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天京是怎样被攻陷的?

刘晓亮


1862年3月15日(同治元年二月十五日),曾国荃由安庆出发,沿长江北岸东进,先后攻下无为州、巢县、含山、和州、并与彭玉磷的水师配合攻占芜湖、金柱关和东、西梁山等重要关隘。

5月28日(五月初一),曾国荃部占领天京西南郊的战略要地秣陵关;次日,又占领大胜关和三岔河,这是湘军的重要粮道;30日彭玉麟率水师八营占领江心洲、蒲包洲,深入到天京之护城河口。曾国荃的陆军倚护水师驻扎雨花台。

那么,问题来了,曾国荃到底率了多少兵力包围天京城?

根据曾国藩在《官军水路并进叠克要隘驻军雨花台折》中说:“此次水路兵数仅逾二万”。克曾国藩在同治元年五月十七日的《近日军情片》中又说:“此次兵仅万余屯扎南面一遇”。这前后矛盾的数据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其实出现这种情况也很正常,因为急功近利的曾国荃出兵并未按照原计划,曾国藩还没有部署完成对天京的进攻,曾国荃已经一路直逼天京城了。所以老曾一时半会没弄清楚雨花台湘军兵力也实属正常。这也从侧面证明,安庆之战后,太平军在长江一线的兵力十分薄弱。

天京城郊18000湘军扛太平军四次主动进攻

曾国荃陆师在进入天京秣陵关后,计前队十二营,总共十八营,按照湘军编制,每营500人,十八营共9000人,再加上少数亲兵,所以湘军陆师总共不超过万人。而负责保护粮道、保证交通接济的彭玉麟水师一共十八营,按照湘军水师编制,合计9000人,所以水陆俩师共计18000人,王定安《湘军记》说:“国荃合水师不满两万,孤军深入”。这是符合实际的。

谁又能想象,最后的决战,并没有动辄十几万的兵力规模,湘军仅仅出动了水陆两师合计18000人!

6月8日,洪秀全命令两万太平军,乘湘军营寨未成,竭力猛攻,伤清军营勇数十人,击毙游击刘永祥。这是天京太平军在无外援的情况下,企图用守城兵力打击湘军,结果失败,退回城中。

7月忠王李秀成派遣胞弟六王宗李明成从苏州率军数万回援天京,火器对轰,互有伤亡,湘军骁将、提督衔记名总兵张胜禄中洋枪死掉。

7月12日,对王洪春元自浙江回师,合天京太平军共约4/5万人,分二十余支,猛烈攻击雨花台曾国荃部,清都司鄢兰亭被击毙。

7月20日,辅王杨福辅清自皖南宁国、广德率领两万余人回援天京,联合城内太平军,卷旗息鼓,夜袭清营,被湘军刘连捷、朱洪章等击败。

这四次战役,太平军总兵力在十万人作用,每次人数都超过曾国藩部兵力人数,但,这四次战役,都没能把湘军驱逐于天京城郊之外。

十五王进援天京

当湘军曾国荃进驻雨花台后,天王洪秀全以天京危急,于六月初一日三诏,要忠王李秀成回师解救天京之围。李秀成于6月22日召集听王陈炳文、幕王谭绍光、那王郜永宽、孝王胡鼎文、航王唐正才、相王陈潘武(这么多王!)等于苏州会议,共商解救天京之围。

8月6日,李秀成又召集好多王(反正基本都是王,在历史上没留下什么名声,所以这里就不写出来了),在苏州开会,李秀成提出了“如欲奋一战而胜万战,先须联万心而作一心”的团结号召,于1862年9月14日统帅十三王的兵马,从苏州出发,进援天京。

那么,十四王的总兵力规模多少呢?曾国藩在《汇报军情请调多隆阿军回皖折》中说:“李秀成率十余皖贼更番猛扑雨花台营盘”,再加上后来侍王李侍贤率部“三、四万由浙江赴援金陵”,所以加起来合计二十万。

这时的湘军围师又多少兵力呢/

《湘军志》中说曾国荃不满三万,但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夸大了曾国荃剿贼功劳的说法。因为曾国荃本部可能是没有3万,但大体已经达到三万,同时还有曾贞幹从皖南进入天京江东桥一带,保护湘军围师的粮道5000人,以及曾国藩先后调集的增援部队,最后再加上水师10500人,所以湘军水路师应为5万人。

