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没领过军队打过仗,为何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

胡航科


刘邦不是皇帝也不是贵族,为什么一造反就能夺取天下?萧何不过是个县吏,为什么一出手就变成汉初三杰之一?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差不多的原因。

天才并不是一天练成的,即使是身为兵仙的韩信,也是靠着无数的努力和刻苦学习练成的,韩信带兵虽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那是韩信没有遇到项羽。



事实上,如果韩信第一战面对的是项羽,他是占不到任何便宜的,说韩信一出手连项羽都不是对手,这个说法是错误的,韩信在面对项羽时,明显就是底气不足,而且他也不是项羽的对手。

韩信早年投靠项梁,项梁死后又跟了项羽,做了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军中应该学习到了不少项羽的战略战术,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学项羽的破釜成舟,韩信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这也是他日后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还定三秦和彭城之战,韩信都有参与,但并不是领导者,只是作为名义上的大将军,韩信给刘邦出谋划策,这个时期的韩信应该还在刘邦的考察期,并没有委以重任和独挡一面。

毕竟刘邦要重用一个人,不能仅仅凭口上说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刘邦就算不知道,也应该明白,没有实践的纸上谈兵,将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带兵的将军,如果一旦失败,轻的只有损失兵马,重的都有可能导致整个集团的覆灭。



刘邦在经历彭城之败后痛定思痛,同时也是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对付项羽,因此对韩信才开始委以重任,让韩信独自领兵打仗。如果刘邦没有彭城之败,如果刘邦一路开挂打败了项羽,刘邦就不会对韩信委以重任,就其独自领兵打仗,那么中国历史上就没有韩信这号人物青史留名了。

在独自领兵打仗后,就开始了一路开挂的军事生涯,韩信面对的第一个对手是魏豹,魏豹是魏国王室后裔,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并不突出,有几分能力,但并不是很会打仗的人,韩信仅仅是用了声东击西之计,就擒拿了魏豹。



韩信是怎么破魏的?

很简单,韩信是假意将主力摆在河东临晋渡口准备渡河,作出攻打魏豹的样子,然后暗中另外派部队从黄河上游的夏阳利用木头做的瓦罐等简易工具渡过黄河,直捣魏豹后方重镇安邑,逼近前线魏军的侧后,魏军惊恐万分,一触即溃,韩信就活捉了魏豹,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

韩信接下来的一场经典战役就是背水一战破赵国,也就是井陉之战。



韩信是怎么破赵的?

简单的说是背水一战+夺旗易帜。本来赵国有一个很历害的角色,就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李牧的孙子李左车,李左车向当时赵国的主帅陈馀提供了正确的意见,可是陈馀不听,这就为后面的失败埋下伏笔。

韩信是将主力军队布置绵蔓水边,军队身后就是河水,退无后路,只有前进,然后另外安排一支2000个的轻骑部队,人手两面旗帜,埋伏在赵军营寨边的山中,然后以河边的主力进攻赵军,赵军就出战迎战,韩信军佯装败退,又丢弃大批旗帜与物资,吸引赵军全军追击,赵军上当,然后埋伏在边上的2000轻骑冲入赵军营寨,将营寨的所有旗帜全部换成自已的,等到赵军打败河边的军队回营时,只见旗帜全是汉军的,以为营寨丢失大乱,接着韩信军前后夹击大破赵军。



韩信背水列阵其实就是激发已方士气和引诱敌军,学的就是项羽的破釜成舟,但也要看对手是谁才能用的,韩信的计谋就是针对没的对手做出不同的计谋。

对付魏王豹这样的,只需要简单的声东击西就行了,对付赵国陈馀这样的,就会稍微复杂一点的背水一战+夺旗易帜,而对付齐国,则是出其不意,对付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龙且时,用的仍然是半渡而击的计谋。



由引可以看出韩信的用兵特点是:针对不同敌方制定不同的计谋,把对手研究得非常透彻,重视情报工作,敢用奇兵,敢用险计,出其不意制胜。

再来看项羽的特点,项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千年一出的战神,比之韩信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羽成名战就是破釜成舟,以5万楚军大破40万秦军主力,这绝对是天下少有的战役,项羽是靠激发已方强大的求生力,以勇猛外加迂回策略大破秦军。



