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既然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會偏心?

傳統觀念認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的,但是,當家庭中有多個孩子時,偏心也是存在的,美國心理學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父愛代表著私有制的產生,因為家庭中的父親需要選擇最優的子女繼承家族財富、完成家族延續的使命而做出選擇。孩子相應依據此等條件發展出適應性,以滿足父親需要的愛來獲取更多父愛。”

具體到普通家庭中,很多家長無法在這個問題上做出最公正的決斷,其原因他們往往自己也說不清楚,對此,心理學家做出了三點解釋。

心理學:既然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會偏心?

性別原因

重男輕女在我國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封建時代,由於男尊女卑的社會認知的存在,男性不僅僅在社會活動中更有優勢,還被認為可以傳宗接代延續香火,而女性則是要進入夫家的家門,父母對於子女的期望和偏心程度自然也就不同。

隨著社會的進步,封建思想也在一點點的改變,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家庭對於性別帶有偏見,也就造成了對男孩的偏心,雖然也有一些家庭偏心於女性,但並不普遍。所以說,一些家庭中的性別歧視往往是造成對孩子的偏心的主要原因,但隨著社會進步,這種性別歧視會逐漸淡化。

心理學:既然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會偏心?

更偏向於能力突出的

很多家庭中,父母更喜歡學習好的孩子,在不經意間以成績作為硬性標準,以此作為關愛程度的標杆,雖然他們認為自己一碗水端平,但實質上傷害了另一個另一個孩子的自尊心,讓他覺得自己不重要,沒有安全感。

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指出,當個體接受的刺激過多時,極易引起逆反心理。也就是說,當家長希望以種種標準作為激勵刺激另一個孩子時,會激發出他的逆反心理,讓他厭惡這件事,產生反作用。

事實上,在學生時代的成績,成人之後的工資,中年之後的社會地位都並不能作為衡量一個人的標尺,這種帶有功利性的偏見對孩子的發展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親人之間的感情是沒有理由和代價的,功利心不該處在家庭氛圍之中,不要讓你的孩子覺得“優秀的孩子才能得到愛”。

心理學:既然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會偏心?

年齡原因

另一種偏愛則是由於年齡問題,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對於年齡小的孩子更為關心和愛護,因為他們更為的脆弱和需要保護,這在無形間就造成了孩子之間的不平衡,有一個詞叫“長兄如父”,做哥哥姐姐的往往在家庭中要承擔起父母的一部分責任,也就造成了在他們同樣需要關愛的時候失去了被愛的權利。

並且,在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諸如“孔融讓梨”之類的尊老愛幼的典故,更加堅定了父母對自己的孩子的區別對待,這在家庭環境中是一種不公平的現象。此外,有的家庭兩個孩子年齡相差較大,老大往往已經接近成年,他們往往渴望更加獨立的生活,排斥父母過度的干預和關愛,而另一個孩子和他形成反差,他們需要父母為他們提供保護和親暱,這也讓父母們產生一種被需要感,這種情況被認為是“被動”的偏心。

心理學:既然孩子都是親生的,父母為什麼還會偏心?

綜上所述,父母的偏心大多是由以上幾個因素所構成,但人非聖賢,不可能做到一碗水絕對的端平。對於父母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偏愛。

- The End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