太平军以二十万之众攻打湘军5万人,以4:1的绝对优势发起了对湘军的猛烈攻势,从10月12日起,一直打到11月26日,历时46天,双方打得精疲力尽,最后太平军主动撤围,忠王李秀成入京,侍王走东坝、小丹阳一带。

这次雨花台的天京解围战役,太平军伤亡不过6、7千人,湘军的伤亡大致5千人,双方损失兵力相当,好似不分胜负,打了个平手,实际上是太平军大败。二十万人攻击五万人,4:1的优势,历时一个半月而不能胜不说,同时也没有摧毁敌人的主力,也米有将敌人打退出天京城郊区,战争目的一个都没达到,实遗无穷后患,最终导致天京的最后失陷。

忠王李秀成进北攻南的惨败

太平军雨花台主力战失败后,李秀成奉诏渡江“进北攻南”,也就是“围魏救赵”之计,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天京之围。

1863年2月27日,李秀成带着20万太平军训读攻占江浦和浦口,然后经巢县、无为州、庐江、舒城进到六安州,然而当太平军大举渡江后,湘军缴获太平军文件,曾国藩洞悉了李秀成出兵的目的,于是老曾亲自坐守安庆,积极布防,飞调各路援军堵截李秀成西进去路。

李秀成兵分三路猛攻六安州,遭到湘军强烈抵抗,于是撤军到寿州,再折回天长,因雨花台失守,奉诏回京。然而,到了5月27日,湘军水师和陆师会合攻陷江浦、浦口,截击尚未渡江的李秀成。李秀成遭到湘军舰船千艘大炮不停地轰击,太平军伤亡惨重。

李秀成的“进北攻南”计划,大批军队在安徽的长江以北,匆匆忙忙地绕了个大圈子,沿途被杀死、饿死、溺死者各以万数计,真把太平军拖垮了。根据李秀成自己说:“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渡江回到天京时,“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

李秀成的这一战役,使得太平军主力丧失殆尽,从此,太平天国再也派不出强有力的部队来解救天京之围了。

天京城郊的激烈战斗

到了6月时,曾国荃围师兵力增至4万人,7月,鲍超、萧庆衍两军渡江驻扎天京神策门外沿江一带,于太平军在仪凤门、太平门一带发生激战。

8月,曾军攻占天京东南印子山,佩王冯真林壮烈牺牲。忠王率洋枪队万余人出城反攻,被湘军击退,梯王练业坤战死。

9月,上方桥是太平军东南隅粮道,萧庆衍3500人,逼近太平军军垒,熊登武登三营1500人筑六垒截太平军后路,湘军以多围少,采取各个击破之法攻占上方桥。之后天京城西南隅要隘江东桥,在半个月之后,也被湘军占领。

10月,朱洪章八营湘军从金柱关返回,顺道占领天京西南至博望镇。

11月,萧庆衍等部湘军攻占上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诸石垒,熊登武攻占方山、土山、接着,萧部65000人与赵三元所带领的马步九营占领秣陵关,陈湜所带之八营占中和营。自此,天京西南和东南郊尽为湘军所占领。

12月,曾国荃围师已增至5万人。李秀成派3万人守孝陵卫,朱洪章部伪装成太平军,由雄黄镇绕道孝陵哇喔,太平军不知虚实,被袭击丧失营垒十余座。孝陵卫既失,湘军开挖长壕以为合围之势,从七瓮桥至孝陵卫,长三十里,以四十八营(24000人)分防之。

1864年2月,李秀成从太平门赴丹阳、句容陆运粮食至江边,夜间用小船运送到天京城内,当地官绅向湘军告密,朱洪章带兵三营伏河堤,太平军仓促遇敌,弃粮逃走,损失粮米3000石,之后,湘军多次阻截,太平军合计损失粮米4万石,伤亡万余人。

之后的5个月内,双方进行反复争夺战,其中以太平军伤亡最大,而湘军也损失了4000余人。到了1864年7月19日,湘军用地雷轰塌太平门城墙二十余丈,朱洪章率部四百人首先登城,天京遂陷。


坍塌的历史观


天京是太平天国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当时称之为江宁。太平天国盘踞天京长达11年之久,修建了富丽堂皇,雕梁画栋的天王府,东王府等诸多王府。由于太平天国实行圣库制度,所有缴获的财物都要上交圣库,民间传闻天京城内金银如海,遍地珍宝。

