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一部充满思辨精神的奇书

我原以为思辨精神只能在西方哲学经典里找到,想不到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也有,实在是一大惊喜。

人言"话不说不清,理不辩不明",很多道理需要说明白讲透彻,人才能真正理解,亦即启蒙之真义也。一个事情若要讲明白,起码的原则是要述及正反两方面才行,只述及正的方面,不仅会导致学者难以理解,更易引起逆反心理。可惜我们的国学经典,述及正的当面的多,剖析反的方面的少,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没有对手,独孤求败,岂不遗憾?

《论衡》是我读过的少有的具有丰富思辨精神、批判精神的奇书,读它之前,我原以为会读不下去,因为鄙人古文功底薄弱,每每拿起古文,从内心深处还是甚为害怕抵触的,可一旦读起来,有如获至宝之感。

《论衡》——一部充满思辨精神的奇书

吹得这么好,那么说到底《论衡》究竟是一本讲什么的书呢?"论"字很简单,评论之意,"衡"的本义是称量东西的工具,可泛指对两种力量的评估,评估的过程称为"衡量",如果两方力量对等,则称为"平衡"、"均衡",如一方力量过大,将会导致"失衡"。书名《论衡》,就是针对社会上一些"失衡"的现象进行批判,试图将其矫正。

《论衡》——一部充满思辨精神的奇书

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失衡的现象呢?让我们穿越历史,首先回到西汉,在汉武帝时期,重用了很多术士,对神秘现象进行研究,如求索长生不老药、令死人复活之类的事宜,我们现在称之为迷信。除术士外,儒家的董仲舒那帮人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将我国文化上古已有之的"天人合一"思想改造成了"天人感应",他们认为人与天是有感应的,当一个人做了违背天理的事情,上天就显出异象来警示他,如若不改,就会降临灾难于其身,再不悔改,灾难就会越来越大直至将其消灭为止。普通老百姓还则罢了,干点坏事充其量消灭他自己而已,作为皇帝就危险了,一个国家的首领如果恣意妄为则有导致天崩地坼的可能。所以在很多历史故事中,每当哪个地方闹灾害,这个地方的首脑就要出来自责,祈求上天的原谅,要是这灾害太大,皇帝就得出来反省,甚至下罪己诏。在《大明王朝1566》中,一个冬天不下雪,嘉靖皇帝就坐不住了,正是这种天人感应思想的反映。

《论衡》——一部充满思辨精神的奇书

如果把董仲舒的初衷往好了想,他可能想以此来告诫皇帝,皇帝的头上还有老天爷,所以别为所欲为,但这种策略实际是把双刃剑,到了西汉末年王莽那里,他就直接利用这把利器来武装自己,因为当时的老百姓普遍相信每当圣人降临凡间,就会有珍禽异兽现世,所以王莽就四处搜罗那些罕见之物,什么"麒麟"、"凤凰"、"嘉禾"、"甘露"之类的东西,为他的上位宣传造势。

《论衡》——一部充满思辨精神的奇书

虽然有各类祥瑞响应王莽,但王莽还是败了。按理说这是对天人感应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人们应该回头反思才对,但奇怪的是,人们不仅没有反思,反而愈加认同了。到了东汉,祥瑞图谶符命之类的学问非常流行,有些显而易见的谬论人们不加批判,反而非常认可。比如某个人某天偶然经过一座桥,桥塌人亡,人们不认为他是点背的,而是认为应该的,把偶然当必然来看,再比如某人某天看见一只喜鹊落在门口,而那天恰巧发了财,他不认为是他努力或者侥幸得来的,而认为是喜鹊给他带了财报了信。

类似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弥漫整个社会,终于有人受不了了,要出来说点什么,他认为这个社会已经失衡了,是时候说道说道了,这个人就是王充,他要说道的内容就是《论衡》。

PS:对于《论衡》内容的详情,下回分解。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