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追憶 攝)

文丨劉金芳(方塘傳媒《重新發現商丘》特約撰稿人)

“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是明代思想家李贄的自題聯語 。意在借諸葛亮和呂端的為人行事之風以自勉。

呂端大事不糊塗喻指辦事堅持原則。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同樣這句話用在北宋名臣---商丘人張方平身上也十分恰當。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宋史》張方平傳記載:英宗立,遷禮部尚書,請知鄆州。還,為學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寧殿,帝馮幾言,言不可辨。方平進筆請,乃書雲:“明日降詔,立皇太子。”方平抗聲曰:“必潁王也,嫡長而賢,請書其名。”帝力疾書之,乃退草制。由此看來,張方平也是一名老成持重,老成謀國的朝廷重臣。

1、十三歲入學應天書院,受教於范仲淹

張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號樂全居士,北宋名臣,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

張方平科舉出身(舉茂材併入仕),一生做過中央和地方的許多官職,歷仕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以高才絕識,博學弘文,出入朝堂四十餘年,以望高一時,堪稱名臣,為人剛正不阿,風節凜然,是北宋中葉重要的政治人物。

張方平出身於官宦之家,高祖,曾祖做過地方官員,祖父嶠,太宗時進士,官至員外郎。父親堯卿,博通六經,但奉佛不仕。母親嵇氏,出身書香門第,賢明知禮。方平出生那年,隨父寓居揚州,其父親一心向佛,從不過問家務,數年間家產及盡。張方平十三歲時跟隨母親回到家鄉應天府(今商丘),隨舅父就讀於應天書院。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張方平少年時聰敏絕頂,十三歲時,進入應天府就學,受教於范仲淹。受到了范仲淹變革思想的影響。可是家庭貧寒,買不起書,他就向別人借三史(《史記》、《漢書》、《後漢書》)讀,十來天就歸還,說:“我已經讀完了。”他讀書只看一遍,不讀第二遍,博通今古的應天知府宋綬和翰林學士蔡奇認為他是“天下奇才”。

方平年少即喜王霸之學,英氣勃發,奇論偉行,與著名詩人石延年,劉潛,韋不伐等人結交。他們談古論今,縱酒吟詩,壯遊于山東諸郡,頗有竹林七賢之風。張方平等人遊沛縣高祖廟和歌風臺時,張方平寫詩云:“落托劉郎作帝歸,樽前感弊大風詩。淮陰反接英彭族,更欲多求孟士為”。著名詞人葉夢得說張方平“自少已不凡矣!”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中茂才異等科,任崑山縣(今屬江蘇)知縣。又中賢良方正科,遷睦州(今浙江建德東)通判。從此張方平走上了為官從政的道路。

寶元二年(1039年),西夏李元昊叛亂,朝廷內部對於戰和之間舉棋不定,朝廷主戰派和主和派就這一問題發生多次激烈爭論。此時,張方平上奏《平戎十策》,主張以為:“入寇巢穴之守必虛,宜卷甲而趨之。謂攻其所必救,形格勢禁之道也。”並對朝廷官僚機構的暮氣沉沉、因循苟且、敷衍塞責、惟翹首顧盼升遷的弊病痛加揭露:“自將相而下,至於卿大夫,惴惴險恐,一舉一動,就說恐招人議。苟且因循,求免謗咎。此文章表現出張方平卓越政治才識和軍事見解。

宰相呂夷簡讀了大為讚賞,認為張方平雖是書生卻頗有軍事見解。那年皇帝召試館時,張方平去報考,宋仁宗知張方平已考過兩次,成績皆優異,便讓他免試進入集賢院。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當時,北宋王朝正處於由盛到衰轉折時期,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社會矛盾日益激化,對西夏連年戰爭久拖不息,國內的亢官亢兵嚴重,普通民眾的經濟負擔日益嚴重,整個北宋王朝正逐漸陷入巨大的社會危機之中。朝廷內部有志之士正在尋找一條解決此危機的辦法和良方,張方平就是最著名的一位。

張方平從政最初的十年,銳意進取,關注民生,對一些北宋社會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主張,顯示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其對朝廷大事,常有獨特見解,他的推測與預見,不久便一一得以應驗。

《宋史張方平傳》記載說:“夏人寇邊,方平首乞合樞密之職於中書,以通謀議。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樞密使。時調諸道弓手,刺其壯者為宣毅、保捷,方平連疏爭之,弗聽。既而兩軍驕甚,合二十餘萬,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雖然張方平的建議沒有采納,然而這也反映出張方平在軍事方面的長遠眼光和見識。

