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子孙灭了三国,建立的西晋王朝为何如此短命?

carrrrrson


谈到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我们很多人的脑海中会不自觉浮现出许多英雄豪杰,如忠义无双的关羽、万夫莫当的张飞、雄姿英发的周瑜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能人志士的存在,那段时期的历史才显得多姿多彩让人心驰神往。

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并不是魏、蜀、吴任何一个国家,而是隐忍了几十年的冢虎司马懿。他熬死了能够将其肆意拿捏的曹魏三代人,也熬死了稳压自己一头的诸葛孔明,等到最后无人可以制裁他的时候,司马懿跳出来夺取了曹魏政权。

在司马懿的铺垫之下,他的孙子司马炎最终覆灭三国并建立了西晋王朝,按理来说,这个国家的辉煌才刚刚开始,可为什么仅仅过了五十年西晋就毁于一旦了呢?

在我看来,西晋王朝如此短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 司马懿血腥屠辽埋下祸根。前面也提到,司马懿算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但同样因为他,西晋一建立就埋下隐患。魏明帝曹睿执政后期,魏国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能拿得出手的人才已经所剩无几,而司马懿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公元237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自立为燕王企图反抗魏国的统治,为了平定叛乱,曹睿派出当时最得力的助手司马懿,经过一年多的司马懿终于不负所托拿下了公孙渊并将其杀死。
  • 按理来说,平乱以后只需将主要参与者斩首示众即可达到杀鸡儆猴的目的,但是司马懿远没有这般仁慈,他将公孙渊属下几千人全部斩首,并将他们的尸体筑成“京观”,让人不寒而栗;除此之外他还大肆屠杀百姓,辽东、带方、乐浪、玄菟这四地所经之处哀鸿遍野,一时间辽东地区的人口大幅度缩减。
  • 没有了辽东这一条防线,东北地区的胡人乘机迅速发展,之后更是成为中原地区的心腹大患,五胡乱华中的鲜卑族就是出自这个地方,可以说司马懿这一波屠杀让后代所建立的西晋王朝受尽苦难。



  • 九品中正制的推波助澜。九品中正制起源于三国时期的曹魏,刚刚创立之时这种制度还是通过家世、才能、德行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来选举人才,当时司马家作为河内颇有名望的大族就是充分享受了这种制度带来的好处,就连司马炎能够坐上皇位也与其不无关系;可是到了西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的选择标准就完全变成了家世,只要家世显赫即使没有才能世世代代也能做官;如果能力出众而出身卑微,那么对不起,就连九品芝麻官也别想染指。
  • 在这种扭曲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之下,西晋王朝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以至于后来在朝堂之上全都是家世显赫的公亲贵族,他们不但才能平庸、好吃懒做,还肆意压榨剥削普通老百姓;而那些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却只能在底层苦苦挣扎,社会贫富分化极其严重,老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因此在西晋统治后期起义频频爆发,如此一来国家怎么能不消亡?
  • 分封诸侯内乱不断。在建国以后,司马炎便开始分封诸王,希望司马氏能够世世代代尽享荣华富贵,与此同时还可以让诸王成为朝廷的屏藩,一旦有什么事情便可以“清君侧”的名义维护中央的同时。但是司马炎高估了诸王的忠诚,也低估了他们的野心,手握兵权以后他们个个野心勃勃,只不过司马炎仍然健在的时候他们不敢造次。而司马炎一驾崩,他们就暴露了野心,开始了长达十六年的内乱。
  • 当初唐朝爆发了八年的安史之乱,这已经使得当时全国上下接近三分之二人口死于非命,还将隋文帝开皇盛世积累下来的财富全部挥霍一空,而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对西晋王朝造成的伤害更是难以估量,连年的内乱几乎将西晋的国力消耗殆尽,以至于到后期根本无法抵御五胡的入侵,这也是西晋为何如此短命的重要原因。



