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立碑保护远安古木成长寿之村

因山得名。庞家湾所属的原金凤村,和现在合村后的龙凤村,皆是如此。

金凤村,系依偎着金凤山而得名。而龙凤村,则由龙凤山而来,因这座山“南山形似苍龙探海,北山有一块奇石酷似凤凰展翅”。

刚刚抵达时,我们还特意看了下地图,结果发现与曾经的足迹有一定的重合,细细查看才知道今年4月间曾探访柏临河的源头,就曾经无比接近这里。

清朝乾隆立碑保护远安古木成长寿之村

也正是有了龙凤山和金凤山这些山脉,才让整个龙凤村,特别是庞家湾一带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农旅融合。

也正是有了这些山,才让这里充满了魅力。雨后的龙凤村犹如人间仙境。图片由花林寺镇提供。拥有神奇传说的百年楠树。拈花谷前二人合抱的古树。

成材之木妄行斩伐,当以公论罚钱一千

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在龙凤村一处堡坎上,看到了一块古老的石碑,石碑顶刻有:同议公禁。

这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当地村民立下的碑刻:

窍为天地物产,虽以寄养,然一草一木……我同井之人,公议禁止,勒石碑以晓乡里……若成材之木,妄行斩伐,殊属不情,当以公论,罚钱一千……

清朝乾隆立碑保护远安古木成长寿之村

短短数百字,表达了200多年前村民们对保护生态的重视:私自砍伐树木者“罚钱一千”使龙凤人爱护生态的文明传承至今。

或许得益于200多年前大家就有这个决心,让龙凤村一带的古树特别多,仅在庞家湾拈花谷一带,我们就看到了好几棵数百年的古树,其中谷口广场那棵榆钱树,二人合抱都有些勉强。采访中遇到的村民庞龙月家门口,也有同样的一棵古树,也得二人合抱才行。

而村里最有传奇性的一棵古树,就是拈花谷石板路旁的百年楠树:它的树干居然只有半边,但是树冠却异常繁茂。在当地有一个非常美丽的传说,明朝初年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在庞家湾遭遇暴风雨,在树下躲避,结果一道闪电劈下,楠树瞬间被劈开,但树下的书生却安然无恙,书生以此为天降吉兆,遂对楠树三叩九拜,转身冒雨赶路,最终科考高中,返乡途中还特来庞家湾拜谢这些楠树。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是巧合的是庞家湾以及龙凤村都是周围一带有名的出读书人的地方,比如庞家湾就有远安县第一个考上清华大学的庞昌平,而龙凤村在解放后更是有大量的子弟考上大学走出深山在外工作打拼。

清朝乾隆立碑保护远安古木成长寿之村

植被丰富,古树众多,是2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龙凤人坚守对绿水青山的保护。我们从村里了解到,目前,龙凤村林木繁茂,森林覆盖率为85%,银杏、大叶樟、铁坚杉、桢楠、三角枫等老、古、大、珍、稀树种随处可见。今年,龙凤村对村内古树进行详细摸排,实行一个党员认管一棵树,并统一设置二维码标示牌,让大家在了解古树基础知识的同时监督古树保护情况。

背靠百里荒的天然氧吧,小村成了周边有名的长寿之村

山高水才长,山是水的源头。

龙凤村地处远安县、当阳市和夷陵区三地交界,西侧就是百里荒。或许因为这里的人们从古代开始就注意保护生态,大自然也给了他们无比丰厚的回馈,不仅让这里成为天然的氧吧,同时流出好几口天然泉眼,其中就有3口泉眼被写入到此前的村志里。

龙凤村的天然氧吧到底有多好?它所毗邻的百里荒此前经专家测定,空气中含有高密度负离子,每立方厘米负离子高达1.2万个以上。

好山好水好空气,让龙凤村成了周围有名的长寿村。我们从村委会了解到,全村有50多个姓氏,人口长寿比例非常高,目前8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50人,90岁的老人有12人,最长寿纪录是102岁。

庞家湾的庞龙金夫妇就是其中的两名寿星,尽管年事已高,老两口的身体还不错。我们来采访时,庞龙金正从外面遛弯回来,上台阶,跨门槛一点都不吃力,只见他从屋里拿出一袋大豆,然后在里面挑选一些品相好的,打算用来作为种子。

在网上,有一篇写于2017年4月的游记,作者“宜昌老憨”在庞家湾溜达了一圈,结果发现这里居然是个“长寿湾”:“这里也可以称为长寿湾,因为,就这小小的庞家湾,现在居住的人口仅仅30余人,但8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个。”这篇文章中提到,当时年龄最大的已经95岁,老人叫祁圣淑,现已97岁了,身体还很好。

与庞家湾相隔几里地的店子垭小区,我们遇到行业的前辈祁万宝先生,年近八旬的他从湖北日报退休后,就和老伴回到了故乡龙凤村居住,只要武汉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事情,就一直住在山上,“这里空气好,四季皆景,住在山上舒服。”

老前辈的身体特别好,在国庆长假期间,带着外地来的游客爬山。他还打算过几天,沿着公路一直走到百里荒去,去百里荒山上捡些山楂回来。

宜荆两地人们武当朝山,有段时间第一站就在龙凤山

在采访中,我们从当地的村民口中得知,在龙凤山曾经有一个龙凤山寺,建于1924年,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宜昌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远安县、花林寺镇以及龙凤村等各级的考证,当年修建此山寺的人叫张俅,荆州一带人。他因犯事跑到了龙凤山一带,修建了龙凤山寺。按照当地收集的资料显示,张俅修建龙凤山寺的时候,对工艺要求特别高,建造黄金堂期间,他拿把菜刀,如果刀口插不进砖缝就是合格的,如果插进去一点点,他也会要求工匠重新返工。按照已经形成的文字资料显示:建成后的黄金堂,平均一块石头就花费一块大洋,真可谓寸石寸金。

建造山寺的钱多是从他老家荆州一带筹集而来,因此当地很多人知道了龙凤山寺,故而当地人去武当山朝山的时候,都选择从当阳进入龙凤山,然后再去鸣凤山,最后去武当山,龙凤山寺成了当地人武当朝山的第一站。

武当朝山兴起于宋代,到明代已成为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习俗,朝山的人包括湖北、湖南、陕西、广东、贵州、山东、陕西、江西、浙江以及福建等地。我们查阅相关研究成果发现,荆州人朝山始于明代,这一带百姓春秋两季武当朝山,颇为壮观。与此同时,鄂西武当山朝山的人主要集中在宜昌,乾隆版《东湖县志》卷5《疆域志·风俗》中谓:“朝山多至数十人,每于元旦及七月,会众起程,门首贴‘某处朝山’四字,或至武当,或至鸣凤……”

因为荆州人武当朝山的习惯,慢慢也影响到了宜昌这边的人们,因此宜昌荆州两地去武当朝山的人们,也都有了将龙凤山寺作为第一站的习惯。只是龙凤山是在上世纪20年代才建成,因此影响范围不如武当山以及鸣凤山大,但因张俅是荆州人,故而带动了很多荆州人以及宜昌人以龙凤山为武当朝山第一站,然后再一路北上或至鸣凤,或至武当。

新中国成立后,张俅被镇压,龙凤山寺被改成了学校,我们的老前辈祁万宝就在这里学习过。

如今,山顶上只有山寺遗址,残存的石阶碑刻,都在向来往于此的人们讲述龙凤村这个古老的小村庄神秘且辉煌的过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