夏竦統率陝西並監領各路將領。四路將領因為往來請示彙報貽誤了戰機,加之皇上令他們進兵,他們卻逗留不前,以致豐州失陷,劉平等兵敗。各路主帥都遭譴責,夏竦像沒事人一般。

張方平立即彈劾他,免了他的職,給四路將帥自主權。西北諸軍長久不得休整,西夏軍也疲憊不堪,張方平說:“皇上是天下人的父母,豈能同禽獸計較得失?希望皇上能趁著舉行郊祀之機,大赦天下罪人,自我檢討過失,取信於民,也給西夏人一條悔過自新之路。”皇上高興地說:“這正是我希望的。”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這一年,北宋朝廷修改了慶曆年間赦免邊寇的條件,讓邊境將士將皇上的好意轉告對方,西夏王元昊終於降服了。

張方平又以侍講學士身份知滑州,徙任益州。還未赴任,有人造謠說,儂智高在南詔,將侵犯益州。益州代理知州急忙調兵築城,日夜不停,民間大受驚擾。

朝廷聽說這一傳聞,也從陝西調集步騎部隊,絡繹不絕地開往蜀地。命令張方平儘快赴任,允許他相機行事。張方平說:“這必然是謠言。”

路上遇到前往益州的兵士,他都遣返,其他勞役也都停止。正逢上元節燈會,城門三晚上不關,抓獲邛部川翻譯官造儂智高犯兵謠言的人,斬首於邊境,放逐餘黨,蜀民才安定下來。

傳播謠言者目的就是蠱惑人心,造成社會的混亂,從而有些人混水摸魚,趁機牟取自己的利益,謠言如果得不到遏制,其後果必然是嚴重的,張方平在這一方面顯示出政治上的果斷和歷練,迅速遏制謠言進一步的傳播,也避免了事態的惡化。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而張方平就是這樣的智者。

嘉佑四年,張方平以三法使的身份回京,此時西部邊境打仗,兩蜀是大後方。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張方平上奏請免兩蜀橫賦四十萬,減鑄鐵錢十餘萬緡,又建議:“國家都陳留,當四通五達之道,非若雍、洛有山川足恃,特倚重兵以立國耳。兵恃食,食恃漕運,以汴為主,汴帶引淮、江,利盡南海。天聖已前,歲調民浚之,故水行地中。其後,淺妄者爭以裁減役費為功,汴日以塞,今仰而望焉,是利尺寸而喪丘山也。”乃畫上十四策。

富弼讀其奏,漏盡十刻,帝稱善。弼曰:“此國計大本,非常奏也。”悉如其說行之。

宋英宗即位,張方平升任禮部尚書,經請求改任鄆州知州。回京後,任學士承旨。

宋神宗繼位後,對張方平也是非常倚重和信任,對張方平的政治見解和主張也比較認同。並且希望任用張方平,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從而解決北宋王朝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神宗皇帝就任命張方平為參知政事,準備大用,然而這一任命得到了有些大臣大力反對,再加上張方平父親的去世,在位兩個月的張方平就丁憂迴歸故里,失去了改變北宋命運的機會,說起來未免可惜,這是張方平的不幸,也是北宋王朝的不幸。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後來,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改革,由於張方平在改革問題上與王安石存在巨大分歧,甚至張方平公開反對王安石改革措施。張方平從此再沒有回到中央任職,只在地方任幾個閒職,七十三歲的張方平就結束了宦海生涯。以太子少師宣徽南院使致仕。

元佑六年十二月張方平去世,享年八十五歲,賜“司空”,諡號“文定”。

蘇澈曾贈詩張方平生日詩云:“少年談王霸,英氣幹鬥牛。中年事軒冕,徇世仍多憂。晚年探至道,眷眷懷林丘”。這完整總結了張方平的一生。

蘇軾也評價張方平說:“以高才絕識,博學雄文,出入中外四十餘年,號稱名臣”。

2、張方平慧眼識珠舉薦蘇軾蘇澈兄弟

張方平年輕的時候進入南京應天府書院(今商丘應天書院),受教於范仲淹,可以說范仲淹的經濟治國的思想深深影響了張方平的一生,范仲淹不但對張方平有師生之情,也有知遇之恩。