  • 皇帝带头奢靡。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确有着非凡的才能,他在上位后也曾有过励精图治的经历,并且还开创了太康之治,但是覆灭吴国一统江山以后,他似乎因此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与动力,从此沉迷于奢侈享乐无法自拔。
  • 据史料记载,执政后期的司马炎亲小人远贤臣,喜欢宠信那些生理不齐全的宦官,在吞并吴国以后他手下的宫人达到了上万人。除此之外,司马炎的后宫天团也是无比庞大,甚至已经超过了一万人,他每天都在为让哪一个妃子侍寝而烦恼,为了避免选择恐惧症他还想出了“羊车寻幸”的办法,一到晚上自己就坐在羊车上,任由羊儿往前走,如果羊儿在某个妃子的门口逗留,那么司马炎今天就会在这里过夜,对于司马炎奢靡无度的生活《晋书·后妃传》有这样一段记载:
“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司马炎的“英明”带领之下,西晋的达官贵人争相效仿,全都过上了无比糜烂的生活,他们将所有的金钱用于那永无止境的奢靡享乐,每天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当时有个名为何曾的大臣,他每天吃饭要用一万钱,却还说“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更为过分,每天的伙食费高达两万钱,这几乎相当于上千个平头百姓一整月的开支总和,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
  • 还有更为荒谬的事,司马炎为臣子之间斗富推波助澜。当时大臣石崇富可敌国,为了展现自己的财力他与皇室成员王恺上演了一场斗富的闹剧,司马炎作为国家的风向标,他不但没有及时阻止手下的大臣进行这毫无意义的闹剧,反而推波助澜将宫里收藏的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赐给王恺让这场“斗富大戏”显得更加精彩,试问有这么荒唐的帝皇西晋如何能长存?




  • 继承者选择有误。西晋在短短五十年间烟消云散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选错了继承者!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在分析西晋灭亡原因之时说过这样一段话:
“西晋之亡,亡于齐王攸之见疑而废以死也。攸而存,杨氏不得以擅国,贾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乱”。
  • 齐王攸是什么人呢?他叫司马攸,是司马炎同父同母的亲弟弟。司马攸从此便聪明过人,长得后更是学富五车,而且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喜欢和贤才走在一起,所以无论是司马懿还是司马昭都很喜欢他。因为当时司马师膝下无子,所以司马懿便做主将司马攸过继给他,司马攸在十八岁之时就担任步兵校尉一职,而且在军中很有威望。
  • 后来司马昭成为曹魏的掌权人,他也开始考虑继承者的问题,起初司马昭并不想立他的长子司马炎为储君,因为次子司马攸无论是威望还是才干都要胜于司马炎,况且他本身又偏爱司马攸,但是在“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思想的影响下,司马炎最后还是被立为储君。
  • 刚刚即位之时,司马炎很多事情还需要倚仗他的弟弟司马攸,可是由于司马攸的声望太高司马炎很快就疏远了他,后来司马炎得了重病,朝中很多大臣都想让齐王司马攸临时主持朝政,这使得他的心里更加不舒服。
  • 公元282年,司马炎以“之国”的名义将司马攸赶出京城,司马攸忧愤成疾,想要用兄弟之情感化司马炎却遭到了拒绝,为了彻底铲除这个威胁,司马炎派故意派遣御医给弟弟看病,还让他们慌称司马攸身体并无大恙,以此催促他赶紧上路。在这般催促之下,司马攸被迫拖着重病之躯离开了洛阳,没过几天就死在路上,享年三十六岁。
  • 司马衷完全死于司马炎之手,这也为后来西晋灭亡埋下伏笔,对此唐朝宰相房玄龄曾评价道:
“齐王若使天假之年,何八王之敢力争,五胡之能竞逐哉!”
  • 如果当初司马攸没死,即使他无法继承皇位也有能力压制诸位分封王,这样就能避免西晋国力消耗殆尽,也能阻止五胡乱华,如此一来西晋也能避免过早消亡的命运。



  • 再看看继承者司马衷,他完全就是一个能力低下的傻皇帝,他上位后因为懦弱无能,朝政大权落到了皇后贾南风手中,这个贾南风奇丑无比,不但祸乱后宫,还搞得全国乌烟瘴气,她也算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之一。
  • 最搞笑的是,有一年天下发生饥荒,饿死了很多百姓,事情上报到司马衷那里,他十分不解地问手下道:“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有这样优秀的皇帝,西晋想要不灭亡也很难啊!