还有彭城之战,项羽靠三万楚军骑兵,大破刘邦56万联军,这是一场非常经典的骑兵突袭战,战术堪称完美,简单的说就是迂回+出其不意+攻打中刘邦指挥中枢,项羽没有从刘邦防守最严密的北方进攻,而是一路绕到刘邦了西边,堵住了刘邦的逃亡之路,再对刘邦的指挥中枢发动打击,大破刘邦,56万联军被屠杀了20万,淹死的,被杀的,被 踩死的不计其数。

项羽的特点就是迂回+强干,另外再带一些策略,项羽从来就不是勇而无谋,相反项羽打仗都有谋略,再加上勇猛,就是战无不胜了。



韩信虽然计谋百出,但有一个弱点,如果被识破了计谋,韩信就必死无疑,就算是垓下之战,是韩信真正首次正面对战项羽,韩信的联军是项羽的七倍,仍然不敢跟项羽硬拼,在首战还被项羽打进了中军,韩信败退。

项羽由于冲得太快,导致骑兵与步军脱节,才被孔将军与费将军从两翼击败,此战项羽以六万人的代价杀死韩信十几万人,终因体力不支而退回垓下。



项羽最终的失败,并不是军事上的对抗,而是输在了心理上,当天晚上,包围项羽的四面汉军全部唱起了楚歌,项羽和手下都是楚人,以为楚国尽失,再也无心应战,当天晚上,项羽就带着800骑兵突围而去,最终失败自杀。

韩信对战项羽是靠刘邦提供了全天下的军队和资源,兵力是七比一,人才、资源更是百比一,最后还是靠心理战打赢的,说韩信一出手能打败项羽,那绝对是吹牛,我是不相信的。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之前没领兵打仗过,但是后来一出手项羽都不是对手,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分几点说明。

首先,韩信这个人从小心气就高,不肯跟普通人为伍。所以在他爹妈死后自己就到处流浪没有吃的就讨吃的,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都背着一把剑,一把象征着尊贵身份的剑。还有一件事就是孙子兵法不离身,这个可以从后面韩信的战法中可以看出来。所以除了讨吃的外所有的时间都在研究兵法韬略计谋。这种人即使放到当代也是很可怕的,整天就围着他那点事在琢磨在想,那么其他人肯定没有韩信领悟的兵法之深。



其次,韩信这个人悟性很高。在刘邦帐下做治粟都尉的时候就想出了划时代的管理思想——推陈出新。这个在当时是没有人有这种先进的管理思想的,相当于韩信是比当代的战略管理思想要高出一个维度,打起仗来就是降维打击了。哪里有不赢的道理。


再次,韩信面对的对手之中懂得计谋韬略的高人很少。能和韩信一较高下的几乎没有。

韩信面对的对手中懂得韬略,唯一有点希望能克制住韩信的人是项羽的军师加义父——范增。可惜的是范增被陈平使用离间计离间和项羽的信任,最后客死异乡。那么剩下的对手就是不屑于用谋略的项羽、龙且,拥有王室血统的魏王豹,凭学识获得豪门贵族认可的成安君陈馀。

这样韩信了解对方的性格特点,又知道对方军力如何,可以说在战略思想和战术的执行层面上项羽放面没有一个人够得着韩信!那么使用计策起来就类试不爽了。


最后,韩信的另外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之前他一直是默默无闻之辈。对于项羽这种狂傲到天上的人来说不会正眼看韩信的,也不会太过于防备,所以就在战场上吃了韩信的巨亏,致使被韩信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骗过。当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无力回天了。

总的来说韩信之前没打过仗,一开打就把项羽打得促手不及的原因就是韩信这个怪人对兵法理论吃的透彻!然后再加上自己超越当代人的悟性天资从而运用自如。所以能一举击败项羽,成为刘邦定鼎中原的第一大功臣!


竹林论风月


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

秦朝彻底灭亡后,项羽分封十八王以安天下,但显然这只是项羽的权宜之计,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削弱秦末以来的各路义军诸侯实力。而在各路诸侯之中唯有刘邦的势力仅次于自己,所以他将刘邦封在了当时还比较偏僻的蜀地,而以章邯、董翳、司马欣分三秦于关中作为牵制刘邦的棋子。

当项羽分完蛋糕之后,韩信在其麾下不得重用才跑去蜀地,投靠的刘邦。事实上,自韩信拜将之后的几年之间,他都没有与项羽交手的机会。因为当时韩信给刘邦定制的策略是,先去三秦关中之地,随后再伐诸侯,最后才与项羽做决战。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规划呢?

