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行星》組曲,是用音樂來表現宇宙太空的經典之作

——霍爾斯特管絃樂組曲《行星》美學分析

向陽光

創作背景

《行星》組曲是一部由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創作的管絃樂組曲,完成於1914-1916年之間,實際在1913 年已開始醞釀,創作動機源自諸行星在星象學上的意義,那年他的朋友巴克斯向他詳細解釋了在占星學中各行星的一些基本概念,使他產生了創作《行星》的念頭。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該組曲是一部龐然鉅著,整個作品分為七個樂章,分別以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非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臺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如此眾多樂器的組合產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如在“火星”樂章的一段音樂中,樂隊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然而也許正是由於《行星》組曲本身及其樂隊編制過於龐大,所以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僅演其中的三、五個樂章,有時則只是單獨演奏一個樂章,如《火星》、《水星》、《木星》、《天王星》。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美學分析

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之神》

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

樂曲採用C大調,5/4 拍子,快板,奏鳴曲式結構。音樂一開始就出現由絃樂用弓杆敲擊琴絃和打擊樂奏出模仿軍鼓的進行曲節奏,暗示出軍隊在行進,給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然後音樂進入低沉壓抑、令人不安的戰雲密佈的場景,給人以執拗殘暴的不祥之兆的預感。隨即在管樂的低音區上出現第一主題:

5 - - 5 - |5 - - 2 - |2 - - 6 - |5 - -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管樂吹奏出此起彼伏的號角聲,長號和大號在固定音型襯托下,奏出低沉、渾厚的音樂主題,音響由低沉漸趨高漲,象徵著戰爭之神的降臨和無比威嚴、蠻橫,正當使人透不過氣的時候,在強大的音響下出現了轉入c 小調的第二主題:

4 . 3 #2 . 3 4 |45 6 . 7 1 . 7 |3 . #2 3 . 1 2 |

這一主題如變幻莫測的戰爭風雲,音樂色彩不斷變化,它那由低向高蜿蜒進行的半音和通過移調模進的高漲發展,給人以大地被戰火逐漸地侵襲著、瀰漫著的逼人之感。音樂忽然轉為單調的四分音符節奏,強有力的果斷和絃,引進了c 小調的第三主題:

6 6 6 656 656 |1 - 6.6 1 6 |1 - 6.6 1 6 |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它由銅管樂奏出,給人以戰士出征的感覺,但它的發展越趨向高潮,那殘酷兇暴的氣氛也越濃厚,使人聯想到硝煙瀰漫的可怕的戰爭場面。在最高潮中,突然一聲巨響,各個主題交替出現,形成激戰場面,彷彿有炮聲和吶喊聲,充滿了戰爭的陰霾色彩。高潮過後,戰場平靜下來,音樂進入展開部。第二主題在小鼓間歇敲擊的伴奏下,由低音絃樂呻吟地奏出,它的形象變成了人們對災難的哀嘆和呻吟,並逐漸發展為憤怒,最後爆發出更強有力的第一主題——音樂進入再現部:它變得更加殘暴蠻橫,使人窒息驚恐。第二主題和第三主題的再現加深了戰爭的可怖形象。尾聲最後連續出現強烈的不協和和絃,即便最後的終止和絃也沒能平靜下來。戰爭的魔影仍死死地籠罩在大地上。

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使者》

樂曲為c小調,慢板,在緩慢又平穩的4/4 節拍中開始,先由圓號獨奏,後由長笛、雙簧管奏出輕柔、溫和、安祥的第一主題:音樂充滿和平、寧靜的氣氛。它與第一樂章兇殘的戰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平靜安逸,沒有一點騷亂和不安,彷彿夜曲似的那樣寧靜和富有詩意。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爭喧囂的世外桃源,到處呈現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

