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在兩個多月後正式踏入考場之前,還有各種各樣的大小考等著他們。比如備考安排、擇校考量、專業選擇……各個都要斟酌再斟酌。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2020考研,其實已經開始很久了。

而關於讀專業碩士還是學術碩士的抉擇,更是讓考生們糾結到頭禿。

有人讀了學碩,後悔了。入坑之後發現自己對學術不夠熱愛,蹉跎了三年光陰才覺選錯了路。

有人讀了專碩,更後悔了。不僅學費貴,不少學校連校內宿舍都不提供,生活上令人糟心,學習上也常受冷落,學校不愛導師不睬。專碩同學們顧影自憐,覺得自己彷彿成了全校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對不起,專業碩士沒有住校名額?

考研路漫漫,要愁學校、愁專業、還要愁導師。沒想到,如今還要愁報考的學校提不提供校內住宿。

高校不為研究生同學尤其是專碩學生提供校內住宿,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這兩年陸續不再為專碩學生提供校內住宿。

從今年開始,復旦大學也不再安排專業學位碩士生在校內住宿,其在2019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中指出,“學生在原則上需自行安排住宿,學校也盡力協助學生以社會化的方式解決住宿需求”。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網絡流傳盛廣的復旦大學數學學院的告知。

簡而言之,專碩同學們與校內一千多一年的低廉住宿費基本無緣,取而代之的是幾乎同等數字但要按月繳納的租費、往返校園與公寓的通勤奔波、衣食住行的種種高物價、難以保障的安全問題……被如此“遺忘”在校外的生活,讓專碩生直呼實在是太難了。

總以為只有出國留學才花錢如流水的你,這時才發現自己簡直太天真。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去年7月,曾有即將入學的北大2018級專業碩士撰寫了《為了留在北大,我可能要花二十萬》一文,質疑學校臨時通知校內住宿資源變動的行為。

文章指出,“2018年7月26日上午,學校召開各院系會議說明,因宿舍資源緊張,至少有45%的新生將無法入住北京大學萬柳公寓,且學校未提供其他安排,由學生自行解決住宿問題;而那可以擁有宿舍的55%的‘幸運兒’,則將利用‘聽天由命”的抽籤方式決定。”

對於學生來說,自行解決住宿意味著的幾乎要多花十倍以上的租金,本來就昂貴的學費,加上在一線城市租房兩年,算下來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校外租房,不知又是一筆多大的花銷。

宿舍資源緊張,本是全校同學都面臨的問題。但學術碩士大可不必為此煩惱,要妥協的只有專業碩士,這才讓後者更加傷心。

專碩生望著偏偏只砸向自己的鍋,已被錄取的同學無可奈何,備考的同學心裡也不免涼了半截,有人甚至不得不因此轉戰別校——同樣都是讀研,為什麼還會遇到有差別的對待?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學碩專碩,我們真的不一樣

研究生的生活像是一座圍城,裡邊的人有倒不完的苦水,外邊的人依舊擠破了腦袋想進去。對於專碩生來說更是如此。

所謂的差別待遇就擺在眼前,但專碩的報考熱度並沒有因此減弱。

2017年,國內專業碩士佔比達到56%,是自2009年專業學位碩士開始實行全日制培養後專碩人數比例首次超過學碩,這一趨勢也仍在持續。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2006年11月10日,濟南市歷山劇院,考研生排成S型長隊等候現場確認。

由於培養方向更面向就業、學制普遍更短等原因,專碩報考呼聲持續火熱的同時,學費也水漲船高,而且比學碩漲高得不少。

自2014年秋季學期我國實行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費以來,原則上規定學術碩士每生每年不超過8000元。

專業碩士的收費則沒有固定標準,但普遍偏高,一般每年學費在2-5萬之間,國內知名高校如北大匯豐商學院碩士13.8萬/3年,上海財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24.8萬/2.5年,更高的學費能達到10多萬/1年。

專碩生不僅學費高,獎學金還少。

學術碩士的獎學金種類豐富,不僅覆蓋學生比例高,有的還能覆蓋掉學生的全部學費。而專碩獎學金評獎比例低,就算評上了,拿到手的獎學金和學費相比也不過九牛一毛。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國內外讀研,價格真差那麼多嗎?

