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我们不创造历史,我们只是历史的搬运工


剃头挑子的兴起

剃头这行当是清朝进关以后兴起来的。

清朝以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巾,那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清朝入关之初,曾下令剃发梳辫,因遭到汉民反抗而暂时作罢。

1645年6月15日清廷再次颁发“剃发令”,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北京是都城,对这项命令执行得更严。

多尔衮下令派包衣三旗(也就是内务府三旗,指镶黄、正黄、正白包衣三旗。专司采捕诸役。)的剃发匠在地安门、东四、西四、正阳门等主要路口,搭起席棚,内供清帝圣旨牌,凡过往行人有留发者,便拉人棚内强行剃头。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违抗者当场杀死,把人头悬在棚杆顶上示众。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当时这种剃头棚,全是执行命令的官棚,不收费用。

后来清政府为了彻底贯彻这一命令,便扩大了剃发队伍,准许清军入关时在京东各县虏来的民伕(当时称为“左翼匠役伙伕”)向政府请领牌照,在各街道、胡同建立剃头棚作剃头生意。

从此以后,北京就开始出现了私营剃头行业。

清初,剃头这一行业,除剃头棚之外,还有剃头挑子。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下街挑子”是流动走街串巷的。

“桥头挑子”是固定在某个桥头的(如后门桥、北新桥、银锭桥等)。


挑上各种工具的来历和用途

清初这种挑子是清政府剃发令的执行者,也就是有公职的官差。

不论剃头匠到什么地方,只要一响“唤头”, 百姓必须出来请剃,不出来剃头则为抗旨。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遇到抗旨不遵的,剃头匠便首先放下“敕轴”(磨刀布),用扁担上的白绳把抗拒剃头的绑起,推在墩上,就地正法,割下左耳,穿在耳扦上,以此回营报“功”。

假若有人闹事,殴打剃头匠,砸毁挑子等,便按毁坏圣旨罪,对为首的用“小家伙”当场凌迟,把人头放在筐内,带回营中示众。

因此人们说,当时的剃头匠都是执行剃发令的刽子手。


相传剃头行业的祖师爷是罗道士

据说,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生疮,每天梳辫子时很难受,便怀疑剃头太监有不轨行为,连续杀了几个剃头太监。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当时北京白云观里有一位祖籍湖南的姓罗的道士(亦说这罗道士是江西人) ,他很同情这些死于无辜的剃头太监,便研究制造了剃头刀、刮脸刀、取耳、清眼等剃头用具和梳辫子用的刷子、拢子、筐子和掏耳朵的"耳挖勺"等,此外还研究出捏、拿、捶、按等按摩术。

他把这些工具的用法和按摩术传授给宫里剃头的太监。

这些太监再为雍正皇帝剃头时,雍正皇帝不但不再难受,而且头疮也很快痊愈了。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雍正在罗道士死后,封其为"恬淡守一真人",他制造的这些工具赐以"伴朝盔驾,小执事"的称号。

从此以后,理发业便称罗道士为"罗祖",早年理发店供奉的祖师爷,便是这位罗道士。


"三不剃"与"三不鸣"

清初有三种人不在剃发令内,俗称为"三不降",他们是:妇女、出家人(和尚、道士、尼姑)和乞丐。

这三种人不作服饰上的降清。

当时汉人男子必须剃发梳辫,穿着顶翎袍褂,妇女则仍按明制凤冠缠足,上衫下裙,当时有"男降女不降"之说。

道士修炼,以不剪不剃为玄规,和尚以六根清净,拔除烦恼为三宝律例,头发早已剃去;况且道士、僧人的服装也不便更换,所以他们不剃发,也不从服装上降清,当时又有"长不剃、短不编"的俗谚。

乞丐的衣食全是乞讨得来,无钱剃头换衣,所以也在"不降"之列。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三不鸣"是:

一过庙不鸣,怕惊了庙内的鬼神;

二过桥不鸣,怕惊了四海龙王;

三过剃头棚不鸣,怕搅了同行生意;

