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追忆 摄)

文丨刘金芳(方塘传媒《重新发现商丘》特约撰稿人)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自题联语 。意在借诸葛亮和吕端的为人行事之风以自勉。

吕端大事不糊涂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同样这句话用在北宋名臣---商丘人张方平身上也十分恰当。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宋史》张方平传记载: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由此看来,张方平也是一名老成持重,老成谋国的朝廷重臣。

1、十三岁入学应天书院,受教于范仲淹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名臣,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

张方平科举出身(举茂材并入仕),一生做过中央和地方的许多官职,历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以高才绝识,博学弘文,出入朝堂四十余年,以望高一时,堪称名臣,为人刚正不阿,风节凛然,是北宋中叶重要的政治人物。

张方平出身于官宦之家,高祖,曾祖做过地方官员,祖父峤,太宗时进士,官至员外郎。父亲尧卿,博通六经,但奉佛不仕。母亲嵇氏,出身书香门第,贤明知礼。方平出生那年,随父寓居扬州,其父亲一心向佛,从不过问家务,数年间家产及尽。张方平十三岁时跟随母亲回到家乡应天府(今商丘),随舅父就读于应天书院。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张方平少年时聪敏绝顶,十三岁时,进入应天府就学,受教于范仲淹。受到了范仲淹变革思想的影响。可是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读,十来天就归还,说:“我已经读完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博通今古的应天知府宋绶和翰林学士蔡奇认为他是“天下奇才”。

方平年少即喜王霸之学,英气勃发,奇论伟行,与著名诗人石延年,刘潜,韦不伐等人结交。他们谈古论今,纵酒吟诗,壮游于山东诸郡,颇有竹林七贤之风。张方平等人游沛县高祖庙和歌风台时,张方平写诗云:“落托刘郎作帝归,樽前感弊大风诗。淮阴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孟士为”。著名词人叶梦得说张方平“自少已不凡矣!”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中茂才异等科,任昆山县(今属江苏)知县。又中贤良方正科,迁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通判。从此张方平走上了为官从政的道路。

宝元二年(1039年),西夏李元昊叛乱,朝廷内部对于战和之间举棋不定,朝廷主战派和主和派就这一问题发生多次激烈争论。此时,张方平上奏《平戎十策》,主张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谓攻其所必救,形格势禁之道也。”并对朝廷官僚机构的暮气沉沉、因循苟且、敷衍塞责、惟翘首顾盼升迁的弊病痛加揭露:“自将相而下,至于卿大夫,惴惴险恐,一举一动,就说恐招人议。苟且因循,求免谤咎。此文章表现出张方平卓越政治才识和军事见解。

宰相吕夷简读了大为赞赏,认为张方平虽是书生却颇有军事见解。那年皇帝召试馆时,张方平去报考,宋仁宗知张方平已考过两次,成绩皆优异,便让他免试进入集贤院。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当时,北宋王朝正处于由盛到衰转折时期,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对西夏连年战争久拖不息,国内的亢官亢兵严重,普通民众的经济负担日益严重,整个北宋王朝正逐渐陷入巨大的社会危机之中。朝廷内部有志之士正在寻找一条解决此危机的办法和良方,张方平就是最著名的一位。

张方平从政最初的十年,锐意进取,关注民生,对一些北宋社会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主张,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其对朝廷大事,常有独特见解,他的推测与预见,不久便一一得以应验。

《宋史张方平传》记载说:“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虽然张方平的建议没有采纳,然而这也反映出张方平在军事方面的长远眼光和见识。

夏竦统率陕西并监领各路将领。四路将领因为往来请示汇报贻误了战机,加之皇上令他们进兵,他们却逗留不前,以致丰州失陷,刘平等兵败。各路主帅都遭谴责,夏竦像没事人一般。

张方平立即弹劾他,免了他的职,给四路将帅自主权。西北诸军长久不得休整,西夏军也疲惫不堪,张方平说:“皇上是天下人的父母,岂能同禽兽计较得失?希望皇上能趁着举行郊祀之机,大赦天下罪人,自我检讨过失,取信于民,也给西夏人一条悔过自新之路。”皇上高兴地说:“这正是我希望的。”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这一年,北宋朝廷修改了庆历年间赦免边寇的条件,让边境将士将皇上的好意转告对方,西夏王元昊终于降服了。

