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法正?

踏破璀璨的历史长空,瞭望星辉里斑驳的流光闪烁,千年的风霜,冻结了多少英雄传说,那古今横贯的天地长线,串联着生命最初的力量,带给人惊奇,带给人追忆,那历史的浩繁画卷,是永不老去的心灵天宇

刘备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法正?

法正很凶残是事实,可说的也仅仅是他到底有多凶残

咱们先来看一下法正的背景。

法正生于熹平六年,是右扶风郿县人,他老家最出名的恐怕就是董卓修的那个堡垒郿坞。

大概也能猜出来,在被军人政权把持的司隶,法少爷的少年时代应该挺长见识的。

董卓死的时候他都十六岁了,之后又见识了几年李傕的暴乱。

刘备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法正?

蓝圈圈是法少爷家,红圈圈是长安城。

两边相去不过一百二十公里左右,骑马打一个来回也就大概其十个钟头的事儿。

郿坞就在法少爷鼻子底下,如果他是个军宅,可能会很过瘾。

我记得2012年好像还发现了疑似郿坞的遗迹。

话说我特别好奇,法正是不是从褒斜道经汉中流窜入蜀的……

他要是能活久一点,带着汉军再沿这条路摸回家,就太有意思了。

经过多年战乱,关中户籍百不存十,除了被祸害死的,就是像法正这样有条件的躲了。

他是建安初年投奔刘璋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

不过可以推测一下,法正与同郡的孟达入蜀躲避战乱时,刘璋已经上位了。

鉴于他们入蜀的目的是找太平,其时三辅之地恐怕已经打成血葫芦了。

我猜是凉州人内讧,互相攻杀,段煨讨伐李傕的阶段,当在建安三年之前

法正与孟达入蜀后,法正被任为新都令。

差不多到十年后,法正的职位只是军议校尉,十年时间升了这么一点,确实是不被重用。

学者世家出身,自小又见识了不少战乱的法少爷,几乎在益州憋了十年,肯定会有怨气吧。

和刘璋手下其他来自三辅与南阳的东州人不同,那些东州人大多自刘焉时代跟随入蜀。

换言之,他们错过了中原混战与司隶大乱。法正则没赶上刘焉入蜀后东州人与本地人的几次攻杀。

法少爷虽然与东州人士有乡土上的情谊,却缺乏相似的经历与仕途上人际关系的巩固。

自幼至青年时代,拜凉州军所赐,士族出身的法少爷估计有幸围观了不少军旅事务。

这也许是他日后长于军谋的启蒙?

