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立碑保護遠安古木成長壽之村

因山得名。龐家灣所屬的原金鳳村,和現在合村後的龍鳳村,皆是如此。

金鳳村,系依偎著金鳳山而得名。而龍鳳村,則由龍鳳山而來,因這座山“南山形似蒼龍探海,北山有一塊奇石酷似鳳凰展翅”。

剛剛抵達時,我們還特意看了下地圖,結果發現與曾經的足跡有一定的重合,細細查看才知道今年4月間曾探訪柏臨河的源頭,就曾經無比接近這裡。

清朝乾隆立碑保護遠安古木成長壽之村

也正是有了龍鳳山和金鳳山這些山脈,才讓整個龍鳳村,特別是龐家灣一帶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展農旅融合。

也正是有了這些山,才讓這裡充滿了魅力。雨後的龍鳳村猶如人間仙境。圖片由花林寺鎮提供。擁有神奇傳說的百年楠樹。拈花谷前二人合抱的古樹。

成材之木妄行斬伐,當以公論罰錢一千

在村民的帶領下,我們在龍鳳村一處堡坎上,看到了一塊古老的石碑,石碑頂刻有:同議公禁。

這是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當地村民立下的碑刻:

竅為天地物產,雖以寄養,然一草一木……我同井之人,公議禁止,勒石碑以曉鄉里……若成材之木,妄行斬伐,殊屬不情,當以公論,罰錢一千……

清朝乾隆立碑保護遠安古木成長壽之村

短短數百字,表達了200多年前村民們對保護生態的重視:私自砍伐樹木者“罰錢一千”使龍鳳人愛護生態的文明傳承至今。

或許得益於200多年前大家就有這個決心,讓龍鳳村一帶的古樹特別多,僅在龐家灣拈花谷一帶,我們就看到了好幾棵數百年的古樹,其中谷口廣場那棵榆錢樹,二人合抱都有些勉強。採訪中遇到的村民龐龍月家門口,也有同樣的一棵古樹,也得二人合抱才行。

而村裡最有傳奇性的一棵古樹,就是拈花谷石板路旁的百年楠樹:它的樹幹居然只有半邊,但是樹冠卻異常繁茂。在當地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傳說,明朝初年有一位進京趕考的書生在龐家灣遭遇暴風雨,在樹下躲避,結果一道閃電劈下,楠樹瞬間被劈開,但樹下的書生卻安然無恙,書生以此為天降吉兆,遂對楠樹三叩九拜,轉身冒雨趕路,最終科考高中,返鄉途中還特來龐家灣拜謝這些楠樹。

傳說終歸是傳說,但是巧合的是龐家灣以及龍鳳村都是周圍一帶有名的出讀書人的地方,比如龐家灣就有遠安縣第一個考上清華大學的龐昌平,而龍鳳村在解放後更是有大量的子弟考上大學走出深山在外工作打拼。

清朝乾隆立碑保護遠安古木成長壽之村

植被豐富,古樹眾多,是200多年來一代又一代龍鳳人堅守對綠水青山的保護。我們從村裡瞭解到,目前,龍鳳村林木繁茂,森林覆蓋率為85%,銀杏、大葉樟、鐵堅杉、楨楠、三角楓等老、古、大、珍、稀樹種隨處可見。今年,龍鳳村對村內古樹進行詳細摸排,實行一個黨員認管一棵樹,並統一設置二維碼標示牌,讓大家在瞭解古樹基礎知識的同時監督古樹保護情況。

背靠百里荒的天然氧吧,小村成了周邊有名的長壽之村

山高水才長,山是水的源頭。

龍鳳村地處遠安縣、當陽市和夷陵區三地交界,西側就是百里荒。或許因為這裡的人們從古代開始就注意保護生態,大自然也給了他們無比豐厚的回饋,不僅讓這裡成為天然的氧吧,同時流出好幾口天然泉眼,其中就有3口泉眼被寫入到此前的村志裡。

