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一部充滿思辨精神的奇書

我原以為思辨精神只能在西方哲學經典裡找到,想不到在我國傳統文化典籍中也有,實在是一大驚喜。

人言"話不說不清,理不辯不明",很多道理需要說明白講透徹,人才能真正理解,亦即啟蒙之真義也。一個事情若要講明白,起碼的原則是要述及正反兩方面才行,只述及正的方面,不僅會導致學者難以理解,更易引起逆反心理。可惜我們的國學經典,述及正的當面的多,剖析反的方面的少,這就好比一個武林高手,沒有對手,獨孤求敗,豈不遺憾?

《論衡》是我讀過的少有的具有豐富思辨精神、批判精神的奇書,讀它之前,我原以為會讀不下去,因為鄙人古文功底薄弱,每每拿起古文,從內心深處還是甚為害怕牴觸的,可一旦讀起來,有如獲至寶之感。

《論衡》——一部充滿思辨精神的奇書

吹得這麼好,那麼說到底《論衡》究竟是一本講什麼的書呢?"論"字很簡單,評論之意,"衡"的本義是稱量東西的工具,可泛指對兩種力量的評估,評估的過程稱為"衡量",如果兩方力量對等,則稱為"平衡"、"均衡",如一方力量過大,將會導致"失衡"。書名《論衡》,就是針對社會上一些"失衡"的現象進行批判,試圖將其矯正。

《論衡》——一部充滿思辨精神的奇書

當時的社會有哪些失衡的現象呢?讓我們穿越歷史,首先回到西漢,在漢武帝時期,重用了很多術士,對神秘現象進行研究,如求索長生不老藥、令死人復活之類的事宜,我們現在稱之為迷信。除術士外,儒家的董仲舒那幫人不知是出於何種目的,將我國文化上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思想改造成了"天人感應",他們認為人與天是有感應的,當一個人做了違背天理的事情,上天就顯出異象來警示他,如若不改,就會降臨災難於其身,再不悔改,災難就會越來越大直至將其消滅為止。普通老百姓還則罷了,乾點壞事充其量消滅他自己而已,作為皇帝就危險了,一個國家的首領如果恣意妄為則有導致天崩地坼的可能。所以在很多歷史故事中,每當哪個地方鬧災害,這個地方的首腦就要出來自責,祈求上天的原諒,要是這災害太大,皇帝就得出來反省,甚至下罪己詔。在《大明王朝1566》中,一個冬天不下雪,嘉靖皇帝就坐不住了,正是這種天人感應思想的反映。

《論衡》——一部充滿思辨精神的奇書

如果把董仲舒的初衷往好了想,他可能想以此來告誡皇帝,皇帝的頭上還有老天爺,所以別為所欲為,但這種策略實際是把雙刃劍,到了西漢末年王莽那裡,他就直接利用這把利器來武裝自己,因為當時的老百姓普遍相信每當聖人降臨凡間,就會有珍禽異獸現世,所以王莽就四處蒐羅那些罕見之物,什麼"麒麟"、"鳳凰"、"嘉禾"、"甘露"之類的東西,為他的上位宣傳造勢。

《論衡》——一部充滿思辨精神的奇書

雖然有各類祥瑞響應王莽,但王莽還是敗了。按理說這是對天人感應思想的一次沉重打擊,人們應該回頭反思才對,但奇怪的是,人們不僅沒有反思,反而愈加認同了。到了東漢,祥瑞圖讖符命之類的學問非常流行,有些顯而易見的謬論人們不加批判,反而非常認可。比如某個人某天偶然經過一座橋,橋塌人亡,人們不認為他是點背的,而是認為應該的,把偶然當必然來看,再比如某人某天看見一隻喜鵲落在門口,而那天恰巧發了財,他不認為是他努力或者僥倖得來的,而認為是喜鵲給他帶了財報了信。

類似這種牽強附會的說法瀰漫整個社會,終於有人受不了了,要出來說點什麼,他認為這個社會已經失衡了,是時候說道說道了,這個人就是王充,他要說道的內容就是《論衡》。

PS:對於《論衡》內容的詳情,下回分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