对清廷来说,攻破天京既意味着剿灭发逆,犁庭扫穴,又可收缴其财货,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因此,自1861年9月安庆被攻陷后,克复天京就成为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要务,两江总督曾国藩有意让曾国荃立此不世之功。曾国荃,绰号“曾铁桶”,意思是说他能把城池围得铁桶一般,滴水不漏。他是曾国藩的九弟,也称曾九帅,曾老九。1862年5月,曾国荃率陆军3万余人,彭玉麟率水师1万人进抵天京,陆军扎营雨花台,水师封锁护城河口,将天京南北钳制住。洪秀全急得跳脚,一日连下三道诏书,严命正在向上海进军的忠王李秀成率部回援天京解围。

李秀成迫于无奈,在苏州召集诸将,率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13王,集结30万大军,兵分两路回援天京,在雨花台附近与曾国荃部激战46天,差一点攻破湘军营垒,被拼死抵抗的湘军击退,最终功亏一溃,下令撤退。随后,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渡江北进,想用“进北攻南”的策略迫使曾国荃撤围,没想到皖中各地缺粮,太平军饿死数万,被迫折往苏州。曾国荃采用步步为营的方式,逐步拔除城外的太平军营垒,日日紧逼。回到天京的李秀成坐困愁城,心急如焚,苦劝洪秀全弃守天京,让城别走。不料,洪秀全拒而不纳,声称“朕之天兵,多过于水”,让李秀成自行选择去留。1863年6月30日,湘军水师攻陷位于长江航道中的重要军事据点九洑洲。陆军扎营雨花台,封锁南门;占领江东桥,堵死西门;掘长濠于东门外,北面沿江的下关江面,也被水师控制,形成四面合围之势。天京粮道断绝,彻底沦为一座孤城。

天京城内饿俘遍野,李秀成奏报“合城无食,男妇死者甚众,恳求降旨,应何筹谋,以安众心”。洪秀全别出心裁,发明一种叫“甜露”的东西,其实就是用野草做成的团子,众臣劝说此物不可食,洪秀全却极富大无畏精神,说“做好朕先食之”。天京城高池深,是明太祖朱元璋所修筑,又称石头城。城墙高大厚实,用糯米汁加石灰勾缝,坚不可破。天京城外的据点只剩下位于钟山南麓的天堡城和地堡城,位于山顶的叫天堡城,位于山腰的叫地堡城,两堡互为配合,防止当时的平射炮向城内轰击。曾国荃采用人海战术,不惜一切代价攻占两堡。

1864年正月十七日,天堡城率先被湘军攻陷。四月十九日,带头吃甜露的洪秀全病死,传位于长子洪天贵福,称幼天王。五月二十一日,地堡城失陷,湘军火炮可直接轰入城内。在炮火掩护下,湘军李臣典派人在太平门附近挖掘地道,直通城墙底下。六月十四日夜,地道挖通,填入六百余袋火药,准备黎明点火,发动总攻。曾全荃召集部将,排定顺序,以朱洪章部为先锋,李臣典紧随其后,其余各将依次从缺口处突入城内,迅速控制各道城门。

随着一声闷雷般的轰天巨响,太平门附近的城墙被揭开一道二十余丈的缺口,湘军潮水般从缺口处涌入城内,被太平天国盘踞达11年之久的天京被攻陷。按不成文的规矩,城破后三日内将士可任意劫掠,天王府,信王府,勇王府这三处城内财宝最多的地方被一抢而空,湘军人人喜笑颜开,金银财宝一担担从城内挑出,最后一把火把几处王府烧了个一干二净。


清廷终于接到了曾国藩发来的报捷奏报,可一直关注的几个问题却令人大跌眼镜。曾国藩称“历年以来中外纷传,逆贼之富金银如海,乃克复老巢而全无货财,实出预计之外”,又称“破城后伪幼主积薪宫殿”,全都是欺上瞒下的假话。不久,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奏报幼天王洪天贵福一行潜入浙江湖州,曾国藩为此大丢颜面,曾左不和亦由此开端。


历史茶坊


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咸丰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等组成的领导集团从广西金田村率先发起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1864年随着太平天囯首都天京(南京)的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天京保卫战是 太平军为保卫首都天京,在1862年至1864年进行的防御作战。 安庆失守后, 陈玉成受到革职处分,坐守 庐州,1862年5月放弃庐州北走 寿州,被 地主团练头子 苗沛霖诱捕送往清军 胜保大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遇害,年仅26岁。 陈玉 成的牺牲和庐州的失陷,使太平军在 皖北的防务瓦解。 太平天国只能依靠 李秀成等新开 辟的苏浙根据地支撑危局

