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中國以前引進過4艘航空母艦,但最終只有1艘得以改造,那麼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而不是其他的幾艘呢?其實4艘航空母艦中有3艘處於“半廢品”狀態,不僅艦況很差而且噸位也偏小。而“瓦良格”是當時唯一也是最優選擇,艦體狀況非常好而且噸位夠大,更重要的是還有相關的原始技術資料。所以其他3艘實際只是拆解改造過程中進行了考察和參考,並沒有成為最終的航空母艦選擇。

中國引進的4艘航空母艦分別是:

  • 蘇聯11431型“基輔”號航空母艦(載機巡洋艦),來中國時艦齡28年
  • 蘇聯11432型“明斯克”號航空母艦(載機巡洋艦),來中國時艦齡25年
  • 澳大利亞“墨爾本”號航空母艦,來中國時艦齡40年
  • 蘇聯11436型“瓦良格”號航空母艦,來中國時艦齡12年。

其中“基輔”、“明斯克”和“墨爾本”都是在本國退役後來到中國的,而“瓦良格”號處於未完工狀態來中國。下面我們一一分析為什麼是“瓦良格”而不是其他幾艘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俄羅斯“基輔”號、“明斯克”號

發展思路

其實1143型明確是的說屬於“載機巡洋艦”而非傳統意義的航空母艦,他是蘇聯“核中心”國家戰略的一種產物,屬於一種“跑偏”的航空母艦。按照蘇聯的軍事發展思路,為了達成與美國對等的抗衡能力,其國家軍事戰略的核心是“如何將核武器投到美國的頭頂”、“如何不讓美國將核武器投到自己的頭頂”,也就是奉行“核中心”。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蘇聯幾乎“瘋狂”的發展洲際彈道導彈和戰略導彈核潛艇,1977年蘇聯的核武器數量以28400件首次超過美國,1986年以45000件達到美國的近2倍。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667型“德爾塔”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而蘇聯海軍的任務就是執行堡壘水域反潛,一旦核戰爭爆發為彈道導彈核潛艇提供足夠的運動和導彈發射窗口。換句話說,蘇聯海軍無論什麼艦艇都是在為彈道導彈核潛艇生存併發射出彈道導彈而服務。所以航空母艦根本就不作為海軍的核心來使用,反而為了保護核潛艇需要將自己“武裝到牙齒”,甚至要求具備不依賴艦載機和護航編隊的前提下具備獨立作戰能力。所以1144型航空母艦攜帶了射程550公里的“花崗岩”反艦導彈、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十二聯裝RBU-6000型反潛火箭發射裝置、AK630型30毫米近防艦炮、4座六聯裝SA-N-9導彈垂直髮射裝置等等。另外配備“天空哨兵”四面盾相控陣雷達和“舵板”對空搜索雷達。這樣來看,毫不客氣的說1143型航空母艦完全就是巡洋艦,其火力水平絲毫不亞於當時現役的任何驅逐艦和巡洋艦,所以一直被成為“載機巡洋艦”。其艦載機也主要是卡27反潛直升機和垂直起降的雅克38,這種搭配壓根就不是用來奪取戰場制空權,也不是用來對地打擊,完全是護航反潛的搭配方式。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1143“明斯克”號載機巡洋艦

這種航空母艦的發展思路跟世界主流是不一樣的,中國從一開始的想法就是發展類似於美國的那種“純粹”的航空母艦而不是“武庫艦”,其發展思路是具備主要奪取制空權、對艦、對陸攻擊能力,搭載強大的艦載機而不是自身攜帶導彈。所以雖然1143型航空母艦艦齡不算長,但是從根本上就不是中國想要的,只是在“明斯克”和“基輔”翻新改造的過程中進行了裡裡外外的研究和參考。

改造難度

如果硬要改造不是不可以,但是大量艦載武器嚴重擠佔甲板和內部空間,直通甲板幾乎要完全改造,艦島也因為大量電子設備和雷達而體積巨大。這樣,如果硬要改造那麼上層建築、下層甲板、機庫等全部都要拆除重新設計,這種工作量幾乎和重新設計新的航空母艦沒有什麼區別。而且1143的噸位只有4萬噸左右,改造完也就是中型滑躍航空母艦,艦載機也只能選擇中型機,重型機上艦的難度很大。印度“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前身為11434“巴庫”號,前後改造時間長達56個月,整個艦體進行了“大手術”,最終成為45000噸的中型航空母艦,搭載的是Mig-29K中型艦載機。也就是說,從全局角度考慮中國從一開始看好的就是6萬噸的“瓦良格”而非“四不像”的1143。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1143“巴庫”號載機巡洋艦,注意艦艏巨大的反艦導彈發射裝置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1143“巴庫”號載機巡洋艦艦島,可以看到四面盾的“天空哨兵”相控陣雷達