张方平又以侍讲学士身份知滑州,徙任益州。还未赴任,有人造谣说,侬智高在南诏,将侵犯益州。益州代理知州急忙调兵筑城,日夜不停,民间大受惊扰。

朝廷听说这一传闻,也从陕西调集步骑部队,络绎不绝地开往蜀地。命令张方平尽快赴任,允许他相机行事。张方平说:“这必然是谣言。”

路上遇到前往益州的兵士,他都遣返,其他劳役也都停止。正逢上元节灯会,城门三晚上不关,抓获邛部川翻译官造侬智高犯兵谣言的人,斩首于边境,放逐余党,蜀民才安定下来。

传播谣言者目的就是蛊惑人心,造成社会的混乱,从而有些人混水摸鱼,趁机牟取自己的利益,谣言如果得不到遏制,其后果必然是严重的,张方平在这一方面显示出政治上的果断和历练,迅速遏制谣言进一步的传播,也避免了事态的恶化。俗话说谣言止于智者,而张方平就是这样的智者。

嘉佑四年,张方平以三法使的身份回京,此时西部边境打仗,两蜀是大后方。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张方平上奏请免两蜀横赋四十万,减铸铁钱十余万缗,又建议:“国家都陈留,当四通五达之道,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国耳。兵恃食,食恃漕运,以汴为主,汴带引淮、江,利尽南海。天圣已前,岁调民浚之,故水行地中。其后,浅妄者争以裁减役费为功,汴日以塞,今仰而望焉,是利尺寸而丧丘山也。”乃画上十四策。

富弼读其奏,漏尽十刻,帝称善。弼曰:“此国计大本,非常奏也。”悉如其说行之。

宋英宗即位,张方平升任礼部尚书,经请求改任郓州知州。回京后,任学士承旨。

宋神宗继位后,对张方平也是非常倚重和信任,对张方平的政治见解和主张也比较认同。并且希望任用张方平,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从而解决北宋王朝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神宗皇帝就任命张方平为参知政事,准备大用,然而这一任命得到了有些大臣大力反对,再加上张方平父亲的去世,在位两个月的张方平就丁忧回归故里,失去了改变北宋命运的机会,说起来未免可惜,这是张方平的不幸,也是北宋王朝的不幸。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后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改革,由于张方平在改革问题上与王安石存在巨大分歧,甚至张方平公开反对王安石改革措施。张方平从此再没有回到中央任职,只在地方任几个闲职,七十三岁的张方平就结束了宦海生涯。以太子少师宣徽南院使致仕。

元佑六年十二月张方平去世,享年八十五岁,赐“司空”,谥号“文定”。

苏澈曾赠诗张方平生日诗云:“少年谈王霸,英气干斗牛。中年事轩冕,徇世仍多忧。晚年探至道,眷眷怀林丘”。这完整总结了张方平的一生。

苏轼也评价张方平说:“以高才绝识,博学雄文,出入中外四十余年,号称名臣”。

2、张方平慧眼识珠举荐苏轼苏澈兄弟

张方平年轻的时候进入南京应天府书院(今商丘应天书院),受教于范仲淹,可以说范仲淹的经济治国的思想深深影响了张方平的一生,范仲淹不但对张方平有师生之情,也有知遇之恩。

同样,张方平和苏轼苏澈兄弟也是如此。至和二年(1055年),苏洵听闻张方平的大名,带着苏轼兄弟前去拜访。张方平一见苏轼,惊为天人,以为人间骐骥。苏洵与张方平商量,想让苏轼兄弟先在蜀中应乡试,张方平却认为,这是“乘骐骥而驰闾巷”,大材小用,力劝苏洵让二子直接赴京应举。但想要赴京应举,没有人推荐是不行的。苏洵便想请张方平作为两兄弟的推荐人。张方平说:“吾何足以为重,其欧阳永叔乎?”(事载《避暑录话》)。并不顾自己与欧阳修原有嫌隙,毅然写信向欧阳修推荐苏洵,并资助盘缠。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从此,苏轼与比他年长二十九岁的张方平结成了忘年之交。可以说,张方平对于三苏父子,有知遇之恩。苏轼对张方平也是以师礼尊之。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形势险恶,人人避之惟恐不及。

