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行書長廬庵記 鏡心 水墨紙本

阮元(1764-1849),字伯元、良伯、梁伯,號雲臺、芸臺、雷塘盦主,晚號頤性老人等,室名節性齋,江蘇儀徵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進士,授編修。歷任工部侍郎、浙江巡撫,湖廣、兩廣、雲貴總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諡文達。著述宏富。亦工書畫,精鑑賞,尤精篆隸。被尊為一代文宗。

阮元行書長廬庵記 鏡心 水墨紙本

阮元行書長廬庵記 鏡心 水墨紙本

阮元行書長廬庵記 鏡心 水墨紙本

阮元行書長廬庵記 鏡心 水墨紙本

阮元行書長廬庵記 鏡心 水墨紙本

釋文:長蘆庵記。禮祀洲長蘆庵初以蘇詩與長蘆禪院近,因約略臆指之,然元明已一片大江。道光丙午(1846),劉孟詹讀範石湖吳船錄,以書中有記長蘆寺事告餘……與慎齋弟數十年皆治洲事於宋梅花院,似古有因緣,當合觀之。

說明:據《阮元年譜》,長蘆庵為阮元在禮祀洲所建別業,屢被江潮浸漲,從弟阮先常修葺之。文中“慎齋弟”即指阮元從弟阮先。1843年秋阮元派遣從弟阮先往長蘆庵勘查禮祀洲割蘆諸事,有送行詩《送弟慎齋往長蘆庵》。

因緣際會,當合觀之——阮元《長蘆庵記》賞析

阮元,字伯元,號雲臺、雷塘盦竹,晚號頤性老人,為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重臣,同時也是清代幹嘉時期重要學者,著名的金石學家以及書法理論家,是清代碑學的重要推動者,在書法藝術上亦有深厚的造詣。這卷《長蘆庵記》是阮元晚年所作,所記載的是其在家鄉儀徵縣的禮祀洲所建別業長蘆庵諸事。據《儀徵縣誌》以及《雷塘庵主弟子記》記載,嘉慶十一年(1806),阮元丁憂期間購置禮祀洲,以洲上蘆葦等出產之利供祭祀等族中用度:“儀徵縣江中蘆洲一區以為祀產,曰‘禮祀洲’。初封公以先生揚歷中外,省節廉俸,欲捐置祭產,至是先生仰承先志,置蘆洲一區以歲入之息,為祭祀、睦族、公車等事之用……”(《雷塘庵主弟子記》)“禮祀洲”一名便也由此得來。

同時,阮元在禮祀洲上建造了自己的別業長蘆庵,“長蘆”二字,從這篇《長蘆庵記》的開篇可知,得名於附近曾有過的“長蘆禪院”。道光丙午年時,阮元好友劉孟詹在閱讀宋代文學家范成大所寫《吳船錄》時,發現其中記載了長蘆寺(即長蘆禪院)的故事,便告訴了擁有“長蘆庵”的阮元。這便是此卷《長蘆庵記》誕生之緣由。而在范成大的記載裡,長蘆寺是達摩一葦渡江之處,正是由於此典故,因而長蘆寺中便建造了一間“一葦堂”以祭祀達摩。然而在元明時,長蘆禪院已為江水所湮滅。阮元在感嘆滄海桑田的同時,又提到原先被淹沒的長蘆寺土地,如今卻又浮出水面成為洲渚,正是阮元建立長蘆庵之地。道光辛丑年(1841)金陵大水,長蘆庵前漂來一尊佛像,次日又漂來一座佛座,人們便將佛像佛座供奉在長蘆庵中。而恰在劉孟詹給阮元看《吳船記》的同年五月,有負責採收蘆葦的人供來一枝蘆葦,現在也長到了一丈多長。阮元不免感慨古今之巧合。阮元以此諸事記之,文筆細膩生動,敘事詳實,頗能令人一窺一代文宗之風采。

而文末所提到的“……與慎齋弟數十年皆治洲事於宋梅花院,似古有因緣,當合觀之”,慎齋弟即阮元之堂弟阮先。阮元雖然在禮祀洲建有長蘆庵這一別業,然而其常年為官,並不在長蘆庵常住,因而只有讓族中親人幫忙打理修葺。道光二十三年秋,阮元送阮先前往禮祀洲打點當年收割蘆葦之事,並有《送弟慎齋住長蘆庵》一詩相送:“秋風秋雨損秋懷,小阮皆深大阮哀。登岸累君住庵去,剪屏為我獲洲開。蒼葭采采皆霜雪,白露瀼瀼或溯洄。既是盧農即農事,古今農事不妨縗。”可與此卷《長蘆庵記》相互印證。另外,據《雷塘庵主弟子記》以及《清史稿》記載,道光二十五年(1845),時年八十二歲的阮元茶隱於長蘆庵,巧遇溪山瑞雪的景象,與他三十歲正月茶宴獲得御賜《溪山瑞雪》不謀而合,“聖人隨手分賜之件,即定終身茶隱之局。事如預兆,恍然凜然,因作蘆庵雪詩。”阮元晚年時常在長蘆庵小住,大抵對他而言,長蘆庵也是其人生中頗為重要的歸宿之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