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亲王奕劻:高调贪腐低调自保的大老虎

一个人穷的时间太长了,自然就会对财富无限的渴望,一旦拥有了财富,想要像范蠡这样,功成身退,逍遥于江湖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更何况在一片糜烂的晚清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财富权力都有,自己也没多大的本事,就靠一个老太婆,亦步亦趋,完全精确的跟着老太婆的步伐前进,活到79岁才恋恋不舍的放下权柄和财富的大老虎,终其一生,没有被打倒过,这样的“人才”,正是被溥仪所痛恨的一代铁帽子王--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

庆亲王奕劻:高调贪腐低调自保的大老虎

其实奕劻是和光绪这辈的亲戚关系,比较疏远了,能封上一个铁帽子王,全是靠他自己一手一脚打拼出来的。

奕劻就像几百年前的高俅一样,琴棋书画,四书五经,都是他娘的半瓶子醋,但奕劻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写一手好字,慈禧的弟弟,就是酒囊饭袋,写字都写不来,只能靠隔壁的穷邻居奕劻来帮忙写,奕劻当然乐意了,因为他知道面前那个肥头大耳的蠢货,有个在后宫的姐姐,只要搭上了关系,何愁不飞黄腾达?

靠写字好,被慈禧知道有这么一号人了,慢慢的,奕劻从什么都不是的平民,悄无声息的爬入了大清政府。

从其履历可以看出,奕劻的官运是出奇的好,自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至辛亥革命,五十年间,奕劻虽然能力不高,学问也不行,官却做的顺风顺水。

奕䜣比奕劻强太多了,但后半生不如意就是因为奕䜣不懂得怎么伺候好老佛爷,处处和她刚,结果被奕劻取代,而奕劻上台了,也不敢轻易全面否定奕䜣所有的政治部署,就得过且过,自己全心全意的去做慈禧肚里的蛔虫。

他深切地领会了慈禧太后所说的“荣辱忽焉,皆在圣意”这句话的内涵,并时刻在实际行动中加以无微不至地体现。为了讨老佛爷喜欢,奕劻把麻将牌引入宫中,手把手地将搓麻技艺加以推广,从宫女到太监,无不乐此不疲。当时大清正是内外交困,慈禧需要舒解心情,所以对麻将引进工作十分满意。当然,这只是第一步。

奕劻不时地让他的两个福晋进宫,不是陪老佛爷、就是陪老佛爷身边工作人员来两圈。这两女士每次进宫陪打,随身带去的银票总是不够输,据说是“日挟金数千”“岁费巨亿”。奕劻还把自己的第四女送入宫中陪伴慈禧,这位四格格论品貌,是千里挑一,论做事,是八面玲珑,处处周到,自带着十分的人缘,甚得慈禧的欢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平庸的奕劻因此不断得到提拔重用。有人实在看不下去了,郑重提出批评意见。慈禧反而耐心地做起了人家的思想工作:“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吗?但是看来看去,还是他贴心。”

慈禧也是老手,她知道奕劻没啥用,但贴心,舒服,也不争也不抢,慈禧要的是江山权力,奕劻要的是钱。

对钱,奕劻绝对是超级理财大师。

他懂得,钱一定要捞得越多越好,但也一定要花,如果不花的话,将来慈禧抛弃他了,贪腐就是他进大牢的最好借口。人生在世, 草木一秋,不花钱干嘛?这点,他比后世的贪官们要清醒的多,想要屹立不倒,只有牢牢抓住上意,不露自己的野心,装无能,就可以了。

举个例子来说吧,1890年,有人从外地到京城,给四位军机大臣分别送银子600两、300两、200两、100两。等到奕劻当政时期,几百两银子根本入不了他的眼,必须要千两、万两了。段芝贵送上白银10万两,立马买到了黑龙江代理巡抚;杨士骧送上10万两银子,就得到了山东巡抚一职;陈夔龙的夫人被奕劻的福晋收为干女儿,因此与奕劻搭上了关系,成为了直隶总督。据说,“夔龙督直时,每岁必致冰炭敬数万,几去其所入之半,其他缎匹、食物、玩好等不计”。光绪三十四年,奕劻七十诞辰,大开庆典,这也成了官员们攀缘交结的好时机,而奕劻更是借机大肆进财纳贿。各地进献者络绎于道,王府门前车水马龙,列起了长阵。这一次七十寿诞,奕劻所得现金达五十多万两白银,礼物价值更为百万两白银以上……

奕劻的聚敛的手段,可谓是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短时间内就积累了亿万的资财。根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里循披露,庆亲王的银行存款高达712.5万英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根据有人考证,1894年的500英镑,购买力约等于现在的59935英镑,简·爱小姐在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年薪30英镑,生活就比较体面了;达尔文买了一幢带花园的豪宅,也不过2000英镑。奕劻有700多万英镑,相当于今天多少人民币,大家自己算去吧。后世有人称他为大清“首富”,虽未必尽然,但可以肯定他至少是“首富”之一。