综上所述,西晋之所以如此短命与司马懿屠辽、实行扭曲的九品中正制、分封诸侯内乱不断、司马炎作风不正以及继承者选择有误这些原因密切相关,遥想先祖司马懿当初争夺夺位是何等的艰难,却不想自己身死不久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如果司马懿泉下有知恐怕会气得上蹿下跳吧?


执笔灬写史


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到了秦二世就灭亡了。

隋文帝统一分裂了一百六十年的南北朝,到了隋炀帝就灭亡了。

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都没有称帝。司马炎是统一三国之后的第一任君主,在位之时有太康之治。到了第二任司马衷,爆发八王之乱,接着五胡乱华,基本表示西晋灭亡了。


为什么以上王朝都灭亡这么快?贾谊《过秦论》已经给出了答案“攻守之势异也”。

一般认为西晋灭亡的三大原因是:

1、士族掌权,阻碍寒族晋升。土地高度集中,不能与民休养生息。

2、封王过滥,导致中央政权直属地狭小。八王之乱起,混战后经济和军事力量遭到严重破坏。

3、民族矛盾,阶级矛盾逐步激化,少数民族与农民暴动接连不断,乱世一起,难以平息。

司马家本来就是士族代表,需要代表士族大家的利益。而为了制衡士族又大封同姓王,导致八王之乱。然后这两大势力集团一起加速了阶级民族之间的矛盾。

如果八王之乱中出一位朱棣一样的王,也可以让西晋延长不少年岁,或者想光武帝一样真的和士族共治也能延绵时日。


往昔文笛


公元265年,司马懿之孙,晋武帝司马炎成功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了晋朝。咸宁六年(公元280年),晋朝又灭亡东吴,使得九州大地历经汉末三国混战后再度归于一统。

统一全国而春风得意的晋武帝司马炎和那些被大肆封赏的功勋贵族们所想不到的是,西晋朝廷的统一不过是昙花一现,他们眼中的繁华盛世在接下来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便烟消云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西晋的统一不能长久的维持下去呢?

图1 司马炎(236年-290年)

提起导致西晋灭亡的原因,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便是八王之乱。话说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有感于曹魏因宗室诸侯力量薄弱,使得司马家很容易的就取而代之,为了避免再上演一出“禅位”的戏码,司马炎便有意改革分封制。觉着外人(士族)不靠谱只能靠亲戚的司马炎一口气封了二十七个自家的诸侯王。并且一反汉朝削弱地方诸侯的做法,不仅给了诸侯王们行政之权,还令其掌握大量军事武装,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等到晋武帝司马炎一死,这一波自家人便立马闹腾了起来。先是司马懿的儿子汝南王司马亮同司马炎的岳父杨骏火拼,然后司马亮又被司马炎的儿子楚王司马玮所杀,紧接着司马玮又被贾南风(贾后)所杀。没过多久,贾后又想杀掉非其所出的太子司马遹,心怀鬼胎的赵王司马伦则借机引诱贾后杀掉太子。

太子被害后,他又以贾后害死太子为名带兵入宫,尽杀贾氏一党,自己做了皇帝,而其他各地手握重兵的宗王们自然不服,于是战争烈度更强的八王之乱的第二阶段便开始了,诸王们纷纷参战,使得西晋的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以至于祖逖不禁感叹道:“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藩王争权,自相诛灭,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原。”

图2 司马衷(259年-307年),即晋惠帝

而晋武帝在继承人选择上所犯的错误,更是加剧了西晋朝廷的混乱。因为,他的继承人便是那位在历史上因“何不食肉糜”而出名的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衷本是晋武帝的次子,其母为武元皇后杨艳。他的智力有些问题,但因武帝长子司马轨早夭,所以司马衷九岁时便被早早的立为皇太子。

