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后成都蒲江走出的一位名气最大的学者

宋之后成都蒲江走出的一位名气最大的学者

他叫魏了翁,成都蒲江人。

蒲江县行政隶属成都市,毗邻天府新区,是“进藏入滇”的咽喉要道,现有“绿色蒲江生态新城”之美誉。

但此地最为人称道的非风景,而是厚重的人文内涵。

如宋朝的大人物魏了翁就是本地人;近代的成都战役发生地也就在蒲江。

胡宗南率领的30余万国民党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在此全军覆灭,彻底断送蒋氏扭转败局的希望,从此挥泪告别成都飞往台湾。

现代人知道魏了翁的不多,因为知名度显然不及一些网红,他的治学领域主要在理学和蜀学方面,比较偏冷。

理学属于哲学体系,代表人物是“二程”和朱熹。这套体系又称“道学”,主要基础观点是“道之大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成为两宋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

宋之后成都蒲江走出的一位名气最大的学者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哲学理论体系,其影响极其深远。理学中的天理概念是道德神学,同时成为儒家神权和王权的合法性依据,至南宋末期作为官方哲学,成为统治阶层的治国理论基础。

就是魏了翁亲自把这套理学体系在蜀中传播,传播的途径就是在蒲江开办了“鹤山书院”。

书院制是清以前的主要教育体制,“鹤山书院”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

“鹤山书院”建于1210年,可能是书生的通病,官场被弹劾不得意,恰回老家蒲江守丧,期间所建“鹤山书院”。建成后亲自讲学四、五年,两次共达十余年。

魏了翁第一次回乡带回大量蜀地没有的理学类书籍,并刊刻传播。他不但自己讲学,还聘请名师讲。

鹤山书院出来的学生参加“省试”,考中者十之八九,以致学堂年年为之一空。

因此“鹤山书院”名声远播,上门求学者络绎不绝。

宋之后成都蒲江走出的一位名气最大的学者

魏了翁带回的洛阳理学书籍和本地的三苏蜀学交相融汇,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洛蜀汇同”。

简单介绍下“蜀学”,蜀学是个独立的学术体系,古代的蜀地有独立的文字和语言,和汉文化交流和慢慢被汉文化吸收和融汇,是从蜀太守文翁开始。

“三苏蜀学”,为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等人创立的学术思想体系或学派,主要研究蜀地文化。因“三苏”皆为蜀(今四川)人,故称“蜀学”。亦称“苏氏蜀学”。

“三苏”博通经史,遍采六经百家之说,又吸取老庄道家学说和佛教思想,逐步形成“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

魏了翁是把洛阳二程的洛学和三苏蜀学融汇并传播的主要代表人物,对中国的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另一个贡献就是鹤山书院的藏书,最多时达十万卷之多,超过国家藏书院8万卷的数量。

整个宋代全国虽书院不少,但藏书达到四万册的,全国仅四所。蒲江的“鹤山书院”藏书数量居全国之冠。

魏了翁继“鹤山书院”之后,又在湖南靖州用五年时间办了一所“鹤山书院”分院、在泸州创办了“穆清书院”,清乾隆年间改为“鹤山书院”。

魏了翁把一生的心血大部分花在了创办书院和教书育人上面,说他是理学家,不如说他是教育家,他本身也就是历史上公认的教育家,中国文化薪火传承者。

为表彰魏了翁的成就,宋理宗亲赐“鹤山书院”大字匾额。

“鹤山书院”在蒲江白鹤乡境内,魏了翁亲提“鹤林禅院”。

宋之后成都蒲江走出的一位名气最大的学者

本人去世后,他的弟子继承其未竟事业,在江苏苏州、眉山、邛崃等地相继开办多所“鹤山书院”,为教育继续做出巨大贡献。

魏了翁生于1178年,卒于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1199年进士。

开禧元年(1205),以武学博士对策,对策就是朝廷征求意见建议,不是本人主动建议。

谏开边事,被认为狂妄,出知嘉定府,被贬降级。以守丧归故里蒲江,筑室白鹤山下,建“鹤山书院”授徒讲学。

嘉定初,为汉州知府。历任眉州、泸州、潼川知府。继而被弹劾欺世盗名,贬至靖州,期间在本地开办又一“鹤山书院”。

(1231)复职。获朝廷重用,最后的官职终结于福州知府、福建安抚使。嘉熙元年卒,年六十,谥文靖。

宋之后成都蒲江走出的一位名气最大的学者

蒲江“鹤山书院”,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由知县纪曾荫重修。嘉庆时知县黄郁章、魏守诚等相继增置学田850余亩以作院产,作为师生供养费用。清末改为高等小学堂,现今为蒲江中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