艦況

與“瓦良格”相比,“基輔”號1972年下水,至2000年時艦齡28年;“明斯克”號1978年下水,至2003年時艦齡23年。按照40-45年的壽命來算,1143抵達中國時就已經“人到中年”,以此為改造平臺的話加上考察、重新設計、入塢改造、海試等等步驟,重新服役時艦齡不會低於30年,基本沒有太多的服役價值。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明斯克”號載機巡洋艦

另外,考慮到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經濟狀況,“基輔”和“明斯克”在1990年後幾乎沒有像樣的保養和維護。其中“明斯克”本身是作為廢鐵賣給韓國,而韓國和美國已經在拆解前將這艘航空母艦裡裡外外都研究的差不多了,因為亞洲金融危機才轉給中國。所以艦齡長、老化嚴重、三手貨的1143怎麼看都不適合中國繼續在其身上花費大功夫。

澳大利亞“墨爾本”號

艦況

“墨爾本”號實際上是中國引進的第一艘航空母艦,不過是以“廢鋼拆解”的名義進來的,時間是1985年。他是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巨人"級輕型航空母艦,1943年4月開工建造,1945年2月下水,1949年1月改造後出售給澳大利亞,增加早期型蒸汽彈射器可以起降噴氣式固定翼艦載機。這樣來算,“墨爾本”號1985年來到中國時艦齡已經達到40年,而且在澳大利亞服役生涯中至少發生過4次事故,最嚴重的一次是1964年2月撞沉驅逐艦,所以艦體情況非常不樂觀。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在澳大利亞服役的“墨爾本”號航空母艦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遭遇撞擊的“墨爾本”號

參考意義

除了艦齡和艦況的問題,“墨爾本”號在來中國之前已經將彈射系統、阻攔系統、動力系統全部拆除,也就是一個空殼來的。而且“墨爾本”號只是2萬噸級輕型航空母艦,與英國“無敵”級航空母艦差不多噸位,雖然帶著彈射器但那不是什麼正八經兒的彈射器。說白了,西方國家給中國一次接觸航空母艦的機會,但也沒想讓你直接研究出什麼“成果”。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85年來中國的“墨爾本”號

工業水平

另外考慮到中國當年的實際水平,獨立建造的最大的作戰艦艇就是3000噸級的051型驅逐艦。而且當年我們沒有彈射器技術、沒有艦載機技術,什麼技術都沒有根本不具備改造的條件,可以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想改卻沒有這個實力。所以“墨爾本”號實際也是我們參考的對象之一。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051型驅逐艦

烏克蘭“瓦良格”號

11436“瓦良格”號是11435“庫茲涅佐夫”的二號艦,是蘇聯歷史上發展的最大的航空母艦(烏里揚諾夫斯克沒有完工)。如果我們將“瓦良格”和另外幾艘對比一下,“瓦良格”1988年11月在黑海造船廠下水,至1999年時艦齡只有11年。更重要的是,前面提到的3艘都是深入大洋“服役過”的,但“瓦良格”號這11年一直泡在風平浪靜的黑海,沒有經歷過大風大量,不存在結構疲勞的問題。所以11年的“瓦良格”艦體狀況是非常好的。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泡在黑海里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

另外從噸位上看,“瓦良格”排水量60500噸,比1143型要大2萬噸,已經屬於重型航空母艦的範疇了。大噸位除了保證艦載機的搭載數量以外。還可以搭載更多的燃油、彈藥攜帶,這是保證續航能力和持續作戰能力的基本保證。

其實最為關鍵的是,蘇聯在設計11435型航空母艦時已經出現了思路轉變,由以前單純的“炮灰”艦向海軍核心的方向發展,除了擁有和美國大型航空母艦相同的佈局之外還將重型制空之戰鬥機引入。雖然還是搭載了很多武器和反潛直升機,但是思路上的轉變就比較符合我們的“口味”,改造起來的難度相對就低一些,也為未來發展航空母艦提供了“有實用價值”的參考依據,說實話以前那些“載機巡洋艦”為我們帶來的參考意義其實並不大,因為根本不是我們想要的東西。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可以這麼說:中國從一開始看好的就是“瓦良格”,2艘1143壓根就沒在最終的考慮行列裡面,所以即便付出極大的代價我們還是將“瓦良格”拖回了中國。至於其他的,一開始也沒有發展航空母艦的這個實力,2000年後隨著中國經濟和工業水平的發展,改造並設計航空母艦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到2012年中國服役“遼寧”號之後中國也算是正式擁有了航空母艦,至少我們沒有“跑偏”,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航空母艦。

中國先後引進4艘航空母艦,為什麼只選擇了“瓦良格”改造?

“遼寧”號航空母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