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林奇事:孙禄堂27岁前穷到无法脱产习武,如何练成绝世武功

清末武林奇事:孙禄堂27岁前穷到无法脱产习武,如何练成绝世武功

(民国武术家)

1933年,位于南京的中央国术馆举行了全国第二次“全国武术国考”,和1928年一样,同样有400多位来自全国的武术家们参加这次考试。

因为南京中央国术馆有半官方性质,而且对于“国考”优胜者会授予“国士、侠士、武士”的称号,看上去很像前清的武举,所以报名者都憋着一口气想要在“武术国考”中获得好名次。

当时武术国考分为预试和正试,预试由个人表演武术套路——拳脚、短兵(刀、剑)、长兵(棍、枪),相当于今天的武术比赛,以最优、优等、中等、及格评定,及格以上方能参加正试。正试则是实战——散手、摔跤、长短兵、对劈刺,参加者分组对打,相当于今天的散打、搏击,而且更为开放,只要不击打后脑、眼睛和咽喉即可。

所以每一次武术国考都会造成参加考试者受伤,不少还是受骨折这类的重伤;应该说不管武术国考水准怎么样,它确实是实打实的实战。

当时还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的学员康绍远亲眼目睹了这一次国术考试,然而他因此对中华武术产生了严重的怀疑:

国考时,我们放假了三天,观摩了比赛,看了以后很泄气:心想,这哪叫武术?上去就抓、就摔,谁被摔倒了比赛就完了。看不到武术的方法,武术好像也使不上,当时我在场,没有一个用武术方法的:有以虚步十字手等待对方的,但是,一上去就是抓着摔,什么姿势也没有了,就是抓和摔,看了很失望。

康绍远可不是什么无名之辈,他是中国武术协会认定的“中华武林百杰之一”,也是为数不多中国武术九段,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武术九段,更为重要的是康绍远是中国武术界里极少数,甚至可能是唯一一个因为武术造诣被聘为正式教授的武术家,康绍远是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清末武林奇事:孙禄堂27岁前穷到无法脱产习武,如何练成绝世武功

(康绍远教授与夫人)

之所以要简单介绍一下康绍远教授的履历,也是为了说明康绍远绝非一般的路人甲乙丙,而是中国武术界资深人士,他对中国武术实战看法不是外行看热闹,而是业内人士的失望。

为什么已经在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了快三年的康绍远观看实战后还会觉得失望呢?

这和当时武术界现状密不可分。

鸦片战争以后,虽然中国正式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传统的武举以及传统军事训练手段被清政府发现越来越不适应近代社会。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时第一次完全放弃旧式兵器,开始全面使用枪炮,即使一般巡防旧军队也开始练习西方传过来的兵操,减少了传统武术训练。1898年清政府更是宣布废除传统武举,到了1904年,清末湖北新军营兵运动会上,几乎所有项目都是西方引进的,如体操、田径等,只有马术和摔跤和武术有点关联。

可以说,传统武术基本上在1900年以后就正式退出中国主流社会,大批立志考武举的学子也改为去日本或者西方学习先进军事技术。

清末武林奇事:孙禄堂27岁前穷到无法脱产习武,如何练成绝世武功

(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

虽然,传统武术退出了当时主流社会,几乎同一时间,传统武术借着武侠小说在中国大地的风靡,在民间反而刮起了武侠风。

根据相关统计,晚清有接近一百多名文人、作家、学者撰写武侠小说,清代短篇文言武侠小说极多,其数量是历代文言武侠小说总和还要多好几倍,并且还出现了专门搜集清代短篇武侠小说的选本,比如《江湖异闻》、《清稗类钞》等。

根据袁进先生统计,晚清到民国,武侠小说总字数不下三亿字。

蓬勃兴起的武侠小说为晚清衰弱的传统武术注入了一道生机。

根据史料,在武举还存在之前,民间习武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确实有天赋,家境尚可,家庭从小培养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他考武举,比如清朝最后一位武状元张三甲就是在习武过程中被师傅发现惊人天赋,于是专门出钱让张三甲全脱产进行传统武艺训练,当然张三甲的师傅把自己女儿嫁给了张三甲。

这种人不但家里会专门聘请武术教师,而且还会花钱请人传授弓箭、举重等武举必考项目。

另一种人,习武的目的是为了糊口,或者为了改变自己命运能去大城市做个保安、护院什么的。

这样的人一般没经济条件向第一种人那样从小进行脱产式武术学习,他们主业还是农业,只能是在农闲之余赶赴师傅所在的村落练习,希望能学有所成后去大城市务工。

根据申国卿先生考证,在河北沧州等地,教授为糊口而习武的人武艺的叫“把式房”,而“把式”这个词出自评书《大明英烈传》。由此就能看出,就连把式房的师傅也没觉得自己传授的是“武艺”,只是“把式”。

