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在小型野生貓科動物裡面,猞猁算得上是比較出名的一種,它是最能適應寒冷的貓科動物之一,喜歡在雪地裡面捕食兔子。而在整個貓科家族裡面,有一種外形與猞猁較為相像的動物,時長也會被人們認錯,這種動物就是獰貓,一些對於貓科動物不是很熟悉的人們,因為獰貓耳朵尖上也有兩簇像“天線”一樣的黑毛,而將它誤認為是猞猁,這其實是錯誤的認知。

這種錯誤的叫法並不是如今才產生的,實際上在以前,由於信息沒那麼發達,甚至一些較為權威的科普方也將它們混淆了,那就更別提普通的動物愛好者了。

獰貓與猞猁雖然在外形上有很多相像的地方,但是如果仔細分辨的話,還是有很多各自的特點的,比如猞猁的毛髮比較“花”,而獰貓則更接近於純色,這是它們最為顯眼的標誌。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獰貓

關於獰貓

獰貓是貓亞科獰貓屬裡面的物種,原先普遍認為獰貓一共有9個亞種分化,但是經2017年重新修訂之後貓科動物分類報告裡面,獰貓的三個亞種被認為是有效的,分別是:南非亞種、北非亞種及亞洲亞種,其中南非亞種是指名亞種。

獰貓與非洲獰貓的親緣關係很近,它們與藪貓共同構成猞猁血統,大約在2.93-1.19百萬年前,獰貓與非洲獰貓開始分化,並最終形成現在的格局。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獰貓的傳統與現代分類

獰貓通常是夜間行動,但是人們在白天也能夠觀察到它們的一些活動,只不過相對來說,白天的活動頻率很低,最近南非的一項研究表明,獰貓的活躍度似乎受溫度的影響,當溫度下降到20攝氏度的時候,獰貓最為活躍,當溫度上升時,它們的活動也隨之停止。

獰貓的主食是一些小型的動物,哺乳動物通常佔飲食來源的80%以上,尤其是鳥類和鼠類,堪稱獰貓的最愛,比如生活在印度西部的獰貓,齧齒動物佔據了獰貓食物來源的70%。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獰貓主要生活在一些林地、半沙漠地帶和灌木叢中,目前獰貓的生存狀況並不需要太過擔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獰貓非常常見,尤其在食物較為充足的南非和納米比亞南部地區,獰貓呈現了擴張的趨勢,以往沒有獰貓分佈的區域,如今也有了。

在阿拉伯半島上,獰貓也很常見,種群數量呈現出了穩定的趨勢,但是儘管獰貓的生存狀態是無危,在某些地區還是受到了威脅的,比如在埃及、沙特阿拉伯等,獰貓十分罕見。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猞猁

關於猞猁

猞猁與獰貓一樣,同屬於貓亞科裡面的成員,但是卻屬於猞猁屬,廣義上猞猁包含伊比利亞猞猁、加拿大猞猁、歐亞猞猁及短尾貓,狹義上指三大猞猁亞種,更小的範圍則單指歐亞猞猁這一指名亞種。

猞猁是喜寒的動物,喜歡棲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帶,當大雪覆蓋的時候,猞猁會適當往低地走,主要目的是躲開深雪及追逐獵物,它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兔子等小動物。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猞猁屬4種動物

猞猁最主要的活動時間是黃昏及夜間,白天主要在一些植被比較茂密,或者比較隱秘的場所睡覺,不過,在食物匱乏的季節,白天也能夠觀察到它們的行動。

猞猁成年之後便獨居生活,其狩獵範圍從20-450平方千米不等,這主要取決於獵物的密度。雌性猞猁之間的領地並無交集,雄性猞猁的領地則囊括多個雌性領地,它們會用氣味進行標記,當食物匱乏的時候,雄性猞猁會往更遠的地方覓食。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猞猁的棲息地主要是一些寒溫帶森林、草原等等,種群數量趨於穩定,目前生存狀態也不需要太過擔心,從太平洋西岸到烏拉爾山脈,大約有22510只歐亞猞猁在這生活著;

伊比利亞猞猁雖然在早些年瀕臨滅絕,後來經過數十年發展,截止到2012年的時候,個體數量已經達到了326只了;

加拿大猞猁雖然目前受到多方面威脅,數量呈現下降趨勢,但是相較於歷史分佈淶藍,其棲息地僅減少了5%左右,算是比較樂觀的。

獰貓與猞猁的親緣關係較遠

要搞清楚獰貓與猞猁之間的區別,我們首先就要從親緣關係說起,現代貓科動物都由共同的祖先發展而來,最早可追溯到古食肉類中的貓形類,經過漫長的演化,貓形類中的古貓類最終存活,並且分成三個分支,後來這些分支裡面,又只有真貓類存活了下來,真貓類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分化成貓族和豹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現代貓科動物中的貓亞科及豹亞科。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相對於貓亞科來說,豹亞科成員很少,只有7種,分別是獅、虎、豹、美洲豹、雪豹、雲豹、馬來雲豹,貓亞科成員就很多了,早先單獨一個亞科的獵豹,如今也已併入貓亞科。