2 - 3 4 |5 - - - |2 - 3 4 |5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隨後豎琴和打擊樂奏出丁丁冬冬悠揚的鐘聲,猶如天界的樂音,安謐、純淨、柔順、溫和、明朗的第一主題再現,大提琴用琶音式的音調把人們引入幻想沉思的境界。從第三小節引進了相同情緒的陪襯和絃,主題移調重複時,更給人以清新、溫暖的感覺。在這平靜徐緩的進行中,不時發出點滴清脆的鋼片琴音響,使樂曲進入了幽靜、昇華的天堂境界,好似進入夢境一般,給人以無盡的回味。當主題再度完整出現後,小提琴在#d 小調上奏出甜美溫馨的歌唱性的第二主題:

03 63 2 |36 32 12 |3 7 - |77 65 6.1 |2 - - |

23 63 2 |36 32 12 |3 7 - |77 65 6.1 |3 - - |

它在木管樂器微弱輕巧的切分和絃伴奏下,婉如碧波漣漪的春水上飄蕩迴旋著的青春戀歌。在平靜的展開和延續中運用了木管和絃樂之間清秀的色彩對比,進行著呼應、對答和交融。最後以豐滿諧和的音響,將短短的展開部推向高潮。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清晰地相繼再現,接以溫和又豐滿的一連串平穩和絃的連結,似雲絮在緩緩地飄移、變幻,音響漸漸轉弱,但卻透出了豎琴和鋼片琴銀鈴般的聲響,它緩慢地在不知不覺中逐漸消失,似乎把人們帶進夢幻中的月宮仙境。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

傳說中,水星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徵,也是竊賊的保護神。

該曲為C大調,6/8 拍子,音樂機敏靈活,是一首急板諧謔曲,與前面兩個樂章形成對比。這段音樂短小精悍、輕巧詼諧,絃樂、木管奏出舞曲性的段落,彷彿可愛的信使在空中自由翱翔,鋼片琴和木管奏出輕巧、幽默的敲門旋律:這溫柔、親切的旋律象徵著飛行信使在空中飄然飛舞,給人們帶來幸福憧憬。運用變化多端的節奏和燦爛的音色,創造了豐富多彩、機警敏捷的動態形象,著意描寫了星體在空中運行的各種神奇姿態。

樂曲開始的引子和中間帶有發展的段落以及結束部分,都帶有使人捉摸不定的感覺。第一主題帶有神經質般的節奏,忽疏忽密,輕捷而又俏皮的旋律,表示信使忙碌地走家串戶,為人類帶來福音:

500 300 |100 500 |005 3 1 |6 3 3#43 |2 . 2 . |2 . 2 . |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它突出地表現了機靈敏捷和飄忽不定的神態。第二主題帶民歌風,有著流暢如歌的民間舞曲性格的旋律,表現出人類歡迎信使的情景:

5 5 6 |543 454 |3 . 2 . |5 5 6 |543 454 |3 1 2 |

主題連續反覆了十二次,運用小提琴、長笛、鐘琴、單簧管的領奏和各種木管與絃樂不同音區的合奏,多側面地表現了飛行者的神采。

樂曲結束前又用鋼片琴輕巧地奏出第一主題,在雙簧管和小提琴上再現第二主題,最後鋼片琴透明的音色與木管及絃樂的音響,通過模進和琶音相互交替與融合,力度漸趨微弱,似乎飛行者向太空的深處隱去。兩個主題經過發展,樂曲結束在第一主題的再現部。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

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浩蕩,歡樂的情緒猶如一幕幕場景,此起彼落,綿亙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受人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

該樂章為了表現歡樂的主題,運用了歡快的快板。音樂一開始即出現絃樂快速碎弓的音響,構成熱鬧歡快的場面,並以它為背景相繼出現三個不同的主題:

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圓號吹出了充滿活力的切分節奏的主題,絃樂和木管加入,使主題更加歡快、高漲,樂隊的全奏把情緒推向高潮:

6 7 5 |57 6 |7167 1.5 |5 76 |5613 5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然後通過這個跳跳蹦蹦帶有詼諧色彩的連接動機,在樂曲發展時常出現。隨後奏出第二主題:這個主題精神煥發、充滿自信,在銅管樂器的伴奏下,熱誠、真摯。該主題為b 小調,2/4拍,熱情洋溢,富有氣勢:

61 2 |23 45 |31 1 |1 61 |2 . 3 |45 61 |75 3 |3

通過連接段落,又出現了從容、莊重、富有民族色彩的第三主題。該主題為C大調,轉為3/4 拍子,像一首民間舞曲,主題多次反覆,使音樂氣氛愈來愈熱烈:

5 2 3 |4 3 2 |5 2 3 |6 7 1 |5 2 3 |45 6 565 |

4 343 2 |656 7 1 |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這三個不同的主題,似乎都在從不同的角度刻畫著一個喜氣洋洋、神氣十足為大家所注目的姣姣者在狂舞的神采。第一主題機警靈活,第二主題矯健多姿,第三主題有著英武的氣勢。在曲式的佈局上第二主題之後第一主題再現,構成三部曲式,為樂曲的第一部分。第三主題則在配器的變換下重複八次構成第二部分,由原來的快板轉為行板,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聲音階的旋律,這首頌歌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副歌反覆後又移高八度,具有莊嚴、崇高、虔誠的色彩。在盡情地歡樂之後,一聲長音改變了音樂的速度——由快轉慢,出現了由bE大調,3/4 拍子的第四主題所構成的第三部分,此乃第一部分的再現,又體現了宇宙的遼闊與未知的神秘:

35 |6 61 7.5 |12 1 7 |67 6 5 |3 - 35 |6 61 7.5 |12 3 3 |

32 1 2 |1 - 53 |2 2 13 |2 5 53 |2 2 35 |6 - 67 |1 7 6 |

5 1 3 |21 2 3 |5 -

第四主題以中速、有條不紊、莊重的節奏和飽滿的音響,使音樂變得嚴肅,具有教堂頌讚歌的風味。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前面的音樂段落類似奏鳴曲式的呈示部,但自由得多,類似無展開部的變體奏鳴曲式。再現部中音樂又相繼再現了呈示部的四個主題的佈局,但第四主題在這裡不僅壓縮得很短,且加進了更多歡快的背景音樂,從而加強了歡快的情緒。最後,用歡樂頌歌的曲調結束整個樂章。

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

音樂用C大調,4/4拍子,慢板,由三支長笛和一支低音長笛奏出固定音型,低沉而空漾。這一音調帶有宣敘調特點,猶如一位老人在感嘆歲月流逝的無奈:

6 - ①2 . 3 |3 - 2 - |

6 1 7 5 |6 - - - |6 - 2 . 3 |3 - 2 - |

1 3 2 7 |6 1 7 5 |7 - - - |

但由上例主題中①的素材形成的1 - - 12 |2 - 1 - |的主導動機的音調,通過模仿和變形並用不同的音樂背景和音色改變著它的性格而貫穿全曲,使樂曲完美、統一。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音樂開始在7 - 6 - 的固定低音中長時間的進行,像一個衰老長者蹣跚而沉重的步履,所運用的和聲效果使人痛楚不安。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變形,主導動機首先在大提琴上變形出現,繼之在木管樂器和絃樂上交替變化再現,然後主題完整地在低音上出現,旋律安詳而溫存,彷彿是一位慈祥、和藹的老人的內心獨白:表述人之生命將枯竭。但,當音樂在即將沉寂之際,又出現了振奮的因素:和聲效果的明朗,鐘琴和豎琴的美妙音色。尾聲中繁鬧但又較溫和的音響,好似對沒有虛度年華的回憶,或是對美好未來的憧憬。音樂在幻覺中慢慢隱去。最後豎琴和鈴聲奏出悠揚、平和的曲調,音樂達到崇高、聖潔的境界。