大家可以理解为正规英文学习班以及小作坊的“学洋话”的区别。

清末武林奇事:孙禄堂27岁前穷到无法脱产习武,如何练成绝世武功

(在清朝,练武和练把式是两回事)

当时沧州等地“把式房”特别多,多数以师傅姓氏或者拳种命名,比如“李家把式房”、“八极把式房”等等。

由于在这些“把式房”学习武术的绝大多数都是还不能脱产的农民,所以他们习武过程就会特别漫长。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想到了什么?

是的,号称“近代中国武术第一人”孙禄堂就是 “把式房”学艺典型例子。

孙禄堂自己都说过他家境贫寒,13岁的时候因为年关将至,家无粒米,母亲又贫病交加,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幸亏遇到好心的路人搭救,并且给了他一些钱财,这才让孙禄堂渡过了难关。

而这一段时间,孙禄堂一直跟着一位李姓拳师学拳,因为家贫付不起学费,所以孙禄堂用给师傅干活来冲抵学费,关于孙禄堂这段时间经历,孙禄堂孙女孙剑云是这么说的:“十二岁时,于邻村李各庄村,拜李姓拳师习花拳,兼做零工,维持生活,三年艺成。”

只要有健身经历的朋友都知道,大运动量训练营养必须要跟上,跟不上人会越练越虚,换句话说,营养跟不上,蛋白质补充不到还能“艺成“,那么这个“艺”的含金量可想而知。

孙禄堂在家又务农三年后,于十八岁去到保定他姑父开设的毛笔作坊学习制作毛笔,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他学会了一手好字,这非常重要,孙禄堂之所以在民国获得偌大的名气,很大程度得益于他这一手好字,这比他自己的武艺重要多了。这段时间维持了十年。

清末武林奇事:孙禄堂27岁前穷到无法脱产习武,如何练成绝世武功

(孙禄堂)

也就是说在孙禄堂十八岁到二十七岁这十年,他的主业是制作毛笔,副业才是习武,而且虽然孙剑云说这段时间孙禄堂收入逐渐宽裕,但是从他十年还未娶妻看,他经济条件虽然比赤贫要好,但是要说有多么宽裕恐怕不见得。

为什么我要花这么大篇幅来说明孙禄堂从十二岁到二十七岁的生活?

就是要说明在民国声威赫赫的一代宗师们,绝大多数都和孙禄堂一样,在清朝家境贫寒,甚至连专心练武都做不到,只能在工作或者农闲之余习武。可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居然在民国成了可以“握发自提”、可以“凌空漂移”、可以一窜八九丈远(清代一丈3.2米,也就是一跳就能跳二十四米)的武林高手,大家觉得可能吗?

如果我说一群连高中都考不上,只能读职高的人,在工作之余业余时间研究相对论,最后他们每一个人都做出了诺贝尔奖级别的物理成就,大家肯定会不屑的说我是做梦。

清末武林奇事:孙禄堂27岁前穷到无法脱产习武,如何练成绝世武功

(民国武术家)

可为什么一到传统武术这边,大家就愿意相信一群连脱产学武都做不到人,他们能在民国成为一代宗师呢?

事实上他们能成为一代宗师,真的要感谢晚清蓬勃发展的武侠小说业和传统武举的消亡,因为传统武举消亡,大量为了功名利禄练习传统武术的人只能改为出国或者改行,而把传统武术这块“市场”留给了在武举兴盛时根本上不了台面的一群人。

而武侠小说的兴盛,使得民间对传统武艺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为武术界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流”。

不要小看武侠小说对社会的影响,1928年明星电影公司将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改编为18集连续电影《火烧红莲寺》,一举轰动上海滩,不少青少年纷纷弃学、弃工,前往峨眉、昆仑、武当学习传统武术。

那么,武侠小说是怎么和民国学术界合流的呢?

且听下回分解。

《“不变不传”与“以变应变”——《断魂枪》所揭示的武术裂变与传承》、《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武学”浅论》、《民国时期的武术及其对近代中国武术的影响》、《武术:身体的文化》、《孙禄堂武学思想研究》、《不朽的武学思想 划时代的武学宗师——纪念孙禄堂逝世七十周年》、《谈孙禄堂对孙氏太极起源及传承的贡献》、《平江不肖生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世界》、《把式房的乡村属性与入世态势——以沧州武术为个案》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