天下專家群助力父母,培養具備未來競爭力的孩子!點擊瞭解更多,前往訂閱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