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蜀漢之滅亡,孫吳採取了哪些自救行為

公元二八〇年,東吳最後一帝孫皓投降西晉,標誌了漢末三國割據局面的徹底終結。而十七年前蜀漢的滅亡早就註定了東吳命運的在劫難逃。

公元二六三年隆冬,大將鄧艾領一支魏軍偏師奇襲蜀都,後主劉禪見大勢已去,率百官出城投降。

當時在北邊劍閣仍有姜維所領一支蜀國主力,以及在南中地區由霍弋所部的守軍,對魏軍並未完全放棄抵抗,直到後主東遷後,才先後投降。

只剩下東線永安地區,靠近東吳邊界,因而顯得有些微妙。

眼見蜀漢之滅亡,孫吳採取了哪些自救行為

東吳版圖

東線防守重地

蜀漢輸掉夷陵之戰,此後吳蜀兩國便有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東部邊境再沒有爆發大的衝突。

東部永安地區多年來都未如此刻這樣受到關注,但作為蜀國東部的一條生命線,它的重要性由來已久。

進入四川自古只有兩條道路,從北邊翻越秦嶺山脈有條險路,李白詩云"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就是這條路。

另一條則相對輕鬆好走些,溯江而上即可入川,劉備當年由荊入川,走的就是這條水路,東漢光武帝也是經此討伐公孫述的。

劉備據有蜀地以後,東吳屢屢討還荊州不得,兩國關係鬧僵,東部邊境一度非常緊張。

當務之急,蜀漢即刻著手增強東線一帶的防禦。先將邊界諸郡縣合併為固陵一郡,擴大了原有防區,使其戰略縱深較之前更為延長。又恢復魚復地區軍隊編制,擴充兵員,重兵駐防。

眼見蜀漢之滅亡,孫吳採取了哪些自救行為

三國荊州版圖

夷陵一戰失利,蜀軍敗退到魚復地區,荊州的地盤這時已全被東吳奪走,孫權的大軍氣勢洶洶,逼臨川蜀,吳營一些將領紛紛上表奏請國主,欲乘勢攻蜀活捉劉備。

虛弱的劉備無力再戰,只得向孫吳求和,同時不忘加固永安地區的防禦,增派了大量守兵,並委託重臣李嚴留守當地,為永安都督,成為蜀漢東線的最高指揮官。

為討一個吉利的喻意,劉備將原地名改稱為永安。

一直到蜀漢末期,對永安地區的防禦建設,始終是朝廷的重點。在原先的城防堡壘之外,又大規模地修築了更多的堡壘,這些大小工事,彼此連接,相互呼應,構成了堅固的防禦體系。

諸葛武侯死後,對永安還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增兵,每次都超過萬人,兵力上的增強,也大大提高了永安地區的防禦能力。

眼見蜀漢之滅亡,孫吳採取了哪些自救行為

諸葛亮

永安城的騷亂

蜀都被攻陷,後主劉禪投降,這則消息傳來,在永安激起了巨大的震動,滿城軍民人心惶惶,騷亂不安。

史書有載,得知成都敗訊,很多守城將領和官員,頃刻如樹倒猢猻散,紛紛棄城而逃。

當時鎮守永安城的都督羅憲,果斷出手,殺掉幾個傳播消息惑亂民眾的罪魁,殺雞給猴看,方才止住了城中的騷亂,控制了局面。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內亂方才安定,外面又有禍事臨頭。

面對強大的曹魏,吳蜀兩國一直都明白唇齒相依的道理。看到蜀漢的瞬息滅亡,孫吳在震驚之餘,開始意識到必須有所作為,來拯救自己,不至於很快步其後塵。

第一次打劫失敗

東吳馬上派出大將盛憲,領一隊人馬,打著救援的旗號,企圖偷襲攻佔永安。但羅憲一眼就看穿了他們的真實用意。

義正辭嚴地教訓了東吳人一通,說吳蜀兩國本來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蜀國一亡接下來就會輪到吳國,現在不施以援手,反倒來趁火打劫,絕無可能讓你們得逞。

蜀漢將士在主帥的激勵下,對東吳背信棄義的行為,眾人義憤填膺,沒有一個不誓死守城的。

儘管此前城中主力部隊,已被抽調走大半去支援成都,永安城內只剩下兩千多兵,但憑著數十年間營造的堅固堡壘和工事,最後竟然打退了吳軍。

惱羞成怒 再三強奪

東吳首戰雖暫時失利,不過恰逢鍾會滅蜀後公然反叛,趁此亂勢,孫吳為了能打通進入川蜀腹地的口子,第二次派出大軍攻擊永安。

這次吳軍在兵力規模上超過上回,羅憲親率兵卒在江邊阻擋抗擊,終力不能敵,且戰且退,最後只得固城堅守。並派人外出向安東將軍陳騫求救。

吳軍步步緊逼,一直打到永安城下,將蜀軍重重圍住。羅憲領兵出城殺進重圍與吳軍決一死戰,由於吳兵素來善水戰而不善陸戰,竟然又一次被打敗了。

眼見蜀漢之滅亡,孫吳採取了哪些自救行為

三國吳景帝孫休

連輸兩仗,敗得太丟臉,就像當年合肥之戰孫權數次敗於張遼手裡一樣。吳主孫休聞訊勃然大怒,派陸抗為將,這位東吳最為優秀的將領率著三萬人馬,再攻永安。誓要踏平永安城。

司馬昭解圍

永安城中原本留守兵員就非常有限,經過與東吳的前兩回作戰,也有不少折損。面對東吳幾萬大軍再次兵臨城下,羅憲只能選擇固城堅守,閉門不戰。

陸抗圍城攻城,蜀軍憑據城防工事之堅,堅持了有半年之久。但長時間的圍困,城內兵卒因感染疫病,損失大半,再僵持下去,永安城必會不攻自破。

在此十分危險的情勢下,羅憲仍然拒絕了棄城逃命的建議,誓與永安城共存亡。

眼見蜀漢之滅亡,孫吳採取了哪些自救行為

司馬昭

正好這個時候,先前派出的突圍求援也有了下落。安東將軍得到訊息後,便向司馬昭告急。

為不讓東吳渾水摸魚佔到便宜,威脅到川蜀內地,或許也為永安將士的頑強不屈所觸動,司馬昭派出了荊州兩萬軍馬以示支援。

魏軍攻打的目標是東吳西陵,西陵如若失守,三萬吳軍必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這一招圍魏救趙,果然迫使陸抗不得不撤軍。

從這以後,東吳再沒有機會染指永安一帶,再也無力挽回整個長江上游為曹魏所制的局面。

少了蜀漢對曹魏的牽制,沒有了緩衝,原本依據的水路優勢便全然盡失,"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面對強大的敵人,東吳只能是坐以待斃,等死罷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