法正的家世非常厉害,是战国时齐国贵族后裔。

一直也有经学传家,他家定居右扶风后,经常出郡守等级的高官。

法正的爷爷法真作为大学者,相当有名,前来求学的人由关西至兖州皆有。

有趣的是他父亲法衍的履历。

从史料里最后能找到的法衍任职记录是廷尉左监,以法正的年龄与时间推算,应当是在灵帝朝。

极有可能,法衍曾经担任过崔烈的属官。注意,这只是一个推论。

崔烈有两个儿子,长子崔钧字元平,次子以字行,崔州平便是。

众所周知,崔州平有个好朋友叫诸葛亮……

我经常脑补,法正与荆州士人的一拍即合,是否和这层人际关系有关。当然,仅仅是脑补。

上面这些啰嗦,只是要说三条。

其一,法正出身比较上流,属于有美名的三辅士族,而且是大知识分子家庭,名声很好。

其二,刘璋给法正的待遇与他的才学出身并不相称,以法正的性格来看,他肯定很不满意。

其三,虽然在投靠刘备之前没有军事经验,但法正比避居荆州益州的士人当对战乱有更多体会

我们先不考虑刘璋阵营内东州人与益州人的纠葛,只说法正。

来看看法正具体的所谓出谋划策吧。

在此之前,要先说清楚,谋士与谋士之间是不同的。

有的谋士谋一城,有的谋士谋一国。前者名曰战术家,后者名曰战略家

这两者皆是军事家,两种属性也可以重叠,但必然有专精的一项

陈寿将法正比作曹营两个人,程昱和郭嘉,这两个人正好偏向的专精很明确。

虽然我猜陈寿把他们仨比较的原因是这三个家伙人缘都太次……

程昱偏于战术,郭嘉偏于战略。荀攸也是更专精战术,荀彧则多着眼于战略的布置。

最大的区别就是,战术家必须亲冒矢石,督军前线。战略家则要陪伴主君左右,剖析利弊取舍。

法正也具备一定的战略眼光,但他点的应该是战术天赋专精

法少爷最出名的战绩,就是定军山夏侯授首。

除此之外,对他能力的判断,大多只能通过别人的嘴巴来推测。

那法正是不是就没有参与其他军事行动了?

不是

建安十六年,刘璋遣法正将四千人迎先主,这之后他就没走,一直留在刘备身边。

理所当然,法正参与了刘备自建安十六年之后的所有军事行动

这必然也包括刘备夺取益州的全程。

益州之战,刘备初期的条件绝对不够好。

郑度说璋曰:“左将军县军袭我,兵不满万,士众未附,野谷是资,军无辎重。”

这个兵不满万的时候,法正已经在刘备营中了。

刘璋在发觉张松谋叛后,及时杀了他,并且翻脸,“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

于是兵不满万的刘备干掉了杨怀和高沛,兼并白水军,并占据涪城。

按照三国志记载的事迹顺利来推断,郑度的进言应当在刘备占据涪城南下进军时。

因为“左将军县军袭我”,这必然已经是自葭萌关发兵了。

建安十六年,刘备为刘璋防张鲁时的场面是:“先主并军三万馀人,车甲器械资货甚盛。”

何以到了建安十七年就兵不满万了?郑度其实给了答案,就是“士众未附”。

之前那三万人里肯定有很多都是益州的家底,刘备夺了葭萌关,占了涪城,必须有人留着守后路。

于是他能带着南下攻打刘璋的嫡系部队只不足一万,而且还没辎重,人家万一清野,就全完蛋了。

诸葛亮带着张飞和赵云是从益州东面入蜀的,一路西进,到成都才和刘备会和。

也就是,刘备从葭萌关到成都这一路,能依靠的只有身边的庞统与法正

说起老刘的指挥能力,我们基本可以向他投去一个同情的目光。

刘备游侠出身,其个人的勇武其实很不凡,但临阵指挥的学问,并不算高明。

充其量也就是比做地方官胜于当将军的夏侯惇强点。

所以刘备夺益州,打到成都这一路的功劳,基本都可以算是庞统与法正的。

刘备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法正?

这是从古葭萌关遗址到广汉市内旧雒城遗址的现代路线

这个地理环境,东汉末年只会比现在更难走。

益州军以逸待劳,这不是一场轻松的战斗,更不是一场占优势的战斗。

老大是个闪避很高,经常开嗜血,但大多数时候都在添乱的家伙。

这时的法少爷可以依靠的只有一位惺惺相惜,反应很快很机智的同僚庞统,而庞统比他还小三岁

可怜庞统死在了胜利来临的黎明,于雒城墙下香消玉坠。

想象一下,带着不足一万人,从北往南这么一路打下来,与敌军周旋,并且把对手都搞定了。

法少爷作为两大高参之一,这场仗打的有多艰难,多孤独。

他的对手包括刘璋直属的益州军和东州人构成的东州军。

刘璋方的举措是这样的:

“璋遣其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拒备,皆败,退保绵竹;懿诣军降。璋复遣护军南阳李严、江夏费观督绵竹诸军,严、观亦率其众降于备。备军益强,分遣诸将平下属县。刘璝、张任与璋子循退守雒城,备进军围之。任勒兵出战于雁桥,军败,任死。”