因为相比较而言,刘邦势力弱了一点,刘邦以蜀地关中西分天下牵制项羽,随后韩信出兵击破诸侯,然后会师合围项羽。在整个楚汉之争中,作为大战略家的韩信,为刘邦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实际上,前面的那些年,一直都是刘邦跟项羽正面刚,而韩信在外面疯狂刷野怪!

汉元年(公元前206) 十一月,项羽进攻齐王田荣,刘邦采纳韩信的策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顺利下三秦,取得关中之地。因在秦末之时,刘邦曾第一个入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所以威望相当高。

取下关中之后,刘邦一路势如破竹,收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殷王司马昂降汉。同时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刘邦打着为义帝报仇的旗号,率领56万大军兵临彭城,然后被人家项羽3万军队打的溃不成军,主力尽丧,那么,这时候有人一定会问韩信在哪里?

韩信此刻正在关中废丘围剿章邯的残部,没有时间来参与彭城之战,所以刘邦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不得不退守荥阳。一时间对于刘邦而言,战局相当被动,之前投降的三秦中的董翳、司马欣纷纷叛变,诸侯们也背汉而去,此时韩信建议刘邦分兵,由自己率军击燕、赵、齐断绝楚国粮道,最后与刘邦会师荥阳,对项羽形成战略合围。

在之后的日子里,就是刘邦在荥阳一带跟楚军对峙,而韩信偷偷北上刷野,等灭齐之后,才南下合围项羽,最终垓下一战,项羽兵败自刎。

所以,题主的问题,是不对的。韩信在于项羽交手之前,算是久经战阵了。他为大汉最后的成功,制定了最合理的战略构想,无论是夺取关中,还是后来的开辟北方战场,这些都是最终能战胜项羽的前提保障,虽然他与项羽真正意义上的交手只有一次,但一次定胜负,确实不愧“兵仙”之称号。

有的人,有天分,读书又好(兵书读的好),眼界又比别人广(战略眼观)、战术指挥又犀利,只需要一定的实战经验,就能纵横天下,这样的人,说的不是韩信,还能有谁?


坍塌的历史观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首先,韩信是否没被项羽打败过,这个尚有疑问。

大家知道,韩信独当一面的军事生涯,是从伐魏开始的。但是在伐魏之前,韩信有没有跟项羽打过仗呢?我认为是有的,他很可能参与彭城之战,并被项羽打得落花流水。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地位在诸将之上,不太可能缺席这场战役;第二,彭城之战刘邦及其盟军共计五十六万人,几乎是倾巢而出,韩信应该是参加了;第三,彭城之战,几乎是刘邦惟一的进攻方向,可以排除韩信转战其他战场的可能性。

在彭城之战中,项羽以3万击破56万汉军,韩信很可能就是其手下败将。因此,说韩信一出山就打败项羽,我觉得是有疑问的。

其次,即便韩信未在彭城与项羽交手,交手时也已不是新手

退一步说,即便韩信没有参加彭城之战,那么他与项羽交锋是在什么时候呢?是在楚汉战争的最末一段。此时的韩信已经平定魏、赵、代、燕、齐,怎么能说没打过仗呢?他早已是老手中的老手。

再说了,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也曾在项羽麾下效力,有没有打过仗,史书没有记,至少也是上过战场的人,不能说他是一张白纸。

就算项羽、刘邦,哪个是军事专业出身的呢?他们参加战争的时间,也不过只比韩信多个一两年而已。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前,包括项羽、刘邦、彭越、英布在内,哪个不是军事小白呢?所以有人说,为什么韩信没打过仗能指挥军队。我倒要问问,那么其他英雄在起义前打过仗吗?也没有啊。

其三,垓下之战,并非韩信与项羽的单打独斗

要说韩信打败项羽,可以说对,也可以说不对。

为什么呢?

韩信与项羽的最后一战,汉军是以多打少,而且不止是韩信一路,还包括了刘邦的主力与彭越的主力。固然项羽是战败了,但要说败给韩信,还是比较勉强。光韩信要打败项羽,我觉得是很难的。韩信只是包围项羽的三大主力之一,没有刘邦的主力,他怎么包围得了呢?

