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本土文化岌岌可危,方言逐漸消逝

本人90後來自五縣,來嘉興市區工作生活2年多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2年當中幾乎從沒聽見任何嘉興年輕人講嘉興話,偶爾傳來的親切方言都來自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商場裡,馬路上,似乎本土方言已經絕跡,我所聽到的年輕人講方言,更多反而是來嘉興做工的四川河南人講著一口四川話河南話!

當年高考畢業來嘉興市區玩,還能聽到不少鄉音,五縣兩區方言大致相同,即便口音用詞有些區別也完全不妨礙溝通交流。大學在北方,碰到學校裡的吳語區同學,無論是嘉興的還是蘇州,亦或寧波無錫,大家在一起都能時不時以方言交流,親切之情溢於言表。工作了幾年後來到嘉興市區,猛然發現當今世道已然大變,中國東南三大方言區(吳語區-主要是蘇南上海浙江,閩語區-福建,粵語區-廣東廣府民系)以吳語區最為式微,甚至有些95後已經不怎麼能說流利方言,00後更是隻能聽懂不會說,至於10後,連聽懂都成問題!一張調查圖顯示:

嘉興本土文化岌岌可危,方言逐漸消逝

整個嘉興肯定也好不到哪裡去!不知道嘉興的朋友你們發現沒,現在的家長全部和小孩講普通話,剛出生就以普通話進行溝通交流,連雙方家長五六十歲的父母也操著一口蹩腳的洋涇浜普通話。

對於語言瀕危程度,國際上有這麼個評判標準:

瀕臨危險的語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20歲以上、而群體內部的兒童都已不再學習使用的語言。

嚴重危險的語言:所有的使用者都在40歲以上、而群體內部的兒童和年輕人都已不再學習使用的語言。

吳語-嘉興話明顯屬於瀕臨危險的語言,再過10年很可能就成為嚴重危險的語言。一棟上百年的老房子都能成為文物保護關注對象,那麼一門說了上千年的語言呢?難道就聽之任之甚至自我閹割地進行毀滅?目前學校教育的普通話,也不過是河北灤平縣的方言而已。現在的家長,寧可讓自己孩子從小去學英語,感受雙語環境,也不教孩子半句本地方言,試想,一個外國人的語言已然壓過了母語成為“高大上”的代表,這種數典忘祖閹割自己本土文化的行為,放眼全世界縱橫上下五千年也只有北魏孝文帝改革差可比擬!

十分想問問80/90後,甚至70後的本地父母,你們都是在親切的方言環境中長大的,有農村田地裡祖輩的教誨,也有城區巷道里街坊的歡聲笑語,難道對家鄉的本土文化就沒有一點感情,很多90後本地夫妻之間也不說方言,更不用說他們的孩子。

從小學校教育說方言是“不文明”的表現,導致新新一代方言都說不出口。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吃飯,方言你來我往其樂融融,突然不會方言的小孩子開口普通話,結果一家人都跟著說普通話,這樣搞笑的事情現在已經成流行,與其一家人都說普通話,為什麼不教方言呢?曾經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與嘉興話很相似,明清時期江南的吳音蘇州白話成為中國通行的語言之一。吳音最流行的時候,有人云:“善操海內上下進退之權,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之而雅,俗者,則隨而俗之。”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說蘇白為榮。

主持人汪涵說的好:普通話能夠讓你走得更遠,但方言則讓你記住你從哪裡出發。說方言,並不意味著不說普通話影響各地交流,8090後從小說著方言長大後還不是在各自崗位工作,創造經濟,方言普通話本身就是並行不矛盾的。此外,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刻意去學好普通話的說法,電視傳媒,學校,廣播到處都是普通話,就連老人也能以普通話交流,留給方言的空間已經幾乎沒有!從小說方言,到了學校自然會說普通話,與會方言的同學也可以偶爾方言交流,出了校門在家裡就說方言,根本不會影響普通話學習,8090這一代就是這麼過來的,都能說好普通話學好各門課程。

方言是一個地方一群人的文化印跡,更是一種獨特的文化,吳語保留了古漢語中非常多的特徵,現代普通話只有三聲四調,入聲早已在蒙古人鐵騎入侵下消亡,語言大變樣出現了太多的同音字。吳語卻保留了清濁音,入聲,甚至嘉興不少地區還分尖團(具體可百度,在此不做細說)聲調6-8個,古漢語有四聲八調。不少發音也因歷史上多次北方移民保留了古時候的漢字發音,比如分別用普通話和嘉興話讀讀下面這首詩:

白居易-食筍

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

山夫折盈抱,抱來早市鬻。

物以多為賤,雙錢易一束。

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

紫籜坼故錦,素肌擘新玉。

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

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

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小夥伴們,你們發現竅門了嗎?

最後希望各位嘉興本地的朋友們重視起來,別讓鄉音葬送在我們這幾代人手裡!微博和微信公眾號上有不少這一類的知識和推廣,大家可以關注一下。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