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山东兖州人你知道你们村镇街道胡同名称的历史和来历吗?

兖州市地名的形成与历史演变,当然也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两种条件。兖州市地处平原,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宜于人群生息,六、七千年前即有人类在这里活动,世代繁衍。因此,这里村庄特稠,人口密度极大。据有关资料估算,居民点面积占境内总面积的33%左右。 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800人以上。这在全国来说,属于人多地少区域。 兖州市有自然村地名533条,街巷地名118条,自然实体地名12条,人工建筑物地名15条,名胜古迹地名12条,各类企、事业地名55条。除各类企、事业地名多为建国后形成的外,其余的地名按形成的时期分,大致可分为:汉代以前、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清朝以后几个部分。现分述如下: 汉代及汉代以前形成的地名,能一直延续到现在的,有35条。“兖州”、“泗河” 这两个地名在《尚书·禹贡》中就有记载;“嵫山”“桑丘古城”等在《水经注》中有记载;“古城”在《汉书·地理志》上有记载。“古城”为“瑕邱”故址;“旧关” 古称“达巷”,是战国时一处乡党。清康熙年间版《滋阳县志》记载:“达巷在滋阳县城西北五里,乃适中都之要途。孔子为中都宰,往来憩息于此。”“高吴桥”为春秋时代的“高鱼城”。历史上多次在此发生战争。《左传》记载:“襄公二十六年,齐乌鱼以廪丘奔晋,遂袭我高鱼城。”就是指这里;“南三官庙”“四竹亭”“火神庙”“百子堂”四村古称“陋地村”。为战国时孔子弟子颜回的廓外田所在地;“澹台墓”是战国时孔子弟子澹台灭明的葬地;城里的“韦园”为西汉丞相韦贤从瑕丘大江公读书时所建的园子;“西吴寺遗址”和“王因遗址”则形成的更早。虽无文字记载,但据考古学家测定,至今5~7千年时期就有人类在此聚居。再如“北二十里铺” “颜店村”等村也都形成于汉代之前。 隋唐时期形成的地名有22条。名胜古迹类的“金口坝”初建于北魏,“兴隆塔” 建于隋,“少陵台”是唐朝鲁郡南城楼;村庄类的“店子街”古称“滕村”,有唐开元十一年(723年) 的“普济桥碑”;“诸天寺”古称“临泗里”,此处曾出土唐上元二年(675年) “昭武校尉卫公墓志铭”;“石马村”南有唐左仆射房知温墓,林地里有石人石马,村庄以此得名;“前、后王庄”为后唐形成,村外有后唐李克用墓,村内有庙宇。李克用封晋王,故此村也称“晋王庄”。此外,“北肖”“高庄”“屯头” 等村也都曾发现过唐碑,证明这些村庄也形成于那个时期;因隋唐时瑕丘城已由城东北五里的古城迁来此处,城区街巷名称,随之也形成了一些。如“大寺门街”在“普乐寺”前。“大观门街”在“万寿观”前。 宋元时期形成的地名有63条。山河类的“府河”,以前为“洙水”故道,隋朝其上游为“丰兖渠”,后年久湮没。宋朝兖州改袭庆府,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沿丰兖渠旧迹重新开挖,定名“府河”;村庄类的“颜家村”为颜回五十一代孙五经博士颜成元代迁址建村; “仁里村” 原名“小屯”,村内由元代所建“张氏宗族碑记”; “大安”原名“庵上”,村内有皇姑庵一座,据元泰定二年(1325年)庙碑记载;“元封元勋洪吉刺氏为鲁王于兖州。其长公主薨,为建皇姑庵。”“甄家桥”包括“庙西” “后楼”“围子”“河南”等村,此村原有东岳天齐庙,据重修天齐庙碑记载:“天齐庙神祠创建于宋嘉四年(1059年)。”据此,村庄形成至迟不晚于宋朝;“歇马亭” 原称“人和堡”,村西北有大明禅院一座,为金大定四年(1164年)建。后因该村位于宁阳至济宁的古大道上,修有驿亭,以供行人歇马,改村名为“歇马亭”;城区街巷类有“白衣堂街”,在此街原白衣堂内发现刻有宋大观年号的石幢。 