儘管如此,當下專碩仍比學碩更受考生的追捧,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其被認為考得比學碩簡單,分數線也偏低。

比如,在公共科目英語上,專碩多考英語二,難度相對較小,學碩則考得是難度較大的英語一。專碩多數不考公共課數學科目或考數學三、經濟類聯考綜合能力,難度相對較小,學碩則反之。

一般來說,學碩與專碩被考察的是不同標準和難度的試題,但近年有高校嘗試弱化學專碩招生區別,如浙大計算機學院在學碩專碩初複試時就使用了標準一致的考核,錄取按最終排名靠前為錄取學碩,靠後錄取為專碩。二者的差別也可見一斑。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一大早就趕去圖書館門前排長隊,是考研人日復一日的平常。

這一頭,學生們偏愛專碩,但在另一頭,導師們似乎對學碩更偏愛一些。

學碩以學術研究為導向,更傾向於科研能力培養;專碩更側重實踐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素養。

而在高校對教師以科研評價為主的環境下,科研成果關乎導師職稱、待遇乃至於高校的成績和排名,出於科研成績的考慮,一些導師自然對更專注於學術研究的學碩生感興趣。

趕科研的老師爭收本來人數就少的學碩,名額寬鬆的專碩卻不受待見,甚至在導師隊伍中,也有從博導到學碩導師再到專碩導師的鄙視鏈存在。到頭來,被排擠在鄙視鏈最底端的,當然就是專碩的學生了。

雖然看似矛盾——學生湧向專碩,老師卻偏愛學碩。其實不過是大家各取所需。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多少人讀研,其實是因為找不到工作

回過頭來看,全日制專碩一路高歌猛進地發展至今,也才走了十年的路而已。

2009年,教育部進行學位制改革,開始全面招收全日制專業碩士。此前,專碩學位僅開放給在職人員,為有工作經驗者提供非全日制研究生課程。

2009年,在全國招收的40多萬研究生中,專碩人數只佔約10%。對於這一新開放的、不為大眾所熟悉的學位,很多人抱著“就業前景不明”、“學制這麼短能行嗎”、“會不會受社會歧視”的憂慮。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這樣的擔憂陰影不免籠罩了首屆新專碩的就業環境。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教育部在2010年發佈《關於構建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就業服務體系有關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要“促進全日制專業碩士的健康發展,做好該群體的就業工作”。

政策支持加上時間孕育,覆裹著專碩的冰面加速融化。到2017年,專業碩士的比例超過半數,“逆襲”、“熱門”也成了專碩的新代名詞。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但是,與其說專業碩士終於迎來了“由冷到熱”的轉變,不如說碩士研究生的整體招生出現了“過熱”的狀況。

於學生而言,將“你為什麼讀研”或“你為什麼考專碩”這個問題拋出,大多數人的答案顯而易見——為了就業啊。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參與調查的群體中,有超過半數的人表示“專碩比學碩更有利於就業”是他們選擇專碩的原因。

加上本科擴招的後遺症在不斷深入蔓延,本科畢業後想提升學歷來增加就業優勢的、或者本科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學生,紛紛將讀研作為自己步入社會的又一道緩衝。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2016年1月9日,上海市2016年應屆高校畢業生首場招聘會現場。近500家單位為應屆畢業生提供近萬個就業機會。

需要潛心做科研的學碩似乎並不適用於普遍的只想用碩士學歷當做求職跳板的人。這時候,更高階一些的“職業教育”——專碩必須不辱使命,站出來承接那如潮水般湧來的、渴望用“高學歷”克服就業壓力的學生了。

專碩學生隊伍在不斷膨脹,有高校甚至出現一個導師帶二三十個學生的奇觀,“導師繁忙、精力不夠”是不少專碩學生對自己研究生生活的吐槽。

而學專碩培養區別的模糊——本著實踐出發的專碩,在考核評價如畢業形式上與學碩類似,實踐環節卻偏向形式化,也讓年輕人在“專碩”這一選擇面前躊躇不已。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兩年時間,課程、論文、實習、準備答辯、找工作……專碩同學表示真的吃不消。

反觀專碩本身的發展,何嘗不也是躊躇不前。本科畢業直接升入專碩的尷尬,很大程度上是天然存在的。

這些學生既沒有工作經驗來引導自己更針對地學習更高層次的專業知識,也沒法像學碩那樣一心一意地培養科研素養,兩頭都想汲取一些,但兩頭都沒有顧好。碩士之所以為碩士的培養本意,又還能保存下來多少。

專碩一定比不上學碩?“我們專碩”,就是鄙視鏈最底端的一群人”

不過,如果只是為了學歷、為了好找工作,你其實大可不必為“到底該讀學碩,還是要讀專碩”這個問題犯難。

因為兩條路走下來,你都能拿到在企業看來差不多的文憑,金主爸爸都不在乎了,你還糾結啥?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