《晋书》曾记载,说晋武帝曾出题考太子,太子妃贾南风就请人替太子拟好答案,晋武帝看到后就觉着自己儿子虽然不聪明,但基本能力尚可,就放心传位与他。试想一下,晋武帝也算是一代雄主,难得真的不了解自己儿子有几斤几两吗?其传位于司马衷,或许是因以下两个原因。首先,司马炎也曾感到司马衷“不堪奉大统”,心里很是没底,但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后时,指望着“母以子为贵”的杨皇后用一句“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便顶了回去,司马炎对这个老传统也无可奈何。

图3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其二,司马衷虽有些痴傻,但他却有一个很聪明的儿子司马遹,晋武帝曾在上朝时夸他有高祖司马懿之风,并且说:“此儿当兴我家”。晋武帝做了这样一个判断,即太子痴傻不要紧,等到皇孙继位后国家就会振兴。然而晋武帝的想法太过于理想,忽视了那位貌丑性妒的太子妃贾南风。果不其然,日后贾南风因担心非其所出的司马遹会危害自己,便诬陷他谋反并将其害死。

得位不正,让司马家的朝堂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妥协。司马家本身就是世家出身,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事变逐渐掌控了曹魏的朝政,但曹魏中的一些实力派对此并不买单,甚至多次起兵反抗。因此,后来的司马师,司马昭一方面对于反抗的势力予以镇压,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不断地通过封赏来拉拢人心。于是,等到司马炎建国后,除了给予这些士族门阀采取更多的封赏外,还对他们格外放纵。使得奢侈腐败之风大行,同时手握大权,无所顾忌的士族们不再关心国事,反而好起了清谈之风。

图4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

晋朝的腐化奢侈,最有名的莫过于石崇王恺二人斗富,但晋武帝司马炎不但不加以制止这种恶劣风气,反而采取鼓励放纵的态度。据《世说新语》记载,除了和王恺斗富外,石崇还曾在举办宴会的时候用美人劝酒,公卿们若饮酒不尽,就要斩美人。有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出席酒宴,王导不能喝酒,但为了不让敬酒的女子被杀,还是喝了下去。王敦本身就能喝酒,却偏偏不喝,即“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没想到石崇因此连斩三人,王敦却“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一旁的王导不忍心看女子们被杀,便劝王敦喝下去,结果王敦却说:“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杀的都是他的人,和你有什么关系)

如果公卿贵族们奢侈成性,但却勤理政务,西晋也许尚不会如此快速灭亡。但当士族们大权在握,无所顾忌的时候,他们一方面享受着奢侈的生活,一方面又开始大谈“玄风”。个个以清谈为荣,耻与办理政务。以至于后来西晋灭亡时,清谈派领袖,重臣王衍被害前感叹道:“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

图5 西晋版图

最后,错误的民族政策加速了西晋灭亡的进程。自东汉末年起,塞外的少数民族们便开始内迁,主要有匈奴、羯、鲜卑、氐、羌等族。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数很多,他们迁入后与汉人杂居,虽然很多部族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汉化,但在内迁诸族中有一些还尚处于野蛮状态。经过若干年的繁衍,到了西晋时,已经达到了“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状态。

但当时的汉人公卿士大夫们却将这些内迁诸族当做奴隶使用,甚至当时很多官员贵族大量掳掠胡人,卖到东部当奴隶。后来建立了后赵并称霸北方的羯人石勒就曾被并州刺史司马腾抓住卖为奴隶,这都使得胡汉矛盾异常尖锐。当时的匈奴左贤王刘宣非常向往汉文化,曾刻苦学习,精通《诗》,《书》,但在那种情况下,也曾说:“晋为无道,奴隶御我”。至于底层胡人更是“怨恨之气,毒于骨髓”。而八王之乱导致北方汉族人口大量减少,司马家的诸王又纷纷引用异族的力量,终于导致了内迁各族的全面反叛,西晋由此快速灭亡,五胡乱华的时代悲剧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晋书》