湘军攻陷安庆后, 曾国藩即设大营于此。同治元年 正月初一(1862年1月30日), 清廷任命曾国藩为 协办大学士,仍统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曾国藩立即筹划以东 征金陵为主要目标的全盘军事行动。具体部署是: 曾国荃部自安庆沿长江北岸直趋金陵; 曾贞干部由 池州攻 芜湖; 彭玉麟等率湘军水师沿江而下,配合两岸 陆师行动并负运输接 济之责; 鲍超部由赣入皖,攻 宁国府; 左宗棠部攻浙江,李鸿章部 淮军攻上海周围的太平军,尔后西进。



1862年3月,曾国荃部离开 安庆东下,拉开进攻天京的序幕。各地太平军在敌人的 全面进攻下节节败退。5月,湘军攻占当涂、芜湖、板桥、秣陵关、 大胜关、三汊河。5 月30日,彭玉麟率水师进泊金陵护城河口,曾国荃部直逼 雨花台,曾贞干也率军赶到。 天京处在湘军直接威胁之下

湘军迅速进抵天京城下,大出洪秀全意料。洪秀全于是一日三诏催促李秀成从上海 前线回援,李秀成只得停止进攻上海,退回苏州,派一部分兵力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 己则仍留苏州。


10月13日,天京外围的攻守战开始。李秀成率军与天京城内守军配合,对湘军发起 猛攻。湘军坚壁固守。11月3日,太平军集中力量攻湘军东路,轰塌曾国荃雨花台营附 近的湘军营墙两处。湘军拚命抵抗,太平军往返冲杀五六次,终不得入。太平军又用地 道向敌进攻,敌人以挖对挖,每挖通一处地道,或熏以毒烟,或灌以秽水,或以木桩堵 洞口,使太平军的地道连连失效。

11月26日,李秀成、 李世贤围攻雨花台曾国荃军营月余不下,只得下令撤围。李世 贤率部退秣陵关,李秀成率部入天京。至此,13王回援天京的作战完全失败。

天京解围战失败后,李秀成被“严 责革爵”。不久,洪秀全责令他领兵渡江,西袭 湖北,企图调动天京围敌。1862年12月,第一批太平军数万人从天京 下关渡江,占 含山、 巢县、和州。1863年2月底,李秀成率第二批部队渡江,并于3月占浦口,4月占 江浦。

进入皖北后,受到湘军节节抵御,屡攻不克。进至六安后,正值 青黄不接,粮食奇缺, 加之敌人防堵甚严,李秀成遂放弃原定进军计划,于5月19日撤六安之围,折往寿州, 随即东返。这时,围困天京的湘军已增至3万余人,并于6月13日占领了聚宝门外各石垒。 洪秀全又急令李秀成速回天京。6月20日,李秀成率部由九洑洲南渡抵京。

南渡过程中被湘军炮火打死和因饥饿而死者甚众,渡至南岸进入天京城内的太平军 不到1.5万人。6月25日,湘军又攻陷江浦、浦口,30日陷九洑洲,太平军又损失2万余 人。至此,长江北岸完全为清军占领。太平军实力则进一步削弱,天京解围的希望也更加渺茫





与此同时,苏浙战场也在淮军、 洋枪队、左宗棠部湘军的进攻下趋于瓦解。 湘军于1863年6月底攻破九洑洲,控制了长江北岸后,鲍超部南渡,扎营 神策门 (今 中央门)外沿江一带。9月,曾国荃部攻占天京城东南的上方桥和城西南的 江东桥, 11月上旬又连续攻占了城东南的上方门、高桥门、双桥门、 七桥瓮以及秣陵关、中和桥, 太平军在 紫金山西南的要点全部失守。

1月25日,曾国荃进扎城东 孝陵卫。这时,湘军已攻陷天京外围的所有城镇要点, 天京城只有 太平门、神策门尚与外界相通。外援断绝。李秀成于12月21日向洪秀全建议, 鉴于湘军壕深 垒固,围困甚严,天京又内无粮草,外援难至,不如让城别走,遭到洪秀 全拒绝。这样,太平天国革命事业的最后一线希望丧失了


(曾国荃)

1864年2月28日,湘军攻占了紫金山巅的天保城。3月2日,曾国荃部进驻太平门、 神策门外,完成对天京的合围。

 曾国荃部合围金陵之后,曾于3月14日用云梯攻城,但未得逞。4月开始,在朝阳、 神策、金川门外挖掘地道十余处,准备轰塌城墙,太平军一面组织力量从城内对挖,进 行破坏,一面构筑月城,以便城墙轰塌后继续组织对抗。