獰貓與猞猁雖然同屬貓科動物,但是兩者卻隔得比較遠,獰貓與藪貓的關係較近,猞猁則與獵豹的關係較為親近,所以儘管獰貓與猞猁雖然在外形上有些像,但卻屬於兩個不同的物種,連近親都算不上。

分佈地域的差別

獰貓的主要生活區域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地區,在北非有少量分佈,在亞洲,則主要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中東及印度西部等地區,它喜歡棲居在森林、沼澤低地、半沙漠地帶和灌木叢中,尤其喜歡降雨量比較少,但是卻被植被覆蓋的乾旱地帶,獰貓能夠適應各種地形環境。

從歷史分佈區域來看,獰貓的分佈圖與獵豹的分佈圖很相似,並且與一些種類的瞪羚分佈圖差不多。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獰貓分佈圖

猞猁家族的分佈區域與獰貓幾乎沒有重合,由於它們是喜寒物種,大多數棲息地都在北半球偏北的地方,歐亞猞猁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北部,中部及東部有少量分佈;

加拿大猞猁主要分佈在美國、加拿大,即北美洲北部地區;

伊比利亞猞猁則分佈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由於其主要棲息地是在西班牙的一些山地裡面,所以國際上也稱呼它們為西班牙猞猁。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猞猁分佈圖

從分佈地域來看,獰貓與猞猁的分佈區域並不重合,獰貓生活在氣候較為炎熱的地帶,而猞猁則喜歡寒冷的地區,環境氣候的不同,造就了兩者食性及外形上的差異,獰貓主要以一些鳥類、鼠類為食,而猞猁則喜歡捕食雪兔等小動物,當積雪覆蓋,食物較為匱乏的季節,猞猁也會捕食一些中大型的獵物,較大的歐亞猞猁甚至能夠單獨捕殺體重在150千克左右的成年鹿。

外形上的差異

獰貓與猞猁最像的地方就是耳朵尖都有兩簇黑毛,也正是因為這個特徵,所以很多人都將獰貓也認為是猞猁的一種,但是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獰貓是一種細長、中等大小的貓科動物,成年雄性獰貓體重為12-18千克,雌性體重為8-13千克,尾長大約26-34釐米。犬齒很長,臉比較短,身上的毛髮呈現出棕褐色或者沙紅色(也有純黑色的個體),毛髮較短且濃密。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獰貓

猞猁身上最大的特徵就是尾巴較短,無論是哪個亞種的猞猁,其尾巴與身體極不成比例,大約只有11釐米左右的樣子。根據亞種的不同,無論是體型還是外形上,都有些不一樣,歐亞猞猁體重為18-30千克,毛色會隨季節變化,在夏季時為棕色,到了冬季時則為銀灰色或者灰棕色;加拿大猞猁體重為8-11千克,毛色為銀棕色;伊比利亞猞猁體重在9-15.9千克,毛色為黃褐色或者亮黃色。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猞猁

從外形上看,獰貓與猞猁還是存在較大的差別的,以下是一些具體的差異:

  • 獰貓耳朵背是純黑色,猞猁為花色;
  • 身體毛髮獰貓幾乎是純色,猞猁有斑點;
  • 獰貓身上毛髮較短,猞猁毛髮較長且比較蓬鬆;
  • 獰貓的下巴沒有長毛,猞猁的下巴有“絡腮鬍子”;
  • 獰貓從額頭到鼻子有兩條黑色的條紋,嘴巴有黑色輪廓;
  • 猞猁尾巴很短,相較於身體來說,四肢顯得格外粗壯。
闢謠:別把獰貓當成猞猁,雖然都自帶“天線”,卻是兩個物種

獰貓(左)與猞猁(右)

從上面的一些特徵上看,就很容易區分出獰貓和猞猁了,目前無論是獰貓還是猞猁,其生存狀態都無需太過擔心,而且就從適應性上面來看,兩者也差不多,短時間內不會大量消失。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就沒有遭受到威脅,實際上棲息地喪失,人為捕殺等因素仍在影響著獰貓和猞猁,比如在阿拉伯半島,道路和居民點的擴張使得獰貓的棲息地變得碎片化;在侏羅山人為因素導致猞猁死亡佔據了猞猁死亡總數的70%,所以保護野生貓科動物刻不容緩,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