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

红色故事 | 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初次见到周志荣,他正坐在家门口的树荫下翻看笔记,鼻梁上架着眼镜,手中拿着钢笔,不时在文稿上标注着什么,认真得让人不忍打扰。一页笔记修改完毕,老人摘下眼镜、抬起头,发现了站在不远处的我们。知晓我们是来采访他时,老人笑了笑,很爽快地答应了。

红色故事 | 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

周志荣,1929年出生在义乌,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通讯员、指导员、团政治处和二十八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等职。1954年入党,曾多次立功受奖,是华东军区二级学习模范。年轻时,热爱写作的他努力克服文化水平低、部队作战训练任务重、时间紧缺的重重困难,一边学文化,一边坚持写作,终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今离休的他,仍然一心向党、笔耕不辍,积极宣讲革命事迹、教授写作方法。90岁的他,老当益壮,依旧思路清晰、思维敏捷。

烽火岁月勇敢战斗

“那年的夏天……”

回忆起烽火连天的时代,

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给我们讲述了

当年执行任务时

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

在团政治处当通讯员时,周志荣接到了一个任务:前往距离福建省高山市10海里的一个岛上给侦察排送信。怀揣着重要信件,周志荣马上出发。可是恰逢当天无风无浪,小船走得慢极了,原本4小时的行程走了6小时才到岛上。祸不单行,到了岛上之后发现,不仅侦察排已经转移了,海匪也先一步到达了岛上。村民们建议他摸黑前往侦察排转移的小岛。在村民们的帮助下,周志荣坐上了转移的小船,船刚要起锚,海匪端着枪和大刀来检查了。满脸胡子的海匪看到周志荣有些怀疑,周志荣急中生智:“啊!啊!啊!”拼命摇头摆手,装起了哑巴。当地的村妇女主任连忙配合:“这是我弟弟,是个哑巴。”就这样,周志荣逃过一劫。

那段岁月对老人来说是刻骨铭心的

说起那些曾经帮助鼓励过他的人

思路清晰、十分动情。

说起战争年代,周志荣老人谦虚地说:“我参军的时候,解放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且我主要在团政治处学习工作,所以我并没有很多机会上前线,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红色故事 | 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

周志荣与小记者在一起

和平年代书写传奇

“从我记事起,就对‘文学’有一种莫名的喜爱。”周志荣老人说。由于家境贫困,5岁的周志荣就已经要做拾稻草、摸田螺、捡柴火等力所能及的事。在认识了几百个字后,未能继续学习,周志荣便到了地主家里做长工,经常天没亮就起床,一直干到月上中天才能休息。

直到1949年8月17日,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才有了重新学习的机会。

初到团政治处,看到了许多书籍和报纸,可是周老不敢拿来阅读。“初来乍到不好意思是一方面,我认识的字不多是最重要的原因。想要阅读,总要去请教人家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那句话是什么意思。太麻烦别人了。”提起这段“囧事”,周老开怀地笑了,“团政治处王书记首先发现了我的这点小心思。了解我的想法后,王书记鼓励我‘你只管学吧,不懂可以大胆问我,有任何困难我都尽力帮你解决。’听了王书记的话,我放开胆子学,每天完成勤务工作和送信任务后,就埋头看书读报,拿着毛笔学着写。”在这样勤奋努力的学习下,在身边同志们的鼓励帮助下,经过两年左右的学习,周老开始尝试写通讯报道。

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认真习作,

后来的十多年时间里,

周老先后有三百多篇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

在《解放前线》《人民前线》

《解放军报》《解放战士》等报刊杂志上发表。

从部队转业后,写作始终是周老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一有空,不是读书、看报,就是学习写作,除了写通讯报道外,还写了不少文学作品,出版了《笔墨春秋》《岁月如歌》等书。“学习难免艰难辛苦,但是写作很幸福。当看到自己的亲身经历或者艺术想象跃然纸上,感动和幸福都长存心间。”

红色故事 | 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虽然我90岁了,但我仍要发挥余热、继续写作,书写过去、展望未来。为难忘的过去时光和美好的希望未来,书写美丽新篇章。”采访最后,周老为自己做了一个总结。

红色故事 | 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红色故事 | 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

周志荣与小记者在一起

作者| 谭祉潇

红色故事 | 周志荣:烽火岁月勇战斗,和平年代写“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