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稱誰為“紅軍無線電鼻祖”?

有這樣一個將軍,已經故去多年,很少有人再說起。

2014年初,當一部由總參信息化部製作的《走近王諍》電視專題片發放到總參系統部隊後,立刻在軍中引發一股“向王諍學習”的熱潮。

王諍,曾經的中央委員、中央軍委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中將軍銜。

王諍,我國我軍無線電通信、無線電偵察、新聞廣播、氣象雷達、電子對抗、航空航天、電子工業等領域的創建者,是唯一入選中國100年科學家辭典的高級將領。毛澤東稱他為“紅軍無線電鼻祖”。

王諍,從1930年加入紅軍到1978年離我們而去,為人民解放和國家強盛立下赫赫戰功,因為保密需要,其姓名和業績長期不為人知的傳奇軍人!

看了《走近王諍》中素描的那些故事,無數官兵為之震撼。許多人感嘆說:“有的人死了,卻還活著;有的人活著,卻已死去。王諍將軍是那種永遠都會活著的人!”

那些為黨、為國、為人民做出過卓越貢獻的人,歷史不會忘記,江山不會忘記。

讓我們跨越時空,拜訪這位堪稱精神高地的共產黨人吧!

跟黨走——忠貞追隨

王諍原名叫吳人鑑。1909年5月16日,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戴溪鄉井橋村。

1928年,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王諍報考了當時負有盛名的黃埔軍校,學習最新的無線電報務技術。

1930年底,在第一次反圍剿結束後,他主動要求加入到紅軍的行列。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參加紅軍的第四天,毛澤東、朱德就接見了他們。這可是紅軍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與他親切交談,告訴他“共產黨和紅軍是為窮苦大眾服務的”。毛澤東鼓勵他,“用無線電技術為人民大眾服務”。

這一年,他21歲。為紀念獲得新生,他給自己取了個新名字:“王諍”。他參加紅軍僅十幾天,就被任命為紅軍無線電隊隊長,隨後又被任命為紅軍無線電大隊大隊長、紅軍無線電總隊總隊長。

第二次反圍剿戰役中,王諍的電臺大顯神威,保障紅軍一舉殲滅國民黨第28師,五戰全勝!毛澤東為此興奮地寫下“橫掃千軍如卷席”的豪邁詩句。

在四渡赤水的關鍵時刻,為實現毛澤東“聲東擊西”的作戰意圖,王諍以單部電臺偽裝“總部發報”,誘使敵人信以為真,讓紅軍一舉擺脫幾十萬敵軍的包圍圈……

從轉戰陝北,到百團大戰,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多少次面對敵人的破壞、戰火的洗禮、特務的威脅、艱苦的考驗,王諍一如既往忠心耿耿。

開新路——衝鋒在前

看了《走近王諍》,方誌英內心充滿敬仰。

作為總參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她尤其欽佩王諍在科學創新上的作為與成就。“今天中國所有的與電子信息產業有關的領域,都是由王諍領導開創的。真了不起!”

一個人開創一個事業,難!一個人開創一大批事業,更難!然而,這兩樣,王諍都做到了。從開創紅軍電臺通信開始,王諍就一直在創業、創新、創造。

無線電偵察,是在“第二次反圍剿”時開創的。“知己知彼”的甜頭,一下子推開了一項事業。從此,紅軍也有了“千里眼”“順風耳”。

新聞廣播,是在黨中央、紅軍急需向全世界發出自己聲音時應運而生的。王諍在最簡陋的技術條件下,為這項事業開創了嶄新平臺。

氣象雷達、電子對抗、航空航天、電子工業……在新中國歷史上,王諍是這些事業當之無愧的創立者、推動者、領導者。甚至,他還是《參考消息》的創辦者。

戰火紛飛的條件下,我軍迫切需要創辦一座自己的通信材料廠。

在延安,王諍就和戰友一起,從戰場上繳獲的破飛機、舊汽車、舊鐵軌中找原料,去老百姓家中收集散存的銀、銅、鐵、錫等金屬……工廠建立不到一年,就已經能夠成批生產5瓦、15瓦、50瓦、500瓦等無線電收發信機和永磁式有線電話交換機了。

自己能夠生產如此先進的設備,這對保障黨中央、中央軍委與全黨全軍的聯絡,是多麼重要!毛澤東感動之中揮筆題詞:“發展創造力,任何困難可以克服,通信材料的自制就是證明。”

1944年,美國希望在抗日根據地建立氣象觀測通信網,保障空襲日本時的飛行安全。中央軍委把這件事交給王諍。美國人說,必須由美軍派人帶設備到各地去建立氣象站。王諍與美軍代表進行談判,堅持自己的立場,最後終於達成這樣的協議:氣象觀測人員由我方選調,由美軍訓練,通信網由我方組建,觀測器材由美方提供。由此,我們黨的氣象事業開始起步。

上世紀60年代初,U2高空偵察飛機頻繁深入我國內地偵察騷擾,如入無人之境。

王諍臨危受命,負責以技術手段擊落它。他和張履謙等技術人員一起,制定出了“以干擾抗干擾”的作戰方案,先後打下了5架!從此,U2再也不敢進入中國的領空。

1951年的一天,王諍接到了一封電報,要求他“火速去朝鮮前線解決難題”。當天晚上,他就帶人上了火車。當時去解決的就是雷達抗干擾的問題,那也是他第一次見到雷達的模樣。王諍意識到,這東西未來戰爭中將發揮大作用,中國必須搞起來。

1959年,以朝鮮之行的技術積澱為基礎,王諍就在通信兵部成立了一個電子對抗部。

1963年,王諍被任命為第四機械部的部長。此部後來改名為電子工業部。著眼開創一項全新事業,王諍當時提出了24字方針:“平戰結合,以戰為主;軍民結合,以軍為主;寓軍於民,以民養軍。”