历史大学堂


短命的西晋王朝仅52年,它的发展脉络是胜、骄、奢、腐、灭亡。

西晋最大的问题是世族把持朝政,东晋也是这个问题。世族并非一日形成,历经汉,曹魏,到曹魏后期,世族代表司马家族取得胜利,他们采取一系列维护世族利益的政策,政治上,凭借世资“坐致公卿”;经济上,霸占田池山林。

虽然司马炎曾有段“太康之治”时期,但更快西晋便进入奢侈之风,著名的“石崇王恺比富”。正所谓上行下效,始作俑者便是司马炎本人,他为了享受奢侈的生活,甚至卖官鬻爵。

奢侈的背后必然是政治黑暗,朝纲腐败。再加上司马炎选错继承人,晋惠帝继位后,更快外戚专权,由此引发“八王之乱”,最终走向覆灭。

即位的东晋,相比西晋,有过之而无不及,国祚仅百年。


五味社


公元前265,司马炎篡魏自立,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公元280年西晋灭掉孙吴,成功一统三国,自汉末分裂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中华大地又一次重新回归了统一。西晋也成为了秦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就这点来说,西晋有着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因为按照历史大势,社会在历经动荡之后,会迎来一个较为平和的发展期,国家也将得以长久。



可这西晋,偏偏是个短命鬼,从立国到灭亡,也就坚持了51年,如果从其灭亡东吴算起,只有31的寿命。

西晋王朝为何如此短命?

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内部原因:晋武帝司马炎是个不错的皇帝,在位时崇尚节俭,国民休养生息,国力得以恢复。但是司马炎却不是一个有远见的皇帝,之前春秋战国乱世与西汉“七国之乱”并没有使他看清分封制的弊端。他仍然遵循传统,大搞分封制,结果各个诸侯王拥兵自重,这位后来的“八王之乱”埋下了伏笔。

除了分封制导致的权力斗争以外,西晋还有个问题,那就士族权利过大。这些掌握天下财富土地的贵族们,开始有司马炎压着还比较收敛。但在司马炎死后,智障皇帝上位,朝政为皇后贾南风把控。这些人就开始肆无忌惮的消耗着国家实力,政风十分黑暗,贪赃枉法,贿赂风行。

国家很快陷入腐朽。



第二是外部原因!西晋时期由于之前的常年战乱,人口大幅减少,于是大批的北方胡人进入中原。这些人就好比罗马帝国后期的欧洲蛮子。在国家稳定强大的时候,他们安安分分,为奴为婢。可当国家动乱时,他们便是最大的威胁。

当西晋因为“八王之乱”而元气大伤的时候,这些胡人们便抓住机会,纷纷举兵作乱。最终,西晋王朝,为胡人所灭。



中原大地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混乱之中!史称“五胡乱华”!

那时汉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个时期!

大家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谢谢支持!


白话历史君


回顾一下西晋的建立:公元249年,隐忍了几十年的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诛杀曹爽一族,掌握曹魏实权,两年后251年,司马懿病逝,长子司马师继续进行篡魏之路,无奈突然死亡,弟弟司马昭接棒。公元263年,司马昭攻灭蜀国,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西晋。280年,司马炎灭亡东吴,完成三国统一大业。直到公元316年,西晋灭亡 。司马家族三代四人苦心经营的西晋王朝为何存在短短51年就土崩瓦解了呢?


西晋王朝面临的几大隐患:

一、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出于兵源和劳役的需要,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加上北方天气进入冰河期,南匈奴、鲜卑、羯族、羌族、氐族不断南迁,进入河套、陕西、山西等地居住,至西晋时期,规模十分庞大,关中百万人口,夷戎几乎占一半。如此庞大的人口,始终是一大隐患。

把少数民族吸引了进来,西晋并没有与他们和睦相处,而是把他们当做奴隶来压迫、剥削和贩卖,更不让他们参与考试,步入仕途了。这激起了与南迁民族激烈的矛盾,当这种矛盾积累到临界点时,必然要爆发出来。

外族一旦反叛,必然依靠本族人民形成割据。这是“五胡乱华”存在的一个内在逻辑。

二、司马家族得国不正,为了防止权臣篡夺王位的情况出现,司马炎再次拾起了分封制的旧习,希望关键时刻宗亲诸王能够拱卫中央。司马炎一口气册封了二十七个藩王,准许他们有军队和税收,这难免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


