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论衡》之变虚篇(2)

2019年4月5日,星期五,农历己亥年【猪年】三月初一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之论衡卷第四——变虚篇第十七(2)

《论衡》之变虚篇(2)

【原文之二】

齐景公时有彗星,使人禳之。晏子曰:“无益也,只取诬焉。天道不暗,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也?且天之有彗,以除秽也。君无秽德,又何禳焉?若德之秽,禳之何益?《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君无回德,方国将至,何患于彗?《诗》曰:‘我无所监,夏后及商,用乱之故,民卒流亡。’若德回乱,民将流亡,祝史之为,无能补也。”公说,乃止。齐君欲禳彗星之凶,犹子韦欲移荧惑之祸也。宋君不听,犹晏子不肯从也。则齐君为子韦,晏子为宋君也。同变共祸,一事二人,天犹贤宋君,使荧惑徙三舍,延二十一年,独不多晏子使彗消而增其寿,何天祐善偏驳不齐一也?人君有善行善言,善行动于心,善言出于意,同由共本,一气不异。宋景公出三善言,则其先三善言之前,必有善行也。有善行,必有善政,政善则嘉瑞臻,福祥至;荧惑之星无为守心也。使景公有失误之行,以致恶政,恶政发,则妖异见,荧之守心,桑穀之生朝。高宗消桑穀之变,以政不以言;景公却荧惑之异,亦宜以行。景公有恶行,故荧惑守心。不改政修行,坐出三善言,安能动天!天安肯应!何以效之?使景公出三恶言,能使荧惑守心乎?夫三恶言不能使荧惑守心,三善言安能使荧惑退徙三舍?以三善言获二十一年,如有百善言,得千岁之寿乎?非天祐善之意,应诚为福之实也。

【字词】

1、禳:(ráng)古时驱除灾祸的祭祀

2、聿:(yù)本义指笔

3、厥:(jué)本义指憋气发力,引申指突然喘不过气来而昏倒

4、臻:(zhēn)指达到,完美,周全

5、穀:(gǔ)粮食作物的总称,通“谷”

【拙解】

齐景公时有彗星出现,齐景公欲派人祭祀驱祸。晏子说:“没有用处,只会受骗。天道不糊涂,不会改变它的决定,若此为何还要去祭祀呢?况且天上出现彗星,是为荡除污秽的。君王无污秽德行,又何必去祭祀呢?如若德行有污秽,祭祀又有何用?《诗经》中说:‘此周文王,行事小心翼翼,尽心为上帝做事,多得福祐;其德无恶,故而为四方之国臣服。’君王之德无恶,将得四方诸国拥戴,为何会忧心于彗星?《诗经》中说:‘我无所借鉴,只知夏朝与商朝,因昏乱用政,致百姓流亡。’如若君王德行邪恶,百姓将会流亡,太祝和太史的祭祀行为,是无法弥补的。”齐景公很高兴,于是便终止了祭祀活动。齐君欲禳除因彗星引起的凶祸,犹如子韦欲将火星之祸转嫁他人。宋景公不听信子韦之劝,犹如晏子不愿顺从齐景公攘除灾祸一样。齐景公似为子韦,晏子或似宋景公。同样的变故同样的凶兆,同一类的事情发生在二人身上,天犹似欣赏宋景公,让火星迁徙三处,让景公延寿二十一年,却唯独不喜晏子而使彗星消失增其寿命,为何天护祐仁善竟也有偏颇而不公平呢?身为一国之君有善行和善言,善行之举源于善心,善言出于心之本意,共同的来源,正气无异。宋景公说出三句善言,那么在其说出三句善言之前,必定是有善行的。有善行,必有良善国政,国政善则吉兆现,福泽祥瑞就会到来;火星便没有守心宿位的理由。假使景公有失误操行,以致出恶劣国政,恶劣国政出现,则现妖凶恶兆,火星驻心宿之位,桑植谷物竟生长于朝堂。商代高宗消除桑植谷物生长于朝堂之类的凶兆恶变,是依赖于朝政而非凭借善言;宋景公除却火星居心宿位之异兆,亦是坚持了合适的操行。宋景公或有恶行,所以有火星居心宿之位。如若不改进朝政修其德行,只靠坐在君位说出三句善言,怎么能能够感动上天!上天岂会应其所求!何以证明?假使宋景公说出三句恶言,能使火星仍居心宿之位而不移吗?三句恶言不能使火星居心宿之位,三句善言又怎么能使火星退迁三舍?以三句善言便获二十一年寿命,如果出百句善言,会得到千年岁寿命吗?非是天有护祐良善之意,亦非上天真诚报答赐福之实例。

【小议】

浩瀚宇宙,斗转星移。现代科学已经可以精确计算出众多天体的运行规律,然而古人确实是不知。有些天文现象或许一生中只见过一次,某些史书所载,往往牵强附会于人间的事与物,久而久之,神化了。天地自然皆为实,只是人间妄虚之。古时聪明之人便故弄玄虚,生造出无数吉兆凶象的所谓应验之说,于是便有了神奇的玄学。玄者,虚也。吾辈肉体凡胎,焉能知其中玄妙?既然无以体会其中玄妙,又何谈崇与信?所以,不信也罢,无论怎样也不过就是几十年的寿,弹指间便是终!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