龍鳳村的天然氧吧到底有多好?它所毗鄰的百里荒此前經專家測定,空氣中含有高密度負離子,每立方厘米負離子高達1.2萬個以上。

好山好水好空氣,讓龍鳳村成了周圍有名的長壽村。我們從村委會了解到,全村有50多個姓氏,人口長壽比例非常高,目前80歲以上的老人超過50人,90歲的老人有12人,最長壽紀錄是102歲。

龐家灣的龐龍金夫婦就是其中的兩名壽星,儘管年事已高,老兩口的身體還不錯。我們來採訪時,龐龍金正從外面遛彎回來,上臺階,跨門檻一點都不吃力,只見他從屋裡拿出一袋大豆,然後在裡面挑選一些品相好的,打算用來作為種子。

在網上,有一篇寫於2017年4月的遊記,作者“宜昌老憨”在龐家灣溜達了一圈,結果發現這裡居然是個“長壽灣”:“這裡也可以稱為長壽灣,因為,就這小小的龐家灣,現在居住的人口僅僅30餘人,但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8個。”這篇文章中提到,當時年齡最大的已經95歲,老人叫祁聖淑,現已97歲了,身體還很好。

與龐家灣相隔幾里地的店子埡小區,我們遇到行業的前輩祁萬寶先生,年近八旬的他從湖北日報退休後,就和老伴回到了故鄉龍鳳村居住,只要武漢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事情,就一直住在山上,“這裡空氣好,四季皆景,住在山上舒服。”

老前輩的身體特別好,在國慶長假期間,帶著外地來的遊客爬山。他還打算過幾天,沿著公路一直走到百里荒去,去百里荒山上撿些山楂回來。

宜荊兩地人們武當朝山,有段時間第一站就在龍鳳山

在採訪中,我們從當地的村民口中得知,在龍鳳山曾經有一個龍鳳山寺,建於1924年,毀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宜昌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按照遠安縣、花林寺鎮以及龍鳳村等各級的考證,當年修建此山寺的人叫張俅,荊州一帶人。他因犯事跑到了龍鳳山一帶,修建了龍鳳山寺。按照當地收集的資料顯示,張俅修建龍鳳山寺的時候,對工藝要求特別高,建造黃金堂期間,他拿把菜刀,如果刀口插不進磚縫就是合格的,如果插進去一點點,他也會要求工匠重新返工。按照已經形成的文字資料顯示:建成後的黃金堂,平均一塊石頭就花費一塊大洋,真可謂寸石寸金。

建造山寺的錢多是從他老家荊州一帶籌集而來,因此當地很多人知道了龍鳳山寺,故而當地人去武當山朝山的時候,都選擇從當陽進入龍鳳山,然後再去鳴鳳山,最後去武當山,龍鳳山寺成了當地人武當朝山的第一站。

武當朝山興起於宋代,到明代已成為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習俗,朝山的人包括湖北、湖南、陝西、廣東、貴州、山東、陝西、江西、浙江以及福建等地。我們查閱相關研究成果發現,荊州人朝山始於明代,這一帶百姓春秋兩季武當朝山,頗為壯觀。與此同時,鄂西武當山朝山的人主要集中在宜昌,乾隆版《東湖縣誌》卷5《疆域志·風俗》中謂:“朝山多至數十人,每於元旦及七月,會眾起程,門首貼‘某處朝山’四字,或至武當,或至鳴鳳……”

因為荊州人武當朝山的習慣,慢慢也影響到了宜昌這邊的人們,因此宜昌荊州兩地去武當朝山的人們,也都有了將龍鳳山寺作為第一站的習慣。只是龍鳳山是在上世紀20年代才建成,因此影響範圍不如武當山以及鳴鳳山大,但因張俅是荊州人,故而帶動了很多荊州人以及宜昌人以龍鳳山為武當朝山第一站,然後再一路北上或至鳴鳳,或至武當。

新中國成立後,張俅被鎮壓,龍鳳山寺被改成了學校,我們的老前輩祁萬寶就在這裡學習過。

如今,山頂上只有山寺遺址,殘存的石階碑刻,都在向來往於此的人們講述龍鳳村這個古老的小村莊神秘且輝煌的過往。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