当然,我们也得肯定韩信在垓下之战的重要作用,因为他搞了个四面楚歌。韩信采取心理战术,让士兵们在夜里集体高唱楚歌。西楚士兵听之流泪,项羽闻之更是大惊失色。在一片略带悲戚的歌声中,楚军士气凋零,而项羽最终也放弃大部队,选择独自突围。因此,韩信的谋略对垓下之战的全胜是起到积极作用。

然而,以当时的情形而论,就算不是韩信指挥,换成别人,项羽也还是会失败的,这是“势”决定的。因此,凭垓下之战断定韩信胜过项羽,这是比较武断的。


君山话史


韩信,是在刘邦的带领和培养下,领兵作战了一段时间后,才成长起来的。(韩信军事上有天赋) 是刘邦带领培养出的军事家。 除了刘邦,连项羽都不懂用韩信,就没人用韩信了(诸侯王更用不了……)。韩信自己又拉不起队伍。楚汉战争时,难道韩信不想自己拉起一支队伍?是拉不起。可见,韩信不(敢)反刘邦,(韩信这幅德性,还有反心,看诸侯,谁强附谁,反来反去。)是没自信打赢刘邦,或说,韩信打不过刘邦。韩信只是与彭越、英布齐名。《史记》。韩信的功劳夸大了。可参考,西汉开国功臣按功劳排名中,韩信排名10名以外。《汉书》《史记》 韩信正式开始独自领兵,是在汉二年(前205年),刘邦让韩信、张耳率兵攻魏、赵、代等地开始的。 楚汉战争,是刘邦打赢项羽的。 刘邦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汉书》、《史记》。[刘邦靠武力(军事能力)取天下]。


H赵张刘关苏吕陈范杜


秦末农民起义大军爆发,韩信也参加了这场运动,起初投靠项羽,但是项羽只让韩信担任执戟郎中,韩信感觉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如是跑到了汉中找刘邦,最后在萧何的引荐之下,被刘邦拜为大将军。

之后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荡平三秦,然后分兵北上,相继攻占赵、魏、齐|等地,最后在垓下与项羽决战,一战败项羽,最后项羽乌江自刎,汉朝得以取胜。我们知道在刘邦拜韩信为将的时候,韩信没有指挥作战的经验,那么韩信出色的军事才能是怎么样来的呢,为什么能打败项羽?

首先韩信是谋战派代表,正所谓“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韩信就是这样一位人,他在军事生涯中,很注重谋略,能通过谋利最后取胜,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比如偷袭齐国。而以谋取胜的很重要一点就是思考,韩信很显然就是这样一类人,他虽然前期没有带兵打仗,但是学习过很多的兵法,善于思考,会用谋利取胜,比如采用兵书上所说的“过河一半而击之”,一下子歼灭龙且的20万大军。

其次韩信非常会总结和学习,韩信的成名之战是“背水一战”,背水一战充分利用了军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谋利,但是韩信并非首创。就在几年前项羽对阵秦国章邯时,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也是利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谋略。韩信能再次使用,就可以看到其在战场上的学习和总结能力很强,当时陈耳等人都是巨鹿之战的参与者,但是韩信背水一战时,他们根本就没有防备。

韩信能打败项羽主要原因是战略得当,韩信和刘邦兵分两路,刘邦正面拖住项羽,而韩信北面迂回清扫各个薄弱之敌,最后完成对项羽的包围,并且在齐国争夺之战中,韩信一举歼灭龙且的20万人,这是项羽的最大机动兵力。到后来垓下之战时韩信是三十万人围剿项羽的十万人,并且在整个刘邦集团的配合之下,才战胜项羽,人员优势和谋臣集团优势都是韩信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韩信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得志与否,都需要自己有能力,否则即使有机会也抓不住,而相反像韩信这样有才能的人,也需要懂得推销自己。


帝国烽火


韩信是战略家,项羽是战术大师。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战术的失败尚可以以战略来弥补,战略上的失败就很难弥补了。

有很多人说韩信几乎没有和项羽正面交战,最后一次还是垓下之战,项羽已是强弩之末,韩信赢得胜之不武,这点我很不赞同。哪部兵法教你打仗一定要正面交战了?如果我们把视线拉长,不要局限于垓下之战,你会发现实际上韩信的战略是非常高明的。