同樣,張方平和蘇軾蘇澈兄弟也是如此。至和二年(1055年),蘇洵聽聞張方平的大名,帶著蘇軾兄弟前去拜訪。張方平一見蘇軾,驚為天人,以為人間騏驥。蘇洵與張方平商量,想讓蘇軾兄弟先在蜀中應鄉試,張方平卻認為,這是“乘騏驥而馳閭巷”,大材小用,力勸蘇洵讓二子直接赴京應舉。但想要赴京應舉,沒有人推薦是不行的。蘇洵便想請張方平作為兩兄弟的推薦人。張方平說:“吾何足以為重,其歐陽永叔乎?”(事載《避暑錄話》)。並不顧自己與歐陽修原有嫌隙,毅然寫信向歐陽修推薦蘇洵,並資助盤纏。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從此,蘇軾與比他年長二十九歲的張方平結成了忘年之交。可以說,張方平對於三蘇父子,有知遇之恩。蘇軾對張方平也是以師禮尊之。

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遭遇烏臺詩案,形勢險惡,人人避之惟恐不及。

早已退休閒居在南京(今商丘)的張方平,卻奮不顧身地上書朝廷,營救蘇軾。張方平給神宗皇帝寫信,呼籲赦免蘇軾。張方平稱讚蘇軾“實天下之奇才”,盛讚蘇軾之才德,並指出蘇軾“但以文辭為罪,非大過惡”,勸神宗本著愛惜人才之心赦免蘇軾。

張方平託南京的地方政府遞交此書,可是官員不敢接受,張方平大怒,就叫兒子張恕直接去交給朝廷。張恕生性怯懦,在登聞鼓院門外徘徊了很久,沒敢交出去。

後來,蘇軾出獄後,看到張方平給皇上的這封信的副本,不禁大驚失色,深深感動張方平在自己身處險境時刻,挺身而出,仗義執言的行為,蘇軾和張方平的師生之誼持續到終生。蘇軾在文學詩詞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蘇澈後來位居宰相,這無疑顯示出張方平的慧眼識珠,善於發現識才的智慧。

3、重複張方平,再現宋代文人雅士之高品

張方平是一個極富有才幹的商丘歷史人物,他為人豪放不羈,喜歡縱酒高歌,議論天下,並且是一位偉大的詩人。其人其文對後來具有很大的影響。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宋神宗對張方平的評價是:“文章典雅,有三代聖賢之風範,言簡意賅,擅長概括,《尚書》中的《訓》《誥》也不過如此。”

蘇洵在其文章評論張方平道:“公,南京人,為人慷慨有大節,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屬。”

蘇軾也高度評價張方平說:“自慶曆以來,訖元豐四十餘年,所與人主論天下事。見於章疏者多矣。……是非有考於前。而成敗有驗於後。及其它詩文,皆清遠雄麗,讀者可以想見其為人。信乎!其有似於孔北海、諸葛孔明也”。

張方平位居宰相之職,其謀國之深遠,才識之卓越,堪為商丘歷史上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其身上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人生智慧值得後來人研究繼承。

從張方平與范仲淹、蘇軾、蘇澈、歐陽修、王安石的為官治學關係來看,宋朝是人文薈萃的時代,仕人是有原則底線和政治認知的,文人、官員階層的交往,儘管會出現政見相左,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私下的友誼,比如,進行書法、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這說明,宋朝時期這些仕人階層的人生境界非常之高,現代人無法企及。在我們看來,培養立場堅定,公私分明,無畏無私,開放包容的做人做事之人格思想,對於當下的社會仍然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商丘歷史名人張方平:一個天下奇才的不凡人生

(追憶 攝)

從南京(商丘)的城市地位來看,作為宋朝開封府的陪都,南京府人傑地靈,誕生了像張方平、王堯臣、趙概等許多傑出的治世能才,這與當時應天書院的教育密不可分。充分說明教育對於人才培養以及地域經濟、文化發展的重要性,當下,商丘更應該為建設區域一流大學,培養各種各樣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目標而努力,爭取再現應天書院時期教育的輝煌。

南京府人文厚重,又有便利的水上交通優勢,堪稱“人文始祖鄉,八方輻輳地”。為文人、官員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提供很多客觀條件,彼時南京人文薈萃,有漢梁文化之雅韻;有應天書院的開放包容務實教育之學風;生態宜居、民風淳樸,一度有文政俱崇的“五老居宋州”的佳話。所以,通過文化藝術政治思想上的南北交流,更好地促進了當時的社會發展。如今,商丘在發展樞紐經濟,思考通過樞紐交通之便利,留下更多優秀人才建設商丘,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重讀商丘歷史,講述商丘歷史故事,研究商丘傳統文化精髓,塑造商丘文化形象,規劃商丘文旅未來,這是商丘文旅興盛的根本,也是商丘文化事業更加輝煌的基礎。

注:本文參考資料
1,《宋史張方平傳》
2,康熙年間《商丘縣誌》
3,新華出版社出版《宋州古今學人》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