第一步,派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五部一起攻击刘备。

然后打输了,东州军吴懿更率部投降

第二步,派李严和费观驰援绵竹,这两个家伙居然直接反水。

此时招降纳叛的刘备开始有余裕,可以派部将分头收割各县城了。

于是第三步,刘璝和张任会同刘璋长子刘循死守雒城。

这里很明显,李严和费观两个荆州人很有可能是庞统这个荆州士族代表策反的。

庞统在荆州士人之中非常有名,属于意见领袖那一类人物。

费观虽然是刘璋的亲戚,但也是荆州士人出身。

李严更曾经是刘表治下的郡吏,曹操占荆州时才逃入益州。

庞统这场策反,把益州兵器府库人马众寡及诸要害道里远近,全都具言之的法正很有牵线的嫌疑。

对其余军事的筹措,很难说庞统与法正谁所占的比重更大。

其时庞统任军师中郎将,法正还算是益州的军议校尉。

整场战事,最凶险的是第一步,要靠不满一万人干掉对方五部人马。

而且刘备军并没有辎重,要靠打野谷充饥,以战养战似乎是他们的唯一选择。

那就不能轻易烧人家东西了……

可惜具体的细节,皆无法考证了,不然我们当可从只字片语中遐想昔日庞统与法正军谋的风采。

在吴懿部投降后,刘备军开始滚雪球一样壮大。

将敌军憋在一个小小雒城中围攻,但这是整场益州争夺最吃力的战斗。

因为在任何时代,攻坚永远比野战要困难

在围城后,刘璋军进行了一次殊死的抵抗。

寒门出身的大将张任于雒城北的雁桥力战被俘,拒降,于是斩首。

这是建安十八年的事情,之后雒城下恶战再开,要等到转年。

这期间刘备军在干两件事儿,第一件就是围城,消耗对方给养。

第二件就是收割胜利果实,所谓“分遣诸将平下属县”。

在李严率部投降后,刘备终于有了充足的兵力,可以用来安定占领区。

这是个细发活儿,至少你得不招占领区人民腻歪。

攻坚战相对来说对参谋的要求没那么高,因为战场是固定的,就是个耗。

等到战火再开的建安十九年,非常不幸,庞统战殁。

之后刘备可以依靠的参谋只剩下法正了。

而法正不负众望,在他的参谋下,刘备与建安十九年五月攻克雒城,进逼成都。

回到题主的问题,法正出谋划策的水平到底如何?

就是可以帮着一万人从北到南占领整个四川而且人还越打越多的水平。

除此之外,法少爷是个好恶分明的性情中人。

既所谓“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

对他的一顿饭的恩德也要报答,而诋毁轻蔑则要追究到弄死对方的地步。

有人对此不满,去诸葛亮那里告状,诸葛亮的回答很有意思。

“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普通话:法正是刘备的小翅膀,让老刘愉快的灰呀灰,怎么能不让这小翅膀可劲儿嘚瑟呢?

因为法正的缘故,刘备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得意。

法正和刘备的关系,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汉中之战时,刘备军战况不利,理应撤退。但老革刘备的游侠脾气发作,亲冒矢石,硬扛不退。

法少爷冲到老刘身前去挡箭,吓坏了老刘,要他快退下。

但法正固执地说连老大你还在前线,我怎么能撤?于是老刘心软,拉着法正一起退下火线。

对喜欢的人,他是不顾自己安危的。

话说刘备这形象还真符合今时今日戏剧中的硬汉,自己不顾生死,关心的人一遇险就倔不起来。

有没有觉出来法正像什么人?

我觉得这是对他和刘备竟如此投缘的一个解释。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

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

法正骨子里和刘备一样,都是游侠秉性。爱憎分明,意气任性。

法正的早逝,可说是刘备一生的沉痛。

这是一个重情义有才华,外统都畿,内为谋主,充满豪杰意气的热血男儿。

不同于文艺中的形象,历史中的曹操常哭,刘备常怒。

刘备的性格如烈火如黑土,暴怒时岩浆崩流走石裂地,喜悦时火焰升腾绿草长青。

他有数的眼泪,洒给了有数的几个人。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卒。

先主为之流涕者累日。谥曰翼候。

刘备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法正?