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1岁。此后,天京人心愈加不稳,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一切军政事务统归忠王李秀成执掌。

7月3日,湘军攻占天京城外最后一个据点地保城(即龙脖子),从而能够居高临下, 监视城内动静。湘军在龙脖子山麓修筑炮台数十座,对城内日夜轰击,压制太平军的炮 火,掩护挖掘地道。同时,在龙脖子山麓与城墙间大量填塞芦苇、 蒿草,上覆沙土,高 与城齐,为攻城铺平道路。半个月后,湘军攻城准备基本完成

李秀成见湘军攻城在即,于7月18日深夜,选派千余人伪装湘军,冲出城去,企图 破坏太平门附近的地道,结果被湘军识破,只得退回城内。 7月19日晨,湘军担任主攻任务的部队齐集太平门外。

中午,湘军用地雷轰塌城墙。湘军蜂拥而入。太平军纷纷以枪炮还击,虽给敌人以 重大杀伤,但没能挡住湘军的攻势。与此同时,湘军水师各营会同陆师夺取了水西、旱 西两门,傍晚前后,天京全城各门均为湘军夺占

李秀成于19日晨自太平门败退后,即回到天王府,独带幼天王,由数千文武护送, 奔向旱西门,企图由此突围出城,结果为湘军陈湜部所阻,只得转上清凉山。入夜,折回太平门,伪装湘军山缺口冲出,向孝陵卫方向突围。不久,李秀成与幼天王失散,便 分道奔逃。7月22日,李秀成在方山附近被俘。8月7日,在写完供词后,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城内守军与入城湘军展开巷战,大部战死,一部分自 焚,10余万人没有一个投降的。


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失败。

天京保卫战历时3年,调动使用兵力数十万而终于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战略上说,天京失陷是太平天国领导人奉行消极防御 战略思想的必然结果。天京被围时,洪秀全虽然提出过西袭湖北计划,但李秀成执行不力,没能达到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困守 孤城,等到湘军完成合围时,洪秀全仍然拒绝让城别走的建议,致使错过了撤出天京以图再举的最后沉会。从作战指挥上看,前敌诸将协同不够,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 仍然是 各行其是。所有这些,都和太天国后期政治日趋保守和腐败息息相关,最后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


老张是个小人物


自从天京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四川后,盛极一时、占据东南半壁的太平天国就正式步入衰落了。

天国早期,有东王杨秀清和翼王石达开,可这两人:一个被杀一个出走后,晚期的太平天国就靠着忠王李秀成和英王陈玉成支撑着了。

当时的太平天国,军事实力还是很强大的,但无奈天国内部政治混乱,小人当政

老话说: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攻破的。太平天国也是这样的情况,本来石达开转走四川后,牵制了闽浙川一带的大批清军,给了天京一个很好的喘息机会,李秀成和陈玉成攻破清军重建的江北大营、江南大营,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可是经过了东王杨秀清弄权、北王韦昌辉专政和翼王石达开出走三件大事的打击,天王洪秀全再也不相信异姓将领了,而是大力起用同姓宗亲。这其中除了一个干王洪仁玕还算有点本事外,其他的如安王洪仁发、勇王洪仁达等,都是酒囊饭袋之辈,却偏偏执掌中央大权,处处钳制在外浴血奋战的李秀成等人。

这种情况其实和三国时期蜀汉末年政治局面一样:大将率兵在外,不受朝廷信任;奸臣宦官弄权于内,自顾自己利益。洪仁发和洪仁达这两兄弟,除了顶着个天王洪秀全哥哥的名号之外,剩下的本事就是搜刮民财了。


即使在天京被曾国藩重重包围之际,他们依旧不愿放下手中的金银财宝,他们给洪秀全出了个馊主意,不让他让城别走,再开辟新的根据地,然后继续纳妾敛财。就算在天京城饿殍遍地,内忧外患之际,这兄弟两还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公元1862年,苦守安庆数月的英王陈玉成被俘杀,年仅二十六岁,天京西南屏障全数落入湘军手中,忠王李秀成只能把已经为数不多又士气低落的太平军分布于南京周围据点。但面对如洪水猛兽般奔涌而来的湘军,李秀成的这点军队也只是做无谓的抵抗而已,天京周围据点相继陷落。