電子工業部的老部長張挺說:“王諍親自組織研究了許多重大的具有戰略性的產品,當時從連、排、師、團電臺一直到軍以上的電臺,都是王諍同志親自組織研製的。”“半導體化、小型化這都是王諍同志的功勞。”

王諍只在黃埔軍校學過一些電臺通信知識,但後來卻開創和建立了那麼多的科技事業,靠的是什麼?總參信息化部政委盧勝軍說,他有三個特別突出的品格:愛學習,如飢似渴;敢創新,帶頭衝鋒;不怕苦,親自苦幹。

守本色——樸素清廉

王諍一直都在重要崗位、核心部門,又深受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信任,管人、管錢、管物都能一言九鼎,權力很大。但他自律意識極強,從不濫用職權,永葆人民本色。

通信兵部的老主任崔倫回憶,“我進入通信隊伍的第一天,就見到了王諍同志。他當時穿一身破舊衣服,很不起眼,誰也不注意他。怎麼一點不像個大官的樣子呢?”

住房、用車、吃飯,在當今是社會上追逐的熱點。但在王諍眼裡,它們是一片禁區。

解放以後,組織上給王諍在城裡安排了一個四合院。王諍卻搬進了離工作地點最近的“筒子樓”。王諍的長子說,那個四合院在城裡,但“筒子樓”在通信部的大院裡,當時父親工作非常繁忙,不願意把時間浪費在路上,就帶全家住到了“筒子樓”裡。後來從華東軍區又調了一名幹部,他們家沒有住房,父親又將家的一半讓給了這名幹部,我們家子女比較多,所以從小都住上下床。

當時,根據他的職務需要,上級給他配的是部分高級幹部才能用的吉姆車,數量不多。王諍的司機史懷彬記得,王諍在剛調到國防部五院時就講:“咱們這部車留給通信部吧,他們車輛少、車況也不好,五院給什麼車咱們就用什麼車。”最終王諍硬是把車留給了通信部。

請客吃飯,人之常情。有一次要和主管電子工業的王震副總理吃飯,錢怎麼出?王諍說,參加吃飯的每個人都拿點錢,我當部長拿20,副部長每個人拿10元。原電子工業部軍工司巡視員李書訓回憶,王部長作風很樸素,是真正的工農作風啊!工作、生活、感情上,都是一樣。當部長時,夏天連個扇子都沒有,熱了,就拿本子扇一扇。

王諍對自己要求極嚴,近乎苛刻。但對群眾、對人才、對年輕人卻特別關心和愛護。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說,“他對老百姓好得不得了!給我們帶來的是解放軍的好的作風,又特別能吃苦,不怕困難,讓我們印象深刻。”

全國剛解放時,王諍聽說有100多名從國外學成回國的高級知識分子滯留在南京、上海,馬上派人將他們接到北京。王諍說,“人才永遠是最寶貴的財寶。”張履謙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通信兵部。王諍親自接待,對他說,小夥子,你的困難我解決,專心搞出好東西!張履謙一聽,幹勁上來了。刻苦鑽研當時最需要的雷達技術,在朝鮮戰場上解決了雷達抗干擾的問題。1952年,王諍又向軍委請求,成立全軍雷達干擾與抗干擾領導小組,由張履謙任組長。王諍的信任、關愛與支持,激勵張履謙奮鬥了一生,後來成為“兩彈一星”測控工程的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王諍也有缺點。他對自己的缺點又是怎麼看的呢?

與王諍相處多年的原中央軍委無線電總檯報務主任艾平說,王諍特別喜歡打籃球、排球、乒乓球,是個老球迷,勁頭大得很,但是他打贏了,高興得了不得,像個小夥子一樣能蹦起來。要是輸了,他會發脾氣,會耍賴。王諍因此做過自我批評。他說自己有點個人英雄主義,大家看到不對頭就使勁敲打。

艾平感嘆:在王諍身上,你能看到一個共產黨人的坦蕩真誠。

當公僕——鞠躬盡瘁

總參謀部“90後”女戰士張娜說:“王諍是個大官、大將軍,是我們景仰的人。他沒有刻意當大官,但卻是全力以赴幹大事。”

王諍從加入紅軍起,就身居領導崗位。在黨內,是中央委員;在軍隊,是軍委委員,副總參謀長;在國家機構中,當過四機部電子工業部部長、郵電部黨委書記。但王諍更把自己看成實幹的普通一兵,負大責任、做大貢獻,拼搏至死不回頭。

1941年,延安有一個神秘的“紅色電信溝”。那就是王諍的傑作。歷經艱難,他把無線電臺發展到12個分隊,以此為龍頭形成了黨臺、戰報臺、戰略臺、情報臺等“八臺八網”。到抗戰結束時,紅軍的電臺已有700多部,為抗戰勝利立了大功。毛主席說,要給王諍發一個大的勳章。

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是搞導彈的。要人才、要器材、要做發動機、要原材料、要電子元器件,一切從零開始。王諍把所有的力氣都用到這上面,做了非常艱苦繁重的工作。今天的航天人,沒有人不欽佩他的。

由於長期超負荷工作,到1977年,他的身體就不好了。多次被送進醫院。王諍卻把病房變成辦公室,拼命工作。秘書勸他,勸多了他就生氣,提高嗓門說:“怕什麼!不就是死人嗎!”

在病房裡,王諍寫下了長達5000字的報告,上報給中央領導同志。他在報告中說,研究新的電子技術產品裝備部隊是當務之急;隨著通信手段和加密技術發展很快,通信與機要要協調發展;各軍兵種特別是空軍與海軍之間雷達資源浪費、情報互不相通的問題要解決……

1978年8月13日,王諍去世,享年70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