兖州市大量的地名形成于明、 清两代。形成于明代的有375条。形成于清代的有 101条。 这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经过元朝近百年的残酷统治和元末频繁的战乱,村庄圮废,人民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人口大量减少。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滋阳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三千七百八十三户,四千三百二十二人。”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暂时结束了动乱,社会短期安定,人民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农业迅速发展。加之洪武、永乐二帝数次下诏迁民,山西等外地移民相继来兖州落户定居,新建和重建了大批村庄,至明隆庆五年(1571年),人口猛增到九千五百一十三户,三万九千零七人(丁)。二是明朝初年朱元璋封其第十子朱檀为鲁王来兖州就藩。升滋阳县为兖州府治,将旧城向南扩建,对城里街巷进行了新的布局。纵横各有三条长街作骨干,即纵的有“东西钟鼓楼长街”“东西河内长街” “东西王门长街”。横的有“西御桥长街”“中御桥长街”“东御桥长街”。另有许多较短的街巷分布其间。城区北部为鲁王皇城,所占面积极大,商业及各种机构多设于南半城。府河以南的街巷均为新形成的,所以兖州市城区街巷的地名一半以上都是这个时期命名的。

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名有如下几个特点:一、大部分新建村地名以初迁户姓氏命名。如“张家庄”“李家村”等。如系重建村命名,则仍沿用原名或在原村名前加新迁入户姓氏。如“丁家郗村”“梁袁庄”等。前者明代之前叫“郗村”,明初丁姓迁入重建该村,命名为“丁家郗村”;后者明代以前叫“袁庄”,明初梁姓迁入重建该村,命名为“梁袁庄”。二、历史记载,明朝统一中国后,实行了屯垦制度,即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军队的官兵准予携带眷属就地屯垦,尽力做到费用自给,以减少国家对军费的开支。这样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一些新的村庄地名。这些地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带有“营”字。如“稻营”“郭营”“唐营”等。三、明朝初年,鲁王府建到兖州城中。离孔子的故乡曲阜又很近,所以鲁王府和衍圣公府里的皇封地,有不少座落在今兖州市境内,这些土地由佃户们耕种,而这些佃户集居的地方,就形成了村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六屯、七厂、十八官庄”。这些村庄命名常带有“屯、厂、官庄”字样。据资料查证,鲁王府所属的屯、厂,多分布在兖州市城西北和北部。如 “牛屯”“华家厂”“前、后官庄”等。衍圣公府所属的屯、厂,多在西部和西南部。如“孔屯”“杨厂”“鹅鸭厂”等。明朝灭亡,鲁王南逃,清顺治皇帝为了利用孔子的儒教伦理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原鲁王府的屯、厂地,转赐给了衍圣公府。四、还有一些村庄、街巷地名,带有“庙”“林”“堂”字样。据考证,这类村庄、街巷形成的时间早晚不同,但使用“庙”“林”“堂”这种地名,大都在清朝后期。检阅清康熙版《滋阳县志》 ,当时市境内170余个村庄地名,没有一个带“庙”“林”“堂” 字的。