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顧二孃

她平生制硯不過百塊,卻可流芳百世。

康熙年間,在蘇州城的專諸小巷子裡,有一戶人家,每天都會吸引許多文人雅士和書畫名家前來到訪,他們不為別的,只為請求一位女工匠幫忙琢制硯臺。這位女工匠就是以制硯為生的制硯名家顧二孃。

據《吳門補剩》記載,顧二孃的公公是順治年間姑蘇城裡有名的制硯名家顧德麟,世人皆稱讚他的硯臺頗有古硯的“自然典雅”之風,因而在當時的蘇州城裡非常有名。顧德麟去世以後,將制硯技藝傳給了顧二孃的丈夫。可是她的丈夫不幸早逝,為了生計,顧二孃便擔起了制硯的重任。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顧二孃“松皮隨形歙硯”,張傳倫收藏

顧二孃將公公流傳下來的制硯技術加以傳承並創新,她汲取明代宣德香爐的意趣為創作靈感,追求古代君子的高雅之風,使得她製作的硯臺既古雅又不失華美,為當時制硯工匠所不能比。

當時,文人雅士和書畫家們都以能獲得顧二孃製作的硯臺為榮。顧二孃去世後,文人雅士紛紛作詩憑弔紀念。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肇慶方珍貴的“十硯軒”藏硯

十硯老人(黃任)詩云:

古款微凹積墨香,纖纖女手切干將。

誰傾幾滴梨花雨,一灑泉臺顧二孃。

陳星齋也寫詩紀念:

淡淡梨花黯黯香,芳名誰遣勒詞揚?

明珠七字端溪史,樂府千秋顧二孃。

為何這一時期的制硯工匠會吸引一眾粉絲,這要從明代的硯臺開始說起。

硯臺:追求裝飾性

明代文人陳繼儒曾道:

“文人有硯,如美人之有鏡也,硯以靜為用,是以永年。硯與文人相伴,與筆為硯田,與墨相濡而合。”

明代社會上鑑賞硯臺和藏硯之風甚盛,這離不開人們生活習慣與社會群體審美標準的改變。這一時期的硯臺一部分承襲唐宋遺風,講求自然質樸,以實用為主的特性。另一部分為了迎合明代文人士大夫的品味,注重天工巧用和巧色的運用,例如有些制硯工匠對石材天然形成的石皮,石疵等作特別處理,保留並掩飾其瑕疵,以達到天然形成藝術效果。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明 端石百祿硯

故宮博物院藏

到清代時,清代硯臺雕刻名家輩出,並湧現許多硯雕藝術流派。至此,硯便形成了一個以石硯為主的龐大家族。如清代的宮廷用硯除一些出自內廷“硯作”,和地方官員的進貢之外,也有一些硯品是交由地方按內廷樣式製作,如乾隆年仿古各式澄泥硯,均交蘇州承辦製作。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清 康熙端石雕雙龍紋

故宮博物院藏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清中期 金星歙石硯

故宮博物院藏

這一時期的硯材更加豐富,紋飾內容廣泛,雕刻手法更加靈活細緻,其形制亦呈多樣化。例如,內廷硯品的製作一般是由如意館畫師畫樣,御覽呈准後再由內廷的硯匠照樣製作,每年內廷都有大量的硯品製作。除硯作外,還專門有匣作、木作、油漆作,隨硯形配盒,一件硯品做好成型以後一般還要由“刻字作”刻字或鐫刻御題詩文和年款等。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清乾隆 澄泥海天初月硯

故宮博物院藏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清乾隆 御銘端石靄靄融硯

故宮博物院藏

明清之前的制硯工藝則以實用性為主。

硯臺:以實用性為主

近現代考古中,如1972年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時代的墓葬中發現了一件石磨盤,並有硃砂顏料等一整套彩繪工具,被認為是最早的成套文具;1958年在陝西寶雞出土的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雙格研磨盤,格盤中殘存的天然礦物顏料也可能是繪畫所需要的,這些或許就是硯臺的雛形。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仰韶文化時期的石質研磨器一組

陝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

到秦漢時期,才有嚴格意義上的硯臺。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戰國秦墓中出土了附有研磨石塊的石硯,為現知最早的硯的遺蹟,此後,出土了大量漢代的石硯,還有少量玉硯、漆書硯和陶硯等。漢代硯臺大多為圓形或方形,圓硯多帶有三足,部分足上有刻畫圖案或作獸形足狀,方形硯多為平板硯,龜形硯亦偶有出現漢硯的造型受青銅禮器的影響明顯,尤其是三足的造型。從出土文物看,兩漢基本完成了硯從研磨器到硯臺的轉變。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三足石硯 漢