三、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只是诛杀了曹爽一族,对其他曹氏子孙并没有一网打尽,为何?因为魏国是曹氏一族创建,依附在曹氏子孙身上的门阀望族众多,把曹氏祖孙一网打尽,必然失去民心。从司马懿到司马炎都需要收复民心,需要曹氏子孙扮演禅让的政治角色。如果赶尽杀绝,那就成了赤裸裸的夺权,必然激起激烈的反抗,弊大于利。所以,司马炎把曹家后人集中在邺城居住,没有伤害他们的性命。

由于得国不正,司马炎需要豪族权贵的支持,对他们多有纵容,这进一步带坏了朝堂风气,士大夫阶层只喜欢空谈,多以处理朝政为耻。如此作风的官僚系统,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

四、司马炎选傻儿子做皇帝。由于长子司马轨早逝,司马炎选择次子司马衷为皇太子。而司马衷毫无治国才能,天下大旱之际,竟然说出“老百姓为何不吃肉和米”的话来,这样的君主,臣子如何能臣服?司马炎看好了自己的孙子司马過,认为他有先祖遗风、司马懿之才。儿子再不行,孙子总能振兴国家吧!


由于没有处理干净生前身后事,司马炎死后,危机爆发。

首先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的叔叔汝南王司马亮与司马炎的老丈人陈骏掐架,结果被司马炎的儿子司马玮杀害。而司马玮又被司马衷的妃子贾南风杀死。楚王司马欣诱骗贾南风杀死了不是自己亲生的太子司马過。而司马欣又借口给太子报仇,率军进入京城诛杀贾南风一族,自己称帝。这样一来其他藩王肯定不服,群起而攻之,藩王之间也互不信任,相互攻伐,“八王之乱”由此而起。


在八王之乱的过程中,各位藩王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有把南迁而来的少数民族拉拢进来。

受压迫的少数民族顺势起兵造反,“五胡乱华”又接踵而至。

于是,遭受接连打击的西晋王朝仅存51年就寿终就寝。


品读春秋001


公元265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自已做了皇帝;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重归于晋;公元316年,匈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

如果从司马炎上位开始算起,西晋享国50年,如果从灭吴开始算起,西晋国祚仅37年。


为何如此短命呢?难道是司马家族太过于阴湿,德不配位?

但我觉得“天命”这个东西太过于渺茫了,咱们现在的这个时代可不流行什么“天命论”、“宿命论”,看来还是从客观方面来分折比较靠谱!

其一,人口基数说。

有玩过三国系列的游戏的朋友都知道,东汉末年从黄巾起义(184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三家归晋再到八王之乱(306年)的一系列战乱,可以想象得到西晋的人口已经降到最低。

曹操曾经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说的是中原地区的人口与经济遭到严重摧残之后的情况。


中原一直是古中国的人口密集地,精华经济区,以当时的生产力计,一百余年想要恢复到战乱之前的水平,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晋书上,描写中原地区是这样写的,“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要其业而乐其事。。。牛马被野,余粮委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故有“天下无穷人”之谚。

你相信天下无穷人吗?反正我是不信的。

不过,将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世族”、“世家”套入晋书上的“人”、“民”,那么这句话,就可以说得通了。

如果要说底层的农民百姓,那仅仅是能够在战争的夹缝里得以卑微生存而已。

东汉人口最盛的时候是5500万。

据《晋书 地理志》记载,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万9840,人口1616万3863。

不过啊,中国那么大,就这个人口基数,供养的军队,是根本无法守住中国漫长的北疆防线的,更何况此时还未发生“八王之乱”呢?


