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新绛县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古称绛州。总面积593平方千米,总人口34万。新绛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鼓乐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果菜十强县。

一、历史沿革

1、西汉置临汾县,治今县东北,属河东郡。三国魏属平阳郡。西晋因之。

2、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入泰平县,太和十一年(487年)复置。北魏又于县置东雍州和正平郡。

3、北齐徙治于今县,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改东雍州为绛州。隋开皇初废正平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临汾县为正平县,治今县址。大业初废州,置绛郡。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绛郡为绛州,治正平县。属河东道。

4、北宋属河东路。金属河东南路。元初属平阳路,后属晋宁路。明洪武初废州治正平县入绛州,属平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为直隶州。

5、1912年废州改名为新绛县。1914年属河东道,1927年直属山西省。1947年析置新绛、绛南二县。1948年复并为新绛县。

6、1949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新绛县并入侯马市。1961年恢复原制。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运城市。

二、地名来历

隋大业二年(606年)废绛州,置绛郡,领正平、翼城、曲沃、稷山、龙门、垣曲、太平、绛县等8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绛郡为绛州。1912年废州改称新绛县,取“咸与维新”之意,又与绛县相区别,新称绛县,此为新绛县名之始。

三、风景名胜

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1、绛州州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绛州大堂、绛州二堂、绛州三楼、绛守居园池组成,位于新绛县城的新绛中学园内,是绛州州府的主体建筑。

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2、新绛文庙。系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内四府街,占地面积10670平方米,创建年代待考。现存建筑中轴线依次为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西厢房数间等。

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3、白台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光马村西南。寺院建在雨水冲刷的沟壑的中间台地上,寺院创建年代不详,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重修。金世宗完颜雍、章宗完颜璟大定、明昌年间(公元1161——1190年)亦有重修。元、明、清皆有补修。

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4、福胜寺。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泽掌镇光村北。该寺为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敕建,金大定三年赐名“福胜院”,宋、元两代曾予补葺,明弘治十六年又加以重修。

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5、稷益庙。稷益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西南部的阳王镇。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

山西运城新绛县----西汉称临汾,古称正平、绛州

6、龙兴寺。龙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龙兴路北端高阜之上。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改称龙兴寺。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后僧人占居,恢复龙兴寺之名。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