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網友提問:為什麼水星沒有被歸類為矮行星?它比冥王星大不了多少啊。

天體符合什麼條件才能成為一顆“行星”?一些小夥伴已經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所制定的標準進行了恰當地闡述。你可以閱讀官方規則和那個決定,這裡:冥王星及太陽系。

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有很多人,包括許多行星科學家在內,反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第三條標準,一顆真正的行星必須已經“清空其軌道附近的近鄰天體”。 冥王星已被降級為“矮行星”,無數天文愛好者欲哭無淚。本人也一度對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的部分定義持懷疑態度,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得不承認其合理性。

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與其用“清除鄰近天體”這樣抽象的概念,還不如考慮一下用天體數量這樣的術語。在太陽系中水星在其勢力範圍內沒有類似天體,是唯一的存在。這一結論對於太陽系中其他一些主要天體也同樣適用: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在同樣軌道上放入另一個地球,整個太陽系將完全失穩。

然而這一結論對小行星並不成立。穀神星是最大的小行星,還有十幾顆至少其1/4大小的其他小行星,分佈在差不多類似的軌道上。當天文學家發現穀神星的時候,最初認定它是一顆行星,然後發現其周圍還有很多小行星,因而重新將其歸類為一顆較大的小行星。

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這同樣適用於冥王星的歸類。當克萊德·湯博發現冥王星的時候,它是同類中唯一的一個,現在我們知道,還有很多類似卻稍小的天體,運行在外太陽系的同一區域。大體上講,冥王星是歸屬於整個已知天體群落中,也就是柯伊伯帶天體中的一員。因此,就像穀神星,冥王星並不符合傳統上對行星的定義。

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把冥王星稱為矮行星,並不會隨之減少人們對它的興趣,或者降低其重要性。在某些方面,冥王星將變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整個天體群落的原型,研究它將會揭示很多真相,讓我們瞭解外太陽系在漫漫歲月中如何形成及演化。

誠然,水星在體積和質量上遠超冥王星,然而真正重要的是,水星是某一類中的唯一存在,而冥王星並不是。這樣說吧:如果有成千上萬的天體在比金星更靠近太陽的軌道上運行,而水星只是群落中(包括其他類似大小的天體)最大的一個,我們還會認為它是一顆真正意義上的行星嗎?大概不會

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所以稱冥王星為矮行星,並不是個人對其有意見,只是盡力對一個詞彙建立一些邏輯上的一致性,而這個詞彙的起源遠遠早於任何人對太陽系真正結構的理解。

一顆行星之所以為行星,必須滿足三個條件:

1:它必須是圓的。這一點毫無爭議

2:它必須繞恆星運轉。還是沒有爭議(這就是為何土衛六,土星的衛星之一,比水星還大,卻不是一顆行星)

第三條標準總是讓人摸不著頭腦。嗯,NEOs(近地天體)處於地球軌道上,冥王星偶爾卻有規律地出現在海王星的軌道上。憑這一點能認為他們不是行星嗎?冥王星絕對不是一顆行星,因為柯伊伯帶是一個天體相對富集的“鄰居”,是小行星,以及4/5個目前已經認可的矮行星的家園,在太陽系中並非小到可以忽略不記。同時,雖然水星相當小,但是也大到沒有如此多的“鄰居”

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另一個更加合理的原因也許是歷史。不像冥王星,自古希臘以來就有水星的記載。由於臨近地球,它在夜空中看起來足夠明亮,能夠被肉眼所看到。用非常簡單的“技術”(或者由於缺乏技術),它是在夜空中一直可以看到其移動的幾個天體之一。太陽,月亮,火星,木星,金星,以及水星。作為太陽系中地心模型的“行星”,水星被認定是行星已經太過久遠了。當冥王星,一個被歸類為行星達到70年之久的天體,它的降級引起了巨大的騷亂。而改變一個已被歸類2000年的天體,在天文家園中引起的不滿恐怕會更大。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大概也不想冒這個風險。

個頭接近,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水星憑什麼不?

太長不看版:柯伊伯帶,讓冥王星無法滿足“清除臨近天體”的條件, 而水星不是一個矮行星則可能是因為歷史原因

1.維基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forbes-阿牛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