现在的“高庙”,当时称“高卜村”;现在的“毛家庙”,当时称“毛尹村”;现在的“天齐庙”,当时称“杜家村”;现在的“白衣堂”,当时称“夏庄”。 清代以后形成的各类地名共95条。所增加的村庄地名主要为派生地名。原因是原来的村庄,经过繁衍,人口太多了,就有部分人迁到外面另建新村,新命地名。但由于姻亲、宗族等复杂的因素,他们总想把新命名的地名和原住村的地名保持一种联系以达到感情的交流,所以出现了一些带“前、后、东、西”的地名。如“寨子”分成了“前、后寨子”。“顿村”分成了“东、西顿村”、“岗头”分成了“大、小岗头”。建国后由屯头分出了屯头新村。在城区则主要是为管理方便,把一条长街分成数段。或以一个地物为准,按方位分出几条街巷。如“东桥南街”“东桥北街”,“中山东路”“中山西路”,“韦园东街”“韦园西街”“韦园南街”“韦园北街”等。

50多年来城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先一些菜园后来建满了房屋,形成了新的居民区和新的街巷。如校场街原先是园地,无人居住,六十年代末,市机关宿舍建此。因地处清代镇台衙门的校兵场,命名校场街。健康街原为菜地,后永丰居委会居民盖满了房。又因地处人民医院门前,故命名为健康街。 兖州市地名形成的规律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地名较少,但比较稳定。如“泗河” “嵫山”几千年来一直沿用此名称,不会因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变化而更换名称;由社会因素形成的地名较多却不很稳定。特别是村庄、街巷这类地名更突出。庞杂的姓氏,众多的家族,在自己聚居的范围内繁衍,不断实施着本家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表现在对所居地的称呼上。如颜店镇的嵫山村,元朝曾叫“芩蔚村”,明末因村中有寺庙改称“红佛寺”,清末该村巨富郑氏为祈求“洪福齐天”又改称“洪福寺”,1965 年因村紧靠嵫山,定名为“嵫山”村。兖州市有73处以“营”“屯”“厂”“寨”命名的村庄地名;60处以“庙”“堂”“庵”命名的街巷地名。这些地名形成的时间早晚不一,名称也一改再改,这既反映了明初实行的军垦、移民等政策,也反映了兖州市当时土地大量为衍圣公府、鲁王府所垄断的客观事实;既反映了明清时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从精神上麻醉人民,在城、乡大修庙宇这一时代特点,也反映了人民因习惯的沿袭,天长日久,把村名、街名改用庙名、寺名,想托福于神的庇佑的思想。 另有一些村庄, 是出于某种原因,人为地改变原来的名称的。如堡子乡的 “护驾营”,黄屯乡的“祖营”,小孟乡的“梅家营”,原来名称是“扈家茔”“祖茔” “梅家茔” ,均因为“茔”是埋葬人的地方,住在这里不吉利,才改“茔”为 “营”字的。

兖州市城乡地名的分类。如按其命名的含义分,可分为:一、以姓氏命名;二、以山、水、地势命名;三、以奇闻、逸事命名;四、以名胜古迹命名;五、以物产命名;六、以吉祥嘉言命名等。 其大致情况是: 以姓氏命名者311条。 这类地名以村庄、街巷最多,约占市境内各类地名总数的 40%。其形成的年代早晚都有,有些地方因居民的迁徒,姓氏的兴衰等原因,曾多次改名,但总离不开“姓氏”这个含义。如新兖镇的“韩家楼”,在明初称“曹家堂”,后韩姓迁入,韩普、韩智先后中了进士,做官盖了楼,村名才改称“韩家楼”;再如新兖镇“牛家楼”,原称“饶家村”,明鲁王府郡马牛黉在此设了别墅,建了楼,村子才改名“牛家楼”。 以山、 水、地势命名者118条。约占市境内各类地名总数的17%。这类地名多有其独特的地理含义。如“嵫山村”就在嵫山南麓。古时称日落西山为“崦嵫”。此地处兖州城西,故名“嵫山”。又如新兖镇的“三河村”因地处“泗”“沂”“府”三河交处而得名。再如,王因镇的“河口”原称“李家河口”,是以泗河古渡口而得名。