早已退休闲居在南京(今商丘)的张方平,却奋不顾身地上书朝廷,营救苏轼。张方平给神宗皇帝写信,呼吁赦免苏轼。张方平称赞苏轼“实天下之奇才”,盛赞苏轼之才德,并指出苏轼“但以文辞为罪,非大过恶”,劝神宗本着爱惜人才之心赦免苏轼。

张方平托南京的地方政府递交此书,可是官员不敢接受,张方平大怒,就叫儿子张恕直接去交给朝廷。张恕生性怯懦,在登闻鼓院门外徘徊了很久,没敢交出去。

后来,苏轼出狱后,看到张方平给皇上的这封信的副本,不禁大惊失色,深深感动张方平在自己身处险境时刻,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行为,苏轼和张方平的师生之谊持续到终生。苏轼在文学诗词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苏澈后来位居宰相,这无疑显示出张方平的慧眼识珠,善于发现识才的智慧。

3、重复张方平,再现宋代文人雅士之高品

张方平是一个极富有才干的商丘历史人物,他为人豪放不羁,喜欢纵酒高歌,议论天下,并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其人其文对后来具有很大的影响。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宋神宗对张方平的评价是:“文章典雅,有三代圣贤之风范,言简意赅,擅长概括,《尚书》中的《训》《诰》也不过如此。”

苏洵在其文章评论张方平道:“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苏轼也高度评价张方平说:“自庆历以来,讫元丰四十余年,所与人主论天下事。见于章疏者多矣。……是非有考于前。而成败有验于后。及其它诗文,皆清远雄丽,读者可以想见其为人。信乎!其有似于孔北海、诸葛孔明也”。

张方平位居宰相之职,其谋国之深远,才识之卓越,堪为商丘历史上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其身上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人生智慧值得后来人研究继承。

从张方平与范仲淹、苏轼、苏澈、欧阳修、王安石的为官治学关系来看,宋朝是人文荟萃的时代,仕人是有原则底线和政治认知的,文人、官员阶层的交往,尽管会出现政见相左,但是,丝毫不影响他们私下的友谊,比如,进行书法、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这说明,宋朝时期这些仕人阶层的人生境界非常之高,现代人无法企及。在我们看来,培养立场坚定,公私分明,无畏无私,开放包容的做人做事之人格思想,对于当下的社会仍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商丘历史名人张方平:一个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追忆 摄)

从南京(商丘)的城市地位来看,作为宋朝开封府的陪都,南京府人杰地灵,诞生了像张方平、王尧臣、赵概等许多杰出的治世能才,这与当时应天书院的教育密不可分。充分说明教育对于人才培养以及地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当下,商丘更应该为建设区域一流大学,培养各种各样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目标而努力,争取再现应天书院时期教育的辉煌。

南京府人文厚重,又有便利的水上交通优势,堪称“人文始祖乡,八方辐辏地”。为文人、官员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提供很多客观条件,彼时南京人文荟萃,有汉梁文化之雅韵;有应天书院的开放包容务实教育之学风;生态宜居、民风淳朴,一度有文政俱崇的“五老居宋州”的佳话。所以,通过文化艺术政治思想上的南北交流,更好地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如今,商丘在发展枢纽经济,思考通过枢纽交通之便利,留下更多优秀人才建设商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重读商丘历史,讲述商丘历史故事,研究商丘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商丘文化形象,规划商丘文旅未来,这是商丘文旅兴盛的根本,也是商丘文化事业更加辉煌的基础。

注:本文参考资料
1,《宋史张方平传》
2,康熙年间《商丘县志》
3,新华出版社出版《宋州古今学人》
版权声明: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