兵败彭城

我们把时间拉到彭城之战后,刘邦兵败彭城,几乎全军覆没,后来退守荥阳与项羽形成对峙的局面。此后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齐王田荣,赵王歇,魏王豹纷纷叛汉归楚。此时韩信接手了兵权,摆在韩信面前的是一群残兵败将和项羽士气高涨的虎狼之师。韩信除非是傻子才会选择和项羽正面交战。此时韩信给刘邦制定了一个战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你们只看到了韩信垓下之战时的风光,没有看到韩信在彭城之战后就一直策划如何才能形成垓下之战的局面。事实上垓下之围只是韩信战略计划的最后一步,如果从整体上来看,韩信非但不是与强弩之末的项羽对战,而是带着一帮残兵败将经过数年的奋战打败了兵峰强盛的项羽。

北举燕赵,东击齐

韩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汉二年四月,刘邦兵败彭城。同年八月,韩信用声东击西之计生擒魏王豹。汉三年十月,韩信以拔旗易帜之计以三万人灭赵二十万大军。燕国听说韩信灭赵后,归降了汉。汉四年十一月,韩信用潍水击败救援齐国的龙且军团二十楚军,平定三齐之地。经过两年的时间,韩信通过擒魏,徇赵,胁燕,定齐终于完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



南绝楚之粮道

在完成了“北举燕赵,东击齐”后,灌婴随韩信平定齐国后,立即南下横扫彭城。彭越,刘贾截断了楚国粮道。至此完成了“南绝楚之粮道”。最后韩信从齐国出发,刘贾从寿春出发,截断项羽东归之路。楚国大司马降汉,与英布率领的九江兵从东面合围楚军。此时项羽面对的局面据《史记》

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


韩信完美的实现了他的战略意图,最终击败了项羽。我就不明白了,为什么在有些人眼里,没有正面交锋就不算会打仗。要是大家都摆开阵势,相互对冲还要兵法何用?

至于韩信为什么这么擅长兵法,可能这真是天赋。而且韩信是从小兵卒摸爬滚打过的,这就决定了他的理论不会好高骛远,总能落到实处。


渔耕樵读


实际上,韩信真正击败项羽的战役,其实就只有垓下之战。而在此之前,韩信基本上没什么机会和项羽以及他所率领的主力楚军交锋。

纵观整个楚汉战争,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刘邦率领自身的本部汉军,在成皋荥阳一线死扛项羽的楚军主力。而韩信则率领另一支汉军,跑到北方去打野升级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韩信创造了许多著名的军事胜利。

也就是说,韩信前期的一次次军事胜利,其实都不是在和项羽的正面交锋中取得的。

先说说韩信的成名之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韩信运用此计策,率领汉军一举击败章邯、董翳、司马欣三人,使汉王得以还定三秦。

一出手就还定三秦,乍眼之下韩信还真是战神下凡。但其实,与韩信对决的章邯,早已不是往日的秦国大将军章邯了。不论是章邯,还是董翳、司马欣,他们过去都是秦将。而当年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余万降卒,唯独只有他们苟活于世,还接受项羽的封赏。因此,秦地百姓早已对这三人恨之入骨,他们早已沦为丧家犬。

反观刘邦,他先入关中,按照怀王当初“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汉王刘邦本来就应该是关中王,是名正言顺的。

此外,当年刘邦率军进入秦地后,废除严酷的秦法,与百姓约法三章,并且“妇女无所幸,府库无所取”。刘邦宽仁的举措,让其深得民心。

正所谓“得民心者 得天下”,在还定三秦上面,韩信最大的功劳应该在战略决策上,而非军事指挥上。因为,以章邯等人的实力和威望,他们本来就不是汉军的对手。即便军事指挥不是韩信,换成是刘邦,或是樊哙、灌婴等人,汉军照样能够取胜。

再如著名的井陉之战,韩信的成功其实还是得靠点小运气的;

此战中,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率领三万汉军背水一战,最终一举击溃陈余指挥的二十万赵军,创造了一项以少胜多的军事胜利。

但是,我们除了得佩服韩信出色的战术运用和军事指挥外,还不得不佩服他的运气。因为,此战赵军的主将陈余,而不是李左车。陈余志大才疏、自以为是,本来就不配做韩信的对手。其实当时李左车早已看穿韩信的军事意图,并且提前向主将陈余发出了预警。如果不是陈余对自身实力的迷之自信,那么韩信在怎么厉害,也根本赢不了井陉之战。