通高14.3釐米 直徑16.5釐米

1958年安徽省太和縣漢墓出土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漢 辟邪蓋三熊足石硯

故宮博物院藏

在漢代石硯的基礎上,魏晉時期出現大量瓷質硯臺,例如,由帶有高浮雕動物蓋的三足石硯演變成的三足陶瓷圓硯十分多見,南北朝時,陶瓷圓硯的足數增加。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唐 白釉鏤空圓硯

故宮博物院藏

隋唐時期的陶瓷硯品造型多樣,以圓形周環水槽的辟雍硯(又叫璧水硯)最為流行,也有向多足或圈足的演變,唐代大部分陶硯質地佳,製作規整,細膩發墨,其造型已脫離前朝舊式。

兩宋時期,硯臺進入成熟期,各種優質石硯得到充分發展。大部分的宋硯造型簡練、端莊、穩重、工整。這時期的人們開始注重石硯的研墨效果以及雕刻工藝。雕刻工藝以相對簡單的線雕、平雕和淺浮雕為主。此外,端石、歙石、洮河石和澄泥硯“四大名硯”地位在這一時期得以確立,大量的硯文化專著隨之出現。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宋 細羅紋歙石抄手硯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宋 黃黑雙色澄泥抄手硯

遼金時期,書寫用硯開始注重裝飾,其製作更求精緻,不惜工本,有以金銀裝飾硯匣的。部分硯臺仍保留唐宋用硯的風格,但更多的是帶有明顯的契丹民族風格,現知有不少實物遺蹟出土。如內蒙古赤峰遼代皇族耶律羽家族墓出土的金匣萬歲臺硯。

由此可知,硯臺由純實用性,逐漸演變為以實用為主,欣賞為輔,再到明清時期的實用與欣賞並重。到了現代,硯臺除欣賞、實用價值之外,又具備了收藏價值。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清乾隆 “乾隆御用”御題詩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

近幾年來,從專場拍賣來看,凡是有名人題銘、名家收藏的硯,其拍賣價位要比硯本身的種類、坑口、石品、雕工的價格,要高出數倍。如2010年春拍,北京保利一方澄泥虎符硯,盒面鐫刻隸書“虎伏研”三字,盒內底鐫刻隸書“乾隆御用”,並鈐“幾暇臨池”印,均填金,且雕飾十分精美,本身即是一件非常珍罕的藝術品,另帶有“乾隆御用”款識的文房器物數量尚屬罕見,最終以1400萬元成交,創造了硯臺拍賣史上最高的記錄。

硯臺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任何一個民族喜愛甚至鍾情的物品,它們在歷史長河中,必然積累了它們的歷史文化價值,由於其中包含著無窮的文化魅力,即便不是作為藝術工作者的創作工具,僅僅是放在書齋裡作為擺設也讓人快意,如若作為古玩來收藏也可以令人陶醉。難怪,宋人蘇易簡在《文房四譜》為他們封侯:筆為“管城侯”,墨為“松滋侯”,紙為“好疇侯”,硯為“即墨侯”。“文房四寶”的深刻內涵由此可觀。

Tips: 硯 臺 的 選 用

看:看硯的質、工、品、銘、飾與新舊是否經過修補等。如果硯已經修補過,那麼它修補過的地方顏色與硯的原色總會有差別。

摸:拿到一方硯,可用手摸一摸。如果摸起來光滑細嫩,說明石質較好;如果摸上去有粗糙的感覺,說明其石質較差。

敲:將硯面用五指託空,輕輕擊打,或用手指彈硯,聞其聲。若為端硯,以木聲為佳,瓦聲次之,金聲為下,這三種不同的聲音,分別體現出端硯石質嫩與老。而歙石硯敲擊則以清脆的“鐺、鐺”金屬聲為最好。如果聲音為“噗、噗”,就說明該歙石多泥質,或石質有暗傷痕,為下品。

掂:用手掂硯的分量。同樣大小的石硯,一般來說硯石物膠結緊,顆粒細;輕的說明膠結松。掂的方法尤其對歙硯比較適用。

刻:一方硯的好與差,首先考慮的是石質的好壞。對於硯石熟悉的只要用力在硯石上輕輕地刻上幾道,馬上就會感覺出硯石的優與劣。

(即將呈現【極簡書法史】史前傳說:書法之始)

關於極簡書法史:

書法教育普及的當下,書寫日漸成為習慣,但書法審美的差異化帶來的“口水戰”愈發激烈,尤其是自媒體熱潮中人人可發聲。其實從古至今書法審美有一套源於中國文化傳統的標準,王羲之、顏真卿等耳熟能詳的名家名作無不久經這些標準的檢驗。因此,我們以“書法中不同的美”為線索,聚焦歷代書家、作品、流派,與當下時代的氣質相關聯,推出“極簡書法史”系列,以饗讀者。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