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北油坊巷,那麼有南油坊巷嗎?

作者 李雲勝

油坊巷,顧名思義以前巷子裡應該有榨油的作坊。而合肥有南北兩條油坊巷,讓我們一起去探訪吧。

一、

關於北油坊巷,《合肥市地名錄》雲:“以當年巷內有榨油坊,故名。《嘉慶·合肥縣志》也可以查到“油坊巷”、“徐道人巷”、“劉沐巷”、“二郎廟巷”、“撮造山巷”等老巷道的記載。

有北油坊巷,那麼有南油坊巷嗎?

《合肥市志》更是記載得很詳細:“1949年以前,合肥無專業加工食用植物油工廠,老城區僅有2傢俬營手工榨油作坊,坐落老城區油坊巷(今壽春路中段)。日榨油量在百市斤左右。1950年,合肥市工商聯牽頭籌建油廠,於1951年建成投產,定名為合肥新中油廠。1952年,私營富民油廠併入,當年總產食用植物油約達185.7噸。1956年,私營王太和油坊併入,企業更名為合肥油廠,成為合肥生產食用植物油的獨家專業廠。”

著名作家李夏先生介紹說,北油坊巷這一帶市井風味很濃,過去有油坊、米店、染坊等,緊靠淮河路,處於合肥的商業中心。有些商戶在淮河路門面做生意,在背後的巷子里居住。

“巷子內曾有很多油坊,聽長輩說,其中有一家王姓油坊,生意很興隆,在我記事時,還能看到這家油坊的老房子。”

李夏先生口中的王姓油坊其實應該是“王太和油坊”,老合肥牛耘先生健在時曾給我們講述過,從宿州路走進去,約第二家就是油坊,牆上用黑漆噴了五個大字“王太和油坊”。

有北油坊巷,那麼有南油坊巷嗎?

北油坊裡曾經還有一個重要建築,那便是楊振寧故居。

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也是著名的大學教授,但平時十分節儉,而其二弟楊力磋精於商業,大哥的積蓄一般都是放到他那裡進行投資。1936年,楊力磋花了2600塊銀元,在北油坊巷為大哥買下一處房產。抗戰爆發以後,楊振寧一家回到合肥就是居住在那裡的。我曾經去那裡看過舊址,位於今天的李府後牆東北角約50米處。可惜的是也已不復存在。

二、

北油坊巷的路牌真實地豎在那裡,南油巷的路牌又在哪裡呢?那就必須去桐城路尋找了。

有北油坊巷,那麼有南油坊巷嗎?

桐城路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把原有的老街老巷次第連接起來逐漸修成的。其中,廬江路至長江路這一段就是昔日的南油坊巷。

老合肥李道鳴先生深情回憶他在南油坊巷居住的情景,說那還是上世紀50年代,那個叫南油坊巷的巷子很破舊。當時他家有一個大四合院,前後院都有閒地,前院種有青菜,後院有一棵大棗樹,大棗樹那面有一截圍牆,圍牆之外是一家印刷廠。

大棗樹給李先生的童年帶來了幾多歡樂,春天聽小鳥在大棗樹上歌唱,夏天他和小夥伴們在大棗樹下乘涼和捉迷藏,最開心的要數秋天了,大棗樹上結滿了脆甜的大青棗,每天都會盼颳風,只要一颳風,成熟的大棗就會劈里啪啦落得滿地,大家搶著撿棗吃。

他記得大棗樹很粗壯,幾個小孩拉著手才能圍住它,它孤零零地長在四合院裡,生命力很強,枝葉繁茂著呢。許多小鳥在它的樹杈上搭窩,也就成全了南油坊巷裡那些淘氣的小子們了,他們經常爬到樹上去掏鳥蛋,有的煮了吃,有的帶到學校去玩。

原安徽省胸科醫院黨辦主任哈曉奇說,南油坊巷為合肥和平解放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其實要感謝合肥地區的民盟會員,其中,哈曉奇的父親哈庸凡參與了策劃。

那是1948年,哈庸凡和鄭震、周蕪、殷乘興、董光升一起,在南油坊巷的一盞煤油燈下,宣誓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關於合肥地區發展民盟會員,以前在回憶錄裡看到過,好像是在一位叫周介如的士紳家裡宣誓入盟的。

哈曉奇先生說,實際情況是在鄭震家裡,當時他家住在南油坊巷裡,位於今天的桐城路與舒城路交口以北。那是幾間普通的平房,非常不起眼。但他們仍然不敢大意,叫鄭震的家屬在門口望風,一有風吹草動,立即給他們發信號。

而周介如加入民盟比他們要早一些,當時周家是合肥大戶,家道殷實,民盟的活動經費也時不時地得到周家的接濟,家裡成了民盟的活動據點。巧的是,周家也住在南油坊巷,無數個夜晚,同盟會員聚集在周家客廳的那盞煤油燈下,商量有關事宜。包括抵制第八綏靖區政務處上校副處長韓蒙軒出任合肥縣長,運作民盟會員龔兆慶當上了國民黨合肥最後一任縣長,這才有了後來的合肥和平解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