俗话说"行对行不响唤头",这项行规的建立,是因为清初剃头棚是奉旨特设的剃发处,剃头挑是剃发处派出的兵役,同是官差,不能互相用军令打招呼。

所以剃头匠必须熟悉行规,在清光绪朝以前,凡投师学剃头手艺的,必须将《净发须知》背熟,方可出师。

但那时也常发生"盘道"的纠纷。


同行盘道

剃头匠把《净发须知》当作祖传道范,把学到的手艺当做"师传衣钵",如果只能耍手艺而不知《净发须知》,叫做"有师无祖",必受同行的排挤。

排挤的方法叫做"盘道",盘道分"文盘"、"武盘"两种方式。

"文盘"是两挑相遇,彼此以"祖传道范"进行口试。

"武盘"是两挑相遇,或剃头挑子走到剃头棚前,忘记行规而鸣响了"唤头",对方疑为有意挑战,待误鸣"唤头"的挑子走到自己面前,则急将"大竹蓝" (即剃头时所围之蓝布大围巾)或"小竹蓝" (小围布)横铺地上,误鸣"唤头"挑子便不敢前进(因这两块蓝布是祖师爷一一罗祖的两条青龙)。

假若他直闯或绕"竹蓝"走过,或退回去另走他路,则对方便可把他的剃头挑和"唤头"夺过没收。

如因此发生纠纷,则可将他的挑子砸毁,或把他打伤。

误鸣"唤头"者倘若懂得行规,他便走到"竹蓝"前将挑子放下,弯下腰去用双手拿着"竹蓝"的边沿,撕一寸小口,随撕随高唱:"你要青龙拦道。"

然后站起,把自己的小蓝布放在左臂上,把剃头挑子捧起,用左臂担着(不放在肩上) ,踏着蓝布围布向前走,边走边唱: "我就跨海登山"。走过蓝围巾后,便连续不断地鸣响"唤头",扬长而去,对方不得阻拦。这是因为"大竹蓝"代表青龙,而剃头的圆笼煮水的锅则代表"海",用臂担着挑子走过,表示"跨海",意思是跨海降龙,将龙收人海中。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剃头十六技

老北京的剃头匠必须会十六种技能,即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

统称为"整容行的文武不挡"。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剃头匠因有上述十六种技术,所以清朝时在宫内为皇帝剃头的机关,叫"按摩处",其中剃头太监称为"清发太监";按摩的称"按摩太监"。


发辫类型

发辫的样式大体分两类,即官派辫子和土派辫子。

官派辫子又称文派辫子,留这类辫子的,大都是官员和文人墨客。

这类辫子辫顶不大不小,一般是青年人留的大些,老年人小些。最大的辫顶,旁边留的头皮,不过辫顶的三分之一,辫根不扎绳,编得是不松不紧,后垂辫穗与臀部相齐,辫顶四周一圈短发,半寸左右长,也有不留短发的。

这种发辫梳编好以后,讲究戴上官帽或瓜皮小帽,不能有辫顶露在帽外,也不可把帽子支起,这就要手艺。

留这类辫子的,当时多半穿两截接褂,脚下福字履鞋,显得规矩斯文。

土派辫子又叫匪派辫子。这类辫子又分文、武两派。

文派多半是大辫顶,周围短发一寸长,辫根松散,疏疏落落,辫梢很长,还用加大加长的辫穗和灯笼锦或蛇皮锦的辫帘子(用黑丝线编制,三根为一副,帘子下端连着辫穗)续着,后垂辫穗直垂过腿窝。

留这类辫子的,多半是那些花花公子,其中个别的还梳"五股三编"的辫子,续着五个辫帘子,透着那种匪气。

清末民初,有些女子也编这类辫子。

清都旧事之头顶那些事儿

武派是小辫顶,不续辫帘子,也不留辫穗,辫子编得又紧又硬,有时在头发中间续些铁丝,为的是使辫子硬梆;辫梢不用绳扎,而是用布条捻起来扎着,辫长一尺左右,辫梢向上撅起,当时人称"蝎子尾巴紧小辫"。

留这种辫子的都是些地痞流氓,耍胳膊根儿的,脚下穿双瞠嘟肚靴子,鼻子上抹着鼻烟,抹成大蝴蝶状。

他们走起路来,晃着膀子,常在街上游荡,找个便宜。

这些人吃仓库、开赌局、撂跤、打架,无恶不作。

小孩在三四岁以前,多半留"坠根儿"或"歪毛儿" (即小辫儿) ;

四五岁以后留"锅圈儿"或"码子盖",这是为给以后梳大辫子打基础,当时北京有"留锅圈儿长大辫子"的俗话。

小孩的辫子没什么讲究,只用红绒头绳扎辫根,系辫梢儿。也有扎几个小辫,用几色绒绳的,俗称"王八辫儿",还有扎一个冲天样的辫子。

到十六七岁,进入青年时期,便要梳大辫子,但不扎辫根,要在辫梢续辫帘子。


就到这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