最后,我们在来看看项羽;

正所谓“羽之神勇 千古无二”,项羽作为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更是兵家四势中“兵形势”的代表。在巨鹿之战中,面对巅峰时期的章邯以及其手下的三十万秦军,项羽率领几万楚军就将其击败,一战消灭秦国最后的有生力量,敲响了秦朝的丧钟。

楚汉战争前期,面对国都被破、双线作战、敌众我寡以及孤立无援的绝境,项羽还是能以三万精锐楚军硬生生的击溃刘邦的五十六万诸侯联军,一战报销汉军几十万军力。而这些硬仗的胜利,无不说明项羽逆天的战斗力。

试想想,如果韩信一出山就直接面对项羽主力的正面冲击,结果会是如何?他还能赢得这么辉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说,韩信真正意义上击败项羽的垓下之战,那简直就是一次组团打大蛇啊!项羽就更像是满级大蛇,而韩信顶多就是八级英雄,然后带着英布、彭越、灌婴等一堆的五六级、三四级英雄,以及六倍于楚军的汉军小兵,围着项羽军团轮番输出,才最终干掉项羽。

但如果韩信在垓下之战中的兵力和项羽的是一比一呢,结果又将会如何。怕是还是会被项羽所击败吧!



这些历史要读


韩信,史称“国士无双,兵仙战神”,他精熟兵法韬略,在助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未尝一败。

他的很多战例,成为了军事教学的经典案例,从小试牛刀的陈仓之战,到扭转乾坤的京索之战,出其不意的安邑之战,以少胜多的井陉之战与潍水会战,到最著名的心理战—垓下之战。 这些都凸显他的用兵之神,史上无出其右。

但是战神并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他在实战中自学成才的。他的军事才华,是来自于他的师父教授,可不是他天资颖悟,无师自通的。

韩信自小家贫,但他是上天赋予使命的人,必有奇遇。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得一老道收为弟子,传授他直通天道的兵家大道。他上山砍柴的闲暇,就跟老道学习兵法与武艺。这一门是按兵道修行,在宏观上合于天道,才能够稳操胜劵。这个真正的师从不见于历书,而且他的很多功绩和光辉历史也都被史家掩埋。

韩信后续其他世,也都有运用他所学到的兵家大道,征战四方,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比如 曹操和诸葛亮都是他的分神转世,再到后来的刘伯温也是,还有很多历史上的能臣武将,也都是他,一个个名字家喻户晓。他军事方面的才能都得益于在兵家的累世修行。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情,只是很多背后隐藏的线索不为人所知。只从历史表明的记录是看不到的。 揭开更多宇宙和历史的高层天机 w.,.., tianji.,..,., Cool


铁血漫征程


一代“兵仙”韩信被称赞为“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是也绝对不可能一出场就打败项羽。

秦朝末年真正的统兵大将分为四个流派,韩信就是其中“兵权谋家”的代表,事关战争的所有因素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而项羽则是“兵形势家”的代表,更侧重于战场上的战术应用。

韩信战无不胜是如何造就的?

战无不胜当然很夸张,但是在历史上确实没有留下韩信战败的记载,这实际上也是韩信的另一个作战特点,“不打无把握之仗”。

在作战之前,韩信通过情报搜集、地将性格等,就已经分析出了战争的走向,并且根据分析的结果,来确定接下来如何作战。

如果战争形势确实对己方不利,那么韩信就会避而不战,等待时机。

韩信为打败项羽做了哪些准备?

韩信曾经先后投奔过项羽、刘邦,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月下追韩信”之后,韩信才终于通过萧何的推荐,获得了刘邦的青睐并且“拜为大将”,也就是刘邦军中的“大将军”。

终于在积攒了30万兵力以后,韩信才有把握打败有10万大军的项羽,并且发动“垓下之战”。

从后世的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到,韩信是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因此才有了“十面埋伏”;为了打击楚军的士气,韩信不择手段的使用了“四面楚歌”。

所以,韩信可不是一出场就轻而易举的打败了项羽,而是费尽了心机,用尽了手段,才打艰难的打败了项羽,这还多亏了项羽“乌江自刎”,不然结局如何很难预料。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