此樂章是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開始,它象徵老年人滯重而單調的步態,是時光消逝與體力趨向衰退的寫照。但,這也不僅僅是表現“肉體的衰退”,更有著“理想的實現”的慰藉。這裡,有葬禮的節奏,晚禱的鐘聲,對人生的思考,也有美好的回顧。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師》

此樂章的小標題曾被譯為“魔術家”,實際是呼風喚雨、降神弄鬼的巫術玩弄者,可譯為“巫師”或“魔法師”。

這一樂章為急板、6/4 節拍,以C大調記譜,但為了突出神怪莫測的幻境,在音樂的進行及和絃的選擇連接上,作者在這裡運用了變幻無常的調性和絢麗突變的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變化和音量的轉換等多種現代作曲手法,從而達到了撲朔迷離的魔幻般的效果。

樂曲開始由小號和長號奏出了富有神秘色彩和恐怖情緒的四個長音及縮減時值的重複:

5 - - - - - |3 - - - - - |6 - - - - - |7 - - - - -

7 - 5 - 3 - 6 - |7 - - - - - |

這是巫師作法降神的音調,好像是巫師的咒語,怪誕、不和諧,也是代表巫師形象的音型,它在樂曲中不時的出現。降神音調後緊接大號的呼應聲和定音鼓的回聲,這聲音充滿了變幻莫測的戲劇色彩,導出了建立在e 小調上的第一主題:

6 0 7 4 0 7 |6 0 6 5 0 6 |6 0 7 1 0 2 |3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接著,大管獨奏,吹出了快速的魔法師的古怪音調:這個古怪的旋律在各個聲部此起彼伏,圓號加入,奏出了雄壯的音樂。隨即加進了絃樂以至整個樂隊,音樂像著魔似地越來越快,將樂曲推向高潮。突然被一聲驚鑼所打斷,降神音調一閃而過,乾枯的木琴敲擊聲蓋過了整個樂隊。當歡鬧的背景音樂出現後,大管又吹出了轉為B 大調,急速的第二主題:

5 |1 - 2 1 5 1 |2 3 2 1 2 5 |1 - 2 1 5 1 |

2 3 2 1 2 5 |3 - 2 1 6 #4 |5 - -

這快速的音調象陣陣旋風,在不同的樂器組合上重複和變奏,在它的高潮中帶進了第三主題:

① 0 6 7 #1 2 3 |#4 - - 4 - - |

② 5 - 4 5 - 6 |7 - 1 7 - 6 |5 - -

③#4 - - |3 - 2 1 - 2 |3 - #4 5 4 3 |#4 - - - - - |

上面曲例按首調記譜可改寫為:

①1=D 0 5 6 7 1 2 |3 - - 3 - - |

②1=bD (3=4) 4 - 3 4 - 5 |6 - 7 6 - 5 |4 - -

③1=G (4=7) 7 - - |6 - 5 4 - 5 |6 - 7 1 7 6 |7 - - - - - |

在這短的八小節內,音樂轉換了三次調性:①屬於1=D,②為1=bD,③是1=G,這種急速的調性變換手法,正附合音樂內容的要求——表現了施展魔法的離奇幻覺。這種變換一直在主題的重複與發展中延續,直至掀起高潮。戰慄的鑔片聲響後,音樂轉入長音使節奏變慢而漸趨低沉,降神曲調在低音上多次變化出現,顯得陰森可怕。

第四主題轉回C 大調首先在低音銅管樂器上奏出:

05 5 - - |5 - 56 6 - - |6 - 7 7 1 6 |7 0 05 5 - - |

這倔強執拗性格的主題,通過多次的重複和發展,使音樂達到了全曲的高潮,降神音調不時夾雜其間。音樂又突然靜得可怕,只剩下絃樂用抖弓奏著微弱的長音和偶而幾聲低沉的鐘鳴,降神音調在豎琴上重複著,顯得清涼刺骨,繼之音調轉到大管、銅管以至全奏,造成強大的聲勢,那銅管的低長音與不協和和絃相互呼應,音樂更加陰森、恐怖可怕,終於音樂又靜了下來,豎琴上又奏出降神音調,巫師的咒語動機再現,和著定音鼓有力的音響,增強了魔幻氣氛。最後,樂曲在魔幻的戲劇色彩中神秘地悄悄結束。

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海王星離太陽最遠,光度較弱,使人感到神秘莫測。

這個樂章為行板,5/4 拍子,全曲分兩個段落,每段有一個徐緩流暢的主題,主題片斷的發展中,都貫穿著各種意想不到的寂靜、溫柔而奇妙的音響,使音樂既顯得嫻靜、舒緩,又有一種神秘和奇異冷漠的氣氛。作者著意繪織了一幅神秘莫測與朦朧的太空景象,讓人們盡情地飄遊。樂章的第一主題就是以這種色調構築起來的。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音樂開始由兩支長笛的低音區和低音長笛,奏出了交織在e 小調和#g 小調上的第一主題(下例用1=C 記譜):

①5 3 53

②#2#5 75 |

③5 3 53

④#2#5 7#1 |#2#5 7

上面譜例按首調記譜可改寫為:

①(6=E) 1 6 16

②(6=#G) 36 16 |

③(6=E) 1 6 16

④(6=#G) 36 12 |36 1

其中①、③為e 小調,②、④為#g 小調。

第一段音樂中,這種不穩定調性的變化結合,再加笛子低音區特有的冷漠空曠的音色,雙簧管甜蜜和絃的對答,以鋼片琴、豎琴和小提琴的大量運用,使晶瑩音響或絃樂長音的伴奏陪襯,成功地渲染出一種空蕩迷茫的神奇景象。第二段音樂開始由大提琴、大管、雙簧管奏著以第二主題因素為動機的對答並以復調手法處理,使音樂顯得飄忽不定。這一樂章還使用了合唱來增加效果。總譜上註明:“合唱隊應置於舞臺邊鄰近的房間內,房門要開著,直到全曲的最後一小節,這時門要輕輕地、靜靜地關上。

《行星》組曲: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是科幻音樂的典型力作

合唱隊以及可能需要的人和一些副指揮,都要用屏幕與聽眾隔開。”由六聲部組成的女聲無詞合唱,使樂曲意境更加升華,其音響,構成了虛無縹緲的背景音樂。緊接著單簧管和絃樂相繼輕輕地奏出了柔美如歌的第二主題和它的發展:

6 7 |1 - 7 67 65 |6 - - 6 2 |3 - 4 6 3 |3 - 4 34 32 |

1 - 7 67 65 |1 - 7 67 65 |7 -

音樂顯得那麼悠揚、舒暢而略帶憂傷,但又那麼悅耳動聽,然後女聲合唱在空曠而緩慢的鐘聲效果下,重複發展著第二主題。接著兩聲銀鈴般的鋼片琴聲結束了鐘聲的伴奏,只剩下孤單單的歌聲在虛幻的太空中飄蕩並漸漸轉弱以至消失,但餘音繚繞,使人感到似乎仍在神秘的太空中飄蕩遨遊……。最後,在清新、柔美、朦朧的氣氛中整部組曲漸漸終止。

神秘浩瀚的宇宙,一直引起人們無窮的遐想,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理想和追求正在逐步實現。用音樂來表現宇宙的作品中,霍爾斯特的管絃樂組曲《行星》就是一部典範之作。

一些評論家認為,《行星》組曲,反映了霍爾斯特在科學進步與發展的時代,表示在眾行星間的宇宙中漫遊,而不再拘泥於關於行星的古代傳說,不再是宗教信仰,認為這部作品是科幻音樂的開端,並影響了後來的《星球大戰》、《異形》等電影配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