奕劻贪腐之名甚至名扬全球,著名的《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媒体提到他家就是中国官场的“集市”,连门房都设了“收费站”

庆亲王奕劻:高调贪腐低调自保的大老虎

就是这样一个贪婪成性的人,奕劻却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澹如斋”,满口自称是 “澹如斋主人”,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澹泊如水、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的清官,还叮嘱其子孙要严守“四留”之训,即“留有作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遗百姓,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书以遗子孙”。另外,奕劻还将庆亲王府库存的许多他认为不贵重的物品,诸如一些古玩、字画、玉器、瓷器等委托给一家法国的“品德洋行”代为拍卖,以“表示贫困”,以掩盖社会上的议论。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都知道奕劻是贪官了,就没有人举报他吗?

晚清两次以反腐败的名义出现的台谏风潮,矛头都直指奕劻。第一次是1907年的一起“权色交易”。奕劻的儿子、商部尚书载振出差路过天津,看中了名歌姬杨翠喜,候补道段芝贵随即用重金为美人赎身,献给载部长。顺理成章,不久,段芝贵便被破格提拔,一跃成了黑龙江巡抚。御史赵启霖立即上奏弹劾,认定是“性贿赂”。朝廷派了载沣等人去查,结果“查无实据”,赵启霖反被革职。第二次是三年之后,另一御史江春霖又向奕劻发难,弹章的题目就是《劾庆亲王老奸窃位多引匪人疏》,火药味很浓,震动朝野。江被责为“沽名钓誉”“莠言乱政”,但处分仅是“回原衙门行走”,换个工作岗位,结果江干脆辞职,炒了朝廷的鱿鱼,一下子名动四海。御史们群起效仿,“不让江氏一人独为君子,访查中外大臣劣迹,联名入奏,以尽职责”,掀起了舆论监督的大高潮,逼得奕劻只好请假躲避。不过,奕劻每次总是有惊无险,安全过关。因为奕劻在慈禧他老人家看来,御史们罗列的罪状都是一些皮毛,是小节,她看中的是奕劻的“大节”,就是“政治过硬”。

奕劻理财很有天赋,也有超前意识。虽然外国银行已经进入中国,但是八国联军侵华硝烟未散,人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大家耻于与外国人打交道,更愿意到中国人的银行或钱庄存钱。奕劻却格外青睐外资银行,在花旗银行、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华俄道胜银行、横滨正金银行均有大笔存款。特别是英资汇丰银行,民族金融机构里没有他一厘钱,个中的原因不言自明、众所周知的。奕劻仅在汇丰银行就有200万两白银以上的存款,其中一次还存入黄金120万两。

不谈钱了,只谈政治的话,奕劻在政治上屁用都没有,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提拔了袁世凯,要知道袁大头就是一个全能的人才,政务打仗经济啥都懂,就是因为出身不好,还没来得及进权力高层,人家只认进士状元,不认军功政绩,袁大头只好走奕劻的路子,砸钱砸得狠,马屁拍的足,奕劻非常满意,就让袁大头进来了,破碎的江山,就是靠袁大头一力支撑起来的,奕劻算是歪打正着。

皇帝不中用,那么亲王就是需要站出来,手握权柄的。奕劻跟恭亲王奕䜣、醇亲王奕譞并称为最有权势的“三大铁帽子王”,备受慈禧太后赏识、重用。

奕䜣早早被废,奕譞崇尚沉默是金,屁事不管,只有奕劻最活跃,掌权近30年。从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奕劻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首席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弼德院总裁等要职,执掌枢机近30年时间,堪称晚清最有权势的亲王。

奕劻虽然肩负军国重任,但才能平庸、见识短浅,根本就没有匡救时弊的能力,他之所以能屡获升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能讨好慈禧太后,不管对方是对是错,总是跟着她的指挥棒起舞。慈禧太后对奕劻的评价是“荣辱忽焉,皆在圣意”,言下之意,是在夸他是个好奴才,用起来非常放心。

庆亲王奕劻:高调贪腐低调自保的大老虎


对于奕劻来讲,清朝的兴衰荣辱跟他没有任何关系,尽可能地攫取权力和金钱才是正途。更何况,奕劻深知太后是个刚愎自用、顽固守旧的主儿,但凡跟她对着干都没有好下场,奕䜣已是前车之鉴,自己犯不着重蹈覆辙。

同样是逆袭成功者,奕劻虽未幸运登极,却位极人臣。他眼中唯有利益,不惜踩着尚在五服内的族侄皇帝,去紧跟族弟妹太后去玩权术。但有不同,慈禧弄权是想苟延清国命脉,而奕劻理政却一门心思攫财,哪怕为满清培育袁世凯这等窃国者也不足惜。

放到今天,这样的大老虎,应该去无期徒刑了,但他却在这样特定的环境,还能全身而退,逍遥而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