(八王之乱)

其二,晋武帝矫枉过正的“宗族封王制”。

历史上出现了两次严重的矫枉过正,一是晋武帝的封王制,二是宋太祖的以文制武。

曹丕坐了皇位后,对家人那是千防万防,不惜举起屠刀将弟弟们杀戮,这就导致了曹氏宗族势力遭受到了极大的削弱,这也是司马家篡位得以成功的一个原因。

想当初曹操在位时,宗族势力极盛,曹仁、曹洪、曹彰、夏侯渊、夏侯敦、曹真以及执掌嫡系王牌军的曹纯等等,无一不是显赫一时的将领,这些人团结在一起,就具有了强大的力量,但这些人一一死去了,曹魏皇室也失去了为其保驾护航的力量。

晋武帝司马炎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将宗室子弟封为王,以郡、邑、五千户为大、次、小国,置上、中、下三军,兵力5000、3000、500人不等,封王者高达27人。

(司马炎)

这不就是春秋时期的分封制嘛,想不到这晋武帝还在用,分封制造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分裂与战乱,看来西晋的“八王之乱”也没有什么不能理解的了。

其三,名门世家的对高位的垄断与无所作为。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人才选拔方式,是曹丕拿出来跟士族做的一个交易,士族支持他称帝,他也保证了士族的利益。

历史证明,这是拿了一块金砖去换一个猪尿包的经典案例。

“九品中正制”全面执行以后,国家高位被世家垄断和把持,底层有识之士难有出头之日,然而世家有自已的宗族,他们都会把宗族的利益排在首位,至于国家的利益嘛。。。

公元311年的时候,匈奴第三次围攻洛阳,南方各州互相观望,各地勤王之师也相互观望,王衍、王敦这些大名士天天饮酒作乐,辩难谈玄,根本不去救洛阳,导致洛阳被焚毁。


(外族攻破洛阳)

王衍、王敦出身于琅琊王氏,王氏是当时的顶级门阀,为朝廷倚重,素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美誉。

后来与谢氏并称“王谢”,有诗为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但王衍、王敦等人明明有救国难的能力却不作为,这导致了国家遭受到无尽的磨难,“五胡乱华”时期的中国就是人间地狱啊!

《世说新语》里有记载:桓温北伐,经过淮泗,与诸下属登上楼船,远望中原,感叹道:“神州沦陷,中原化为废墟,王衍等人难逃罪责啊。”座下有一袁姓士族袁宏答道:“国家命运本来就有兴有废,怎么能说是王衍的错的呢?”

桓温听了这段“谈玄辩难式”的回答后,驳然色变。世家士族都是这样的思想,这国家还有救?

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发展到极致的丑态了,要不然陶渊明怎会大失所望,归隐田园 ?

王猛也不就是报国无门才北上投秦的吗? 基于以上三点,就可知西晋为何如此短命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刚日读史


自己家封了几十个王,那些王有地盘、有军队,还管地方或者中央的行政事物。

关键是,皇帝是个傻子,被人操纵。

藩王一看,你能操纵傻子,我也能。

最后野心勃发,都想当摄政王、甚至皇帝过过瘾,终于乱了。

而且,司马家自己人互相之间打得还特别狠,杀来杀去十几年。

终于把自己家的江山杀没了。

大家一起完蛋了,祸害人民几百年。


欣欣然JR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西晋在公元280年统一全国,再到公元316年灭国,统一时间仅仅短短几十年。为何西晋能结束三国时期长期的分裂壮态又马上走上另一个分裂呢,这里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西晋统一初期,晋武帝看到长年战乱造成的民不聊生,就推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利民措施,推动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以晋武帝为首的统治阶级出现了骄、奢、贪、腐等的情况。晋武帝一方面给世族阶级更多的优待和权力,造成了世族阶级生活不断的腐化和奢侈,吃一顿饭花费要上万两银子,王恺和石崇之间的争富竟然让晋武帝很关注,而且还很欣赏他们的这种做法。可以说士族门阀阶级这种骄奢贪腐的生活是造成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
同时晋武帝为了