公元1863年,苏州守将慕王谭绍光被手下杀死,天京东部屏障失守,公元1864年,李鸿章的淮军攻破常州,天京南部屏障没了。至此,天京陷入四面包围境地。在被包围了一个多月后,天王洪秀全病逝,临死前交代才十六岁的儿子洪天贵福为第二任太平天王,俗称“幼天王”。众人继续苦守一个月后,天京城破,李秀成保护着幼天王出逃,企图逃亡江西再北上,开辟陕西政权。

天京城破之时,官军一破城,见人即杀,见屋即烧,子女玉帛,扫数悉入于湘军,而金陵永穷矣。讽刺的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抵抗力量,居然是一支数千人的女子部队,当然这支部队最后也是被如狼似虎的湘军所吞没。

而在曾国藩和曾国荃在进入天京之后,看到的是一座座金山银山和富丽堂皇的天王府,此外还有一个因围城而一个月只能用野草充饥的洪秀全尸体。最后曾国藩下令把洪秀全尸体装入大炮中,轰的一声,威胁清廷十余年的洪秀全,顿时成为四处飞散的血肉。

至于那两个祸乱朝纲的洪仁发和洪仁达,前者死于乱军之中,后者被凌迟处死,而他们收刮来的财产和妻妾,则全由曾国荃和湘军受用了。


一贰一橙


太平天国天京是在内讧当中失和,被清军抓住战机,由李鸿章攻江苏南部,左宗棠攻浙江,围困天京。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

天京沦陷始末

1、1856年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后,杨秀清及其家人被杀。石达开被迫率数千人逃出天京,前往安庆。天京事变使三王被杀,翼王远走,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2、1862年12月,李秀成奉命北渡长江。同年李鸿章攻江苏南部,左宗棠攻浙江。1863年12月4日,苏州守将谭绍光被部下杀死,苏州失守。1864年5月11日,常州失陷,太平军守将陈坤书被俘牺牲。

3、1863年12月21日,天京外围要塞尽失,并苦缺粮食,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 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胖阳胖阳


龙脉不济,风水不存,天官大印封顶,难以成形,此乃始皇所为,众人可知,秦始皇北筑长城,镇我九州龙脉,什么意思?就是让北龙之气不能外延至朝鲜半岛,和日本,明白不?几千年后对我中华会有灭顶之灾,秦始皇命人筑长城,万里之余,压龙脉之气,使气不长远,然不能使其完全断绝,斩断龙脉,必遭天谴,

同样,派术士压制分散南干龙之龙气,使其几千来难以成形,所以中国南方的政权都不长久,太平天国洪秀全沉迷酒色,不知北伐,实亡于自已之手,大清只不过加剧了他的灭亡过程,中国只所以大一统,都是秦始皇定的根基,我们应该感谢秦始皇,没有秦始皇就没今天之中国,斩龙断,逆天而为,只为中华,想的几千年以后的中国,中国不可撼动,中龙之兴,气之长存,所以中国为什么几千来没有改变,虽有风雨,但大一统无可撼动,南北之地终会统一,就是秦始皇压制北南干龙的风水所制,此举千秋之功,万古伟业,秦氏可灭,中华族群不可灭!秦国可灭,但中国不可灭!始皇帝伟哉!千古一帝,伟哉!


小小楚狂人


天京是怎么被攻陷的,可以说是一步一步的积累的吧。到了最后彻底沦陷的时候,真的是四面楚歌了,即使是神仙怕是也没有回天之力了。

积重难返

首先可以看到实际上在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的下坡路就已经停不下来了,杨秀清被杀,石达开被迫逃出了天京,太平天国的三王的失去可以说是损失极大,而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点也就是在此。


后来李秀成北渡长江,而李鸿章呢一举拿下了苏州,渐渐的局势就更加的恶劣了,然后太平天国开始面临着粮食还有其他等等各方面的挑战,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攻陷天京

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之后,局势的下降可以说是十分明显,但是他们做出的反应还真的让人失望,即使是清政府现在被骂成了这样,但是他们还有着自救运动,但是反观太平天国呢?这个时候竟然还在大举的搞自己的特权。



到了1862年的时候,曾国荃就开始攻打天京,三面设围,只留下东北角,真的是有些四面楚歌的意思了,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可以说将整个天京就这么给围住了,关门打狗之势已经行成。


一天两天,他们可以防得住,但是一年两年呢?最后可以说天京算是被活活耗死的也是可以的。


众森淼


太平天国天京是在内讧当中失和,被清军抓住战机,由李鸿章攻江苏南部,左宗棠攻浙江,围困天京。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天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