最初,张松和法正都不看好刘璋。张松想结好刘备,推荐法正去,法正不想去,辞让,不得已去。但去荆州见过刘备了,回来反而劝张松迎刘备。

他很有主见,很自信,果决。

之后刘备入川,基本是法正和庞统在谋划。关键的两个决策:

其一,郑度劝刘璋直接坚壁清野对付刘备,刘备略怕,法正说没问题,刘璋不会这么办,猜中了。

其二,法正给刘璋写了劝降书。文辞颇佳,威胁之意流露无遗。

如是,法正确实是个心狠手辣、锋芒毕露之人。和郭嘉一样,恐怖的判断力。

许靖想逾城投降刘备,未遂。后来成都取下了,刘备不喜欢许靖的为人,法正就劝:

天下有获虚誉而无其实者,许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这段话极妙,说明三点。

A 法正非常看不上虚名之辈。

B 法正是个极其现实的人,虽然许靖是虚名,但物尽其用。

C 法正对“天下之人”其实颇抱小觑之意,简单说就是:

法正非常清醒的,对全世界都怀有智商的优越感。

后来,劝刘备攻打汉中,为刘备出策解决夏侯渊。最高的评价,出于曹操:

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因为法正的策谋,不只是刘备做不到,而且是想不到——因为法正的计策,带有极强的现实意味,果决狠辣,判断精准,带有贾诩的黑暗和郭嘉的灵感。

末了,法正、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很微妙。

法正和诸葛亮爱好不同,但彼此敬重。他们俩有三个段子。

其一:诸葛亮立法严峻,法正有异议,诸葛亮认为乱世用重典。这事说明,法正政治上远见还略不如孔明。

其二:法正睚眦必报,有人劝诸葛亮控制一下他,诸葛亮说了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大意是刘备当年苦哈哈时,四处树敌,如今终于有了立足之地,怎么能不让法正翻然翱翔?

其三就是著名的:刘备征吴,诸葛亮说法正如果活着,一定能哄住刘备。

这三件事上,把诸葛亮替换成荀彧、法正替换成郭嘉、刘备替换成曹操,毫无违和感。

而法正跟刘备,关系也好得不对劲。除了刘备爱听法正的话,还有这段:

先主与曹公争,势有不便,宜退,而先主大怒不肯退,无敢谏者。矢下如雨,正乃往当先主前,先主云:「孝直避箭。」正曰:「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先主乃曰:「孝直,吾与汝俱去。」遂退。

刘备不肯退,没人劝得动;法正过去给他挡箭.

刘备心疼了:孝直躲开!

法正:你亲自在前,何况我?

刘备:孝直我们一起走!

甚至刘备娶老婆,也就是吴皇后时,顾虑吴皇后前夫跟他同族;法正一句:

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

拿晋文公那不算特别光彩的婚姻来举例,一下子解决了。

刘备为什么会如此喜欢法正?

法正的风格,就是这样:

他非常现实,和贾诩一样现实,深明人心的脆弱所在。

他不相信虚名,鄙视普通人,就像一切愤世嫉俗的天才。

他有郭嘉级的恐怖判断力和口才,所以刘备无法拒绝他的提案。

睚眦必报。

尤其是:

要劝刘备躲避,就先把自己暴露在箭雨中。

法正从来不追求道义上的最优解,而是给出最现实而有效的方案。

刚烈,狠辣,豁得出去,现实,残忍,精确,睚眦必报。

这就是法正的人生,以及他所有策谋的风格。

最后一个彩蛋。

为什么法正对刘玄德如此一见钟情?

答:法正的爷爷叫法真,为当时名士,中平年间过世,活到八十九岁。他老人家死后一年,就发生了董卓闹京事件。

而法真爷爷他老人家的号,叫做 玄德先生

不骗你。就这么巧。

所以:“玄德公是我爷爷!”

好了今天的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小甲有话说:首先谢谢你气质这么美还来看我的文章~喜欢小甲的亲们可以关注一下哦!有想吐槽的可以尽情的在下方吐槽,小甲在下方评论区等大家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