避免出现像曹魏政权被他们司马家族取代的覆辙,分封了许多同宗的亲王,以为通过亲王的协力保护就可以保证政权的稳定,这也导致为以后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这是西晋灭亡的另一个原因。晋朝推行当时的九品中正制,导致官员选用都在世族门阀的手上,造成了寒门士子们没有上升的通道,因此这些士子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这是晋朝灭亡的第三个原因。
晋朝由于当时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地区造成了民族融合的趋势,而民族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民族之间的矛盾,晋朝统治者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存在的民族矛盾,这为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动荡的种子。这也是西晋灭亡的原因之一。西晋,在晋武帝时期实现了统一,随着晋武帝的驾崩,白痴皇帝晋惠帝的即位,由于其没有理政的能力,大权就旁落到后宫和外戚的手中,这导致了后来的八王之乱,成为西晋灭亡的直接原因。


山中茅店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利用曹魏权臣曹爽到高平陵祭祀的机会发动了政变,即:高平陵之变,成功夺取了朝政大权,为后世子孙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十几年后,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后来,西晋王朝灭掉东吴,自东汉末年混乱了百年的中原终于完成了统一。

朝代的兴亡更迭,按照历史规律,大乱之后,必然会有一个大治,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西晋王朝仅仅维持几十年就覆灭了。

司马懿后裔建立的西晋为何灭亡得如此之快呢?

一、得国不正

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答案很简单:得位不正, 西晋王朝打娘胎里就出了问题。

但是要注意一点哈,这个根儿并不是说篡位。事实上,曹魏、甚至唐宋,都是通过禅让得来的天下。其他朝代的禅让, 是因为旧王朝腐朽不堪,新王朝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

比如曹魏政权的得来: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生灵饱受涂炭之苦,曹操统一北方,打下了半个江山!

同理,唐高祖李渊在晋阳起兵,从山西杀进长安,打下了半壁江山后,才逼迫的隋恭帝禅让,再者隋恭帝不是什么正牌皇帝,只是个宗室而已。故而,没有人对唐朝的江山说三道四。

但是晋朝的天下,却是司马懿趁机发动政变,将曹魏的天下据为了己有,当然,这也使得这成为成为司马家的解除天下武备的一个重要诱因。

二、解除天下武备

皇族力量的衰弱是曹魏的灭亡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这也成了司马家的一块心病。

为避免东汉末期诸州割据再度发生,司马炎称帝以后,下令裁撤州郡兵,解除天下武备。

东汉末,农民最沉重的负担便是兵役,虽然司马炎罢黜天下武备对恢复生产意义重大。却也因此而削弱了西晋镇压叛乱的实力。

因为国内一旦发生动荡,朝廷连地方治安都无法维持,更何况去平乱呢?这在后面的比八王之乱,各州郡无力控制局面得到了验证。

三、选定弱智作为接班人

晋武帝司马炎选定的接班人次子司马衷,可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弱智皇帝晋惠帝。有一个弱智皇帝就够受了,同时又令其迎娶最终导致“八王之乱”,史上最有名的貌丑心狠的妒妇贾南风为妻。

储君乃国本,是关系到王朝存续千秋万代的大事,西晋名臣卫瓘曾经借醉酒之机向晋武帝司马炎委婉进言“此座可惜”,暗指王朝接班人所选非人。晋武帝明白其意思,却依然没有改立接班人。

后来西晋发生饥荒,饿殍遍地,晋惠帝知道后,竟然吃惊的说“何不食肉糜?”!


大肆封王导致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国力

一个王朝的掌舵者,是个弱智,当然管理不好自己的后宫了,这不司晋惠帝即位不久,皇后贾南风不仅用计杀害了被晋武帝喜爱的孙子司马遹,还与外戚太傅杨骏争权,不久杀害杨骏把持朝政,继而引发诸王不满,引发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最终导致胡人南下,破国灭家。

放任异族渗透内迁、为后来的西晋灭亡及五胡乱华埋下伏笔

晋武帝时期,在满朝上下一片歌舞升平,其实一切都是假象,粉饰太平而已。

东汉末年起,北方少数民族就开始内迁,渗透到中原,在西晋王朝建立之后,晋武帝

西掌舵的晋朝廷不仅没有大规模遣散内迁异族,反而昏招迭出,为异族反叛创造有利条件。再加之诸王混战不已,削弱了朝廷实力,最终招致导致西晋灭亡,五胡乱华局面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