街巷中的“辘轳把街”因走向弯曲,形状象打水用的辘轳把而得名。 以逸事、 奇闻命名者100条。约占市境内各类地名总数的14%。这类地名多有一种传说或一个故事。如堡子乡的“四竹亭”,村中原有古庙,庙门里有碑亭,碑亭里的石碑上刻有风、雨、老、嫩四种形态的竹子,相传为明朝成化年间,湖广参议刘廷振,进京考进士,断了盘缠,在此卖画时所画。后刘廷振中了进士,做了官,人们把他的画刻在碑上,建了碑亭供奉起来。后来竟作了村名。又如,大安镇的“前、后道义”原称姜家村。传说有姜道、姜义两兄弟,互敬互爱,亲密无间,临死前留下遗嘱,将各自居住的村子改名为“前、后道义”。希望子子孙孙永存道义。 以名胜古迹命名者85条。约占市境内各类地名总数的12%。这类村庄的特点是人多、村大、历史久。如小孟乡的“吴寺”,村南有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吴寺遗址” , 是五千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古遗址;村中原有“普济寺”,为金大定六年 (1166年) 所建,据今已有800多年,后因人口繁衍日多,又分成“西吴寺”和“东吴寺”。又如王因镇驻地“王因”,历史则更为久远,村南有“王因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距今近七千年。村名古称“王囚”。相传古时候有个王子被囚禁于此而得名。后来人们觉得“王囚”不雅,乃在“囚”字里加一横改作“王因”。据《左传》载:“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邾子于负夏。”此处春秋时期属负夏邑,传说与史书记载相符。另外,兖州市尚有五处地名是汉或汉代以前的古城址:黄屯乡的“固城”是汉代“樊城”故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版《滋阳县志》记为春秋时期柳下惠之弟柳下跖屯兵之处。曾出土过大批春秋时期的青铜兵器。颜店镇的“故县” 是汉代“乘丘城”故址。此村面积约一平方公里,人口近五千,是兖州市少有的大村。《续山东考古录》记载:“汉乘丘县故城在滋阳县西南三十里。”正是此地。新兖镇的“古城”是春秋时期的负瑕邑,战国后期改称瑕邱。直到南北朝时瑕邱南迁今城时始废。《续山东考古录》记载:“瑕邱故城在今滋阳县城东北五里。即春秋之负瑕矣。” 新驿镇驻地“新驿”明朝以前称“宾阳城”。明朝洪武年间设驿站于此,改称“新嘉驿”,后简称“新驿”。至今村内仍留有“古宾阳城”的石碑。大安镇的“二十里铺” 为汉代“檀城”故址,《汉书·地理志》载:“瑕邱有檀城,古灌檀也,周时侯国,亦曰檀乡。”后湮没,明初修驿路,设铺道,因其在兖州城北二十里,改称“二十里铺”。

五、 以物产命名者25条,约占市境内各类地名总数的3%。属这类地名的,村庄有谷村镇的“栗园”。原因该村出产栗子而得名。据清康熙十一年版《滋阳县志》记载:滋阳的栗与肥城的桃,莱阳的梨,乐陵的枣齐名,均选为贡品。主要产地在城北。新兖镇的“琉璃厂”,明初烧制琉璃砖瓦,以供孔府、鲁王府修建庙宇、宫殿之用。村庄以此得名。小孟乡的“桑园”因给鲁王府种桑养蚕而得名。新兖镇的“纸坊街” 得名于该街古有造纸作坊。有关史料记载:明鲁王府所用桑皮纸,主要由这里供给。 六、 以吉祥嘉言命名者39条。约占市境内各类地名总数的6%。属这类地名的,村庄有以古诗“吉安宜长庆”而命名的“长庆屯”,以《论语》“里仁为美”而命名的“仁美庄”(以上属王因镇)。有祝愿文才兴旺的“文兴坡”,称赞团结和睦的“义和庄”(以上属新驿镇)。街巷则有祈求生活康乐的“民康巷”,颂扬德行卓然的“德圣胡同”等。 除以上分类外,尚有少数以人命名的地名,如新兖镇的“沈官屯”,原称“沈国清屯”,是以一个官吏的名子命名的。谷材镇的“安丘府”,原称“安丘王府庄”,是以鲁王的裔孙安丘王命名的。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